上面这些“柴四”版本中,应该说,最好的还是穆拉文斯基和阿巴多版本,伯恩斯坦的则独具特色。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上,穆拉文斯基无疑高居榜首。他指挥下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把柴科夫斯基的四五六交响曲演绎得有“一览众山小”的味道,尽管气势磅礴但平衡得很好,有非常“锐利”的感觉。尤其是柴科夫斯基独有的“神经质”气味,似乎只有在穆拉文斯基版本中才能闻得到。然而,如果从层次安排、细节表现方面来说,阿巴多的则明显超越其他版本,均衡细腻而游刃有余,无愧“三星带花”的评价。相比之下,第三乐章最为明显,在“三段式”中主要的弦乐拨奏段落里,阿巴多通过对力度、节奏的细腻控制演绎出了丰满的音响效果和飘忽的神秘气氛。不过,阿巴多录制这个版本时,已经比穆拉文斯基晚了近十年,“吃螃蟹效应”自然不能忽视。另外从乐团来说,维也纳爱乐的整体实力显然要高出列宁格勒爱乐,整体及细腻的功力后者自然不如前者。一个有趣的细节是,阿巴多版的“柴四”第一乐章比穆拉文斯基版用时短半分钟,但听起来的感觉却是穆拉文斯基比阿巴多快,这是因为穆拉文斯基版在力度、节奏方面的变化幅度要超过阿巴多,更大的“反差”也显示出整体安排的差别。
其他版本中,卡拉扬棒下柏林爱乐的版本则整体不如穆拉文斯基,细节和控制不如阿巴多。顺便说,柴四确如评论家们所说,非常需要对力度、节奏、层次的掌控。不怕别人笑话,我第一次听“柴四”时,就觉得有一种“乱哄哄”的感觉。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伯恩斯坦的版本,整体的速度是上面个版本中最慢的(最明显的是第一乐章,比通常的速度要慢两分钟之多),带有很明显的哲学思考味道。尽管这也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第四交响曲的本意,但似乎与人们普遍认为的柴科夫斯基作品的“交响风格”相去较远。
音乐欣赏——同所有的艺术门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极端个人化的体验过程,有时不仅难以言传,甚至无法意会。关于音乐和感受,柴科夫斯基自己也多次引用海涅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开始于语言停止的地方”。古典音乐尤其如此。这大概就是“流行音乐享乐感官,古典音乐抚慰灵魂”的意思了。
专辑曲目:
Symphony No.4, Claudio Abbado, Wiener Philharmoniker
1. Andante sostenuto - Moderato con anima - Moderato assai, quasi Andante - Allegro vivo [18'12]
2. Andantino in modo di canzone [9'03]
3. Scherzo. Pizzicato ostinato - Allegro [5'40]
4. Finale. Allegro con fuoco [8'33]
Symphony No.2, Abbado,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1. Andante sostenuto - Allgro vivo [10'35]
2. Andantino marziale, quasi moderato [7'08]
3. Scherzo. Allegro molto vivace - Trio. L'istesso tempo [5'13]
4. Moderato assai - Allegro vivo - Presto [1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