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19|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唯有绿荷红菡萏 方涵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0 0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唯有绿荷红菡萏


  

  前年春夏之交,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与妻由成都来到了山东聊城,探望在陆航团服役的儿子。聊城虽不大,但因水而出名,有江北水城的美称。

  数日后,便有文友相聚于光岳楼的乐事。其中高迎春先生、茌山石先生,是我心仪己久的朋友。二位先生其文品与人品,堪称我辈中的姣姣者。八位文友相聚于聊城,齐登历数百年风雨之光岳楼,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

  登斯搂,极目远眺,历史上文化名城----聊城尽收眼底。古城多水,立体的水,立体的城,比江南盈盈之水,多了一些厚重;比水乡的灵秀,多了一些气派。江北水城起于运河,水绕城而流,岸边槐花飘香,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细浪拍岸。城中有水域浩瀚的东昌大湖。水脉纵横,亭阁置于水中;波光潋滟,半岛洲渚绿树环抱。城在水中倒映,水在城中潺

  登斯搂,依栏而望,但见湖中游船舒缓,湖岸车流忙碌,人群忙碌,也如这水一样在城市流淌。卧波的长虹凌空飞渡。轻灵的水、有力的桥,水城的温柔与阳刚如季节般和谐。一桥、二桥、三桥……虹桥、平桥、拱桥……那是岸与岸之间、人与人之间便捷的通道。

  登斯搂,看沿湖园林小品,临江偎野,石刻、亭榭、木椅、花树,无不匠心独运。湖畔运河博物馆,一如万众瞩目的星星,承载着水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下午,一行人换景移步,去了植物园观荷。迎春先生兴趣盎然,来至荷园,便迫不及待扑入绿荷丛中,与山石先生对荷花评头品足起来。荷叶田田,看去仿佛是在水面上铺下了一张绿色的地毯。无数的荷叶,随着阵阵凉风,时左时右的起伏着。湖水所激起的微波,有时会将它们淹下水中去,但不久它们自己又会挣扎起来了;一阵摇摆,叶上的水便都成了圆点而落下来了,在明亮的阳光中,看去真像一颗颗亮晶晶的珍珠。

  在西面的远处,有一部分的天空很悦日地渲染着一重红色,太阳的头,正在逐渐向西移去。有几缕玫瑰色的云烟,袅袅地曳在半空,如同天女所系的衣带一样。几只翠鸟,在我们这群人的两边翩飞,但并不歌唱,似乎也同我们一起悄悄地欣赏着这醉人的天籁。

  各人都静默着,到处没有一点儿声音。所有人的一对眸子都因了眼前那一簇簇荷花的蓓蕾而明亮起来。那些荷花的蓓蕾,像许多末出巢的小鸟一样,伏在绿叶的中间,静静地等待着开放,充满着一股奋发的生气。静谧中,似乎能听到它们生长时的沙沙声。想必有许多的荷花同时在舒放着,真的是有一种美妙的声响可以听到,所以在场的人,个个敛气凝神,似在侧着耳朵细聆“荷声”了。

  往前走,是一方荷花竞开的池溏。空气中顿时就平添一重清香朴鼻的气味。同行的李妹桃和淼淼,禁不住齐声欢呼起来。这荷香在我们的头上吹着,在面额上拂着,仿佛连人的呼吸也香了。

  荷花越是开放得大,那股香味便越发浓烈。

  此时我们已可以看见那些荷花中粉红色的花蕊了!-----不过其中仍有不少未曾完全开放,依旧保留着蓓蕾的本色,它们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只把香味尽量透出来,仍不愿毕露色相。“啊!这是多么有趣的一片奇景啊!”我不禁低声赞叹道。这真是一片充满着生气的景象!人在这种时侯,才会感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可爱,并且可以知道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和我们人类都有相当的关系。

  太阳的光芒,跃过了聊城内无数的屋顶,直向东北那边射去,巍峨的光岳楼也在它的行程中拂过了。那池中的几千百枝荷花,宛如仙女亭亭玉立,花瓣平整地伸展着,贴在绿叶上。荷花通常总是粉红色的居多,白色的也不少。但在此间,我就第一个发现了两朵稍带绿色的荷花,这是很少有的奇种,乃荷中珍品。莲瓣与豆瓣相交,外瓣中部放角,紧边收根,瓣质厚,有透明质感。蚌壳捧,拢合。圆舌后卷,上有“U”形红斑,花姿端庄、舒展大方。

  由绿荷想起了李商隐的咏荷诗:

  世间花叶不相伦,

  花入金盆叶作尘。

  唯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

  翠减红衰愁煞人。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对比方法写荷与一般的花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的花草花与叶发展不同地位悬殊,对比显示荷的花叶长相厮守相伴始终,而且仪态从容,不卑不亢。作者的赞美之意是明显的,他借此表达的是对诚挚友情的赞美。

  我们看下文,“翠减红衰愁煞人,”秋至霜来,荷叶荷花都会凋谢,当然别有兴寄,应该是对自身怀才不遇倍受压抑的命运的感叹。此句与我在本文欲表达的意趣无关,就不谈它罢。

  在这首诗里,诗人借物抒情,绿红之绘色彩鲜明,卷舒开合物态自然。“卷舒开合任天真”,一如挚友之相交,贵在“天真”。天,天然巧合,冥冥中似有安排,皆缘份所至。

  真,真诚乃朋友之间的基石,有了它,友情自然会弥久弥新。我想,我与迎春先生应是这样的朋友。

  我和迎春先生相识于火鸟论坛。初读他的散文,被他那丰盈的知识和真实的情感所打动。后来才知道每一首散文的背后,都有他对事物本真不懈地追求,在每一篇的散文中都倾注了他的真情。读其文,了解其人。生活中的迎春先生也是个极有内涵之人。喜欢他的性格,更喜欢他的文章,读他写的散文,让我由衷敬佩。

  在我的书厨里珍藏着迎春先生赠我的散文集《剪一缕阳光悄悄收藏》,这是他的花树系列散文汇编。读他的散文是具有诗意的,不但语言流畅而明快,而且还具有一种美感,那种美是一种朴实的美。

  迎春先生的文字是他浓郁的真情实感倾泄出来的,他把自己所有的情感全部溶入他的文字里,他就像咀嚼着呼吸着生活带给他的一切,酿造出自己的心性情怀,以散文诗意般的情感展现了个体生命的内涵。他的散文都在追求着一种纯真,深沉,自然的境界,这些是他独有的。读他的文字,你能听到他内心的独白,他在文字中展现了真实的自我……

  的确很喜欢和他在论坛一起谈论散文。随着交往的不断加深,我对迎春先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所谈的创作经历和散文创作探讨,这对于我来说实在十分珍贵!

  同时我相信他的散文创作在今后会收获多多,一定能引起更多读者的瞩目。后来突然觉得在文学空间里认识他真的是一种缘分。尽管他的散文还存在着稍许不足之处,还未达尽善尽美,但我相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能保有一颗纯正的诗心已难能可贵了!我感觉在他的文字的字里行间,常常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荷花的清香。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我喜欢花,尤其喜欢荷花,因为只有荷花才能形成一整片花海。

  喜欢雨丝霏霏的日子,秉伞观荷。 喜欢在疏雨叩荷的瞬间,零距离的感受大自然赋予浅浅震撼.....更喜欢绿荷,疏立泥淖而一尘不染的高洁!

  如今,我又来到了聊城。聊城的冬天是萧瑟的。行道树的枝丫光秃秃地伸向天空,寒风过处,卷起地上的枯叶。东昌湖在厚厚的冰层下沉睡着,想来湖中的生命也在沉睡着。

  当我面对那载满美好回忆的荷塘时,除了那一塘死寂的冰面,我的眼前再也没有了那一塘茂盛的生命!

  满怀遗憾地转身离去,曾经的美好渐成心头一缕缥缈的清风。景,成昨,唯有荷塘的影子,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

  聊城的冬天,虽寒冷却也阳光明媚。从窗外望去,是一方无云的蓝天,仿佛一泓碧波荡漾的湖水。我耳畔似乎传来远远的声响,那是春天已迈开脚步悄悄走来。我想那荷塘中正孕育着新的生命,一次生命的轮回,将重现荷的风姿。荷,在沉睡中积蓄力量,等候着春天的来临。

[ 本帖最后由 笨小暖 于 2010-3-20 08:0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3-20 07:52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周末好,暖先留个小脚印,稍后细读和学习。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20 07: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20 07:52 发表
高老师周末好,暖先留个小脚印,稍后细读和学习。
排版不太规范,不想一粘贴就成了这样。 :L
4#
发表于 2010-3-20 08:01 | 只看该作者
聊城,在贯穿洋洒的叙述中,以多姿多彩的画面一般缓缓铺展开来。文章以错综的线条和多元素、多角度的审美并融于一路的行走,其间感性的笔触昭示出文字本身的张力和光泽,景、物、情交织一体,充分呈展了聊城的韵脉风采,凝炼的语言组合,意象与场景的相映衬,平添了一场游记的艺术品味和怀顾思想,文笔婉约,处处洋洒,以及深情。欣赏佳作,这个早上的早读受益深刻。问候您周末愉快。

[ 本帖最后由 笨小暖 于 2010-3-20 08:55 编辑 ]
5#
发表于 2010-3-20 08:0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0-3-20 07:56 发表
排版不太规范,不想一粘贴就成了这样。 :L


————
高老师,暖粗糙为您排了一下版,不知这样是否看得更清楚一些,再次问好!
6#
发表于 2010-3-20 08:28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的新作品,提读一下,大家共鸣和交流。
7#
发表于 2010-3-20 08:32 | 只看该作者
  景人诗情合成的文字大观。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20 08: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20 08:07 发表


————
高老师,暖粗糙为您排了一下版,不知这样是否看得更清楚一些,再次问好!
谢谢小暖,这是方老师的作品。
9#
发表于 2010-3-20 08:54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一回。
10#
发表于 2010-3-20 09:19 | 只看该作者
99年冬季,我曾去过聊城,十足的北方水城,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湖,宋代称东昌府,有古城楼,有孔繁森,有季羡林,有傅斯年等。人文荟萃,景观不俗。今天得读美文,又勾起旧忆,不胜欣慰。在这里问好高版
11#
发表于 2010-3-20 10:10 | 只看该作者
问好高老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0 10:26 | 只看该作者
前年和方涵宇,刘本科,赵红杰在聊城小聚,回来后写了篇《登聊城光岳楼》,特意贴在下面,我却没写聊城植物园。读者可与方老师的文章对照来读。


登聊城光岳楼



  人生的旅途中,注定有许多难忘的日子。比如生日、比如结婚日、比如参加工作日……不久前的六月三十日,就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这一日,我登上了“江北第一名楼”聊城光岳楼。

  生在平原,自小在仰望中长大,对于高度,有一种自然的敬畏与向往。当年村中小学校舍,是一家地主的四合院。院内廊柱重檐,硬路踏跺,厢阁相连。硬山式建筑,是村中最高的房屋。我和同学策划后,爬上屋顶采瓦松。站在高高的屋脊上眺望,村内房舍鳞次栉比,各类树木点缀其间,感觉俯视的景致好新鲜。村中土围墙上,长着许多树木,我曾爬到最高的那棵榆树上够榆钱。站在晃动的树桠上眺望原野,大地麦苗,茵绿如毯,与远处的村落相连,铺展成一幅美妙的田园佳禾图。

  工作以后依然矮在平原小城,生命中累积着平铺直叙的日子。于是,特别渴望去攀登高山。最先相约朋友,去攀登了东岳泰山。在岱顶,观旭日东升,辉煌壮丽;望黄河金带,波光莹烁。深景,群峰逶迤,奇险;近景,白云绕松、翠秀。体验到泰山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体验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雄奇。而后,一家人去了素有“海上名山”美称的崂山。在巨峰高处眺望,山脚海山相依,云气变幻,远处大海浩瀚,水天一色,顿觉心胸度量开。领略过泰山、崂山的群峰叠错,空灵高峻,从此知晓,不同的高度,起伏变化出各异的风景;不同的高度,让人的心境中层含着不同的仁山智水。只要自身内蕴有高度,即便矮在底处,也能昂扬神游八方四极,亮出层次,活出风度!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可谓是喜欢登高的民族。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就已形成的九九重阳节,其中登高便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这首诗,便是李白在重阳节登上巴陵高处后所作。一句“了然楚汉分”,可知他的眺望之远。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这或许与国人喜欢登高望远,心胸开阔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吧?

  德州与聊城相距不远,早便闻知聊城旧城中有座始建于明洪武七年的光岳楼,是我国的高大雄伟木结构楼之一。此楼在栉风浴雨中衔远岱,接长流,迄今已巍峨挺立了630多年。我虽心向往之,却始终无缘去登临。远在成都的方涵宇先生,曾挥笔为我的散文写下万言评论。这无疑让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增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虽从未和方先生谋面,心下却早已引为知己。当聊城茌平的文友刘本科,告知我方先生已来聊城探亲小住时,我真是喜出望外,随即约定同去聊城拜会方先生。这偶然的机缘,必然也为登临光岳楼创造了机会。

  早晨七点从宁津出发,车过德州一路南行,上午十点半抵达聊城汽车站。先期到达的刘本科,和方先生同车来接应。握手。寒暄。相见恨晚。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刘本科英俊潇洒,方先生温厚儒雅。中午,一行人在运河边上的“鸿运楼”用餐,刘本科忙碌着,热忱周到中尽显地主之谊。等待中,相约的赵红杰,孙杰等人陆续到座。文友之间似有心灵感应,大家在自然亲切的氛围中交谈,竟然毫无陌生感。方先生以水代酒,我则以红酒应酬,就数刘本科喝酒豪爽,一瓶沪洲老窖大部分让他给干了。古人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志同道合的人,心灵需要相互支撑。看似寻常推怀换盏,其实无形中已给自己注入了前进的动力。

  席间,话题自然转到了光岳楼,说到此楼。在中国银行工作的孙杰如数家珍:聊城古名博州、东昌,濒临京杭大运河,古人称之谓:“漕挽之咽喉,天府之肘腋”,战略地位显要。明军占领东昌府不久,守御指挥陈镰,便将原来的土城改为砖城,又将修城所余木料,在城中央修建了这座高33米的楼阁,用以料敌望远,报时报警。初名“余木楼”,又称“鼓楼”、“东昌楼”,明弘治九年,史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路过东昌,才将之命名为“光岳楼”。李赞在《题光岳楼诗序》中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百余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从此,“光岳楼”的名称沿用至今。一番介绍,使我欲登光岳楼的愿望更急切了。

  用餐完毕,由赵红杰带领大家去登光岳楼,车到楼下,下车仰望,只见光岳楼端庄昂立,四叠飞檐,峻耸云端。沿台阶登上9米多高墩台,歇山十字脊过街式四层主楼,就安坐在墩台之上。大家绕墩台一周,只见聊城旧城呈方形,烟波浩淼的环城湖,环绕四周。赵红杰介绍,湖水面积4.2平方公里,略小于杭州西湖,却五倍于济南大明湖。我因此知道,江北水城的称呼,言之不虚。随后,大家开始攀登主楼。在二楼见一方形室,上悬“乾隆行宫”匾牌。原来,乾隆帝曾九过聊城,六次登临光岳楼,留有“御题匾额”二方,“御制诗章”多首。他还吩咐随行画师作《光岳楼》写生图一幅,收录在《南巡盛典·名胜图》中。登上四楼,透窗远眺,秀丽远景,一览无余,心胸顿时澄彻。无怪乎此地人,自古便把光岳楼当作“九九重阳”登高的去处。而文人骚客更是把它作为登高怀古、把酒临风的场所。曾有人叹曰:“斯楼岿然起于闾阎圜阓之中,栋宇翚飞,檐阿雾隐,俯吹行云,倒睨飞鸟,而与泰岱天门日观诸峰,遥相对峙。名为‘光岳’,洵不诬矣。”更留有许多诗词歌赋,传咏至今。我想,如果李白长啸来登光岳楼,定会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出于安全防火考虑,楼内没有安装照明设备,在狭窄昏暗的楼梯上攀爬,每踏一步,我都感觉有些轻微的颤动。我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而不承重。斗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点之一,它的使用成功解决了剪应力对梁枋的破坏性,增加牢固的同时,加深了外挑深度,使整个楼阁更美观。看斗栱与梁、栿、柱结合错落谨严,我仿佛感觉到600年时光在此凝滞、倒流。

  告别文友,回到宁津,聊城的一湖翡翠千重秀,聊城的一楼高耸揽星月,依然令我回顾难忘。从明初到现在,冲汉凌霄的光岳楼巍峨挺立,这至宝奇观本就凝聚了一种扶摇向上的精神。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中,登聊城光岳楼的经历,相信会化为精神财富,浮想联翩在我的记忆里,历久弥新。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0-3-24 07:52 编辑 ]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3-20 10:31 | 只看该作者
那次会面,刘本科也留下了文字,一并转贴了来。
有师如兰香悠远
  山东宁津是当年蜚声国内外《大刀记》作者郭澄清的故乡,虽然至今我还未曾到访过那里,但对那里的一切又好像早已熟悉了,特别是代代秉承相传的深厚文化底蕴,让我这个也算老乡的鲁西人甚为感叹和仰慕。如今那个北方的小城不但活跃着一大批知名书画家、民间艺人,而且有一个影响全国的文学创作群体正叱咤文坛,甚而连他们以加工各式各样桌椅和地毯为主的经济主导产业,也凸显了全民艺术创作的文化内涵。其实我的这分印象只是得缘于对一个人的相识、相知,和交往。

  那是二○○五年春天,朋友介绍我去中财文学论坛,初去乍到的陌生和好奇,让我对一个叫高迎春的版主甚有好感,他勤奋,好像每周都在发主贴;他热情,别人的帖子他都会及时回复;他有才气,他的主贴精湛典雅恢宏大气别具一格;他有责任心,回帖都是及时精到言辞恳切鼓舞人心。更兼他的个人信息里注明的是山东宁津人,我便更觉得这个老乡格外可亲可敬了,便及时在论坛给他留了信息,那便算是我和高老师第一次直接联络了。后来也是因为他给我回帖时的诸多鼓励,让我喜欢上了中财,让我留在了中财,也让我为文学而躁动的心紧紧地和中财连在了一起。

  但说来惭愧,我虽得高老师不断指点和鼓励,因为凡我的主贴他总会在第一时间给以回复并加精,但我却连高老师的性别年龄也不知呢,而且在他主动通过手机给我发短信时,我竟冒昧的问其年龄,得知已五十开外后,我竟又按其姓名中的女性内蕴直呼其为“大姐”,你说尴尬不尴尬。还有令我为之惭愧的是,每逢节日到来时,高老师不是寄来贺卡就是发来短信,弄得我汗颜不已之余即便提醒了自己要在下一个节日到来时,一定赶在第一时间先向高老师问好,可每每还是花开迟暮晚表一步。好在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珍藏着让我尊敬、让我钦佩、给我力量、给我智慧的高老师的慈爱形象,我想心诚则灵,诚以动天,心有灵犀的高老师也会知我诚挚心情并宽容我的缺礼的。

  高老师给我最大的帮助,也是让我永远铭记在心的,还是在中财论坛开展“围绕散文写作问题采访会员朋友”活动时,他作为版主之一特意推荐了我,并为我写下了篇幅不短褒扬有加的评论文字。高老师说我的文章 “思逐风云、笔摇五岳”,还说我的散文具有“平淡入妙的语言,空灵瑰琦的意境,蕴奇蓄香的构思”,这让我很是为之惶恐而又激动。应该说高老师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全面阐述我的散文观并精心评点我的散文的方家之人,属于在我散文创作征途上扬鞭催马的伯乐,其知遇之恩,能不让我为之感激吗?!

  其实高老师不但对我有着如此厚爱,他对许许多多的文学爱好者都也付出了难以估量的心血,即便并不活跃在中财论坛,而是通过友人间的博客或聊天得知了高老师情况的,也都为高老师的待人诚恳与热情、写作勤奋与才气而折服。我一直觉得高老师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是真正的德高望重之人,这比在现实中获得如此殊荣的称号来得更为难得,这是一种在并无多少约束和限制的氛围里,靠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品质树立起来的大众形象,仅凭这一点,也足以让我为之相形见拙自叹不如,却又庆幸与之相识当属三生有幸。人生得一良师难矣,也足矣!还有什么比在你的人生征途上总有一个父辈般的智慧长者不断的激励着你、关心着你,更让你为之心旌摇曳魂魄涤荡的呢?!

  还在十几年前,《黄河诗报》主编桑恒昌老师曾根据我的名字给我的新书题字:“做学问不一定本科毕业,做人却必须本科毕业。”而我想,尊敬的高老师其实就是做人和做学问都“本科毕业”了的。原以为他这个大半生一直在工商部门工作的行政干部,是不会对古典文化有过多研究的,殊不知他的散文和散文杂感,却信手拈来般融入了珠玑俯拾的古典韵致,让我这个曾当过15年中学语文教师的“先生”也为之倾倒了。

  高老师的散文杂感,多以古人散文之论展开想象的羽翼,缘于彼而不拘于彼,纵横捭阖点石成金,言人之未言,发人之未发,读之令人心绪律动,受益匪浅。而高老师的散文更是堪称一绝,常常是现代与古典一体,叙述与抒情相融,淳朴而不失雅致,雕琢而不失淡然,属于亲切而庄重、幽然而清丽、恬淡而厚实的那种。特别是他近年写的一系列有关花卉植物的几十篇丽章佳构,仅其诸如“紫菱如锦彩鸾翔”、“ 带雨梨花素玉妆”、“ 薄荷花开蝶翅翻”等等的题目,就能让人为之眼前一亮思绪顿活了。

  正是缘于这诸多文字内外的深切感受,让我早已产生了一种向高老师当面请教和谢忱的迫切愿望,近日一个偶然而又必然的机会,得以让我邀约了高老师来我们江北水城聊城游玩了一天,也算是了却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在约定的车站旁远远看到高老师,我一眼就断定对面快步急行而来的必定就是他了,只是和我在其博客上看到的照片有些出路,生活中的高老师少了一分匠气,多了一分真诚;少了一分清秀,多了一分淳厚,给人一种殊异的亲切感,特别是在他看见我后急匆匆向我走来时身子前倾的样子,着实让我心灵为之一颤。

  为欢迎高老师的到来,午宴我设在了风景秀美的运河岸边的“鸿运楼”,并邀请了当地的诸多文友前来作陪。高老师不胜酒量,他只是喝了几杯红酒,我虽然还要担当驾驶员的角色,但为了深表敬意,我竟“违规”喝了八两白酒,山东汉吗,就这样,为友情而豪饮,打心眼里觉得值。好在平日自己还有些酒量,加之人逢喜事心情愉快,不但没有因酒误事,反而借酒兴言,一改我平日矜持木讷不善言辞之窘,既活跃了宾主相处时的气氛,又彰显了自己的热情。

  午后陪高老师一行参观了聊城的标志性建筑——光岳楼,又拜谒了一代英模孔繁森纪念馆,后驱车沿十里长廊的胭脂湖观湖光帆影浩渺烟波,再驻足植物园赏千木竞秀百荷争艳万种风情,所到之处,高老师总是感于彼形于色,或思或语,时而默默记下什么,时而潜意识地感慨着什么。而在植物园时,一向对花木情有独钟的高老师,简直一路当了大家的导游,他既能脱口而出许许多多奇花异草佳木藤萝的名字,又能一一作纵横古今的详尽讲解,让我们在尽情享受大自然之风景如画妙丽如歌的同时,也增长了难得的学识,这是高老师留给我也留给大家的最深刻的印象。黄昏之时,挽留高老师不得,只好依依送他,好在大家约好不日再见,而且随行的妺姚真诚而幽默地说:“晚上见,晚上网上见。”是啊,正是虚幻的网络使我们得缘相识、相知,又相交,而由虚幻来到真实,由真实再到真情,却是缘于一个人的魅力,缘于一个网络使者的魅力,因为正是由于有了高老师的德高望重,才有了这番以文会友相见恨晚的难得相会。

  自此,在我的人生岁月,在我的文学旅途,在我的心灵轨迹之上,便深深地烙下了高老师那充满慈爱与智慧的永恒身影,他就像我一向钟爱的兰花一样,馨香四季,伴我千秋。
14#
发表于 2010-3-20 15:47 | 只看该作者
与好友相约,共赏佳境,难得的快活。
一章好字,身临其境!
15#
发表于 2010-3-20 16:45 | 只看该作者
三篇佳作一一拜读,或以绘荷为衬,或以登高为题,或以述情为体,皆归于文友相知相得之快意。羡慕、欣赏并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22:36 , Processed in 0.25580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