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8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数目拾趣:说“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29 0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7-12-31 03:35 编辑

                                                         数目拾趣:说“柒”         高迎春

        “柒”,是六加一、四加三、五加二后所得的数目。中国古代人死之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直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俗话将这一活动,称为“作七”或“烧七”。或许正因为“七”与丧葬有关,与鬼魂有关,所以中国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被认为是鬼过的节日。传说从农历七月一日起,阎王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阴间地府里的孤魂怨鬼走出来,享受人间烟火供奉。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是个不吉利的月份,在这个月里,一般人家不婚嫁,不搬家,忌讳半夜晾衣服,忌讳散发睡觉,忌讳用脚踩到冥纸。或许,人们以为“七”字不太吉利,故用七和八搭配,组成的词汇一般用来表示多而杂乱,且贬义词居多。

        中国的七夕节,已经在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日,被中国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中,已经记载了牵牛星和织女星:“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想着对岸的牵牛星,眷恋不止,可见在西周时期,民间开始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雏形。到了汉代,民间已经有了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并演化成为属于妇女的一个节日。唐代杜甫曾经写过一首《牵牛织女》长诗,诗中已经有了妇女过七夕节的细节,比如妇女聚在一起,结彩缕穿七孔针,比赛谁的手巧;将瓜果放在庭院中,如果谁的果盘上落上蜘蛛,则代表乞巧应验。现在,许多人已经将七夕节,当做中国人的情人节了。

        中国的古琴,也称瑶琴、玉琴、瓦琴、唐琴、福琴、梧桐琴,作为传统弦鸣乐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古琴的诗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生前十分推崇古琴,希望学生用美妙的琴乐,来陶冶自己的心灵。在他提倡的“六艺”中,古琴是学生们的必修乐器,而他自己也亲自创作了许多古琴曲。古琴弦乐,舒缓时,轻灵清越;激越时,沉着浑厚。操琴师十指拨动,注、猱、揉、吟,指法娴熟,切实且虚,余韵缭绕,令人怦然心动。嵇康在《酒会》诗中云:“酒中念幽人,守故弥始终。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诗中的七弦,指的就是古琴。因为古琴有七根弦:宫、商、角、徽、羽、少宫、少商,故而古琴又称七弦琴。古琴作为中国国粹之一,承载着文人的精神境界,已经贵为收藏界抢手的藏品。

        “七窍”,指的是人体头部的眼、耳、口、鼻,它们都是与人体亲密相关的通窍。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寓言:相传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混沌”。“混沌”,长着一张平面大脸,没有眼睛、鼻子、耳朵、口舌。是日,南海的帝王倏,北海的帝王忽,相约去中央之地游历。混沌遇到倏和忽,非常高兴,用最丰盛的宴席款待倏和忽。倏和忽为了报答混沌的厚待,决定帮助混沌。就对混沌说:人的头上都有七窍,用眼睛观看世界,用耳朵听声音,用口舌吞咽食物,用鼻孔呼吸空气。而混沌你的头上却没有,就让我们来帮助你吧。混沌不忍心拂了二人好意,就答应了。倏和忽手持石斧,在混沌的头上,每日开凿一窍。等到开凿到七日,混沌七窍流血而亡。《灵枢经  脉度》云:“五脏不合,则七窍不通也。”说明人的七窍,与人的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联。后来人们用“七窍生烟”,来形容人火冒三丈,气愤至极。

        “战国七雄”,指的是上接春秋,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时期内的七个国家。即:魏国、赵国、韩国、齐国、秦国、楚国、燕国。汉代的班固,撰写的《答宾戏》中云:“于是七雄 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而虎争。”七雄之说,由此而起。据《晋书  地理志》:“至于战国,遂有七王。”这里明显是说,战国时期有七个国家。有七个国家,必然有七个帝王。中国有一句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南宋时期,吴自牧著述《梦梁录》,其中提到庄户人家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有许多文人墨客,认为酒算不上生活必需品。于是,到了元代时期,酒已经从中剔除。但是,世人依然认为,开门七件事,仍然属于吴自牧首创。明代的唐寅,一生坎坷,他曾写诗云:“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天寒无一事,竹时寺里看梅花。”由此可以看出,身为画家的他生活何其艰难。

        宋代的苏轼,曾有诗言:“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同七碗茶。”原来唐代的卢同,写过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中有诗句:“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由此可见,他写的“七碗茶”深得人们推崇。中国人自古喜欢喝茶,成为传统饮食文化。实践证明,喝茶有助于防老,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喝茶有助于清除油腻,能够消食利尿和兴奋神经。中国人喝茶,讲究四季有别。春天喝花茶,可以散发体内积存的寒邪,促进阳气发生;夏天喝绿茶,可以清热消暑,解毒强心;秋天喝青茶,能够解除人体余热,恢复津液;冬天喝红茶,味甘性温,有助于胃口消化,使人身体强壮。原委如此,难怪中国人对喝茶情有独钟,恋恋不舍,喝了一碗又一碗了。

        历史上,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相传,三国魏王曹操,撒手西归,长子曹丕按部就班继位,是为文帝。曹丕的弟弟曹植,不但诗词歌赋写的漂亮,还精通天文地理,攻防谋略,在朝中威信不亚于曹丕。有这样一位全才出入朝野,曹丕深恐帝位不保。于是,他将曹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设防,予以压制,图谋斩草除根。其母卞氏,看在眼里,极力阻止曹丕图谋。曹丕身边的谋士,为曹丕出注意,在朝堂之上以试才为借口,让曹植当众出丑,以实现打压其目的。是日,曹丕威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曹植感受曹丕事事作梗,早有感怀在心,此时此刻,应声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罢,心有感触,只得放弃杀害曹植的阴谋。其后,人们以“七步成诗”,来比喻才思敏捷。

        汉语成语“七纵七擒”,说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部落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心服口服,不再与中原为敌。后来用以比喻运用战术谋略,使得敌方归顺。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将诸葛亮七纵七擒的故事,描写的有声有色,其实是做了移花接木。最初记载“七纵七擒”这个故事,见于《汉晋春秋》,后来的《资治通鉴》,予以转述。但是,成书最早的《三国志》里,却没有记载“七纵七擒”这个故事,在《三国志  诸葛亮传》中,只有寥寥数言:“三年春,亮帅众南征,其秋悉平。”而在《三国志  张嶷传》里,却有诸多与“七纵七擒”近似的故事。可见,成书晚于《三国志》的《汉晋春秋》,将张嶷治理南蛮十五年的事例,整理成了诸葛亮“七纵七擒”的故事。所以,降服南蛮的功臣应该是张嶷。而诸葛亮南征,只有短短数月,是不可能解决蛮夷与汉人复杂关系的。

        中国的中医中药,源远流长。有一句成语,叫做“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这句话,原本出之《孟子  离娄上》。艾草,在我们德州地区叫做艾蒿。在其他地方,也叫做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艾萧、蓬蒿、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等。我曾经写过一篇《香艾茸茸淡着衣》,来记录这种草药。艾蒿的叶片,与菊花叶子极为相似,全株有浓烈的香味,叶片背面有灰白色茸毛,具有它有温经祛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疗效。将艾叶捣碎,可以得到艾绒,可以作为印泥原料,制成艾条,可以在皮肤之外艾灸,治疗疾病。艾蒿越干,疗效就越好。三年之艾,久干之草,比较难得。七年之病,证明久病难医,必须用久干的艾蒿针灸,才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后来人们用这句成语,来比喻临渴掘井,无济于事。

        在中国民谚中,有许多与七有关的词汇。“七年男女不同席”,指的是男女长到七岁,就不能睡在一起了。这句话,出之《礼记  内则》:“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封建社会提倡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其实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杜甫有一句诗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用七十古来稀,比喻得享高寿,来之不易。有一首谚语云:“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抬拿。”原来,七叶一枝花,是百合科植物,其药用价值是可以治疗胃癌、肝癌,肺癌,脑瘤,痈疽等疾病。七叶一枝花,一般用种子和根状茎来繁殖,它比较喜欢凉爽阴湿的环境,喜欢肥沃沙质土壤。栽培三至五年后,在秋天采挖,洗净嗮干切片,就能作为药材使用了。

        传说,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的时候,恰巧王安石不在,书桌上写有半首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菊花盛开之后,只会枯萎在枝头,哪里会被风吹落呢。于是,他挥笔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之后,发现苏东坡写的两句,只是微微一笑。不久,王安石就将苏东坡调任黄州,并送给他三个上联,请苏东坡对出下联。第一个上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第二个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第三个上联:“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苏东坡来到黄州,重阳节秋风劲吹,看到菊花瓣落了一地,才知道王安石调任黄州的目的,深感自己见识浅薄。三个绝对,苏东坡苦思冥想,只对出了第二个:“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从此,苏东坡处世,再也不敢自傲了。

        清代的张南月和李北水,是同窗好友。因为名字里,一个叫南月,一个叫北水,常常被同学们用以打趣,说他们两个仿佛半幅对联,却是绝对。张南月和李北水,不介意大家七嘴八舌的调笑,反而成了过从甚密的好友。是年中秋,二人相约郊游,携手登楼赏月。但见明月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似水银。李北水俯视春江东逝,仰望星空北斗,心中涌出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联中巧妙嵌入自己的名字“北水”,又写出了水天一色的美景。张南月吟咏琢磨,深感此联出的巧妙,不由击掌叫好。不料想,却惊动了栖息的孤雁。伴随一声雁鸣,一个黑影略过天空,消失在月光星空中。张南月正愁不得下联,面对此情此景,随口对出下联:“南楼一雁,月中带影一双飞。”联中也嵌入自己的名字“南月”,也写出了月中带影的妙境。真可谓异曲同工,珠联璧合。

       根据语言差异来划分,中国有七大方言区:一、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天津、唐山、华北、东北、西南、江淮);二、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主要在湖北省);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在江西省);五、客家方言,以广东省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六、闽方言,(主要在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台湾);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主要在广东、广西)。中国的七巧板,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由我国古老的燕几图演变而来。传到欧洲之后,外国人将之叫做“唐图” 。三国时期,吴国人郝隆,自认满腹经纶,曾经在七月七日盛夏之日,在烈日下仰卧暴晒。人问缘故,他回答说我晒一晒肚子里的书,不然就发霉了。后来,人们就用“七月七日曝腹”,来嘲笑那些善于自我标榜的人。

        现在回首,捡拾一下七和八组成的词汇:七手八脚,七拼八凑,七颠八倒,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长八短,七扭八歪,七折八扣,七言八语,七老八十……仔细琢磨,是不是贬义词居多呢?


                                                        2017年12月27日写于迎春堂

七字: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04:21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7-12-29 05:3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高老师的柒,学问深远。拜读。
4#
发表于 2017-12-29 08: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7-12-29 17:29 编辑

“柒”,是六加一、三加三、四加二后所得的数目。高老师早上好,笔误了。小问题。欣赏好文。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17:29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7-12-29 05:37
欣赏高老师的柒,学问深远。拜读。

谢谢阅读,这是今年最后一篇作品了。祝福元旦快乐!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17:31 | 只看该作者
江岸晴天 发表于 2017-12-29 08:01
“柒”,是六加一、三加三、四加二后所得的数目。高老师早上好,笔误了。小问题。欣赏好文。

看来是大脑出了问题我已经改过来了,谢谢提醒!
7#
发表于 2018-1-8 0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1-8 08:46 编辑



       高版每篇数目拾趣的开头都是从“数字的加减法”,为什么呢?我仔细地琢磨了一下,个人觉得大概是因为古代数字的发明主要是用来演算的吧。      
       据说数字发源于古印度。由于是阿拉伯人最早使用它们的,所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而大写数字的使用是从明朝开始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06:28 , Processed in 0.05195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