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75|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且说“契约精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29 15: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7-12-30 06:39 编辑

  且“契约精神”

  一

  作家毕飞宇谈写作,举莫泊桑名作《项链》为例。一般的语文教材里,但凡提到《项链》,都大谈什么女人的虚荣”,或是“人心腐朽与道德沦丧”,当然,更深刻的理解则资本主义尤其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导致了人心的腐朽与道德的沦丧而毕飞宇则完全跳出我们的思维定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项链》中所蕴含的颇具“西方特色”的文化内涵:契约精神。
  
  何以见得小说中的契约精神就是“西方特色”的,而不是“中国特色”的呢?毕飞宇举了一个例子,把故事中的人物换上中国名字和中国背景,“原汁原味”地重写一遍,看看是否还同样精彩。故事情节大致如下:

  2005年,在北京,教育部秘书王宝强的太太张小芳因为虚荣,向富婆秦小玉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去参加部长家的派对。派对结束后,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王宝强和他的太太四处打工。

  10年后,这对夫妇终于还清了债务,他们在国庆长假的九寨沟遇上了富婆秦小玉。秦小玉没能把苍老不堪的张小芳认出来,然而,张小芳十分自豪地把真相告诉了秦小玉。秦小玉大吃一惊,反过来告诉了张小芳另一个真相:“那串项链是假的”。

  这样的故事,如果读不出违和感,那只能说明您对社会的认识太过肤浅。对于该故事中的荒唐,毕飞宇总结了十条之多,比如,张小芳根本不可能找部长太太借项链,她也不可能那么张扬戴这样的项链去赴会,她更不可能故意要戴名贵去抢部长太太的风头……而最重要的是,身为公务员的张小芳夫妇绝不可能为了还一条项链干十年苦力。

  可是为什么在法国就可能呢?为什么同样一篇故事,换个名字、换个国家,就会成为笑话呢?原因自然不在于名字和背景,而在于改写后的故事丢失了原小说自身的灵魂,也就是在西方文化中被视同生命,却在中国文化中普遍缺失的契约精神。

  毫无疑问,资本主义是罪恶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叫“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而以奢侈、虚荣、金钱至上、享乐至上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冷酷、残忍和罪恶。然而,即使在这样冷酷、残忍和罪恶的土壤里,仍然绽放着一朵文明和人性之花,那就是在《项链》的主人公马蒂尔德夫妇身上体现的契约精神。正因为这种契约精神,他们才会对飞来的横祸无怨无悔,辛苦十年而去还债。同样,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契约精神,即使是那样冷酷、残忍和罪恶的社会,仍然有那样的人、那样的社团、那样的政府值得人们放心大胆地去信赖;即使是那样冷酷、残忍和罪恶的社会,人类文明仍然可以迅速发展,并创造出使人惊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二

  《梦溪笔谈》里有一篇很有名的故事,常被选入各类的“中学生阅读”材料,且被取名为《刘庭式不弃盲妻》。刘庭式何许人也?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官员”。而且刘庭式虽然后来当了官,却出身于农民家庭,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就在他还是一个农民的时候,邻居家有个穷老头,老头为自己的女儿与刘庭式订了婚约。多年以后,刘庭式考上了进士,当了官,便回到家里娶亲。可是这时候,穷老头已经死了,那女儿又因病失目失明。按照国人“富贵易妻”的习俗(何况根本还没娶,连“易妻”都算不上),刘庭式完全可以赖掉这门亲事。更何况面对这位“刘大人”,那位盲女已经自惭形秽,“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也不敢高攀。可是刘庭式坚决不肯背盟,理由只有一个:“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结果不但把盲女娶过门,还“门极雍眭”,一起生了好几个孩子。妻子死后,他更是“哭之极哀”,不肯复娶。这件事一时传为美谈,就连大文豪苏轼都深受感动,专门作文记之。

  那么这样的故事是否可以看做一种契约精神呢?

  忽然想到中国的民间戏曲,很早就发现,许多戏里都是男人外出——或进京赶考,或从军征战——总之都是为了求取功名,而且一去不返。家里的老婆或未婚妻总要抵抗重重压力,甚至忍受极度的贫困,苦苦等待丈夫归来。比如薛仁贵与柳金花、薛平贵与王宝钏、刘知远与李三娘、张庭秀与王兰英……如此等等。然而,这类故事本是出自女子“从一而终”的古训,是封建伦理加在女人身上的枷锁。类似故事的结局尽管基本都是皆大欢喜,但对于苦熬半生的女主人公来说,其实质仍是悲剧,至少是半生的悲剧。而且,这类故事即使照古代的标准,也只是道德层面的事,与契约精神无关。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本就没有契约精神。比如最有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即使“信”已经成为“五常”之一,但在特殊情况下仍可以自由“权变”,而不必一定遵守。比如孔子,尽管他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将“信”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然而他自己就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孔子携弟子要去卫国,经过蒲地时,正赶上公叔氏欲借蒲地叛乱,公叔氏怕孔子走漏消息,便阻挡孔子一行,不许前去。弟子们要与其争斗,蒲人于是提出,只要孔子不去卫国,就放他们走。孔子满口答应。结果是前脚出了东门,后脚就决定前往卫国。对此,连子贡都提出异议:“盟可负乎?”孔子的回答则是:“要我以盟,非义也。”——被胁迫的、不是真心的约定,不符合“义”的标准,是可以不必须遵守的。到了孟子那里,则将这条原则解释得更加清楚:“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那么究竟怎样区别“义”还是“不义”,当然就是自己的事了。

  不过刘庭式不弃盲妻却是的的确确符合了契约精神的。因为他娶妻的理由就只有一条“与翁有约”,而且这个约定还是口头约定。因为据苏轼的文章记载,这份婚约是“既约而未纳币也”,既然没有下聘礼,就完全可以不算数的。而刘庭式却坚决遵守这份约定,实在叫人佩服。

  然而若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却很难不叫人心生疑惑:刘庭式与盲妻之间,真的有这么深的感情基础吗?至少一个是做官的读书人,一个是贫穷的农家女,没有共同语言的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这样真挚的爱情?对此,苏轼也不理解,在刘庭式表露丧妻之痛时,便向他提出疑问哀生于爱,爱生于色。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爱从何生,哀从何出乎?至少连苏轼都认为,刘庭式娶盲女的动机根本就不是“爱”,而是“义”。而刘庭式的回答则是:吾知丧吾妻而已,有目亦吾妻也,无目亦吾妻也。吾若缘色而生爱,缘爱而生哀,色衰爱弛,吾哀亦忘。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为妻也耶?”说来说去,就是绕着弯不正面回答自己究竟“爱”与不“爱”,更没有一句提及他们怎样夫妻情笃,自己如何不能忘怀,而只是谈一些似是而非的大道理。说到底,他伤心的只是死了老婆,而不是失去了爱人。

  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可以达成契约的,似乎只有爱情不可以。现实中,热恋中的男女之间,有多少甜言蜜语,有多少山盟海誓,最后都成了过眼云烟,甚至终于反目成仇的也大有人在。可见什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则同衾,死则同穴”之类的约定根本算不得数。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本来最该形成契约的社会、经济领域恰恰缺少契约精神,而本来最不该形成契约的爱情、婚姻领域,却又被契约牢牢束缚。而且近年来,似乎在仅有的这一领域,契约精神也有日渐消亡的趋势。因为如果把那一纸结婚证也视为契约的话,我们都知道,这张契约是早已约束不住任何一双“变心的翅膀”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12-29 1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7-12-29 16:55 编辑

那项链换中国人弄丢了也得赔吧!会不赔吗?你弄丢一个试试。只不过中国的官员不必干苦工,也无需十年罢了。这条论据不充分。作为中国人,我不服。
3#
发表于 2017-12-29 15: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7-12-29 16:32 编辑

不过,我蛮喜欢这篇,你的存在,弥足珍贵,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契约精神,你值得拥有。原汁原味,怎么弄出汗味儿了,这让人无法忍受。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16:33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7-12-29 15:46
不过,我蛮喜欢这篇,你的存在,弥足珍贵,永远是独一无二的,契约精神,你值得拥有。

哪有外国著作啊?一篇《项链》,是国人都熟悉的,甚至比鲁迅的《狂人日记》都熟悉。
信息量也不算大,不过外国一篇,古代一篇,基本是两篇“读后感”。按照小学老师教的,读后感基本是两部分:一是复述相关内容,二是谈谈自己感想……如此而已。
以前年轻时总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认为灯有个性,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如今不会那么认为了,看大树下的蚂蚁,总感觉自己就和它们一样微不足道,更和它们一样——这一只和那一只比较,不见哪只更有“个性”,更没有哪只是“独一无二”的。
5#
发表于 2017-12-29 16:37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2-29 16:33
哪有外国著作啊?一篇《项链》,是国人都熟悉的,甚至比鲁迅的《狂人日记》都熟悉。
信息量也不算大,不 ...

我正读呢,那时候是大概扫一眼。等读完我改,别着急。
6#
发表于 2017-12-29 1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7-12-29 16:57 编辑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2-29 16:33
哪有外国著作啊?一篇《项链》,是国人都熟悉的,甚至比鲁迅的《狂人日记》都熟悉。
信息量也不算大,不 ...

读你的文,再看你的回帖,你这是要毁约啊!中国人没有契约精神吗?那资本主义国家就有吗?怪不得他们动不动要挟人家签些个不平等条约。没见中国毁约啊!
还有,中国人为义而守约,外国人也不见得为守约而守约啊,没准他们是怕上帝呢!

7#
发表于 2017-12-29 16:52 | 只看该作者
看这爷俩,有尊有让地,真令人称赞啊!

点评

您这是反语吧!我好像有点咄咄逼人啊!还有,哥俩、姐俩、娘俩我都没意见,但不可以是爷俩,虽然我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错觉。  发表于 2017-12-29 17:13
8#
发表于 2017-12-29 1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7-12-29 17:22 编辑

       《且说 “ 契约精神 ” 》论述得很详细,也令人信服。
       “ 契约 ” 类似 “ 合同 ”,一般都把它们等同看待。“ 契约 ” 乃双方或多方达成的共识,以求共同遵守。它和合同一样,是没有精神的。如果强加其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守约精神是不成立的。
       广义的契约使用非常广泛,男女结婚,史上就称 “ 婚约 ” 。至于 “ 约束不住……变心的翅膀 ” 是很正常的事情。契约也好,合同也罢,就像是备忘录,并没有绝对的约束力。终止契约,终止合同,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国际上,更是如此。
       我就喜欢较真,吹毛求疵,不妨如空也来吹吹毛,求求疵吧!
9#
发表于 2017-12-29 17: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7-12-29 17:17 编辑

我们的退休年龄被一改再改,法律规定了工作时间,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却都恣意违反。法都不守,约还守什么。那些一个决策就可以更改且无人有权质疑的事,是无需守约的。至于感情,那善变的东西落在纸上怎么能束缚住,倒是捆在钞票上还能稳固些,比如某男有外遇,老婆于是也潇洒起来找小白脸儿了,但俩人就是不离婚,为啥,捆在好厚好厚的固定资产上了,没法分。不过,只守住了那张纸,没守住别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17:10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7-12-29 16:49
读你的文,再看你的回帖,你这是要毁约啊!中国人没有契约精神吗?那资本主义国家就有吗?怪不得他们动不 ...

整出这么一大段,就像你多了解外国人似的……
11#
发表于 2017-12-29 17:14 | 只看该作者
马蒂尔德美丽、善良,诚信、有担当、还有小女人小小绝对普遍的虚荣心,绝对好女人,他老公也不错,一道扛啊,挺好。唯一的缺憾就是有点粗心,没验货,其实也是优点,相信朋友呗,是缺点不?
12#
发表于 2017-12-29 17: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7-12-29 17:16 编辑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2-29 17:10
整出这么一大段,就像你多了解外国人似的……

我不了解你也不了解啊,你凭什么说他们有我们没有啊!艾玛,我想起来了,人家那叫旧约,新约,人家直接与上帝有约。怪不得。

13#
发表于 2017-12-29 17:21 | 只看该作者
读《项链》一直觉得所谓讽刺虚荣的背后,还有一点什么更重要的东西。因为,我读《项链》,一直无法去“恨”那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反倒很是佩服......
毕飞宇在《小说课》里讲《项链》,才明白:原来,她面对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不拉稀摆带,更不当“老赖”......
1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17:25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7-12-29 16:53
《且说 “ 契约精神 ” 》论述得很详细,也令人信服。
       “ 契约 ” 类似 “ 合同 ”,一般都 ...

一点儿都不矛盾,你说的是毁约事件,我说的“契约精神”。比如宪法,人家规定到那里了,就会遵守;如果想不遵守……对不起,得先修改宪法。
而咱们……比如计划生育,就是明显违宪的事……
至于民间,就更多了……
个别事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就如个别人去日本买马桶盖不能证明全中国人都是汉奸一样。
15#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17:28 | 只看该作者
一孔 发表于 2017-12-29 17:14
马蒂尔德美丽、善良,诚信、有担当、还有小女人小小绝对普遍的虚荣心,绝对好女人,他老公也不错,一道扛啊 ...

主要是西方的虚荣女人不如中国的,中国的虚荣又不富有的女人对假货的鉴别水平要比她们高得多,不会在这上面犯低级错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8:20 , Processed in 0.05768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