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26|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灵魂之上的高原和内心深处的村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4 0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了一遍。又读了一遍。

  许多激越的情感和跳跃的思绪渐趋平静,归于简单。台灯下的一小片灯光渐渐渗出土黄色的光晕。思绪被这种弥漫开来的硕大的黄所包围,陷于沉静与回味。

  肖成年的《在高原》和《关于西部》无疑彰显了一种开阔大气、朴实厚重的风格,而典型的叙述和人物塑造绝无刻意的雕饰和空洞的矫情。西部的壮美已被无数文人骚客所吟诵,生于斯长于斯的肖成年,以发自内心的感情不仅仅从外围的大视角对西部加以审视,同时将自己作为西部高原的一部分,用极其通俗朴实的语言和沉稳贴切的叙述进行由内向外的挖掘和再现。作者更像是西部高原上随处可见的一个放羊娃,一道坡、一棵树、一座低矮的民居和一簇芨芨草在朴实地叙述和吟唱。黄天厚土,千里古道,荒凉的戈壁,寥落的村庄,纯朴的民风和浓浓的乡情,在肖成年的笔下得以生动的展现和诠释。

  肖成年生于河西地区民乐县一个叫钱寨的小山村,这是一个属于西部高寒地区的偏远小山村,这里的人们曾经住着低矮的土房,喝着涝池水啃着烧锞子。对故乡的村庄的本真记忆是他内心深处最具份量的砝码,影响着他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探索、追求和认知。围绕村庄的羊群、唢呐声、骆驼、大车、老榆树、芨芨草等颇具西部特色的物象,朴实而醇厚,生动而不浮躁,每一个故事中都蕴含着浓浓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气息,透出一种沉实之美。

  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底非常深厚,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的把握恰到好处。语言平实饱满,没有盲目的矫饰和华丽夸大的赞美,西部就是西部,辽阔壮美,但干旱贫瘠、艰苦的自然生存环境依然是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全篇没有溢美之词,无惊无奇,但所描述的每一个事物却能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清晰的印迹和生动的遐想,并因此引发一些淡淡的说不上是伤还是愁的共鸣。我想这是因为作者---那个根深深扎在西北高原钱寨村的肖家老大用自己全部的深情垫起的高度,才使这些普通的景物具有了温厚鲜活的生命特色。

  乡土情结是每一个离开故土的人无法割舍的,无论身在何处,灵魂总是要回归到生他养他的故土。肖成年离开故乡二十年,现在身居省城,事业成功,他的回归在村人的眼中也许就是衣锦还乡,但《在高原》和《关于西部》中作者丝毫没有露出凌驾于故土和乡亲之上的优越感,无论是美的丑的,忧伤的还是喜庆的,他都以一个黄土地儿子的胸怀将自己置于皇天厚土的低处,怀着感恩之心深情地仰望。

  散文集《关于西部》和诗歌集《在高原》总共四十二字,四十二万字对写作二十多年的作者来说不算多,但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却非常大,从儿时写到不惑,从叫钱寨的小山村顺着河西走廊一路写去,收张有度,高起低落,挥洒自如。
 
  《关于西部》首篇《千年走廊》即以大跨度的视角拉开了河西走廊地貌特征、风土人情的开阔画卷,并用比较手法把酒泉、武威、张掖等河西走廊上的大小地方加以分述和对比,让人们对河西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有了概括的了解。

  书中对个性化人物的刻画常有一些感人的细节,而作者对细节的打磨彰显出西北高原浓郁的地域特色。如爷爷和外婆之间没有对错的“争斗”,通过吃鸡蛋、争草料的细节让两个固执的老人有点孩子似的可爱。腿疼的爷爷一条腿蹲着,一条腿跪着铲草情景以及被草地洇湿的膝盖(《老榆》),都具有打动人心之处。叶骆驼为了骆驼不惜性命(《有关叶骆驼的记忆》);贫苦一生的权爷到死也只能蜷着腿入殓到一个小棺材里(《忧郁瓦房城》);本是热情好客的李凌桃却因家境不宽裕,为避免尴尬,只得自己先醉,不想却成了名人上了县志(《李凌桃待客》);瞎喜娃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成为“窑猫子”(《瞎喜娃》)等等。作者还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刻画了带点戏剧和调侃色彩的人物周书记(《周书记》)。
  
  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本地方言的通俗化应用极具西部乡土气息。如“勒勒车”(架子车)、“贼娃子”(长辈对小辈的昵称)、“孽障”(可怜)、“骨拐”(脚髁)、“日弄”(诱人上当)等等,亲切朴实,符合地方特点和人物身份。

  书中还有另外一些作品与作者所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荒漠戈壁上的巡线工像一簇生命力极强的芨芨草,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地对抗着,正如作者所说,他们的生命中极少绿色,但他们却是黄河源头最伟岸的树(《植物二题》)。或者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像他们这样顽强不屈的“植物”就是西北高原赋予西北人坚韧个性的最好昭示。

  相对于散文的平实,我个人认为,肖成年的诗无论在意境、技巧、语言和境界方面还胜一筹。

  《在高原》(诗歌卷)分为四部分,这四部分作品不以创作时间先后为序,作者是以精神空间的错落与推进以及与时间边缘的摩擦为线索进行的归集。我们不难看出,肖成年不仅将西北高原开阔壮美的境象不断往上拔起,还将这种境象进行了无限的扩展和延伸,使高原呈现出更加阔大辽远的气势。《河西走廊》是典型之作——


  一管长箫
  横在西部偏西

  鹰从箫孔扇翅而出
  云从箫孔中徐徐升起
  八千里长箫
  吹出八千里荒凉

  从东到西
  从西到东

  音符往来奔波
  在乌鞘岭处
  高音实在不能再高
  便顺着地势
  狂泻而下


  四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即被这形象大气的诗句所震撼,寥寥数语即将河西走廊的鲜明特征全部勾勒,着实让人叹服。

  第一部分:《半生走过的地方》。无论是玛雅雪山、莫高窟、天山天池、郎木寺、军马场、钱寨村、额济纳、扁都口等等,全在西部。肖成年半生走过的地方不计其数,而他独独钟情于西部,足见他骨子里渗透的西部情愫已是根深蒂固,在感情的宣泄口是首当其冲的。我们先由根部的钱寨村说起,他说:“是一滴泪/转动在河西走廊细长的眼睛/却流不出”。这滴热泪转动在眼眶却流不出,对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作者是何等难言的牵绊,仅仅三句,已是动人肺腑。还有《一幅画:钱寨小学》“日头盯着这幅画,久了/发酸的眼眶洇湿半截老墙”。望着三十年前就读过,三十年后依然陈旧的学校,已故的母亲还曾经在这里教过书,睹物思人,作者内心的眼泪又何止是洇湿半截老墙。当然,除此之外,一些涉及西域景物的诗歌又是一种刚健明朗的风格。

  第二部分:《远方》。作者的足迹或者心迹走远了一些,或者是凝聚了一些更自我的东西在里面。然而回归仍是必然——“2007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二/满面倦容的我,钥匙般插入村口/成为这幅画卷中的一个静物”(《春节:回到钱寨》)。

  第三部分《最后的守望》和第四部分《有一种风景》,意象纷繁,有路过的风景,有生活的感悟,有对爱的守望和追求,还有巡线工的生活,语言透出一种平实和从容。

  肖成年应该属于大器早成者,从诗后的时间标记上看,在1985年或者1986年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诗歌创作已经具有了成熟的态势,而且他早期的诗歌具有一股青春热血和沉稳老练相得益彰的蓬勃气息。相信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另外,肖成年的一些文章中也透出一个走出村庄身在都市的望乡者的矛盾和彷徨,但最终,他未能告别。正如他在后记《生活,仍将继续》中所说:“这篇后记的名字起初为《与往事告别》。事实上,我们常常站在生命的分号处,旧的结束,又意味着新的开始。为往事打个结,但绳子的另一端会顽强地从结头处抽出。我终于知道,那些已经渗入到血脉中的情感是无法割断的,永远。”

  从黄土地上走出的人,土地巨大的母性吸力必将在他的身上留下永恒的烙印。也许我们的脚步可以越走越远,但根在哪里,心就会在哪里。因为,黄土地的血脉永远在我们的灵魂深处跳动。我相信,扎根于西部热土的肖成年一定会在更高的起点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2010年3月16日)




[ 本帖最后由 强子 于 2010-3-24 09:2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3-24 09:34 | 只看该作者
先记号。后欣赏。
3#
发表于 2010-3-24 09:41 | 只看该作者
全面而周到的评论,作者有福了。
有点小建议,开头直接先点一下:散文集《关于西部》和诗歌集《在高原》。读者一读就明白是对两部作品的评论了!
哈哈,握手,个见啊!
4#
发表于 2010-3-24 10:01 | 只看该作者
先留个小脚印,稍后细读。
5#
发表于 2010-3-24 10:08 | 只看该作者
伶丁次数,走近这样悉细和精到的解读文章,读完不禁深深感动。人与人之间,书写与阅读之间,能有如此深刻的解读和共鸣,实在是这个世界最难得的光芒。在错落有致、层出不穷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了西北,肖成年的《在高原》和《关于西部》那种开阔大气、朴实厚重笔触风格;乡土情结的浓郁渲释;大跨度的构思、展望的视角;以及形象大气度、手笔温婉等等诗篇——这一系列都正确验证了一位作家的根深的地气,这是每一位书写者必备的地气,而在这固有的地气上喷薄,绽放,延伸思想想的长、宽、高,展望未来,注定一片金光大道。欣赏并学习,送上祝福。
6#
发表于 2010-3-24 10:28 | 只看该作者
刚欣赏了王登学写的《内心的光亮》,写的就是肖成年散文和诗歌的感受。他对其作品有“三个阶段,三个情结”的评鉴。我认为还是很周到细致的。再来欣赏你写的《灵魂之上的高原和内心深处的村庄》将肖成年的《在高原》和《关于西部》的蕴涵再深入再细腻的展现了出来。同时,对于他的写作或是生活经历也有了周全的记述。在对作品的评说里,作者多了理性的诠释与纵深的挖掘。问好!
7#
发表于 2010-3-24 10:54 | 只看该作者
围绕村庄的羊群、唢呐声、骆驼、大车、老榆树、芨芨草等颇具西部特色的物象,朴实而醇厚,生动而不浮躁,每一个故事中都蕴含着浓浓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气息,透出一种沉实之美。

层次感很强,解读深入且挖掘出了作者写作的根,对我们很有帮助的评析,支持精华,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5: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0-3-24 09:41 发表
全面而周到的评论,作者有福了。
有点小建议,开头直接先点一下:散文集《关于西部》和诗歌集《在高原》。读者一读就明白是对两部作品的评论了!
哈哈,握手,个见啊!


谢谢!这是我第一次写评论。见笑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5:11 | 只看该作者

暖——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24 10:08 发表
伶丁次数,走近这样悉细和精到的解读文章,读完不禁深深感动。人与人之间,书写与阅读之间,能有如此深刻的解读和共鸣,实在是这个世界最难得的光芒。在错落有致、层出不穷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了西北,肖成年的《在 ...


谢谢你仔细的评阅。第一次写评论,觉得费了好大的劲。呵呵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5: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24 10:28 发表
刚欣赏了王登学写的《内心的光亮》,写的就是肖成年散文和诗歌的感受。他对其作品有“三个阶段,三个情结”的评鉴。我认为还是很周到细致的。再来欣赏你写的《灵魂之上的高原和内心深处的村庄》将肖成年的《在高原》 ...


常来看,只是没有留下脚印,今天是来学习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5: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3-24 10:54 发表
围绕村庄的羊群、唢呐声、骆驼、大车、老榆树、芨芨草等颇具西部特色的物象,朴实而醇厚,生动而不浮躁,每一个故事中都蕴含着浓浓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气息,透出一种沉实之美。

层次感很强,解读深入且挖掘出了 ...


问好!
12#
发表于 2010-3-24 1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强子 的帖子

强子朋友,别见外,个人看法,个人喜爱或写法不同而已!握把手,多出佳作啊!
13#
发表于 2010-3-24 17:50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读了,学习。
留下意见,私下交流。呵呵。
14#
发表于 2010-3-24 21:00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了西北又一个深藏不露作家的散文及诗歌风貌。拜读,问好老乡!
15#
发表于 2010-3-24 21:15 | 只看该作者
强子的这个关于肖成年的《在高原》和《关于西部》的诗歌解读,视野开阔、大气,和诗歌文本的西部特征有着语言文本的吻合,更在于这样的解读有作者背景、语言特点以及诗歌内涵特点的呈现。很不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23:44 , Processed in 0.1448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