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8-1-15 19:13 编辑
蠹书有悟(一) 文/草舍煮字
关于正义
人类历史进程发展到今天,除了物质上的进步以外,人类自身也得到了逐步解放。从千百年前的极少数人占有极大资源,奴役大多数人,而占大多数的奴隶、平民生活在贫困线上下,没有人身自由,到现在尽管80%的资源仍为20%的人控制,但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身和精神的自由度也不断提升,这说明社会文明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尽管有坎坷、曲折甚至阶段性倒退。这就是人类共有的正义理念在起作用,正义,就是绝大多数人的真正利益和福祉所在,它不是打着民众利益旗号谋取私利的假正义,也不是由少数人为大众设计的乌托邦。它像火苗一样燃烧在大众心中,虽然有的时期在强权的暴风骤雨中极其微弱,但从不曾熄灭。正义的存在,是被人类文明发展证实了的。
拿南海仲裁事件来说,他们的仲裁超出了依据的国际法,而中国的领土却有相关国际法的规定做保障,因此正义的是与非很明显了。而其他国家完全站在利害判断的立场上整出一个仲裁来。主权属于一个国家全部国民的利益,这是正义。但是,中国轻易不会主动发动战争,战端一开玉石俱焚,这就损害了正义(中国人自古用兵非好战,)。然而也要懂得战争是制止战争手段之一(“武”就是由“止”和“戈”组成的),制止战争干戈,避免更多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这也是正义。此外,用正义的标准,也就不难判断那些爱国言行的是与非了。
关于历史
历史是当事人做的却由是后来人记录的,而后来人总是受到各种阻碍或出于不同的目的,不能如实记录历史真相,比如个人学识品性、民俗信仰、政治干预等等。尤其是很多官方正史,后朝推翻前朝后,一定要妖魔化前朝才能使改朝换代具有正当性。因此有人说历史文字都是后人的解读,没有真相,甚至全盘否定历史传承。实际上,还是有经历者记录了真相的,比如野史、个人笔记,同时,地下墓葬、地面文物等等历史遗迹也保留了当时的状况。因此,缜密求真地考证历史,无限接近真相是历史学家的操守。一个有理有据逻缜密的,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的历史解读,在没有被新的证据推翻之前,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
那些用历史短暂而现代发达的国家作为例子,来否定人类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观点是短视的,因为未来一定不会按照我们现在见到的样子来发展。
技术伦理
科技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智能机器的时代,也就是机器人的时代。机器的智能越来越高,会不会以人的身份自立于社会?这样,会不会对旧有的伦理秩序造成冲击。传统的伦理秩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而未来的社会秩序会不会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呢?一旦机器人拥有了不低于人类的智力水平和情感,而它们在其他能力上,比如体力、耐力等等方面也强于人类,它们会不会要求平等,甚至以服务和麻痹人类为手段获取主宰地位?此外,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传统伦理秩序的过程中,未必能够改变人类的本性,而人性中存在着恶,这些恶会利用技术的优势导致灾难的发生。技术越智能化,灾难也就越智能化了。
与其要求智能机器遵守道德,不如道德地制造智能机器。
暧昧,这个词的意思有点暧昧
如果不查词典,不百度,说说“暧昧”这个词,你个人认为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模糊,或者不清楚的意思吧?
对,很对。还有吗?
多形容男女关系。
呵呵,我猜到了,大部分人都会回答这个,因为这个词几乎都用在男女关系方面。
但是,它的本意是模糊,引申到人,意思是不明朗的态度或者不可告人的行为。你看看这个意思里面有多少男女关系的意味?不可告人的行为,比如,偷东西,偷窥,喜欢吃大便,等等,都算。并不特指男女关系啊!所以,特指男女关系是人们八卦出来的意思。
但是,如果后来人们约定俗成暧昧就是特指男女关系了,那么新版词典也就这样解释了。比如,确凿,这个词,最早读作que zuo,后来出版的词典,又加了一句,“也读作que zao”,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这么念,约定俗成了。
但现在的词典还没有明确地说,暧昧特指特指男女关系,呵呵,词典也在暧昧着。
计划生育
许多年前西方研究者断言地球的资源能养活的总人口是有个限额的,超过限额就会发生大面积战争和大面积的传染疾病。这称为“自然调节”人口总数。过去发生的大面积战争和传染病也支持了他们的观点。但是,现在的全球人口总数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给出的那个限额。
近年新的研究结果是,除了战争和疾病这些所谓自然调节以外,实际上绝大多数家庭都会根据家庭境遇来计划生育的。家庭生活条件差,抚养教育费用高就会少生孩子,这叫做“自觉调节”。具体到中国又有特殊情况,人口增长的历史原因是农业耕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增加劳动力又是改善家庭境遇的一个手段。当然还有战争兵员储备的需要(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加上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这都给现代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阻力。
还有一个阻力更大的现实原因,就是计划经济。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和持续的社会福利会使人口的自觉调节失效。计划经济,大锅饭、铁饭碗,就相当于低水平的社会福利。千方百计把孩子生出来国家就得管起来,反正生活资料是全国人民均摊的,多生一个就能多占一份。因此说,计划经济客观上阻碍了人口调节,不得不把人口也计划起来。看看现在,计划经济过去了,二孩政策走来了。
诗词末技
一个笑话。民国时民生凋敝,一些落魄文人生活无着,有人说,实在不行还可以写诗来卖。
诗歌几乎是各民族文学的起源,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没有文字的民族也能有口耳相传的诗歌。现在有些沙漠民族仍利用口头流传的诗歌来记录找水的方法。西周时期,官方定期派人摇着木铎到民间采风,诗用来沟通民意,批评、颂扬和鼓舞(《诗经》)。此时的诗歌有着很强的社会功能。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有诗歌的倩影。但到了当今,作为文学体裁四姐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老大,她衰老了,作用萎缩了,她的社会功能几乎只能从歌词里有些表现了。
现今诗成为很自我的文学小品。诗言志,多是情感个人宣泄。人们写诗多用来表达自我思想和感受而非警世立言。对于他人的诗,即使了解诗人的其人其事,其境其情,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其诗。有时诗人自己,时过境迁再读原诗,或有可能觉得蹊跷。
看看风靡一时的顾城、海子以及余秀华,诗人的诗没有对社会产生太大影响,但诗人做的惊世骇俗的事情,震动了社会。他们的拥趸赞美那些事情是诗人的极致,于是引起了社会的争论,骚动不安。极致的诗人,是不是可以说是一方面超常而其他方面失常的人呢?
末技,主要是说诗的社会功能衰落。可能是以偏概全,但社会现象支持这个观点。
当然,文学,甚至文化,从来就没有对社会、对政治产生过文人想达到的影响。
大学生
很多大学生都有一个困惑,我在大学里学非所用,那么上大学还有什么用?大学四年能够合格毕业的,至少有这样几种能力,一,学习能力,这很重要,虽然你干的不是你曾经学的,但你有能力学习新的专业。二,思维方式,融入大学的学习中的人,潜移默化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人在思考时更有逻辑,更具效率,更有判断力和想象力。
说到底,学校主要是个传授知识的地方,虽然儒家强调道德教育,师者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但很遗憾,道德教育基本上主要只能靠家风和在社会大学里自修。我们应该要求大学生有道德素养,但如果没有,大学无法负主要责任。新生入学时18岁,他们的基础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
【29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