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96|回复: 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文字这扇窗——关于《秋事》的自我言说兼与众朋友交流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3-9 1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8-3-9 12:54 编辑


  1


  以下是围绕我的小说《秋事》,结合众文友的点评,对文学创作中小说做法的点滴体悟。一些感觉早就有了。一些则近期才陆续涌现。拖了这么长时间才落笔,一个源于年节将临,杂事缠身;二则因为自己不幸遭遇一个称不上车祸的事故。虽然说万幸没有什么大碍,但是躺在家里,心情非常糟糕,根本无法梳理一星半点东西出来,只好放弃。一直到年后的这几天,才多少有了点感觉,于是重新拾起这个话题,跟朋友们说道说道。希望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


  2


  文字就是一扇窗,推开后能看见什么风景,你根本想不到。对读者如此,对作者也一样。


  面对一个文本,每个人肯定有殊异的感知和理解。当然,会有碰撞,会有交叉,但更多的是区别。恰如两股道上跑的车,并行不悖,甚至背道而驰。出现这个状况,缘由就是文字的多样性和微妙性。你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任何理解都不能说绝对正确,也不能说肯定不对。都是无限可能中的一部分。文字延伸出来的无限意味,令人遐想,也令人动容。我们或许习惯了满足于既定,必须要有一个格局,有一个明晰,有一个完整,任何缺漏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倾斜和障碍。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其实你完全可以放任自己,作一个不受约束的阅读旅行,沿途能看到什么,全凭主观感觉,全是偶然。或许你换个时间段,便会有迥然不同的收获。


  3


  不得不说,一篇文字出手后,就不由作者了。它可以有无数的解读。像我这篇参加论坛征文的《秋事》,就得到了好多朋友的热心点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诸如芒乡化十龙“很走心的小说,小说的结尾又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的点评,戏笑九宫“作品平淡中出奇,通俗却新颖,真实而有味以及作品的留白更值得细细推敲,小说弘扬了一种精神,内敛着人生哲理。虽然简短,但情景步步深入,看似波澜不惊,却是回味无穷。”的点评,姚玉凤“看来小说可以写出散文的味道,散文也可以弄出故事的韵味”的点评,槐安“有一种距离感始终贯穿全文。人与人的地理距离,人与人心的距离。‘我’与人间的距离,记忆与现实的距离。”的点评,柯英“很平常的一件事,延伸出男女之间的纯洁相处,以及潜在的道德拷问之类主题,但直线结构和扁平叙事,却又无法让这个主题伸展开来”的点评,香薰古琴“读小说要读得有味,才叫好小说。很多人对出轨的故事比较有兴趣,或者在某些字面发挥想象,把自己的意识领到那里去。我……是被它超越俗套的思路所感动。作品在这种基调上清水漫延,给读者清澈的回味。结尾也是意味深长,我自认为,出轨一词没有意义才完美。小说点评,不能超过作者的思路,跑到作者前面去。”的点评,如此种种,很好地抓住了文本核心东西,都让我感受到了异乎寻常的感动和温暖,感受到了他们浓郁而又丰盈的阅读意趣。遇到懂的人,就说明这篇东西没白写。很显然这篇小说他们读进去了,所以才深有体会,才能看得透彻,说得明白,令人启悟。实际上我写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很多阅读感觉是读者自己的,不是我的。作为一个小说作者,只有一门心思往下写就是,不可能有什么明确的清晰的东西供你左右,大致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感觉指使你而已。


  几年来,琢磨着把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文体综合利用,合理安排,究竟能成为什么东东?不管了。合乎规范也好,四不像也罢,实际上只要文字好看,不必硬性去套。无论是什么文体,都以讨人喜欢为准。十分喜欢好多朋友点评中所言的“平实”。我有个想法,就是尽量通过不动声色的表达,来实现作品的效果。平易就是力量。正如不少朋友所言,该发生的没发生,不该发生的却发生了。有些东西,需要淡化,而不是浓烈地加强。读了许多中外作家的相关文本,我越发喜欢上了这样的不动声色中表现的运笔风格。


  很喜欢芒乡化十龙“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个说法。小说还是有点空间比较好,说满了好像就没味道了。对香薰古琴“小说点评,不能超过作者的思路,跑到作者前面去”的理解,我深表赞同,并欣喜。


  有朋友戏谑说我在挖坑。实际上,小说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挖坑活动,一个又一个的坑挖好了,就等着人往里跳。这其实就是那个叫做悬念的东西。或者也可以说是结疙瘩。每一个悬念的化解,每一个疙瘩的解开,就意味着这个坑填起来了。但是不能全填起来,总得留下那么一个两个,让人会心,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小说的“读头”“嚼头”就在这里。


  4


  除此之外,更让我耳目一新的是杨蝉衣在这篇《秋事》后的跟帖点评,他说:


  参赛作品敢这样写是很大胆的!


  在这篇两难主体的散文体小说里,情感与心绪的黏连里紧连着思悟,令思辨处于雾霾里。


  情感:友情的倾诉里却又朦胧着爱的情愫,作品一直把控着友谊和爱情之间的微妙分寸。


  心绪:想俗着近一点,又雅着远了,远与近的徘徊一直在彼此内心情感的可触及处,既推不很远,也不容易拉得太近。


  思悟:作品已经产生,却无法说明白,所以,作品的思辨一直处于雾霾里。


  就审美发现来说,作者的努力是了不起的。首先是身体距离,外部人士不会相信,而内部又有必然性;时间距离上,空间的远了又近、近了又远,之后又在时空远了后加入内心的又近;情感距离的微妙分寸,不用再次强调,就像它的理智距离一样;道德距离是最值得思考和品味的;其中的价值距离,一部分根植于道德里,更多的在每个个体人的真情散发中,而题材的创作价值,让我想起冯友兰的哲学联语:“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种两难类于《红楼梦》的宝黛:宝黛之间是真爱,却不能经受婚姻的俗务,其结果可想而知。作品呈现了异性间永不能忘记又想亲近的爱之情愫,却又带有真友谊,在真友谊里又是超越所有友情的,到底应该如何?不知道。


  能够知道或者判断出结果的,可能会有优秀小说在,但是,让人不知道的,才是真正的好小说!


  你非得让它按照传统方法来呈现,则创新无意义。关键是那样写了,你就有了否定它的“硬”理由。


  其中尤其是关于“距离”的认识理解,十分有价值。反复看了几次,一直不知道怎么回复才不负这个漂亮的点评。只能说,文字真的是写给有缘人看的。这样的精细研究,对我,对读者,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而且他又强调说,“我不是喜欢这个故事,而是喜爱这篇小说。”仔细推敲他这个说法,不由得会有某种惺惺相惜之感。能感受到他这句话的别具一格,意味深长。而关于柯英“直线结构和扁平叙事,却又无法让主题伸展开”的点评,他则说:“柯英先生的意见里,强调了叙述的多视角等,而我看重作者显现的简笔叙述,毕竟是有字数限制的短篇小说,而且是一篇怕被其它因素冲淡的短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也是这篇的特色。这种审美距离更有意思,情感带入能力太强了,可能其中美韵就轻淡了。”这个见解对厘清一些东西十分有益。值得广大小说同好深思感悟。


  不得不说,杨蝉衣对小说的认识是与众不同的,他能够面对文本做出属于他自身的判断和理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优点就是优点,缺陷就是缺陷,不容情,不打折,而且深入,得章法。这正是文学批评所缺乏的正确态度。为此我真心喜欢,并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一分为二地对待,借鉴,汲取,以不负这份真意。早在前几年的一个征文中,我就结识并领略了他点评的认真甚至严格,当时就有相见恨晚之感。总以为,在文学作品的认知上,能有一星半点契合,就挺好,能掏心掏肺,就更是稀缺资源。你知道,毕竟,喜欢说些雨过地皮不湿的话的,大有人在。


  5


  很多时候,面对一个文本,不同读者的理解呈现千姿百态。这或许是写作者意想不到的吧。我想,这就是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意思。不同读者总是会有不同的解读。事实上,《秋事》这样一个开放性结尾的小说,读者能理解领略认识到什么,全凭个体阅读潜质和习惯,任何的认识理解都合乎常理,有其自然的本原的理由。因为,比如说一株树的枝丫向四面八方撑开,你能意识到那些不同方向的枝丫在诉说什么吗?肯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是既定的、约定俗成的、千篇一律的理解,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便是我坚持“实验小说”的理由和初衷。寻找语言表达的一切可能,延伸触角至每个方向,一句话有无数的指向。你陷入单一的轨道,就会晕头转向。你一旦打开通道,就豁然开朗,条条大道通罗马。


  看到一些年轻人的点评意见,虽然不能说完全理解消化,但获得益处是真的。在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认识上,八零后与我们六零后,确实不一样。要是九零后,零零后,肯定又有不同。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让人积淀一些特殊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人生价值判断,社会道德评判甄别,各各不一。


  必须建立在一个相对成立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探讨才有意义,才能让人得益。起码是让探讨者获益。咱们的写作与鉴赏水准正是在进一步的交流探讨中得以提升的。能得到认识不认识的朋友的关注评点,是幸运的事。有好多时候,自己看不见自己的短板。能集思广益,求之不得。没有绝对的对错,只能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能够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借鉴汲取,才是主要的。能够在批评与交流探讨中借鉴自省,才有提升的可能。当然不可人云亦云,自己需要保持起码的自觉,尽量清醒地对待。须认可文学发展,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更新,固步自封肯定不行,会被淘汰的。


  还有一个,读者是分层面的。能够得到同一层面读者的理解认同,也是幸运的事情。当然,放宽说来,所有的解读都有其必然的理由,咱只能尊重,并致意。


  2018年3月9日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3-9 12:35 | 只看该作者
先坐夏版家沙发,等忙完了再来细读
3#
发表于 2018-3-9 13:00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就是一扇窗,推开后能看见什么风景,你根本想不到。

文字是心灵的窗户,凡行文者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的方式不同,用语就有其不同的特点。或粗或浅,读者各自的鉴赏能力不同,对文字就有了千样百样的理解。也就有了谁能读懂我心的说词。
4#
发表于 2018-3-9 13:06 | 只看该作者
只能说,文字真的是写给有缘人看的。这样的精细研究,对我,对读者,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一语中的,有缘识得金香玉啊。不喜欢读你的文,你写得再好,人家也不会过问的。赞同夏版观点。
5#
发表于 2018-3-9 1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8-3-10 07:00 编辑

读此篇,才真正认识冰冰。原来冰冰是这样认真地对待写作,不仅是创作前,包括创作后,还有如此认真的总结和反思。难怪有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我来到论坛,学会的第一个词是严谨,是几位朋友共同传授的。今天从您这儿学会了第二个:认真。用心,用情。我一直以来,都太胡闹了,写文基本没思考,下笔就跟笔走,想写杂文能写成小说,想写小说能写成童话,脚踩西瓜皮。写完除了挑挑错别字,几乎没认真修改过,之后就更别提反思了,只管生不管养的娘一样。最后写一堆四不像。向您学习。
6#
发表于 2018-3-9 18: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8-3-9 18:33 编辑

我的一个学生写过一篇一句话日记,7年前写的,我至今记得:今天,爸爸带我去香格里拉大酒店吃饭,那儿的菜很贵,很精致,都没有什么味儿。
其实不是菜没味儿,而是吃惯了小食品、快餐、重口味的常人,不懂得品味那淡淡的味道,原汁原味的简单呈现。我读冰冰的秋事,恰如小孩儿吃香格里拉大酒店的素菜。
7#
发表于 2018-3-9 19:48 | 只看该作者
从总体上可以看出,老年人的保守、较真儿;中年人的成熟、浑厚;青年人的活泼、开放。
8#
发表于 2018-3-9 20:19 | 只看该作者
我来瞅瞅夏版这打开的文学之窗到底是啥风景,才发现各人欣赏的眼光,注定了对风景的认识。
9#
发表于 2018-3-9 20:36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还跟一朋友聊说,我最烦见小说中的裸露式文句多用。倘若全篇都是直白,小说还是小说吗?
近期琐事缠身,就不多啰嗦了,问候不可语兄。
10#
发表于 2018-3-9 22:47 | 只看该作者
 文字就是一扇窗,推开后能看见什么风景,你根本想不到。对读者如此,对作者也一样。

精彩!
11#
发表于 2018-3-9 22:48 | 只看该作者
一篇文字出手后,就不由作者了。它可以有无数的解读。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12#
发表于 2018-3-9 22:50 | 只看该作者
实际上,小说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挖坑活动,一个又一个的坑挖好了,就等着人往里跳。这其实就是那个叫做悬念的东西。或者也可以说是结疙瘩。每一个悬念的化解,每一个疙瘩的解开,就意味着这个坑填起来了。但是不能全填起来,总得留下那么一个两个,让人会心,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小说的“读头”“嚼头”就在这里。

欣赏!
13#
发表于 2018-3-10 02:19 | 只看该作者
小说不能说的就是那种推到决绝又淡淡的不能言说的境地!《秋事》的味道大约在这里。没有决绝的境地,小说的意义和艺术性难以找到想象力的空间,就像没有这种淡淡的味道跟随,就无法让人进入小说也无法去想小说以外的空间一样。冰哥是文学路上的苦行僧,知其行者觉得行不达,知其苦者觉得苦不够,我只知道冰哥的实验总能给我惊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4#
发表于 2018-3-10 02:21 | 只看该作者
情,是关于性力及其性之理的悖论,更是《秋事》能够告诉我的。
15#
发表于 2018-3-10 0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8-3-10 02:49 编辑

《秋事》也让我困惑,就像宋词的真情与宋诗的言志之差别。真,是《秋事》的基础;志,是《秋事》的模糊。真的基础让读者接近着自我,而那模糊的,给读者以求真的欲望。恰恰是“真”的不能清晰和模糊的难以求真让我不能解析此作对我的召唤,而这种境地又是我喜欢的小说追求。因为我太爱开放型的小说——请随意解读之!不能否定的是: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集合,大于作者,更大于任何一个作者所理想的读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7 18:03 , Processed in 0.1524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