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国前 于 2018-3-28 20:17 编辑
最是书香能致远
前 方
如果我说,读书是一件很轻松很惬意很享受的事,立马便会招致一通劈头盖脑,纷至沓来的拍砖声炮轰声。尤其是那些学海泅渡,书山跋涉的莘莘学子。 你会说,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会说,我是骑马不知步行人。 是的,如今的我是一位“坐着”和“骑马”的人。那种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勤读苦学,劳心费神的无情光阴早已属于过去,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黑色岁月早已成为历史。 随之是端起铁饭碗,稳坐钓鱼船后的闲读乐读。虽然也有“考核”“达标”之类的应急读、突击读,那只是冰山一角,沧海一粟,权当生活的佐料,工作的插曲。 读书有苦读乐读之分,苦读是有目的的,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实用性;乐读是随意的,有一定的消遣性休闲性。苦读是夜以继日,绞尽脑汁,乐读是闲情逸致,赏心悦目。古代书生为了获取功名,步入仕途而青灯黄卷,寒窗伏案,埋头苦读,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当今学子为了改变命运,成就未来而倾其家产,痛下赌注,玩命拼搏,个性扭曲,身心俱疲。此乃科举痼疾,古今一也。 读书是步入仕途,安身立命的敲门砖,是跳出农门,跃入龙门的过山车,是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攀天梯。 书这块敲门砖,有的敲开了门,有的则堵住了门。敲开门的人说“读书做官”,堵住门的人说“读书无用”,社会上也是这样看待和评判的,这就有了“读书做官论”和“读书无用论”。 “读书做官”和“读书无用”的观念自古有之,虽说是绝对而片面的,但搁在具体的人具体的事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又是成立的。在当事人和社会上看来,清华北大毕业生回家种田、上街卖肉就是读书无用,大学毕业有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甚至捞到一官半职就是读书有用或读书做官。一个得益于读书,一个没得到读书的好处,至于一般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历来不被读书人及世人看好,不在此观点之列。 古代圣贤文人、当今作家学者读书也有苦读、乐读之分,通常都是先苦后乐,苦尽甘来。煮酒煎茶品书时,偷得浮生半日闲。孔子起初读书也是读得“韦编三绝”,而功成名就后读书“乐以忘忧”,苏轼更是以书为佳肴“读书佐酒”,李清照晚年“枕上诗书闲处好”,陆游老年“读书有味身忘忧”,鲁迅倡导闲暇时泛读式“随便翻翻”开卷有益,其乐读闲读有闲云野鹤之情致,有超凡脱俗之志趣。唐传奇及元杂剧《莺莺传》里书生张生夜读,莺莺前来添香“碧纱待月春调瑟,红袖添香夜读书”有美女陪读,琴瑟伴奏,是读书人何等浪漫惬意的享受啊。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宋代诗人尤袤诗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明代民族英雄、诗人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书香与心香氤氲,书卷相亲,一洗尘心,纤尘不染,高风亮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读书如赏月,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清代钟菱一言以蔽之:“忧愁非书不释,愤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书中景象万千,书中别有洞天。在他们看来,读书不是单纯的充实知识,更是陶冶性情,有益身心。一味苦读书,读苦书,死读书,读死书,容易培养书呆子,产生药罐子。至于乐读闲读,而是想读则读,不想读则不读,随便翻翻,随意看看,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无关风月,无伤大雅。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古今多少书,尽在书中满乾坤。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是苍凉浮世的温暖,是孤寂人生的清欢。读书,使内心强大,使阅历丰富;读书,令事业精彩,令生活幸福;读书,让生命从容舒展,让人生轻盈达观。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但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还阅人无数,那内心绝对是足够足够强大的了。 好花四时明月千里,遥山一角奇书半床。青灯一卷忘岁月,白头两眼阅春秋。 三更有梦书当枕,为有书香入梦来。我不是百灵,而是一只夜莺,习惯于夜读。我偏爱读传统纸质书,不喜欢读现代电子版,当然纸质书找不到的,只得退而求其次了。还如我只承认自己发表的纸质文章,不看重微博、网络论坛之类虚拟世界。半亩方塘,天光云影,展卷拜读,亲密接触,花香溢室,墨香扑鼻,书香盈袖,沁人心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诗书读春秋,笔墨写年华。朝捧书卷读,夕荷寸管述。习惯成自然,自然便愉悦,将苦读转化为乐读,将阅读上升为悦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与书结缘,此乐何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