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09|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对视到际遇——评析琴若雨两篇散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31 1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琴若雨的散文总有特有的轻灵。来自于气质,也来自于观察。《对视》也记录一次佛事活动,也是一次心灵的自我打点。

    她找来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步入一道门槛就是一个天地,大地上的所有事物,都能给眼睛和心灵双重对视。”这颇似诗歌的写境,有了境,下面的文字好写了。这样的写法的好处,在于容易写出一种心灵状态,是“内外结合”的 写作。许多人写散文,罗嗦了上千字了,还不说什么,那是写作的不自觉。琴若雨是一个自觉地写作者。

    作者对于来寺院的动机表达的很明确,“带着疑问,想寻求一份红尘内外沟通连接的答案。”散文也离不开描写,有两种描写方法,一种是写实,一种是诗意,写实主要用眼睛看,不动声色,而心灵则是用心灵过滤,写出了心灵的感觉。琴若雨显然是用来诗意的方式,“喇嘛们清亮、纯净的诵经声,透过酥油灯照耀的经堂,声音的溪流天空般洁净,把高原的时间擦洗得格外虔诚。

    用心灵写字,并不是拒绝现实,而是摆脱了漫长的现实过程,作者写的是佛事,是寺院内的所见,但是也结合的社会的现实,“寺院有相当部分僧人,是受父母或亲属影响出家为僧的。有的因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入寺的,有的是成绩不理想考不上好学校。有人因为患病进来的,还有人因为爱情受挫而“遁入空门”。等等。”人生即是疑惑,面对疑惑,怎样超脱呢?作者用自己的心灵打量年轻僧人的提升过程。肯定地判断道,“当我的眼睛看着这些僧人的姿态,看着很多僧人在瞬间转向我的眼神,我也确信他们的内心,并没有“无一物”。也许修为和定力是个很慢长的过程。”是啊,人性往低处走很容易的,往高处攀登很难。

    《际遇》是即物散文,写的是与一只瓷杯的相遇。一只瓷杯是物质的,而一只瓷杯的产生过程是精神的,作者观察到价值在于做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观察,看山是山,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而看山不是山,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而作者做到了。“和一只瓷杯相遇,就仿佛进入生命本身某种的情境。想象瓷胚接受火的洗礼,出窑成精美的工艺品,如同胎儿经受血的洗礼,结晶了人类的情和爱。”由此及彼,从表面看,似乎是联想,其实是升华。

    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的事情,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平安的事情,危险的事情,这些事情就构成了一个个的“际遇”。“出世的第一声哭泣便昭示了人生不是一个公式样简单的历程。”“人的生命也有太多的悬念,偶然的变数,会让人猝不及防。”作者在文中写了几种人际的不幸,小小的四斤西藏婴孩,穿马路而亡的5岁男孩子,Y朋友的坠楼而亡,人生的变故不可阻拦,可以选择的是人的态度,“一次意外中她失去了左下肢”姑娘的健康地面对生活,正是作者渴望的人生图画。

    散文的结尾需要技巧,《际遇》的技巧是总结式的,是把全文的精华在文尾提纲携领地强调一次,“也许际遇无法选择,但面对像瓷器一样脆弱而又美丽的生命,每一个个体都能赋予身体和灵魂强劲的希望,给许多人生际遇更多的珍惜和保护。”而《对视》的技巧在于细节,用了小僧人向主持交“多收”的香火钱的细节,以呈现小僧人的“思想境界”,其实,大隐隐于市,人在俗世,完全可以尽量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未必非要到寺院过生活,“和佛门对视,佛门内也好,外也吧,人的真境,大概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若雨感悟到极是。

    对于散文的解读,如果有语境,从语言,从手法,从师承,从流派等,可以写出长于散文几倍的论文,但是写到一定境地的作者不需要这样的云腾雾绕到解读,读者也需要直截了当的解读,于是,对若雨的两个散文做简单评析,莫怪为盼。

                                                                                                                          克楠于3月31日下午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0-3-31 18:2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3-31 16:03 | 只看该作者
先留个脚印,此刻正忙,稍后悉读和学习。
3#
发表于 2010-3-31 16:22 | 只看该作者
一场对视,一道灵魂洗礼之后构成的风景,大悲之境融入字缕行间,落在纸上,滋 养心灵。阿坝县的寺院,作者用心灵完成了对其全部的思想梳理,凝聚出得悟后的 真性情,在佛与尘之间对视,就是灵魂与思考的对视,每个灵魂在洗礼前都在讲述 着一个永不可参破的故事和宿命,每个灵魂在洗礼之后都呈现出轮回般的清晰和透 彻,小雨的思考,正是把人引入一扇门,即“是一种碰撞、融合、一种集结了人间 欢乐与悲苦的门。”毫无怀疑这是具备功德的,人最大的至尚之境,就是在自己参 悟的同时,指点所有的去向,而不仅仅是方向,更深入沉浸在“佛文化”的境界里 ,思考本真,为其赋予了艺术气息。这一路行走,该是情景融于佛,思想结于境, 以咫尺的篇幅勾勒出心潮的汹涌,是纠结与凝聚着生命意义的大境构思,读来陷入沉思,眼前别一番天地。——这是暖当时初读的感受,而此刻,读了王克楠老师的悉心入微的点评篇章,对小雨的文字就更深了印象,以及暖平时对她的所有想念。那是个中午时分,我陷在文件里,一边写,一边莫名地伤感,几乎我也想不清伤感的原由,因挂着论坛,我随时打开看一看,正好看到小雨的影像,她扑动着一双洁白的小翅膀,不停地动来动去,我鼻子一酸,终于有了哭泣的理由。我在想,原本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在论坛疯啊,玩的,可我来了,她却走了,她走了的影像就是许多人离开的影像,你无法不对离别滋生伤感和酸楚。和小雨,在读者时就相识,那时她忙得要命,不得不发了文章就离开了,我想,她把所有的热情都留在了中财,留在了春夜听雨,她的所有辛苦和劳动无处不印满了她的心血和付出。我是个求全、求完美意识的人,自己喜欢在某个地方玩,就期望自己所喜欢的人也一样如故地在这里,至少每天或者相隔几天就能彼此看到和交流,但我后来知道,小雨在社会上的工作更加重要,她虽然还年轻,却兼起重要的社会职务,这让我对她又平添了更重的敬意。我想说:小雨,春夜听雨,你留下的痕迹是时光永远无可磨灭的。我们大家都爱你,想你。假使不会每天在一起,记忆里永远不可能割舍一个小雨的,一个时不时飞过来,安静地在那里扑动翅膀的小雨! :hug:
4#
发表于 2010-3-31 16:32 |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透彻的点评与感悟,让我们这些琴迷又更加走近了她的内心,她的心境。感谢王老师的辛勤笔耕,也感谢琴文字带给我们的享受!
问好两位了!
5#
发表于 2010-3-31 16:46 | 只看该作者
针对利弊,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受益。
6#
发表于 2010-3-31 17:16 | 只看该作者
散文也离不开描写,有两种描写方法,一种是写实,一种是诗意,写实主要用眼睛看,不动声色,而心灵则是用心灵过滤,写出了心灵的感觉。琴若雨显然是用来诗意的方式,“喇嘛们清亮、纯净的诵经声,透过酥油灯照耀的经堂,声音的溪流天空般洁净,把高原的时间擦洗得格外虔诚。”

说得真好,若雨的文字很有诗韵,老师的评析也给人启迪,匣子学习了,问好两位。
7#
发表于 2010-3-31 17:22 | 只看该作者
解读得自然,清新之中让人受益.祝贺二位
8#
发表于 2010-3-31 17:23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申明”怎么加精华?
9#
发表于 2010-3-31 17:29 | 只看该作者
被评的两个文章简单看过,确有个性和文采!
评论语言把握恰当,行文干净,也有说服力,只是红字影响阅读,版面看着有些乱了!
问好并祝福两位!
10#
发表于 2010-3-31 17:30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琴若雨的文章,我还是很熟悉的。总体感觉就是轻灵而不失深婉,字句里包含着对生活、生命以及寓意的深度宽广而丰邃。作者撷取她文章的任何一段或一句加以评述,不仅有以慨而全,而且,也确实渗透进了文字的肌理。问好!
11#
发表于 2010-3-31 17: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31 17:23 发表
没有“申明”怎么加精华?


————
嗯,永生兄,是暖一时疏忽了,只搜了百度没注意版权的声明。下次记着看清版权声明。
12#
发表于 2010-3-31 18:10 |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对于散文的见解,总有独到之处,对于我等,有很好的引领作用,这篇也是。关于琴版的文字,通过王老师的剖析,认识也就更深刻了。问好!
13#
发表于 2010-3-31 20:27 | 只看该作者
       读过克楠老师的好几篇散文评论文章,感叹他对文字的审美眼光敏锐,总能抓住作者文字的突出的特点,一如此篇评论,在上述特点中加以对比伸延,真实地把一种精神向度铺陈到读者内心,显现出对文字内核及表达形式深度理解与体味后,流淌出一种睿智的思绪,谢谢克楠老师对若雨文字的关注和如此真诚、精练、准确的析评,这既是对我的鼓励,更是一种指导和学习的过程。握手致意!





[ 本帖最后由 琴若雨 于 2010-3-31 20:39 编辑 ]
14#
发表于 2010-3-31 20: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31 16:22 发表
一场对视,一道灵魂洗礼之后构成的风景,大悲之境融入字缕行间,落在纸上,滋 养心灵。阿坝县的寺院,作者用心灵完成了对其全部的思想梳理,凝聚出得悟后的 真性情,在佛与尘之间对视,就是灵魂与思考的对视,每个灵魂在洗礼前都在讲述 着一个永不可参破的故事和宿命,每个灵魂在洗礼之后都呈现出轮回般的清晰和透 彻,小雨的思考,正是把人引入一扇门,即“是一种碰撞、融合、一种集结了人间 欢乐与悲苦的门。”毫无怀疑这是具备功德的,人最大的至尚之境,就是在自己参 悟的同时,指点所有的去向,而不仅仅是方向,更深入沉浸在“佛文化”的境界里 ,思考本真,为其赋予了艺术气息。这一路行走,该是情景融于佛,思想结于境, 以咫尺的篇幅勾勒出心潮的汹涌,是纠结与凝聚着生命意义的大境构思,读来陷入沉思,眼前别一番天地。——这是暖当时初读的感受,而此刻,读了王克楠老师的悉心入微的点评篇章,对小雨的文字就更深了印象,以及暖平时对她的所有想念。那是个中午时分,我陷在文件里,一边写,一边莫名地伤感,几乎我也想不清伤感的原由,因挂着论坛,我随时打开看一看,正好看到小雨的影像,她扑动着一双洁白的小翅膀,不停地动来动去,我鼻子一酸,终于有了哭泣的理由。我在想,原本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在论坛疯啊,玩的,可我来了,她却走了...



       小暖,沉浸在你文字里的真诚念想与深深情谊里,心中唯有感动与幸福。因文字的桥梁让我们相识在读者和中财论坛,无论在哪里,小暖总是这样亲切、温暖、温馨地挂着鼓励着若雨,一次又一次让我感动。特别是前几天你给我的短息里说因在论坛上看不到小雨而流泪,让我的眸子也湿润了。谢谢你,小暖。







[ 本帖最后由 琴若雨 于 2010-3-31 21:12 编辑 ]
15#
发表于 2010-3-31 21: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浅居 于 2010-3-31 16:32 发表
王老师透彻的点评与感悟,让我们这些琴迷又更加走近了她的内心,她的心境。感谢王老师的辛勤笔耕,也感谢琴文字带给我们的享受!
问好两位了!


清,谢谢你,握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22:24 , Processed in 0.09124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