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378984935 于 2018-4-11 14:22 编辑
印章的起源或说源于“三代”的制陶(《后汉书&8226;祭祀志》指出:“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唐朝杜佑《通典》说:“三代之制,人民皆以金玉为印。”)或说源于商殷墟甲骨文的契书和青铜铸造的铭文,至今尚无定论。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遗物,印章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较为普遍使用。同时,也有说法认为印章起源于“征识图腾”等。 印章材料的发展。陶曾为印章最古老的材料,后渐发展为金、银、铜、玉、锡、竹、骨、石等,现今印章以石制居多,但多种材料的制作印章仍然并存。 印章的名称,秦以前,称为“玺”(也作“钤”),到秦一统六国后的“玺”(皇帝专称)与“印”(臣民所称;汉朝时期,称之“玺”或“章”;至唐武后改“玺”为“宝”,而唐至清“玺”“宝”并用。民间对印章的称呼还有“印信”、“记”、“朱记”、“图章”、“戳子”等。 古代印章的应用。汉代前,印章用于置放竹木简牍的木质方槽上的印泥。汉代后,印章用于钤盖于纸张。同时,印章也用于烙在马身上以作标记和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标记。 书法作品中的印章分为名号章和闲章。而按照印章所盖的位置又分为迎首章(盖于作品上首)和押脚章(盖于正文和下款之后)。印章与正文、题款共同构成书法作品的三大要素。 印章的神话传说。汉代纬书《春秋运斗枢》:“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天王符玺’。 汉代纬书《春秋合诚图》:“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 书画印章――是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1.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2.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3.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否则,就喧宾夺主了。 4.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1)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2)盖二印,一大一小,不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3)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4)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5)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后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6)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7)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8)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9)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10)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11)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12)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 (13)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 (14)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五公分为适中。 (15)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16)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17)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18)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19)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20)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21)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22)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