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40|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断章取义的教育要不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26 2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灿 于 2018-4-27 21:02 编辑

                                                            断章取义的教育要不得

  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懂得寻根溯源,知道一个理念源自哪里,对它要有深刻的理解。然而,现实中我们受的教育往往是断章取义的,经过了后人的篡改,早已面目全非了。更可怕的是,这些被篡改过的、断章取义的教育理念,居然还有一层道德的光环。有了这层道德的光环,不了解实情的人很容易被蒙蔽,了解实情的人也不敢去批判。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了。

                                                                      “三思而行”和“以德报怨”

  我们都知道,“三思而行”和“以德报怨”都出自《论语》。这下坏了,拥护孔子的人和反对孔子的人都喜欢拿这两个成语做文章。

  我们先说“三思而行”。拥护孔子的人说,孔子都教育我们要“三思而行”,凡事要谨慎再谨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反对孔子的人说,孔子把人教得畏首畏尾,让人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其实,“三思而行”的原文是什么呢?《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里说得很清楚,孔子反对“三思而行”的,认为思考两次就够了。孔子就是告诉我们,思考问题不能想得太多,那样反而束缚了手脚。今天说孔子主张人们“三思而行”,那不是冤枉了孔子吗?

  我们再说“以德报怨”。拥护孔子的人说,孔子都教育我们“以德报怨”,凡事不要斤斤计较,对不合理的事情看开了就没事了。反对孔子的人说,孔子的“以德报怨”把我们害惨了,受了不公正待遇还得心甘情愿地忍着。

  其实,“以德报怨”的原文又是什么呢?《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人家说得很清楚了,你对邪恶的纵容就是对道德的背叛,正确的做法不是“以德报怨”,而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不能一味忍让。孔子的弟子曾参被父亲毒打,孔子就批评曾参:“他打你,你不知道跑吗?你跑了,你父亲气消了不就没事了吗?你让你父亲把你打了,这不是陷他于不义吗?”可见,孔子并不主张“以德报怨”,认为那样恰恰是对道德的破坏。后来的人歪曲了儒家的思想,处处讲“以德报怨”,还把这说成是孔子的话,这不是很无耻吗?

  我们读了《论语》就知道,孔子的思想在后世被严重歪曲了。后人批判孔子,有的恰恰是被蒙蔽了,不了解实情。这样的断章取义的确是对圣贤的不尊重,对人民大众的误导,实在要不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说的是什么事情呢?陈蕃小时候胸怀大志,居住的屋子很脏乱,他也不收拾。有一天,父亲的好朋友薛勤来了,问他:“你怎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应当扫天下,怎么能扫一间屋子呢?”我们教育学生时,到此就打住了,总是批评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总觉得这样的批评合情合理,人不能眼高手低嘛!

  可是,我今天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为陈蕃正名。我们学到的这个故事是不完整的,其实后面还有一个细节,我们可能不知道。薛勤听了陈蕃的话,并没有训斥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相反还觉得这个小孩了不起。事实上,陈蕃后来也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名人,深受世人敬仰。

  回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话题,我觉得这个观念恰恰是要批判的。古人那样称颂陈蕃不是没有道理的,陈蕃也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今天,将这个故事篡改后,总是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训斥年轻人,的确害人不浅。

  首先,我们站在年轻人的立场上看,这话的确很伤人的。试问,哪个年轻人喜欢你整天对他唠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呢?我固然不主张年轻人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但是把“扫一屋”和“扫天下”相提并论那就过头了,所谓“过犹不及”嘛!

  我举个例子,霍金全身瘫痪,没有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去“扫一屋”呢?若照某些长者的逻辑,这样的人什么都干不了,不能“扫一屋”,自然也不能“扫天下”,又怎么能在科研领域取得那样大的成就呢?

  当然,有人说:“你这个例子太极端了,霍金是残疾人,那是特殊情况。普通人,要求他‘扫一屋’总是没有错吧!”可是,我想说,这句话恰恰扼杀了很多人才,毁了很多年轻人的一生。陈景润生活自理能力也不行,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啊!和陈景润一样,还有很多名人、伟人,他们都不善于做家务,日常生活上反而不如普通人。但我们能因此就否认他们对国家、人民乃至整个世界的贡献吗?我们凭什么要对年轻人求全责备,让他们既“扫一屋”,又“扫天下”呢?反观我们的这些长者,他们的这句过头的话断送了不少的未来精英。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只要点滴的小事没做好,例如地没扫干净、杯子没摆放整齐等等,就会有人对他上纲上线,认为他一无是处,长大不能为人民服务,不能报效国家。这话说得人好伤心啊!这样一来,会出现什么后果呢?有两种极端的情况。如果是一个外向的年轻人,你整天对他念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他听烦了,会拍案而起,做出过激行为。这不会造成孩子逆反吗?还有一种情况,这个年轻人如果内向,你不断地指责他,他会想:“我怎么这么没用、这么令长者讨厌呢?我这一生反正也无所作为了,还是自暴自弃吧!”于是,他什么都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做,生怕长者再不断地骂他。更有甚者,忧伤抑郁,最后选择轻生都有可能。可见,这话的杀伤力有多大!

  一个有才华、有志向的年轻人,他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比普通人复杂得多。一个人精力有限,他想做大事,就不可能同时把每件小事也做得让大家都说好。而且越是优秀的孩子,被人关注得越多,平时生活中犯的错误被发现得也越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让他们面临的压力比普通人大得多,这对他们太不公平了!

  我们再站在长者的立场上看,如果你天天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做口头禅,教训年轻人,这也不好。

  如果这是在一个家庭,小孩一点小事没做好,你就横加指责,还上升到国家、社会的高度,那像话吗?如果是一个父亲这样讲话,那就是典型的家长制,孩子只有挨批评的份,还有一点自由吗?如果是一个母亲这样讲话,那就让人觉得婆婆妈妈。这样的家庭还有和谐可言吗?家庭是讲爱的,不是讲理的。你教育孩子会做家务,本身是没错的,但是你整天为这些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这个家里就算收拾、打扫得井井有条,又有什么意义呢?家和万事兴,没有了和谐,整天吵吵闹闹、哭哭啼啼,这样的家还像家吗?

  在家里对子女不能整天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单位上更不能讲这样的话。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是有个性的,中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是正常的。你什么都看不惯,别人忘记提水了,或者忘记擦桌子了,你都去批评指责,而且断言别人不能干大事,对别人全盘否定,年轻人能乐意接受你的批评吗?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人过去不管如何辉煌,到了中老年,难免会和时代落伍。例如,你可能计算机技术不如年轻人,或者和外面世界接触少,出远门不知道怎么买票、打车等等。在这些事情上,你还需要得到年轻人的帮助和指导。还比如,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身体也不好了,常常要请假,需要年轻人顶班。在这些情况下,更不能对年轻人百般挑剔,反而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毕竟“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啊!否则的话,你的唠叨只会让你“猪嫌狗不爱”,成为孤家寡人。

  由此可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一个错误的提法。古人没这么讲过,我们今天却拿这样的错误观念来教育别人,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吃力不讨好。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们在学生时代就学过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于是,我们接受的教育那就是,要想成功,必须拼命地付出,别无捷径。

  可惜,后来我们才知道,爱迪生还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可见,我们学到的爱迪生的名言也是一种断章取义,完全歪曲了爱迪生的本意。

  这些年,我们被这前半句话害惨了。我们总是教育年轻人不断地拼搏,不断地付出,总觉得这没有任何问题。其实,爱迪生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爱迪生说得很清楚,没有灵感支撑的汗水是没有意义的,付出再多也收效甚微。灵感很重要,哪怕只要那么一点点,作用也是很大的。

  缺乏灵感,付出再多的汗水也没有什么意义。打个比方,一个年轻人想学书法。每天练两三个小时,却进步很慢,这是为什么呢?他不懂得观察原帖的字形结构,没有总结经验,不懂得其中的诀窍。写字不得法,写得再多和没写有什么区别呢?反之,有了正确经验的辅助,每天不需要练那么长时间,也能进步很快。你没有灵感,练出来的字是匠气;反之,有了灵感,字就不是匠气,而是灵气了。

  不光是练字,我们搞其他的文艺创作、科学研究等等,都需要灵感的支撑,否则做的基本上都是无用功。

      我们还是那句话,忽视了灵感,再多的汗水又有什么用呢?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很多时候接受的教育理念都是一种断章取义,骗了我们多年。我们之所以会受骗,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原话的出处,以讹传讹惯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些被篡改过的理念还有一层道德的光环,极具欺骗性。即使你在质疑它,也不敢轻易讲出来,因为那样会面临舆论的压力。然而,我们还是要正本清源,否则会有更多的人继续被骗。

  所以说,读书要读原文,不要读被删改后的东西。不完整的事实就是欺骗,比纯粹的谎言更可怕。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4-26 21:0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目的之一应该是培养人积极的精神面貌,因材施教的好。一味死板教条主义的危害,不仅把自己当了个模板,还把后学者带成了模具。
3#
 楼主| 发表于 2018-4-26 21:10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4-26 21:09
教育的目的之一应该是培养人积极的精神面貌,因材施教的好。一味死板教条主义的危害,不仅把自己当了个模板 ...

确实是这样,我们当下的教育就有这个问题。
4#
发表于 2018-4-27 15:16 | 只看该作者
给您再提供个辅助的例子:屠呦呦不会做饭,不会做家务,不会收拾屋子,家里大事小情全由先生负责。
关于 “扫天下”之事,我也一直有这种感觉。更有感觉的是“细节决定成败”,我一直认为“大节决定成败”,一个人如果大节有亏,细节再好也成不了什么。洪承畴有个例子,被清军俘虏后,坚决不降,后有人见他在狱中掸掉了衣服上落的灰尘,见他这时候还注重这一细节,必然可以诱降。结果就是——他终于成了明史“贰臣传”中的人物。
5#
发表于 2018-4-27 15:25 | 只看该作者
是啊,断章教育,危害子孙!
6#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5:41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8-4-27 15:16
给您再提供个辅助的例子:屠呦呦不会做饭,不会做家务,不会收拾屋子,家里大事小情全由先生负责。
关于  ...

阁下说的很对,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5: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灿 于 2018-4-27 15:51 编辑
岩水 发表于 2018-4-27 15:25
是啊,断章教育,危害子孙!

是的,古人都没讲的话,有人居然讲出来了,结果害人害己。
8#
发表于 2018-4-27 16:55 | 只看该作者
李灿 发表于 2018-4-27 15:41
是的,古人都没讲的话,有人居然讲出来了,结果害人害己。

然而,我们无法预计断章取义的道路上那些越走越远人还将走多远。
9#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7:12 | 只看该作者
岩水 发表于 2018-4-27 16:55
然而,我们无法预计断章取义的道路上那些越走越远人还将走多远。

是的,还有很多人把谬误当做真理来训人,还说这是古人说的。
10#
发表于 2018-4-27 19:21 | 只看该作者
断章取义的事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先人在地下也不得安宁。重要的是,许多断章取义,并不是不知道原文,而是因为私心。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9:29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4-27 19:21
断章取义的事实在太多了,以至于先人在地下也不得安宁。重要的是,许多断章取义,并不是不知道原文,而是因 ...

是的,有的人就是别有用心。
12#
发表于 2018-4-27 20:39 | 只看该作者
只是即使知道有些观点是被断章取义了,也已经晚了,一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欣赏小李老师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多保重。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20:53 | 只看该作者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8-4-27 20:39
只是即使知道有些观点是被断章取义了,也已经晚了,一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欣赏小李老师孜孜不倦的钻研 ...

是的,叶公好龙,假龙见多了,反而不认识真龙了。
14#
发表于 2018-4-27 23:12 | 只看该作者
跟着老师的文字去学习               
15#
发表于 2018-4-27 23:19 | 只看该作者
断章取义往往是一些人蓄谋的欺诈,要想了解真相就当追根寻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18:39 , Processed in 0.0585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