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8-4-29 10:16 编辑
散文的开头和结尾 文/王克楠
研究散文的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之所以有意思,因为容易走向偏颇,或者走火入魔。
散文的开头和结尾从“文本学”的角度看,应该隶属于散文的结构。结构决定散文的开头和结尾。那么散文的结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那些专职的评论家可能列出一百种,一千种结构,让写作者摸不清头脑(很可能要绕晕)。从写作实践的角度说,结构就是搭架子,就是一篇散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说的过程要精彩,找出最佳的叙述方式和顺序,大约就是结构了。
那么,是什么决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甚至包括怎样说,怎样说的漂亮,甚至说得“惊天动地”,这就有讲究了。不是讲究别的,而是讲究认知和理解,作者一定要把自己的姿态低下来,做“物象和被描写对象”的仆人,不要随便指点江山豪气十足。凡是那样的作家,没有几个有分量的。苇岸和梭罗写大自然的时候,姿态是很很低的,便是实例。 那种自以为找到了“发现”,自豪得了不得的作者,往往很快被时间淘汰。
还要说到结构上,我理解的结构不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而是一种气息。散文是有气息的,一个作者没有感到气息而硬写,结果就会不伦不类。我的论点是——气息决定结构,这是很多人不同意的。作者会找出时间结构,空间结构,时空转换结构,中心辐射结构,八面包围结构,串联结构,并联结构…….这些是散文的结构吗?硬性制定散文的结构,就会带来一种模式,误导作者往里面钻。余秋雨先生写文化历史散文,本身就创造了一个“结构”,很多作者步其后尘,写得不伦不类。笔者所说的“散文气息”,是作者和被写作对象交流的气息,这样的气息应该是通畅的,无障碍的……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被写作物象感动,形成一种“美的质量”(或者丑的质量),被感化,被感染的过程是跌宕起伏的,这个过程就是结构的过程。正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刚开始从楷书练习,要仔细研究字的结构,待你形成个人风格了,写草书的时候,要需要想好字的结构再动笔吗?
即使是散文“无结构”,叙述还是要讲究视角,有的散文用的是散点透视,即是把没有时间连贯性的不同事物“捡到”自己的文本,因为气息相通。有的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素材,这样的写法很朴实,也容易写得很笨,因为无论抒情还是叙述,不容易出“闪关点”。需要读者轻风细雨地体会,一旦面对浮躁的读者,就完了。再就是意识流的结构,看起来杂乱,其实有内在的“意识”支撑着,用意识流写小说要容易一些 ,写散文则要难。有的朋友问,整体的暗喻和象征是不是结构?笔者才疏学浅,不好回答。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是写散文不要写出文字游戏,不要让读者去猜谜语(当然不是支持一吐为快的,还是尽量藏一些东西)。
还是要把话题返回散文的开头和结尾,很多朋友会认为太小儿科了,否!一点也不小儿科,为自己的散文做好开头和结尾,是对一个人写作能力的考验。好的散文的开头和结尾是对一篇散文的整体把握,绝不会偏执,那些主题先行的作者,很喜欢把自己散文的开头开得很大,题目也很吓人,好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散文的开头不怕小,只怕大,大了,害死人。小,也不是越小越好,要机灵一些,像是痒痒挠,挠到你的散文文本最痒痒的地方,从这个地方下手,往后的主体就像巧媳妇抽丝一般,源源不断地抽出来了。一个人常常有写了一半写不下去的时候,那大抵是因为没有开好头。开头有没有“技术”呢,还是有的,即是不要把“意义”全押在开头上,要清淡一些,要举重若轻一些,要为文本的展开打开一条缝,而不是一条路。
散文的结尾有没有“技术”?当然也有,技术就在于把握一个戛然而止的点,不要把读者当成阿斗,该收尾了,还喋喋不休地说个不止。说到底,还反映在“气息”上,有的作者深深吸一口气,可能散文的篇幅就长一些;轻松地吸一口气,可能篇幅就短一些,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其中包括不要硬把长的“压缩”成短的,也不要把短的硬性拉成长的,太长太短,和气息不合,就不饱满,或者发生“气崩”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