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2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黛湖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4-30 0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18-5-1 19:03 编辑

  
黛湖滩


  黛湖滩在我的村北两华里,是我少年时代天天去的地方。主要是去那里放牧耕牛,或者去刈割牛吃的草;早春的时候,也常常去“打青草”以做绿肥。放牧耕牛的时候,总是凌晨三点去,七点前归来。“刈割牛草”或者“打青草”时,那将是“全天候”的事情了。因此,对于黛湖滩我很熟悉,说起来也觉得很亲切。


  黛湖滩古时候叫“布袋湖”,由于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沿山的“山河埂”(1957年始建)建筑起来以后,流到湖中的水少了,加上水利设施渐渐完善,致使“湖”变成了“滩”。


  黛湖本来是个面积很大的湖泊,成了滩以后,面积渐渐地缩小——四周略微高点的地方都被开垦出了水稻田;周边的水系都被隔离开来,成了小型塘坝;如今,只剩下了“湖心”的地盘,仅仅是1600亩面积。2014年,大滩所在地的平铺镇政府招商开发,开发商在这里营建起“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1,架设起了“太阳能”玻璃板,进行光伏发电;玻璃板下面养鱼,进行“渔光互补”的开创性经营。滩上最大的大土墩上“周瑜点将台”也创建起来,成了旅游景点。如今,荒滩変成了“宝地”,这便是“沧海成桑田”的历史变迁。


  黛湖滩的名称在历史的长河里几度变更。最古老名称叫“布袋湖”,是很形象的名称。因为这里是内地与外河接壤处,地势低洼,山上与上游的水到了这里像是装在“袋子”里了,什么袋子呢?布袋最普通,所以被叫做“布袋湖”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口语简捷的原因,将个“布”字省略了,成了“袋湖”;再后来,人们根据湖是在群山的边上,而江南的山终年都是青翠的,湖水映着青山,呈现着深绿的色彩情况,便写成了“黛湖”。这些都是时间的推移,“顺其自然”的变更。可是,现在却有人将其写成了“岱湖”。而这个“岱”字,是大山的意思,这里并没有特别大的山,而且这是湖“变成了”滩,并不是“大山”,因此,这个“岱”字,便有着“名不符实”的嫌疑了。


  黛湖成“黛湖滩”以后,便成了周边农民们牧牛、取草的地方。早年,还有满滩的莲藕和丰富的鱼虾。学大寨时期,当地的公社大张旗鼓地将荒滩开垦成水稻田,因此成立了“黛湖农场”,农场的场部就建在滩上高高的“土墩”上。开放后,公社农场撤销了,已经开垦的稻田,让志愿者“承包”着。由于地势低洼,难以经营,有的地方又改成了渔业。


  黛湖是广袤圩区的一部分,距离长久仅约二十公里。原始的河流、水网(没有人工堤坝)四通八达,只要有一条小船,就可以很方便的通行在水网区。由于地处隐蔽,地形优良,三国时期是东吴的地盘,东吴便选择在这里屯兵、练兵,所训练的军队,居然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练兵的“点将台”就设在黛湖滩的大土墩上。


  这个大土墩约有五亩地面积,高出四周好几米,当地人叫它是“船墩”。南边和东边是很深的水潭,说明这“船墩”是人工建筑起来的。因为土墩比较高,不会被洪水淹没,深潭可以停靠较大的船只。东吴屯兵时,周瑜则常常在这里召集他的部下议论军情,所以叫做“周瑜点将台”。由于年代久远,农场建立前,只是一座“荒土包”。但是由于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如今的开发商将其开发成旅游景点,彰显了黛湖的历史胜迹。


  关于三国东吴屯兵,本人写了一篇《三国东吴屯兵的地方》○2的文章,发表于2007年1月22日的“大江晚报”B10版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另行参阅。


  2018年4月20日星期六,我与邻友汪学友到许镇,途中特别去了“周瑜点将台”景点。


  我们到了那里,是上午八点钟。我记忆中的“农场房子”早就被拆掉了,原址建成了相当气派的“东吴屯兵点将台”的景点。虽然说还没有全部完工,仍在建设中,却已经具有一组“相关景点”了。土墩的高台上,原来是农场办公处和大礼堂,现在被扒平了不少。建有牌楼、碑文、地文、亭子和周瑜塑像,东首比较低矮的平地上,原来是农场的生活住房,现在建成了一条走廊和北边的一处厕所。这些景点规模虽然不大,却已经有些意义,给游客说明着曾经的历史。


  荒滩上建景点,而且还是很古老、意义丰富的景点,令我有些振奋。于是,我在那里用手机拍摄了一组图片,意欲常常观看,以浏览荒滩与景点的今昔。


  如今社会繁荣,农村也有着今非昔比的景象。“东吴屯兵的地方”规模宏大,许多地方具有景点意义。现在黄盖的安葬处南陵县“黄墓渡”,也建起了以黄盖为主题的景点,与“周瑜点将台”只是相距两三公里。如果还能够将附近比较重要的地方都建设成景点,使之成为配套旅游区,将是极具历史意义的。


  要是能够将这方面的景点配套起来,便可以给游人以无限的遐想,美轮美奂的“东吴练兵胜迹”的旅游区就更具旅游价值,更容易招徕天下游客。(本文1828字)


  【成稿时间】2018年4月30日星期一


  【附录】


  ○1岱湖滩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奏响美好乡村“渔光曲”


  光伏系统工程  来源:大江晚报  作者:朱金海 李林克  2016/2/23 14:50:28


  关键词: 光伏发电 渔光互补 光伏发电项目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昔日周瑜任南陵太守时操练水军的古“练兵场”岱湖滩,如今通过引入新能源企业,打造出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立体化渔光互补发电模式。近日,记者在繁昌县平铺镇走访时了解到,当地这种“一湖两用”的创新形式,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2月19日上午,记者跟随岱湖渔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工作人员来到项目所在地——繁昌县平铺镇岱湖滩。项目部位于湖滩一侧的高坡之上,相传这里正是三国时期周瑜在岱湖操练水军所建的点将台。站在高处向湖面望去,只见成百上千个多晶硅光伏面板被架设于千亩湖面之上,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呈现出“海天一色”的景观。光伏电站项目负责人宋经理告诉记者,该光伏电站占据湖面面积1600余亩,总装机容量60MWP,于去年3月份正式动工,去年底已实现一期全部、二期部分投产发电并网,截至目前并网容量达53MWP。“预计将在今年3月实现满产并网,4月中旬就可向湖内注水养殖,到时景色还要更壮观。”


  何为“渔光互补”?宋经理介绍,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就是利用江南地区丰富的鱼塘、湖面及芦苇荡滩来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大规模建设光伏发电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土地资源问题。”宋经理说,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利用高架桩基,将光伏组件立体布置于水面上方,向纵深索取安装面积,湖面上空发电,在湖里,则大量投放那些喜荫、适合“渔光互补”养殖的蟹、青虾及四大家鱼等。在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这种一地两用的创新方式,不仅让光伏发电用地难题迎刃而解,还形成了多赢的局面。据了解,该光伏电站满产并网后,预计年均发电量可达7440万KWH,算经济账,仅发电年收入即可达到7000余万元,上缴政府利税达400余万元;算环境账,相当于每年减少了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算社会效益账,光伏电站的建设,既能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用电,其增设的排水供水设施,还能提升岱湖的防洪灌溉功能。


  “引入渔光互补光伏电站,是近年来平铺镇进行‘生态立镇’,打造绿色平铺的一个缩影。”该镇镇党委书记徐承璜说,在光伏电站项目完工之后,该镇还将包装此地的古点将台,与光伏电站、周边的美好乡村示范点连成一片,共同形成一处集历史人文、生态保护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让平铺这个“优美芜湖的乡村样本”当之无愧。


  原标题:一湖两用 奏响美好乡村“渔光曲”


  ○2三国东吴屯兵胜迹


  原载《大江晚报》2007年1月22日B10版


  这里是皖南的繁昌县与南陵县交界的地方,一条大漳河将平整的土地划成了两块。河西是繁昌县地界,河东是南陵县管辖。漳河两岸。文化古迹众多。最著名的是,当年三国东吴在这里屯兵,留下了许多名胜。一些比较小的古迹,在土地平整时,已经完全被平掉了,而大体上的地形,由于是形态所生成的,仍然存在。现在粗略地叙述如下。


  漳河两岸水网如织,纵横交错,界面宽广。包括了现在的繁昌、南陵和芜湖县的圩区,与长江、青弋江自成天然水系。三国时期,这些圩区不可能有圩埂堤坝,所有的水网都可以“一帆风顺”地通达。不仅如此,水网之间,都有面积不等的“垾地”。这些天然条件具备了处所隐蔽,而水上交通却很方便;水陆兼优,却是自然水系,易旱易涝,不宜家居,却是兵家屯田训练的好地方。于是,当时的东吴在这里设立了兵营,成为了他们屯兵练兵的处所之一。著名的大将黄盖公馆,就设立在漳河东岸与洋河交界之处。如今那里还叫“黄公渡”。当时,他们不仅训练着水军,还应该屯扎着马步兵:现在地名叫做牧马垾、马园墩、走马墩、上马场、中马场、下马场、拦马埂,以及马头街,这么许多与马相关的地名,且都绵延相连,还都是不出名的小地方,正是隐蔽屯兵的特征,为当时情况做了很好的说明。各处驻军指挥机关都建立了小城,如今还有叫西边城的村庄;甚至修建了战壕,象现在的桂竹墩,中间一个土墩,约三、四亩面积,居住着头十户人家,四周都是壕沟,北边还是双壕沟。工程之大,不是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可见他们在这里屯兵并非权宜之计。


  漳河西岸、黄盖公馆向南十里的地方,有一处大湖,古老的名称叫布袋湖。它的上游是河广湖。从河广湖发源地到布袋湖入河口,绵延约20里。因为进湖的水路多是河渠,而湖体却是庞大的椭圆体,因此称“布袋湖”。湖西都是群山。因此,布袋湖是容纳山水的大湖。由于人们的口语原因,在漫长的年月里,居然将布字省略掉了,称作“袋湖”;再因为,江南的山,终年苍青翠绿,映衬着广袤的湖水,呈现的是深绿的颜色,有文化的人根据它的特点,将它写为“黛湖”。这便是现在这处大湖的名称。


  周瑜24岁来东吴,在他任水军都督时,着重在布袋湖操练水军,使这块土地展现了“用武之地”,赤壁一战,打击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军队,成了古代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也使周瑜成 了千古不朽的历史人物。上世纪八十年初,新林修建中学,挖掘地基, 刨出了一畚箕铜钱大小的金属片,当时有的民工拿了一些玩耍,大部分上交给了县文物部门。据鉴定,这东西便是当年周瑜练兵时用的铭牌。


  漳河西岸、布袋湖东岸,有个交通方便的村庄,叫俞垾,却从来没有住过姓俞的人,应该是周瑜办公地点的“瑜垾”。他的北边,是周边最大的村庄,叫周阳垾(山南、水北为阳),这两处连起来,就是“周瑜”了,应该是他的大本营。这样,“西边城”、“桂竹壕”都显得“理所当然”了。这里距离黄盖公馆仅十多华里,一水之地,水上联络十分方便。


  周瑜为了视察和议论军情,在布袋湖的中间,用人工筑成了两个大土墩,各约八九亩面积(一个在现在黛湖中间,一个在现在的郭仁农场),是中高级军官集中议事所使用的场地。土墩的周边,是深潭,是当时取土筑墩造成的,可以停靠众多的大小船只。黛湖中间的土墩,现在的当地人还叫它是“船墩”。


  为了训练方便,他们还在湖的各处修建了不少可以靠船的码头。现在,靠湖边的岸旁,许多地方深沟高岸,有的还延伸到垾地中间,应该是当时人工挖掘的“工事”;不然,湖边哪会有“深沟高岸”的自然地形?若说是后代农民们为了水利而挖掘,却不尽合理;因为这些深沟高岸,费工之巨,不是少数农民可以完成的,有的还不完全符合农业需要。


  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地形,不能抗拒天灾,易旱易涝。特别是洪水常来常去,来时成汪洋,去后才有“垾地”。不适合居民定居,当时的垾地应该没有居民。正因为这样,才是练兵的好地方。


  古时候的人,特别是帝王将相,对自己死后处所十分注重,称他们的坟墓为“寝陵”。不仅企求风水吉祥,更要安全可靠。因为这里具有安全隐蔽的特点,周瑜和黄盖都把自己死后的葬身之地选择在这里。年仅36岁的周瑜病死后,孙权将他的灵柩从2500多里的岳阳,运到他操练水军的布袋湖边安葬。为了防备盗墓,出殡时在长江两岸不同的地方72口棺材,一齐出殡,使人弄不清他究竟是葬在哪里。不过,根据今人李云升研究,漳河之西,现在被称为“周墓”的地方,是他的墓地,比较可靠。他的研究根据是:


  周瑜精通周易八卦,生前为自己选择了安葬之地,还安排了善后事宜。


  1、其墓址在现在茅垾的周墓村西南的枫墩上。那地方为什么叫“枫墩”?枫的同音字是“风”,风的对应词是“雨”,雨同“瑜”音近;墩即土墩,引申为“坟墓”;因此,它实在的意思就是“瑜墓”。为了掩人耳目,那上面确实植了枫树。现在成了一个自然村。而名叫“周墓”的村庄,却不是真正周瑜的葬身之处。


  2、为了保护他的坟墓,他安插的守墓人也按照八卦赐了姓。这八姓是“李、俞、陈、杨、周、彭、文、章”;意思是“离对遇”、“沉对扬”、“舟对盆”、“文对章”。现在这些姓氏的后裔们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里有个叫“小村”的村庄,本来名字应该是“孝村”,即为周瑜守孝之意。


  3、为了守墓人的人身安全、衣食无虞,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根据实际地理形状,按照八卦原理进行了整治,形成了足够的垾地和畅通的水网。使他们不仅能丰衣足食,若遇到战乱或劫匪,还可以进退自如,确保安全。现在这里沟塘附近都有大土墩,就是当时人工挖掘的证明。


  4、这里有个叫“猪耳朵湾”的水面。这个水面主要是为了造就“枫墩”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它主要是人工挖掘出来的。为什么叫“猪耳”?猪耳即“聚二”,“聚”义为遇,两个二遇到一起,则成四;遇与“瑜”谐音,四与“死”谐音,就是“瑜死”之意。


  这些事迹,因为年代久远,还得细致挖掘,才能更加明了。


  从黄墓渡口往南两公里,有个村庄叫王家墩。黄盖之墓就在这个村庄。相传,王家墩原名黄家墩,居住着四户黄氏守墓人的后裔;因本地人“黄”“王”乡音不分,又历经战乱和岁月的流逝,其子孙如今皆更易为王姓了。向导指着村边一个长着几棵老树的高土墩告诉我们:“喏,这就是黄盖的墓。”这杂草离乱枯树凄凉的土墩就是那位叱诧风云的名将之墓?惊异之下,不由让人想起清代庠生(秀才)刘学尹的《过黄盖墓》的诗:“黄盖名垂远,忠魂应有知。残碑无几字,树老剩余枝。古冢栖狐冷,荒原宿鸟悲。桃花今日泪,洒作吊魂诗。”诗中其景荒凉,其情哀痛,今日来到黄公墓前,终于一得印证……


  爬上了土坡,但见遍地残碑瓦砾。土墩的东南有一深坑...向导说这是1974年农业学大寨农田基本建设的“成果”。当时挖出许多砌墓砖,砖上还有凹下去的“春谷”二字。1985年底,市县文物工作者还曾来王家墩实地考察过...见半个墓地已挖成一潭死水,变成前塘后墩,芭茅、蓬蒿丛生,都十分惋惜……


  近年来,黄墓镇已经把挖掘、整理、保护古籍文物作为一件弘扬传统文化、展示古镇雄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事摆上了议事日程。特别对于黄盖墓,不仅找到了墓碑的下落,整理出了黄盖及其墓葬的历史资料——包括清康熙年间春谷知县宋廷佐《黄将军墓碑记》;而且,还邀请佛教圣地九华山僧侣前来参与修复黄盖墓,复建“愿挨寺”,以再现当年的历史。所谓“愿挨”,就是当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古典。


全文完


2#
发表于 2018-4-30 15:47 | 只看该作者
物是人非经常令人感叹,物非人是也不例外。时代在变迁,环境在改变,一种动能势不可挡的让我们顺应、臣服以及反省和思变。
3#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17:17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4-30 15:47
物是人非经常令人感叹,物非人是也不例外。时代在变迁,环境在改变,一种动能势不可挡的让我们顺应、臣服以 ...

谢谢您阅读本文。现在因为旅游业的兴起,许多古老的传说都将被建起游览景点。我们这里的情况,只是社会上许多新景点之一。愿你阅读愉快!
4#
发表于 2018-4-30 20:36 | 只看该作者
老先生行文总是这样认真,这份态度值得年轻人学习。
5#
 楼主| 发表于 2018-5-1 07:05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8-4-30 20:36
老先生行文总是这样认真,这份态度值得年轻人学习。

谢谢您阅读此文,谢谢你的鼓励。本人没有见多识广的基础,只能歇写写体的事情,难免有些拘泥,还请你多多包涵。年轻人的世界观更加前潮,文章更加活泼,更是我学习的啊!愿你阅读愉快!
6#
发表于 2018-5-1 19:36 | 只看该作者
现在许多景点都是现代版的古迹,不伦不类。与其花大价钱复古,不如致力于保护。
7#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2:25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5-1 19:36
现在许多景点都是现代版的古迹,不伦不类。与其花大价钱复古,不如致力于保护。

谢谢您阅读本文。我们这里有句俗语:人只要后悔没有前悔,当年全力毁坏,现在又在大力修复。当然修复的再好,总没有原来的好,我这里是没有当时“古迹”的,现在是在仿古,不伦不类,肯定是的啊,但是比没有总好点。我们也不能无端地批评花大钱建景点的开发商啊!祝你阅读愉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10:56 , Processed in 0.05337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