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2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民歌煮土豆的激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6 1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民歌煮土豆的激情
宋敏

  近年来,定西的马铃薯产业作为经济景观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马铃薯种植蔚然成风、马铃薯市场鳞次栉比,靠马铃薯致富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问题是,在马铃薯产业化的过程中,要不要文化研究参与?怎么参与?换言之,马铃薯产业要不要文化策略,它的立足点在哪里?有什么现实意义?在这一问题上,杨学文同志极具先见之明,他在新近出版的《土豆随想录》中写道:“关于‘土豆文化’的话题,在陇中社会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一个非谈不可的事情”,因为“‘土豆文化’是一个关乎这个产业‘精’、‘气’、‘神’的东西。”可谓一语中的。
  
   我个人认为在文化研究视域中,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层面:一是文化书写,二是文化消费,前者是艺术的主观努力,后者关乎社会语境的范型。
   
  一、土豆在民歌书写中的缺失。

  198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詹姆斯·克利福德和乔治·马尔库斯二人合编的论文集《写文化》(Writing Culture)。这些旨在批评、解构传统人类学所标榜的“科学性”的论文,对文化的研究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即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原初存在,而是被不断书写、建构的产物,其本质是语言的表述(representation),而这种表述本身是一种重构(re-presentation)和修辞的行为。事实上,如果可以把定西的写作统称为“民歌”以突显其非主流性、边缘性的话,我们发现,对土豆这一养家糊口、扶持生命的东西,我们的书写不是多了,而是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定西的土豆好吃却难写,因为土豆就是这古老陇中的腹稿,这大地的伏笔……”在所谓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走马灯式变换的艺术舞台上,土豆是沉默的、是被艺术忽略和遗忘的角落,从事艺术的人们已喜欢浸泡在城市肥皂泡式的温柔幻象中,而很少去关注土豆的苦难和流离,至少,多层面、深层次的关注不够。在久久地凝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端居于父亲手上的那个破碗为什么不是一颗被攥紧的“土豆”?法国油画大师亨利的作品《挖土豆的人》[①]为什么没有站在我们这个城市不断加紧跳动的心脏上?我们赖以安身立命的“乡土”如今还能守望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吗?马青山的诗《幸福的比喻》[②]给我们以莫大的鼓舞:忧伤但不绝望/我是说乡村的幸福/是土豆的幸福/……/霜期将至。土地被第二次翻动/……/勤谨的日月。/近似徒劳的执着/母亲第三次举起镢头/——你是要把土地掏空?/直到最后的土豆/像一个委屈的孩子/被母亲捧出。土豆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多,写土豆的艺术却越来越少,这不会成为我们这个焚琴煮鹤的时代难以摆脱的宿命吧!

  二、文化消费时代的土豆产业。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什么是文化消费?举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旅游,我们花那么多钱买一张门票不为吃也不为穿,为的是让美好的自然景观淘涤我们日渐麻木、衰老的内心,或者,在对人文景观的沉思中,与历史、与心仪中的英雄来一次心灵的“亲密接触”,这就完成了一次文化的消费。再拿最基本的“穿”来说,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它也不仅仅是遮身蔽体,而是关系着穿衣者的消费心理、审美取向、形象塑造等等复杂的问题。在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土豆何为?当一列列满载着定西土豆的专车向异国他乡飞驰的时候,当一堆堆定西土豆背井离乡来到陌生城市的市场时,它是那样的局促不安,因为它代表着定西的这样一种文化身份:在别人的眼里,这一身份千百年来是“贫穷”、“苦瘠”的代名词;定西土豆“好吃”,更重要的是“便宜”,而在市规则里“便宜”一词的潜在意义就是“低贱”,显示着“他者”对定西的认同偏见;它呈现给世人的形象是“灰头土脸”,而定西人最为可敬的“地薄我厚”、“天弱我强”、“人一我十”的精神品格却被无意识地遮蔽了,当然,被遮蔽的还有“新定西”所包含的文化想象和奋斗历程。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卖出的仅仅是一种粗陋的劳动产品,而化肥的滥用正日渐破坏着土豆天然的醇香品质,粗加工让我们的河道长年泛着刺鼻的臭味……于此相反,我们看到,宁夏人却巧妙地把“枸杞”这一同样无名、其貌不扬的地方性物种与“中国红”这一蕴含着丰富历史记忆和广泛情感认同的抽象概念结合在了一起,这一举措,让“宁夏红”冲向市场时携卷了巨大的文化能量,枸杞酒、枸杞奶、枸杞饮料……在极短的时间里悄然“红”遍了全国。宁夏枸杞产业的成功不在它的颜色,而在文化策略(战略?),这一点对我们发展土豆产业有什么启示呢?我曾戏言学文的“土豆天下”一说很“狂”,是土豆闯天下呢,还是天下土豆出定西呢?或者,未来就是土豆的天下,中国薯都,土豆天下?学文笑而不答。

  学文又叫“林野散客”,向以诗名世,今又出了两本写土豆的书,提出并探讨了“土豆文化”这一极具学术意味的问题,我坚信很多关心定西、关心土豆的人都会在这一问题上来一次重要的聚首,到时候,我们会自豪地说:“到定西来吧,我请你品尝民歌煮土豆的激情。”

[①]《文化研究导论》第164页,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影印版。

[②] 全诗参见《一朵云的春天》第10页,马青山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7月版。






[ 本帖最后由 李明 于 2010-4-27 12:0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4-27 13:00 | 只看该作者
土豆文化
很有学术意味的文章
3#
发表于 2010-4-28 20:49 | 只看该作者
很有知识性的学术论文,土豆里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
4#
发表于 2010-4-28 20:54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应该是宋敏所写,您的名字叫杨学文,那么,文章版权应该属于宋敏,而且文章已经在媒体发表过了,按论坛规定不能算首发了。


民歌煮土豆的激情———评杨学文《土豆天下》、《土豆随想录》 2008-06-17 14
http://culture.gansudaily.com.cn/system/2008/06/16/010724434.shtml


欢迎您发表更多精彩首发文章来交流!

[ 本帖最后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4-28 21:0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9:35 , Processed in 0.05092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