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4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人应回归自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20 2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谷幽兰 于 2018-6-20 20:37 编辑

诗人应回归自然
/幽谷幽兰

       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是我最近思考的。一般地说,诗人没有不热爱大自然的,诗人通过热爱大自然,可以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大自然还可以给诗人以审美熏陶,并且给予精神的慰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来有“出则为仕,入则省身”的传统,“入”到哪里去呢?大自然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去处。唐代诗人孟浩然是大自然的知音,他的《春晓》与大自然的高度融合,应该是零距离接触。孟浩然本人科举失败,即开始逍遥于大自然,为得山水之妙,常常独自乘船远行。大自然不仅是孟浩然的抒写对象,也可以说是他的知音。

      诗人的诗歌如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不仅中国诗人热爱大自然,外国诗人也热爱大自然,如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就十分热爱乡下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质朴,可以说,大自然是华兹华斯的创作源泉。大自然以独特的美吸引了诗人,并启迪诗人的心智。华兹华斯不仅“将大自然视作自己的精神生命之根,又视为未来生命的归宿”(孙秀平语)。大自然不仅是审美对象,还是审美对象,可以作为知音而诉说心曲……无论是中国诗人 还是外国诗人,都是这样的。

      在西方文明史中,“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强调了人类的理性。在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西方各国的工业迅猛发展,大自然受到破坏,人性受到了扭曲,也就是说,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并没能丰富人的精神,反而使当时的欧洲受到信仰危机的侵害。这与中国当下的情形十分相似,在一些口号的蛊惑下,中国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严重  扭曲,很多人为富 不仁,不顾 廉耻。面对如此的汹涌澎湃,诗人的力量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必须有诗人去呈现大自然之美,去深化大自然之美,去全新解读大自然和人类心灵之间的对应关系。大自然是本质,诗歌是审美,是“皮”,如果肉不存在,“皮”从哪里来?

       诗人在大自然中不仅是获得感官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向大自然学习。我们还以孟浩然的田园诗为例,刚开始时,孟浩然也许对大自然风景有一种把玩的感觉,渐渐地孟浩然把自然当作自己的知音,当作自己的倾诉对象,一直到后来进入大自然的心……以一己之心去体悟大自然的“心”,用大自然的完美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可以说孟浩然真正进入了“相看两不厌”的审美境界,进入了这样的境界,还能走出来,成为出类拔萃的田园诗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也是这样,他自觉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当作大自然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在作者看来,大自然有血肉,有性灵,是活生生的,甚至比人类还要丰富多彩。大自然不是人类的一种摆设,梭罗曾经说过,“通过我们周围真实的自然持续不断地滋润,我们能够完全理解庄严和崇高的意义”。大自然有外表之美,更有丰富的情感。还有“威武不能屈“的个性,什么时候人类忽视了大自然的独特,认为“人定胜天”,就会被大自然惩罚。对于人类生活是这样,对于具有独特审美眼光的诗人也是这样。如果不能很好地从大自然中提取审美元素,而是一味放大诗人的主观错觉,往往会偏离表达方向,进入反自然、反人性的泥潭。

      中国的现 代 化 运 动给大自然一定的破坏,也给以大自然为写作对家的文学人(包括诗人)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很多人眼睛中,专心写大自然之美的诗人是不合时宜者。诗人们(至少是一部分诗人)超前进入了现代和后现代写作语境,而与真实的自然环境缺乏“脐带”联系。在他们的笔下是林立的高楼,是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以及每小时达到近二百公里的高铁,是生活的快节奏和“时间就是金钱”等等,这样就出现了严重的大自然表达方面的撕裂感和下坠感。诗坛派别林立,速朽的泡沫诗歌出不穷,即使是对大自然一往情深的诗人,也会为物质和内心的双重困境所苦恼。

       这应该怎么办?笔者以为必须提倡诗人重归自然。大自然先于人类生活存在而存在,包容着人类的农业文明,一直到工业和后工业文明。人类始终法离开对于粮食的依赖,当然“星移斗转,四季轮转 ,种子发芽,这样的恒定感和节律依然在心理和生理诸层面与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割不断的关联(马永波语)。既然割不断,大自然已经构成人类精神之美的重要奠基元素,轻视或者蔑视大自然,都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构成负面影响。诗人比其他人应该更尊重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独特的个性,而不可让大自然听命与人类的吆喝,所谓“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见《红 旗歌谣》,当然诗歌中的大自然,不是简单地对大自然山川河流的进行照相,而应该发掘大自然的精神特色,而不是照相的自然主义。诗人眼中的大自然,也不是科学家眼中的大自然,尽管二者有一定的互补性。诗人眼中的大自然还是贴近了自己的审美观照。人类是了不起的生物,至少在地球上已经改变了一部分自然。改变并不等于消失,更无法代替。人造风景再“壮丽”,也无法与真正的大自然比美,人类的中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萨特在其小说《恶心》中就描述出了人类主义思潮形成的孤独感。我想,大部分登山运动员是把登山认为对山的亲密接触,而不是对山的征服。

      文学作品中的乡愁体裁比较多,所谓乡愁,依然是对故乡的山水的印象以及所居住环境的回想,如果没有这些自然风光,乡愁就会陷入空洞。人类有爱,大自然的山川河流也有爱,其中最大的爱是对于自己物种不同的承认,形成了多元化飞共同生存。逻辑思辨者说,“人不是树,怎么能知道树的心情?”是啊,人不是大自然,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存在主要靠观察与想象;树本身有什么感觉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山川河流共同参与了人类精神文明“工程”。一个诗人回到了大自然,并不是单纯地享受自然,不是单调地与大自然相处,而是要有新鲜的相遇感觉。诗人面对熟悉的风景,也要在相处中处出新感觉,产生陌生感,进而生成诗的语言呈现。在这个过程中,与大自然产生强大的共鸣是必须的,当然也会有不共鸣,甚至逆反(这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感受)。诗对大自然的表达,不能仅仅局限于外表描写,要千方百计地进入大自然的内心,以获得一种恒久的诗性智慧。

      中国当代以大自然为审美写作对象的诗人数量并不多。在笔者有限的阅读中,看到的批评家马永波是一位,中国珞珈诗派创立者李少君也是一位,他们以大自然为写作对象,李少君认为人“诗歌是一种心学”。笔者想,诗人的心不是抽象的,其中一小部分来自于山川河流的滋养。李少君多年来写了不少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的诗歌,他喜欢批评家送给他的“自然诗人”的称谓,这反映了李少君对大自然的哲学情感,他的不少写大自然诗歌之美的诗歌都具有神性。大自然确实有着诡秘的一面,依然值得去尊重,去发现。

         面对浮躁的当代 社会以及文坛,笔者认为应该有更多的诗人回归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友,也许会为诗歌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20:37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参加了几个采风,面对大自然,很有感觉.......
3#
发表于 2018-6-20 21:47 | 只看该作者
幽兰言之有理,自然是诗歌的土壤和温床,离开了大自然,诗人就成了无根之草,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无病呻吟。欣赏问好。
4#
发表于 2018-6-21 05:46 | 只看该作者
说得不错,写诗跟画画一样,应该多去亲近自然,从中获取灵感,而不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这是为文的态度问题。
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9:02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8-6-21 05:46
说得不错,写诗跟画画一样,应该多去亲近自然,从中获取灵感,而不是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这是为文的态度 ...

感谢何足道哉版主的深刻阅读
6#
发表于 2018-6-26 08:06 | 只看该作者
  诗人的诗歌如同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不仅中国诗人热爱大自然,外国诗人也热爱大自然,如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就十分热爱乡下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质朴,可以说,大自然是华兹华斯的创作源泉。大自然以独特的美吸引了诗人,并启迪诗人的心智。华兹华斯不仅“将大自然视作自己的精神生命之根,又视为未来生命的归宿”(孙秀平语)。大自然不仅是审美对象,还是审美对象,可以作为知音而诉说心曲……无论是中国诗人 还是外国诗人,都是这样的。
7#
发表于 2018-7-5 09:03 | 只看该作者
面对浮躁的当代 社会以及文坛,笔者认为应该有更多的诗人回归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友,也许会为诗歌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大自然是艺术之源。问好。幽兰姐姐。
8#
发表于 2018-7-10 13:04 | 只看该作者
赞同幽兰观点,学习问好!
9#
发表于 2018-7-17 22:43 | 只看该作者
强烈赞同幽兰观点,加分点赞!
10#
发表于 2018-7-20 16:37 | 只看该作者
精华作品必须大力支持~~~~
11#
发表于 2018-7-20 16:37 | 只看该作者
幽谷幽兰是老朋友了~~~~我们~~
12#
发表于 2018-7-20 16:3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老朋友精华作品~~~支持~~
13#
发表于 2018-7-27 20:49 | 只看该作者
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归于自然,亦是归于简单,归于原点,归于初心。自有淳朴之美,醇香之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0 20:44 , Processed in 0.05851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