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9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晶体管收音机到智能手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1 2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晶体管收音机到智能手机
  
  我小时候就喜欢听收音机,无奈那时家家户户都一贫如洗,哪来的收音机听。我爸爸单位上有一台老式坐机收音机,好像是“红灯”牌子的,记得不大清楚了。那时我每天晚上都要听上一段新闻或者几首歌曲才肯睡觉,有时自己收一下音,还能听到外国的广播。据大人说偷听敌台是要坐监狱的,于是也很有些好奇。只是电到外台叽里呱啦不知道说些什么,也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只是最爱听中央台的新闻节目,有时新闻节目开始曲就是《歌唱祖国》,一听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旋律,不知怎的,会觉得非常自豪。因此,一直想有一台收音机的梦想也让人多少有些按捺不住。当然一直都很穷,也就一直卖不起收音机。那时农村里只有学校和生产队上才有收音机,一般的家庭是没有收音机的。收音机可以算是那时候最奢侈的奢侈品了,相当于现在的苹果手机一样。你想连肚子都填不饱,还想拥有收音机,很有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味道。或者说家里吃稀饭,外面耍匙羹,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种。
  
  正想买一个晶体管半导体收音机,我的同事叫做段洋泉的老师,说是前几天心血来潮,买了个凯歌牌半导体收音机,还到下关买的,那年好像是1983年的光景,说是在鹤庆县城还买不到,他到下关花了45元的,如果我要可以40元钱便宜点给我,还是崭新的。他买回家后还要放三支大号三塔牌电池,他家夫人嫌贵以外,还要放电池赔钱,就有些反对了,现在他也后悔不该买这样的赔钱货,他们一家子人都看在他那几文工资上。他说得怪可怜的,我想反正我也喜欢收音机,就毫不犹豫地用了当时是一个月的工资,将那个赔钱货居为已有了。好在我那时刚从学校出来,还没有结婚,否则也许在当时拥有这种奢侈的愿望还是很难实现的。不过后来证实那架收音机对我来说是太有用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正是港澳电台非常流行的时代,大陆的所有流行歌曲,都会在澳大利亚中国之声上播放,后来我调到更偏远的上木禾村小,是那架有个皮套子的凯歌牌收音机,陪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孤独的放学以后的白天和黑夜。也让我这个深处滇西北金沙江峡谷的乡村教师知道了外面的发生的事情。这架收音后来开关坏了,请人修了好几次都没有修好,我还用了一截花线当开关,还听了好几年,就是现在都还好好地摆在我家堂屋的电视架上,曾经跟你相儒以沫同患难共甘苦的伴侣,怎能舍得舍弃他们呢。
  
  八十年代末,收音机有点过时了,录音机刚刚兴起。在滇西北的深山沟里见到录音机是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人在现在的鹤庆饭店对门,弄了一个盒式录音机在放音乐,那时我们一伙高中生觉得非常奇怪,怎有一个盒子里面,有块长方形的东西在转动,便就会播放出音乐来。后来才知道那能够放音乐的东西就是磁盘。后来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就想着那东西不仅能放音乐,还可以将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虽然也当不了歌星,但录下来后也可以播放出来,权当过过当歌星的干瘾,于是想卖个录音机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甚至有些到了痴迷的地步。直到到了九年代初,才买了一台四川成都出的叫:“旭光”杂牌录音机,好像是三百多元。好点的录音机也还只能到商店里欣赏一下,好像离我们非常遥远。不过就是这样一台杂牌子录音机,拿回家一放音乐,邻居的孩子们和大人都跑过来看热闹,大家新奇得看一件稀世珍宝似的。我还弄了一盘空磁带,将他们的声音录下来放给他们,个个都争着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听听是个什么样子。看来当歌星是人们天生的追求。录音机玩得差不多了,另一样东西电视便要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真是追求无限啊!电视的发展更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我用几个镜头将电视的发展经历串联在一起,供我们回顾。
  
  场景一:房头上的电视天线
  
  在大西南横断山腹地鹤庆这样一个偏远小县,七十年代看场电影是要翻山越岭好几道丫口和山梁子的。就是到了八十年代,看场电影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我八十年代初期,从大理师范毕业,分配到金沙江峡谷的鹤庆六合彝族白族自治乡的一个一师一校的教学点,看场电影需要翻爬两个小时零十五分种的陡峭崎岖山路,到六合乡街上才能实现,也还要打听乡街上放不放电影,消息不准确,还有空跑一趟的时候。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我们村有个做生意的人家,卖了一台外壳橘红色的山茶牌14英吋黑白电视机,那时用天线能收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正值放寒假,他们家在我家隔壁,中央电视台正播放《霍元甲》,又恰巧是农闲季节,一到黄昏晚饭后,村里的小孩大人老人就一家子一家子地往他家挤,把他家挤得水泄不通,热闹得超过了看电影。
  
  九十年初期我又调到松桂镇龙珠小学,这里生产古老的手工白棉纸和毛竹造的草纸,这样做生意的人也就多一点,带来了经济上也比较活跃,买回彩电的人家也多,但龙珠深藏在深山沟里,电视信号极差,我不知什么时候起,也爱捣鼓点电视,这样就有刚买了电视机的人家,就请我去调电视节目,我就教他们用竹杆将电视天线高高地绑在房顶上,尽管那样做收到的效果不是很好,总是“雪花飘飘”的,可总算能看出一些节目内容来,多数人也就心满意足了。不知不觉中很多人的房顶上,就像比赛似地伸出了长长的电视天线。并且当时的很多影画作品,都以电视天线为题材,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电视的家庭也非常乐意将电视天线架得老高老高,以此用来借机炫耀自家有电视机。
  
  场景二:大门顶上的“锅盖”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由黑白向彩电发展,又由小尺寸向大屏幕挺进,进而由显像管向液晶进军。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对电视熟悉起来,我那点现炒现买电视捣鼓水平,也显出它的蹩脚来,来请我捣鼓电视的人也就没有了。无意中发现原来在房顶上的天线一天少似一天,而新建的平顶大门上则多了一个锅盖似的电视接收器。听说收到电视节目很多,还能收到外国台呢!这让我惊奇这世界变化的确太大了,大得自己的想象都无法跟上。如果照此发展下去,这“地球村”的愿望不是很快就实现了吗?!不过这“锅盖”也还是有很多缺陷,台数是多了,可因为角度不同,自己想看的频道出不来,且有很多频道也只是一个空频道,不可能不断地爬到大门顶上转“锅盖”。就在乡村流行“锅盖”热的当下,城里早已经盛行闭路电视了。
  
  场景三:墙壁上的闭路线
  
  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我所在的山寨小学校也拉通了闭路电视。节目稳定且清晰,可挑选的频道也多。自己过去无聊时去搓麻将、三围一、斗地主、梦幻三匹……的时光,便被闭路电视拴得紧紧的。
  
  房顶上的电视天线和大门顶上的“锅盖”,便在这不起眼的细细的墙壁上的光纤闭路线面前彻底败下阵来。自己想着这闭路电视恐怕要看几年的吧,不曾想,还没过几年,有人又在鼓吹自己家的机顶盒如何如何好看方便。这让我这个呆在乡村学校二十七年的老土,真正感到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电视机是越换越大了,不过我想跟前几年的裤子一样,裤脚长得到头了,就会越穿越短了。
  
  场景四:电视机上的机顶盒
  
  机顶盒不以我这个老土的意志为转移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机顶盒里各种分类更细的节目,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喜欢购物的人,可以在电视上买到本地买不到的心仪物品;喜欢做菜的饕餮达人,可以跟着电视学做高级厨师做出来的绝活厨艺;珍爱生命的养生雷人,可以满足自己了解养生之道的欲望……总之您想要的,机顶盒都可以满足您!
  
  场景五:未来的掌上电视
  
  电视这道人见人爱的喜人美食,正以惊人的速度,占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很多人已经被电视俘虏了,电视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日常必需品。机顶盒的出现更让人们品尝到了电视给人们带来的美味佳肴。
  
  我自己也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电视彻底俘虏了,已经成了全校公认的电视迷。尽管机顶盒非常便利,但如果不在家,一天看不到电视,就像那天没有吃到盐巴一样。我便突发奇想,哪一天能将越换越大的电视变得像手机那样精小,那么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电视了。我想我的未来肯定不是梦,因为“三网合一”的日子已经到了,这离我实现梦想的日子也就快了。
  
  电视不过是一种让人被动接受视频的过程,最刺激的应该还是电脑的发展。有了电子计算机,应该大大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电视只不过是像我们平时说的那样:“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你在看电视时有自己的想法,也表达不出来。电脑可不同了,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
  
  我想弄台电脑那是源于我对写作的痴迷。过去给报刊杂志社投稿,也不是说写一篇就能够登刊得出来的。尽管报刊杂志社都反对一稿多投,但他们也没有说你原创一篇作品就保证能发表,这个地方发不了,那个地方也可以发啊!大部分报刊杂志社也不退稿,写一篇小文章出来那是需要经过三道手的。鲁迅先生也不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吗?”一道手就是打草稿,有时候修改得连自己都看不懂了,没办法只好再誊写一遍,那是何等痛苦的事。写草稿的时候往往人处在创作阶段,因为脑子高度集中,尚不觉得很辛苦,且处在创作的兴奋当中,不知不觉一篇文章写就了。就是当抄书匠的时候颇为辛劳,有时候写一个多小时的小文章,要抄写两三个小时,枯燥乏味外,还必需咬紧牙关坚持才能抄完。第三道手就是尽量用印蓝纸再誊写一遍,好为一稿多投作准备,还可以为自己也留一份底稿。这项工作比前两项工作都要耗精力得多,写字需用力写,否则后面几页看不清楚也白白浪费纸张和力气。一面写一面想起古人们的不易,特别是李时珍、施耐庵、曹雪芹他们的不易,那时他们没有印蓝纸和圆珠笔,用毛笔也写了那么多作品。
  
  遇到这些痛苦的事,也知道电脑是能够在上面编写文字很方便,还可以将文字打印出来的现代化工具,于是心里也就想着有台电脑就好了。1996年那几年,像在鹤庆县城这样偏僻的地方,有电脑的单位也很少,好像工商银行里用得多一点,每次经过营业室窗口前,看着那神通广大的电脑,就羡慕得眼睛有些舍不得离开电脑那个显示器。还无端地生出一些感叹,觉得人类真是太伟大了,这样神奇的工具也能弄得出来,同时也觉得自己的愚蠢不堪外,连拥有一台电脑都觉得有些遥远了,真是窝囊透顶。后来我有一个同事的弟弟清华大学毕业后在昆明组装电脑的,就托他打听了一下电脑价格,说是稍稍配置好的都要上万一台,听听就有些怕了。那时农村里的万元户都是不得了,都要上新闻节目的。我一介穷教师,那里有闲钱弄个上万元的电脑用的。况且投篇小稿子,就算被大刊物载上了,也就一两百元稿酬,这上万的电脑是不是有点像大炮打蚊子这样荒唐呢,于是好长时间不敢提及买电脑的事情。那时也想弄一台便宜点的二手电脑来也行,可是台式电脑在我们这些边远的地方,连家庭都还没有进入。
  
  想拥有电脑的日子和想拥有汽车一样,没有的时候特别的神秘,甚至觉得就算有了也可能不会用。人们为什么会相信鬼神,现在想想也是非常自然的事。人类初始时对大自然认识不足,以为有什么鬼神在统治着大自然呢,想不通以后,就只能寄托在鬼神上了。直到1998年,同事的弟弟回家休假,再跟他了解了电脑的价格,说是只用来文字处理,加上一个喷墨打字机,在5000元左右也就差不了。那时候好像好点的也是486机子。当然也不知道486是什么含义,能跑WINDS3.0,否则就是可以用WPS在DOS下运行,好像内存也只有3、4G。
  
  那就攒他个5000块吧,5000块钱节约一点还是可以承受得起的。首先想到是戒烟能节约点钱,也可以找个理由让家里人支持自己,否则弄一个那么贵,要没有多大用处的赔钱货,肯定是要干架的。好不容易到了年底攒足了银子,然后托同事请他弟弟好歹给自己组装一台最便宜的电脑。另一面也一再问一下自己能不能学得会。摸也没有摸过的东西,心里还是虚得很,那同事的弟弟说:“就是初中毕业操作也没有问题的。”可还是觉得那是城市里的初中毕业生,我等在大山里呆笨了,不会的东西还问处没有。真像是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一样,吃是想吃,但不知道吃下去还能不能活一样的矛盾心理。
  
  机器运来了,他也只收我4500块,还配了当时最先进的586机子,能跑WINDS3.2版本了,还配备了一个佳能喷墨打字机,并且亲自到学校来帮我安装上,教我如何打一串命令符进入DOS系统,再进入WPS或者WINDS系统进行文字编辑。就这样我的第一台电脑开始陪伴了我很多年,直到后来电脑越来越普及,鹤庆县城也有电脑店了,我要花了3000多元将卧式的那个586的主机给换成了新式的立式主机,也不用再打什么命令符了,直接打开点击就行。
  
  到了2008年工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电脑和车子一样,已经成了我离不开的亲密伙伴,上网也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在网上购了一台5000块的戴尔笔记本电脑,比起台式电脑方便得多了。现在已经连续换了五台电脑了,换电脑也已经成了我的新常态,就跟衣服旧了,就要更换一样。
  
  在我们滇西北深山沟里,玩手机的日子比起玩电脑更要晚一些,很早就知道手机的便利,但一直以来苦于没有信号网络,到2000年的时候,自己花了1500卖了一台三星牌手机,那时还是黑白屏的。因为之前还是非常羡慕那些腰挎大哥大的老板们,只是听说那大哥大一个月的费用比起我们一个月的工资还要高好几倍,因此这大哥大真的只能干瞪眼看看了。
  
  那个时候在三庄初级中学,学校里没有信号,到学校西面的山坡上也才有信号,于是在放学以后没有事情的情况便到那山坡上去找信号玩。有了信号就将10086拔通了,反正免费,权当听收音机。后来就换手机,比电脑都换得勤,现在是智能手机,大部分时候都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看视频,看电视,只是眼睛有些受不了。想想这世界真是变化太大,似乎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有人想办法。就像人们常说的一样:“办法总比困难。”只要有人想得出来,就会有人能做到。这滇西北的山沟沟的变化,也真叫人不敢相信了。
2#
发表于 2018-7-1 21:52 | 只看该作者
晶体管收音机到智能手机,时光消融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那分明就是一部令人自豪的时代变迁史!
3#
发表于 2018-7-2 08:17 | 只看该作者
从晶体管收音机到智能手机,作者细致地写来,见证了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和神奇。
4#
发表于 2018-7-2 0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18-7-2 09:31 编辑

《从晶体管收音机到智能手机》,记叙的是时代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历程,作者的视角聚焦于电视收看方式的更迭,从“电视的天线、接收器、机顶盒、掌上电视”的变化,逐一展示了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时代变迁,很有说服力。拜读。
5#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21:12 | 只看该作者
秋实 发表于 2018-7-1 21:52
晶体管收音机到智能手机,时光消融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那分明就是一部令人自豪的时代变迁史!

谢谢秋实的点评!主要觉得国家富强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21:13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8-7-2 08:59
《从晶体管收音机到智能手机》,记叙的是时代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历程,作者的视角聚焦于电视收看方式的更 ...

版主读得仔细,大部分人对电视感悟更多一些。
7#
发表于 2018-7-2 22:38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喜欢听歌曲,我刚毕业时也是一狠心花了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小收录机,放进磁带听一会儿就卡。时代发展得真快,如今一个手机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文章写得很详实,欣赏。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8-7-3 10:08 | 只看该作者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8-7-2 22:38
因为喜欢听歌曲,我刚毕业时也是一狠心花了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小收录机,放进磁带听一会儿就卡。时代发展 ...

谢谢您的回复和评论。
9#
发表于 2018-7-4 20:34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厚实,实在,从中看出了岁月的变化 ,折射出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欣赏!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10:08 | 只看该作者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8-7-4 20:34
写得厚实,实在,从中看出了岁月的变化 ,折射出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欣赏!问好!

谢谢雨夜昙花版主的评论。
11#
发表于 2018-7-9 11:24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篇文章,才知道朋友与我是同属于大理州的鹤庆人,而且是同行。文章如此细致真实地从收音机到智能手机的变迁,展示了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深有同感。听收音机我比作者早得多,上世纪50年代,就摆弄矿石收音机了,那是才十来岁,所以看到这篇文章,倍感亲切。
问好!
12#
发表于 2018-7-9 16:37 | 只看该作者
从晶体管收音机到智能手机,作者以具象的笔触,勾画出了时代的发展,文字细实,反映人们生活的日新月异。这些描述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是亲历的。令人感慨时代的变化。欣赏,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20:33 | 只看该作者
袁光熙 发表于 2018-7-9 11:24
看到这篇文章,才知道朋友与我是同属于大理州的鹤庆人,而且是同行。文章如此细致真实地从收音机到智能手机 ...

谢谢袁老师,我也是大理师范学校73班毕业的。我的班主任是杨茂华老师,以前您还指导过我如何排版呢,也算是我的老师了。您还告诉您教过鹤庆小教场村的王彪,谢谢您的认同。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20:34 | 只看该作者
房子 发表于 2018-7-9 16:37
从晶体管收音机到智能手机,作者以具象的笔触,勾画出了时代的发展,文字细实,反映人们生活的日新月异。这 ...

谢谢版主的鼓励!当努力探索。
15#
发表于 2018-7-9 21:43 | 只看该作者
wwmi06 发表于 2018-7-9 20:33
谢谢袁老师,我也是大理师范学校73班毕业的。我的班主任是杨茂华老师,以前您还指导过我如何排版呢,也算 ...

原来你是大理师范的学生,可惜你班班主任杨懋华老师已经去世了。王彪毕业后就未见过,不知他现在情况怎样,十分挂念,烦请告知、请代我向他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0:46 , Processed in 0.05513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