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9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从陈尧咨善射引出的疑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6 1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几天,无意间看到北宋散文大家欧阳修的小短文《卖油翁》,读过一遍之后,心里似乎微微一动;再次从头阅读,特别注意了这一节:“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段话的大意估计绝大多数人都理解,故不再赘述。


  文中的陈尧咨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一员武将,生活的时间和欧阳修大致相当但略早,也就是说文中叙述的这位陈尧咨是绝对的真人真事。欧阳修对他的评价很高,“善射”,而且“当世无双”,就是说射箭技术当时天下第一。我们再细看陈尧咨的射箭表演,地点是在“家圃”,家里的后花园;骄人的成绩是“发矢十中八九”。“家圃”有多长,文里没说,但可以估计推测,不过百米,甚至百步。因为有位“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这位卖油翁就站在陈尧咨附近不远比较安全的地方冷眼相看,如果“家圃”甚是宽广甚是遥远,“十中八九”的情景,卖油翁未必可以见到,陈尧咨自己也未必知道效果到底如何。这位卖油翁若是和陈尧咨离得甚远,超过一定的距离,他的“睨之”“但微颔之”,陈尧咨能够亲眼目睹吗?


  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中国古时候已经有了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的概念。以宋代的弓箭射击情况来看,弓的最大射程一般在二百米左右,有效射程在一百二十米以内。也就是说,双方真正展开战斗队形后进行弓箭的有效交火,是在相距一百米这个距离左右。


  这则资料大概可以说明,陈尧咨射箭是在百米左右方才十中八九。如果一般的士兵,估计射箭的距离绝对不会比陈尧咨远,因为他是当世无双的勇士,绝对的天下第一。


  “百步穿杨”这个成语大多很熟悉,主要叙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神箭手养由基的故事。“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当时天下著名的射箭手,射箭的距离也只有百步而已。古时的一步多长,虽然没有确切的定论,但不会超过如今步兵操练时的步伐,每步七十五厘米,那么,百步也只有七十五米而已。


  同样是有关资料记载的,大量的古代和现代轻兵器战斗,基本都是在五十米左右甚至以内的距离上进行的。


  说到这里,很自然地想起流传甚广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故事梗概,人多熟悉。诸葛亮为了巧妙破解周瑜陷害他的毒计,私下里找鲁肃借船二十只,每只船上三十名士卒以及草人。借箭那天凌晨四更时分,江面上大雾漫天,“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过了一会,“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返回的时间是“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


  其时每只能够承载三十名士卒的战船有多长,书上没说,我们暂且不说。一千二百年后,郑和下西洋时最大的宝船长一百五十一米多,最小的也有六十米长。那么,我们以保守的数字来推测也可以知道一些,诸葛亮借箭的船每只最短也有二十米长,小了也不能承载三十名士卒打仗啊。两船之间牵连的绳索最短也会有十米,或者长一点;那么这个船队的总长度就会将近六百米,或许一千米左右。将近六百米至一千米长的船队是如何在大雾弥漫对面不见人的黎明最黑暗的四更时分逆水上行的,姑且不论。也不讨论在一只只分散的船只上如何迅速准确地传达诸葛亮的各项命令,也不探讨曹丞相面对着突然袭击时脑子里涌现出来的种种想法,只是想问问,在对面不见人的浓雾里,诸葛亮如何确定船队的位置,也就是离曹军的军营多远,才能够既不被曹军识破包围,又能够如愿以偿地借箭?


  前面已经说了,春秋时期的神射手养由基的本领是百步穿杨,距养由基一千五百年后北宋时期当世无双的陈尧咨在“家圃”里也只是“十中八九”。因此,诸葛亮借箭时船队离曹军的军营有多远,诸葛亮如何能够准确测定出这样的位置,就是一个颇为令人玩味的问题。因为当时江面上浓雾弥漫,黎明前最黑暗,对面不见人。


  有关史料记载,汉朝的弓能射一百五十米远就已是超级强弓了,一般只能射一百米。强弩之末势必不能穿鲁缟,就是诸葛亮亲口说的。持超级强弓者毕竟是极少数,士兵们多是一般射手,最远射程一百米就很不错了,安能求其更远哉?


  同样是三国时期的故事,吕布为了化解刘备和纪灵之间战争的辕门射戟就是一个例证。


  吕布曰:“我劝你两家不要厮杀,尽在天命。”令左右接过画戟,去辕门外远远插定。乃回顾纪灵、玄德曰:“辕门离中军一百五十步,吾若一箭射中戟小枝,你两家罢兵,如射不中,你各自回营,安排厮杀。有不从吾言者,并力拒之。”


  吕布是当时天下第一勇士,射箭有效射程也只有一百五十步左右,一百米刚出头,况他人乎!前面已经说了,一般士兵射箭射程不足百米。诸葛亮要想如数借到十万只箭,船队离曹军大营的距离绝对不能超过一百米。那么,诸葛亮率领的长达六百米或许将近千米的船队,是如何在重重迷雾里,准确地测定了这个有效距离?船队一侧借箭后,又是如何在曹军大营附近将长达六百米至一千米的船队逆水掉头再一次准确地测定了离曹军大营的有效距离再次借箭?


  再说,箭必须落在船上、插在船上,或者插入草人里,才能让诸葛亮带回去交差。二十只船共计长约四百米,至多五百米。也就是说,借箭时,船队接收箭的有效长度仅仅在五百米左右。曹军大营里的射手共有万人,射箭防止敌人靠近时,每人所占位置至少一米,间隔小了施展不开身手。那么,一万人单列的长度就是一万米,排成两列长度公有五千米,排成三列长度还有三千三百多米。试想想,在对面不见人的浓雾里,这一万人连目标都看不见,射出去的箭,准确率如何,谁都说不准。这一万人不论分为一列纵队,或者两列纵队、三列纵队,若不是人人都对准船队里每只船这个确切目标射箭,船队怎么能够借到十万只箭?况且,船队能够接收到箭的有效长度不过五百米。


  回答不了上述问题,只能说,草船借箭大概只是一个激动人心、虚无缥缈的传说,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7-6 19:49 | 只看该作者
这才叫真正的有理有据,叫人不得反驳。
诸葛亮借箭是虚构的,但据说孙权真的借过箭,只是多少只不知道。还有唐朝的张巡也借过箭,用的也是草人,从墙上垂下来。
后来徐盛也用草人用假城迷惑过曹兵,可见这种方法是东吴的强项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18-7-6 20:18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8-7-6 19:49
这才叫真正的有理有据,叫人不得反驳。
诸葛亮借箭是虚构的,但据说孙权真的借过箭,只是多少只不知道。还 ...

谢谢如空老师的雅评和赞赏,欢迎老师常来指导!
4#
发表于 2018-7-6 22:51 | 只看该作者
冷兵器时代,显然是达不到现代战争的水准的,或者说失传的技艺,无法考证,倒是小说家们可以尽情杜撰。
5#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15:06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7-6 22:51
冷兵器时代,显然是达不到现代战争的水准的,或者说失传的技艺,无法考证,倒是小说家们可以尽情杜撰。

谢谢版主老师的雅评,祝您夏日愉快!欢迎老师常来指导!
6#
发表于 2018-7-7 20:39 | 只看该作者
调头好办,解开长索,原地转一百八十度,再连上长索即可;测距也不成问题,江是孙吴的江,河面多宽,士兵自然如数家珍,船到距北岸五十米处也不难;信息、调度用战鼓约定也可达到目的,毕竟是军队;曹军可凭声音判断船的位置,进而射箭,准的射到草人身上,不准的掉到河里,既能借箭,又能消耗曹军资源;曹军延绵几公里也无所谓,船东西向运动,正好照单全收。
我也是瞎猜。
7#
 楼主| 发表于 2018-7-8 07:35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7-7 20:39
调头好办,解开长索,原地转一百八十度,再连上长索即可;测距也不成问题,江是孙吴的江,河面多宽,士兵自 ...

谢谢版主老师精彩细致的雅评,老师的分析很有道理。只是当时江面上浓雾漫天,对面不见人,而且就在敌营不足百米的位置,怎么可以如此自由自在?
大雾里,难见目标,怎么可以轻松自如地借到十万只箭?
欢迎版主老师常来指导!
8#
发表于 2018-7-9 13:50 | 只看该作者
为了捧红诸葛亮,作者可谓煞费苦心,却被你无情戳穿了。你这双火眼金睛,不知环视周遭,又会有哪些惊人发现呢!
9#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13:57 | 只看该作者
an安 发表于 2018-7-9 13:50
为了捧红诸葛亮,作者可谓煞费苦心,却被你无情戳穿了。你这双火眼金睛,不知环视周遭,又会有哪些惊人发现 ...

谢谢版主老师的雅评和赞赏,欢迎老师常来指导!
10#
发表于 2018-7-9 20:49 | 只看该作者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实,而是故事,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7-9 21:23 | 只看该作者
yugongjin 发表于 2018-7-9 20:49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实,而是故事,问好

谢谢老师的雅评,欢迎老师常来指导!
12#
发表于 2018-7-10 22:54 | 只看该作者
点精推荐理由:质疑是进步的条件,对于“草船借箭”的质疑本身并不重要,而质疑的过程所包含的对于知识的认知态度和追究精神则是值得称赞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08:23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7-10 22:54
点精推荐理由:质疑是进步的条件,对于“草船借箭”的质疑本身并不重要,而质疑的过程所包含的对于知识的认 ...

谢谢版主老师的赞赏,欢迎版主老师常来指导!
14#
发表于 2018-7-11 18:19 | 只看该作者
据说草船借箭是孙权故事,有理由相信只是船头插了一支箭,让小说家演绎成十万支。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18:44 | 只看该作者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18-7-11 18:19
据说草船借箭是孙权故事,有理由相信只是船头插了一支箭,让小说家演绎成十万支。

谢谢不如风老师生动形象的雅评,欢迎老师常来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7 02:56 , Processed in 0.06328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