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3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看常家庄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10 17: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看常家庄园





      我想,我是怀着十二万分虔诚去的,对于那些古老的、质朴的东西必然是敬畏的,又是喜爱不能。追溯一条河流的曲折,或者探究一处遗址的前生,一点点掀开它们蛰伏的神秘,是我生命深处欢喜着的热情。


  从太原下了高速公路,路过榆次,然后弯弯绕绕一段路程,最后经过一小截土路,土路的两边是庄稼还有稀落的林木,走出土路,就看到了常家庄园。安静、端庄、古朴而恢弘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同于闹市之中的那些锦绣山河,常家庄园有着民间的淳朴、稳重。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榆次市车辋村,始建于清朝乾嘉年间,占地相当于当时车辋村的一半,房屋、小园林不胜枚举,后经战争所毁多处,现在修复的也只是当时的四分之一。较之于乔家大院,常家,似乎更宏大,民间早有“乔家一个院,常家两条街”之说。


  站在不远的地方,久久凝视,蓝天碧穹下这一座陈旧的院落究竟隐藏着多少密语?几百年来,多少人来过?多少人走散,又有多少故事与这座宅院融为了一体?我甚至不敢轻易随着盲目的人群踏入。冬日的北方,萧瑟而清冷,没有半点苍翠点缀的院落看上去更像一个沧桑的老人,长满皱褶的老脸,它用昏暗的双眼怅望着人来人往。


  我见过故宫森严的红墙之外有一条环绕的护城河,而常家庄园也有,此时已足可见其气势。过了护城河,走下一座圆拱桥,就来到了大门外。门是敞开的,两扇大而厚的木门,缀着两个大大的铁环,伸起腿迈过高高的门槛,我们就进入了这中国北方最大的私家园林,也是规模最大的晋商大院。


  我不由想起了“大宅门”这个词,大户人家,高墙深宅,多少喜怒哀愁就在这里像细密的血管铺满了全身。这扇门,曾经阻隔着贫穷与富有,又把多少的波涛汹涌独自沉吟。这门,并不是谁都可以轻易推得开,而今它作为一个标本缄默地立在这里,被数以万计的人以观赏的名义走来走去,我不得不慨叹,人生百年,不过如尔,所有世间的争执与奔赴,不过只是浮云。


  进了大门,一条笔直的长路通向看不到的尽头,两边都是房子。据研究,常家大院的整体构造格局有着自身特点,不同于晋商中的乔家大院以及王家大院。乔家、王家属寨堡式格局,而常家虽然占地宽广却也不同于北京的片状发展的胡同格局,它是以两条大街为高轴,比屋而居的发展模式。这与常家本不是车辋村村民有关,他们是后来迁居到此,在常家发达之后大建宅院时,车辋村已有了自己的固定格局,而他们是买下了当时村庄边缘的一条街,然后逐步分期发展,蚕食村内更多土地。加上山西风沙大的气候特点,沿街用大进深,小面宽的格局更适合。这样的建造,既经济又适合地理环境。


  看得出,南面零星有一些铺面,但由于毁坏严重近于关闭状态,北面是由东到西一溜院子,整齐而庄严。据说因为解放时期北半部分做了荣军疗养院,所以才幸运地保存下来。


  第一个院子,就是号称中国民间第一祠堂的“常家祠堂”。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八字照壁,俗话说“村不露村为有村,家不露家为有家。”从中国传统地舆学上讲,不露指的是风水不露。作为当时的晋商大户,对于风水一说自然会是相当讲究。这八字照壁中间由240个书写迥异的篆书“寿”字组成,意愿主人长寿安康。照壁的两边分别是一鹿一鹤,中国民间传说中鹤为仙禽,是长寿的向征,鹿为瑞兽,寓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由此一块小小的照壁就传达出了这么多的信息,我静静立在那里,有风拂过,这孕育了晋商辉煌的山西大地究竟有着多么深邃的文化?都说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


  转过头,祠堂门前立着两根高大的双头旗杆。说起这旗杆,我倒想起小时候常听母亲说,你倒是想立个旗杆啊,显你能啊?我一直没有明白为什么那么说,旗杆又代表着什么。而今看着这两根威武的高杆,方明白,这是身份以及威风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只有家族中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立这样的旗杆,享受此殊荣。常家是儒商大家,从兴到衰的整个过程中出现过四品以上的官员达46位之多,其中还包括五位从二品的爵位。旗杆的下面有插杆石还有石围栏,都雕刻着各种图案,其中抱杆石是出身渔樵、封候奉君、福寿双全、祥龙护佑,上方雕刻着四头石狮,既表达主人对家族兴旺的期盼,又寓意四时如意、四世同堂。


  最民间,最深刻,最苍茫,也最深沉。我开始感觉到这常家大院处处是景致,处处有底蕴。


  祠堂正门前立着两座石狮子,门楣上挂着醒目的“常氏宗祠”牌匾,这是位居三品的武翼都尉,也就是常家十三世常立德所写,两面分别有两个红色灯笼,再左面有一匾“艺舟攸济”,右面是“乐善好施”。牌匾就好像一种荣耀,昭示着常家的显赫,也证明常家的德馨与名望。


  祠堂,顾名思义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传承着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祠堂应该是肃穆的,也是让人敬畏的地方。就这样,随着人群我们迈进了常家的第一站,一起瞻仰久远,以及更久远的那些与常家有关的故事。


  像这样的大户人家,高高的门槛是少不了的,常听老人们说,一般人进不了人家的高门槛。高门槛用来划定有钱人的高高在上。而其实高门槛有保护风水,防止财源外流的寓意。欲语说“高筑门槛广聚财,顺顺当当跨进来。”


  看吧,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着一种浓郁的民俗文化,如果用眼花缭乱来形容,我感觉也不为过,而重要的是你眼睛触及的东西繁多却不凌乱,就像一本厚厚的宝典,系统而有条理,你只是迫不及待想翻了一页又一页。


  一入大门,进了外院,常家就让我惊呆了,如此美,如此精巧而端庄,如此典雅而别致。虽说这里是祠堂,却并没有阴森之感,反而那些精美的木雕让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单说祠堂二门的双层镂空木雕,图案是松鹤长青、延年益寿,西侧刻寿桃,取其长寿之意,东侧为葡萄,取多子多孙,绵延不断之意,听说还寓意经商一本万利。再者院内砖雕、彩绘目不暇接,连房脊处都有造形优美的小兽和雕花图案。活泼、精妙、美轮美奂,美不胜收,虽然经历了几百年风雨,但所有的图案还相当逼真,除了显得灰暗些,其美丽不减分毫,遥想那时,又该是多么美啊!


  常家祠堂分三门四进,南北中轴,东西对称。过了二门,就进了前院,前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在二门内侧有一精美戏台。这个戏台在平时还可以作为进入祠堂的通道,所以又叫“过道乐亭”。前院非常宽敞,不见一座配房,想来是为了方便大家观赏戏剧而做的人性化的设计。我在二门处端祥了许久,这样的门还是头一次见到,明明有一个正门,但旁边还要另外开出两个小门,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后来才知这也是有讲究的,平时这个正门不开,就和照壁一样,起到不漏风水的作用。两个小门又叫出将和入相,取意子弟腾达,平时就靠这两个小门出入。关于常家戏台的讲究,据说每年在外做买卖的人们回家交账,总要请上当地有名的戏班子唱几天戏,一来告慰祖先庇佑家业兴旺,二来慰劳各位掌柜在外的辛苦。山西人重大祭祀活动时,都习惯请个戏班子,唱上几天几夜晋剧,红火热闹。


  而关于戏台的来历也有一说,光绪三年,山西、陕西、河南等北部省份遭受了三百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颗粒无收。其中,山西受灾最严重。而平时,本乡人的日子相对来说过得还算可以,如果让常家搭粥棚救济,很多人自然抹不开面子。常家就想到一个办法,就是花费巨资盖戏楼,只要搬一块砖就能管一天饭,而大灾持续三年,戏台也就盖了三年。对于一向勤俭节约的常家来说,不仅拿出3万两赈灾,而且还花费3万两银子来盖戏台,足可体现这个耕读传家的常家与一般为利是图的商人之大不同。当然,那时,祁县乔家做为当时的晋商大户,也积极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


  也许是生于这片热土,也许是深知生活的真谛,当晋商在中华大地一跃而起的时候,他们更多的依然是秉承着这方土地的传统,纵然一个人在外苦心打拼经营,然一旦发家,依然回家盖房,置地养老小。这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是对故土的眷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人生活简朴,易满足,勤劳而隐忍。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换的要冲,加上晋中南地窄人稠,走西口,出外经商自然成了没有选择的选择。走西口的故事传唱了多少年,无数人倒在走西口的路上,故而那些幸运地成功了的人更能体会到一切来之不易,更懂珍惜眼前的幸福。就拿常家来说,开始做布行,后改做茶叶生意,先在下梅、赤石集中,担挑马运,走陆路过分水岭到江西铅山,装船沿信江下鄱阳,穿湖入九江入长江、溯江转汉水一路到襄樊起岸,再走陆路经河南入山西抵平遥、大同、张家口,再由驼队走军台,转库伦,北抵恰克图,全程万余里,历时数月,再由恰克图分散到俄罗斯各地以及欧洲各国。


  常家的生意是做得很大,他是中俄贸易的先行者,史料上说在茶叶之路上从事对俄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常家。但万里路上跋涉的艰辛又有谁知?庄院中陈列着两只大银砣,椭圆,看起来相当笨重,这就是因为当年从恰克图卖了茶叶回时,经常被盗偷匪劫,最后不利己便想出将银两溶成大银砣,并涂上牛油,这一来,一般盗匪极难搬运,即使抢走了也很难溶开,人叫“鬼见愁”。再者,漫漫长路,很多地方只能靠推着一种木制的小独轮车前行,迎风接雨,步步艰难。


  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传统美德,说到这些,必须要提到常家先祖。


  过了二院,进了三门就是祠堂的正院。 正院由献厅一隔为二,分为上下院。献厅之上依然雕梁画栋,刀法细腻。这里主要用于摆放供品,但一般祭祀活动不启用这里,三十年的大祭才用。下院用来子孙跪拜,上院配厅陈列着常氏谱系图和《常氏家乘》部分影印件,还有常氏的职官录和仕林录。正厅之上挂有牌匾“本支百世”,正面就是常家先祖常仲林塑像,侧面一左一右是七世祖常进全,八世祖常威,这是常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因为从七世祖八世祖开始经商,渐渐发迹。


  常仲林是一个牧羊汉,祖籍山西太谷佛山下,他先到太谷墩坊村,后又到车辋村为一财主放羊,之后在这里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对于放羊汉,或许我是最熟悉的,我的爷爷当年也是提着一截放羊鞭在现在的村庄立下了根,风霜雪雨,身无冬夏,他瘸着一条腿奔波在山间小路,靠为村民放羊攒下的一点钱给三个儿子娶了媳妇,母亲嫁过来时看到那个贫穷的家心里别提什么滋味,680块的财礼还是赊欠,从此她就开始与父亲在艰难的生活中拼搏。我见证了父母一生的辛劳,但我也明白现在的日子是爷爷怎么也想不到的,他要强了一辈子,虽然是个目不识丁的放羊汉,然而他心中的天地却是宽阔而辽远的,我们过上了比那时不知好多少倍的光景。我常想,父亲一生任劳任怨,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父母对于生活的不妥协,拼了命地往前走,虽然生活的重压几次意欲压垮他们的腰身,可从来不曾阻挡他们的意念。在生命的河流之上,有一股浑厚的力量始终在拉动着纤绳,所以才会一代更比一代强。而常家,到了第七、第八代的崛起何曾不是祖先立下的榜样,把奋发向上,不畏艰险做为了家族的精神图腾?


  母亲常说我们单门小户做什么也得小心翼翼,村里的大户动动手指也能让你无法立足,这不是谁的错,是人性的劣根。而常家当年也一定是受过此类责难,据说为了灌溉与吃水一度受到村人刁难,后来常仲林的孙子们齐心协力在院中打了一眼井。


  那些走过的岁月,并不是我们所能简单触及到的那点温度,祖辈为我们在生命的荒漠中开垦,那些沉重的喘息一遍遍将脚下的土地震颤。他们的身上有着猛烈的热情,在时光中扮演着逐日的夸父,倒下之后,桃林一片。


  现在祠堂正中的常仲林之像还是手拿放羊鞭,想来,常家世代顶礼膜拜的是祖先不安身认命,吃苦耐劳的精神。虽然富可力国,然而常家更注重品德的培养,世代遵循“学而优则贾”的家训,兴学育人,开办学堂,常家好几十个家庭几乎每支都有书院或书房,从清末到现在,常家的学者层出不穷,很多人享有盛名。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富足了,心中的天地才会更宽广,常家在生意上向来诚信仁义,而其克己奉公勤俭节约也是远近驰名。难怪常家庄园的构造豪华而不流俗,典雅而稳重,古朴之中匀称适宜,其构造风格足可体现主人的心性,说常家是明清儒商第一家实不为过。


  好的家风,好的传统都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要说,常家除了精美的雕刻,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常家源远流长的家族故事了,让这座安静而严肃的封建庄园更多了些人情味。


  回头再说雕刻,纵观所有建筑中的雕刻,除了显示出主家的华贵,更多的还是体现了当时的宗法制度,以及对传统民俗的遵循。


  现在保存最完整的贵和堂,其布局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一道三门式的夹牌楼,使贵和堂正院有了上下之分,上院由成家后的兄长居住,下院则是小弟和成年晚辈的生活场所。再往下就是座南朝北的二层“绣楼”,自然供没有出阁的小姐住,一层是丫环婢女休息和居住的房间,二楼是小姐闺房。虽然常家的女子不同于旧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相对来说常家的家风还是比较民主化,但单看构造上的区分还是很难脱离封建思想的禁锢。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受到的是不同的权力和义务。放眼看去,雄洪方式的北式庭院,两排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不得不让我想起“大红灯笼高高挂”,想起张艺谋镜头下的封建王国。


  常家庄园建筑相当讲究,有门必有壁,而每一所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讲究口彩是一致的,把美好的希冀寄托在厅堂庭院的图案装饰上,洋溢出亲切的民俗气氛。


  比如有一处砖雕,上面是米字,代表八十八,意喻主人长寿,中间一层有琴棋书画,体现了常家是晋中少有的儒商,下面有一个鼎,则寓意常家做生意一言九鼎。还有福、喜、禄、八卦炉、悬壶等象征性的图案。这些图案匠心独具,浑然天成,花样繁多却不见重复。


  说常家构造复杂,却错落有致,暗中相连,相得益彰都不为过。区分贵和堂正院与偏院的尊卑之别,不用看屋内陈设,单单院内墙壁的砖雕就会让你很清晰地分辩出主人的身分。主院的雕刻图案生动、精美,而偏院则素简单一。


  我对于这些雕刻爱不释手,远远大于对后花园中江南秀丽般的旖旎的喜爱,可能也是源于自小接触到的山西民俗风情。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窗户也是类似于这样的飞檐小孔,有那种8字放大的图案,还有很多弯弯绕绕,格子套格子的图案我无法解析。每到过年,都要把旧窗户纸撕下,然后刮得干干净净,再在那些窗框抹上薄薄的浆子,再把好看的图案贴上去,喜庆与温暖的感觉被烘托得热火朝天。虽然来自大众化平民性的图案远远不及这里的生动美观,但一样寄托着主人的美好祈愿,也一样体现着一种地方文化特色。


  如果想用一两句话,或是一篇文章就能把常家大院的广博写尽,那我只能说有损了其自身的价值。无论是建筑艺术以及其隐藏的精神文化都是深邃的、厚重的、浩瀚的。不去说其院落与院落之间多建有花园、菜园,小门与正院相通,曲折迂回,进园之后又有甬道相通,亭台轩榭,小桥流水,花草相依,灵秀绮丽;也不说其牌匾字联之多,各有深意,蕴味悠长;不说其各种堪称清代建筑中上乘工艺的雕刻;也不说其银窖和观稼楼,单单就拿出一个“石芸轩”就是不可比拟的。


  石芸轩是常家的家族书院,珍藏稀世珍品石芸轩法贴。院内形成一处园林式的书院建筑群。碑廊构成了石芸轩书院的主体,收藏展示着四部大型珍贵碑帖,廊即是帖,帖即是廊,其中三部在前院,一为正廊的《石芸轩法帖》,一为东廊的《听雨楼法帖》,一为西廊的《常氏遗墨帖》。一部在后院南廊,为《四十四帝后御笔帖》。


  常家庄院之大、之广、之深 都让人感慨不已。故宫的雍容,恭王府的华贵,他们的存在无疑是王朝的见证,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影像。而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古朴而低调的民居却一样深藏着太多的文化因素。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山西的宅院文化也是源远流长。


  盖房子,对于山西人来说,那可是天大的事。娶媳妇盖房子都是一辈子必须干的事,总说有钱没钱有个自己的窝,不用沿房檐头。小时候,经常看到村里人盖房子,事先要选好黄道吉日,然后由风水先生看皇历选择定具体的动土时间,下地基,起墙,上梁的时候还要炸油糕,等到搬新房还要请贺喜的人来吃饭,贴对联,放鞭炮,隆重极了。更有椽檩的粗细与木质代表着这家主人的富裕程度,有钱的人房顶是砖瓦,还有大门也是有讲究,起个砖门楼可是气派的事。把钱花在房子上,值,累死也值。


  所以,一座宅院所要承载的东西远远不会几片砖瓦和几根椽檩所能代表的,普通民居尚且如此,何况眼前的常家庄园?


  可能源于山西人是相对比较安逸的,也是恋家的,要不是被逼断然不会离乡背井去天南海北地闯荡 。山西人是比较知足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把日子就在平平常常中被熬煮出了幸福的味道。但这不能代表山西人平庸,他们有着无尽的潜能,一旦被激发出来便势不可挡,看引领一时的晋商就明白了。山西人是最能在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最能在艰苦中脱颖而出,山西人,也最懂饮水思源。


  冬日的常家庄园更具了内敛与风骨,没有了花红柳绿的装点,它好像把一切都裸露给了我们,又仿佛什么都看不清。如今它所呈现给我们的也不过是四分之一,也仅仅是以一种形式化的样子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然而我已感觉到了它如泉水般源源不断,暗流涌动,又汹涌澎湃。我试图整理、汇集的想法终是付之一炬,就如同一进庄园看到的那条路一样,一眼,望不到尽头。


  我能做的,也只是这样蜻蜓点水一般,微微领略了一下其风采而已。这并不单单只是一处庄园,这庄园也并不仅仅属于山西。


  用了半天的时间依然没有看够,意犹未尽,我想着再有时间的话一定再来,也希冀我们的后辈子孙都能领略到如此深厚的中华文化,一辈一辈地传下去,让它不消逝。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7-10 17:38 | 只看该作者
哟喂,洋洋洒洒呀,下笔如有神,得坐下来,慢慢品呢。
抢个沙发先
3#
发表于 2018-7-10 19:28 | 只看该作者
去过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去过碛口村,为山西民居所震撼。这常家庄园,看来是中国北方民居园林了。
4#
发表于 2018-7-10 21:59 | 只看该作者
细腻和感性的笔触,文化与传承的遐思,糅合得优雅且有读劲。
5#
发表于 2018-7-10 22:53 | 只看该作者
点精推荐理由:晋商的传奇富含家国的情怀,家庭的传承也是民族传承,带有民族精神思考的游记升华了游记本身。
6#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15:47 | 只看该作者
lvhq018 发表于 2018-7-10 22:53
点精推荐理由:晋商的传奇富含家国的情怀,家庭的传承也是民族传承,带有民族精神思考的游记升华了游记本身 ...

谢谢18版主,谢谢各位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8-7-11 15:48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8-7-10 21:59
细腻和感性的笔触,文化与传承的遐思,糅合得优雅且有读劲。

谢谢,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8#
发表于 2018-7-11 21:1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真是厚实,洋洋洒洒,让读者惊目,彰显作者写作真功夫。
9#
发表于 2018-7-12 0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字闪耀生活 于 2018-7-12 08:15 编辑

先熟悉一下常家大院,本来是准备去的,明年要看看,曹家王家 乔家,孔家都看过,竟不知常家这么有看头。拜读!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9:22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8-7-11 21:11
这篇真是厚实,洋洋洒洒,让读者惊目,彰显作者写作真功夫。

谢谢小草,欢迎批评指正。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9:23 | 只看该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8-7-12 08:14
先熟悉一下常家大院,本来是准备去的,明年要看看,曹家王家 乔家,孔家都看过,竟不知常家这么有看头。拜 ...

欢迎老师再来山西,去常家大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23:42 , Processed in 0.0516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