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98|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且傍厕门勤浇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29 1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银公子 于 2018-7-29 11:26 编辑

无意间进入一个博里的一段文字,眼睛瞬间瞪大,象是走近了一段传奇。

那博主闲逛琉璃厂时,买了本民国版的《先秦诸子系年考辩》。如获至宝之后一般需要有人分享,这是个双赢的过程,既愉悦别人,更是要满足自己,通常那份冲动是难耐的。可办公室同仁都忙,没得选,无奈之下只能去找一位退休返聘的老太太。老人在单位厕所旁的资料室里,负责浇花剪草,还有文件复印,事不多,也就有大把的闲暇时光来成全博主的喜形于色。虽然跟老太太不熟,但不熟的人不妨碍扮演一个听众的角色。

只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太,会知道钱穆吗?会对先秦诸子感兴趣吗?

“买了本好书。这可是民国二十四年初版,精装本,保存得也好。”
“什么书?”
“叫《先秦诸子系年考辩》”
“恩,这书不错。”
“你听说过这本书?”
“钱宾四先生,那是我的先师。”

老太太的漫不经心更凸显了传奇效果,我相信,那一刻博主瞪大的眼睛不会小于我的。

然后老太太淡然地说起往事,说起她求学的江南大学,说起大学创办者无锡荣家,说起梅园,说起太湖边与钱先生同住的王姓小姐,说起钱先生的家人找来。。。。。。。。,如同在慢慢翻开一张张老旧得有些发黄的书页,字迹已然斑驳,又像回放一部老电影,镜头中人,恍若身前。

不知不觉,听众与讲述者的角色,悄然互换。博主已经入神。

后来博主多方探寻,对老太太有了些许了解。标准的江南女子,人美文美,身边常有文人雅士簇拥如众星捧月,不禁让人忆起当年冰心笔下的太太客厅。只是命途乖蹇,于那个泯灭人性的年月里无辜遭难,囚身于河北一农场,在无边的盐碱滩涂上无奈凋零。

行文至此我心一动,河北,农场,盐碱地?该不会是沧州东部渤海边上那个农场吧?也难说。特殊的年代,给多少偏僻之地印了本属难得的足迹,如河南息县曾见证过钱钟书夫妇的起居,河北李村的粪筐架子也支撑过吴冠中先生的画板,这些小地方的荣光,对于当事者,往往却是不堪的记忆。

老人念及先师,虽然也说起老师风流,但仍不忘替师尊辩驳:“白寿彝写文章批判胡适和钱穆,简直是一派胡言!”

对宾四先生,向来爱恨之声交织。朱学勤曾说:“《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那样的书名,未及开卷,就让人体味到儒家的生命观照,是那样亲切自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精神生命则发育于师友。两种生命皆不偏废。”李敖说起宾四先生,则是对其倒于蒋公怀中而满脸不屑:“回想钱穆当年给我写信,标榜‘学问’与‘德性’的关系,如今‘学问’竟不能阻止‘德性’的沦落,我真忍不住为他悲哀!”而余杰更是咬牙切齿,立志要剥大师的皮。

其实爱恨已经都不重要,时间的可爱之处,正是可以软化尖刺和淡去油彩,只剩温润的岁月包浆。

此文是博主写在多年前,不知老太太近况如何,是否还在摆弄那一盆盆幸运的花草。这篇字的后面,有网友作诗留言:

        一篇题记一幅画,一段故实恒河沙。
  伊人憔悴风韵老,斯世仓皇命途奢。
  冷看明堂交争利,且傍厕门勤浇花。
  太湖心事盐碱地,不知何处是渠家?

不禁心生感叹,还有多少精彩的人和故事,被岁月的尘埃掩于生活的庸常,只在偶尔风起处,才如粗朴的蓝布罩衫下,露出一丝旗袍的红。这在张恨水看来是老实里的一丝诱惑,而在我眼里,却是灰头土脸世界的片刻惊艳。又想起几年前的夏日,常在一个广场上,看到一个八旬老人,手捧一本书细读,把世间纷扰都拒之书外,心中忽生一虚拟场景:走上前去与老人闲谈,老太太说,哦,《管锥编》啊,那书不错,钱钟书写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7-29 11:3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方言中的发音,我近于俺,你是亨,他是渠
3#
发表于 2018-7-29 14:40 | 只看该作者
公子这篇信息量有点大。我在其中延伸了很多东西。
1、度娘了一下《先秦诸子系年考辨》:是钱穆早期著作的代表,也是钱穆名震史坛的成名之作。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经典文化名著,不仅开一代风气之先,更是让后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史学架构可能企及的思想认识高度。
2、《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水曾于江天一文中有过介绍,我买了,也读了,可似乎能忆起的寥寥。如今读书,当真不如少年时,记忆力明显退化,哈哈。
3、延伸了一下白寿彝。甚至延伸了一下张贤亮,因为张贤亮临终前一年的那些惊世之语,从张贤亮延伸了一下冯骥才,他们是多年挚友。
4、再到素书楼,和素书楼风波,仿再见那个年代大师们的清傲孤高、不为权贵折腰的风骨。虽为陈水扁所起,却引得马英九于钱穆夫人前鞠躬致歉。
5、然后《南渡北归》、《夹边沟叙事》、《寻找家园》等等,兼之吴相湘的《民国人物列传》,读过的书,在书中遇过的人,见过的事,在脑海中过电影。
还是书读得太少,好奇老太太其人,却未理出头绪,想必一水会知一二?
电影《无问东西》试图以一角而窥时代,到底时代宏大,大师如星,只能浅表。
生在如今,恐我们连上帝也是不收的。如《木心文学回忆录》中说现代、后现代的孩子,耶稣恐怕不答应他们去天国,耶稣说:孩子,去玩电脑游戏吧。
我们呢?耶稣会说什么?
4#
发表于 2018-7-29 14:47 | 只看该作者
久未听公子吉他,今日似有乐声。高兴。
5#
发表于 2018-7-29 22:19 | 只看该作者
《先秦诸子系年考辩》是钱穆的名山之作,时间很早,大概是在1935年左右成册,此后屡屡再版,港大再版时,赶上钱穆与第三位妻子胡美琦新婚,说两人于傍晚散步后,每改稿到深夜,他在后来的师友杂忆里有这个时段的叙述,这是钱穆对这部著作付出的辛苦。

1967年,钱穆应蒋介石之邀赴台定居,坊间所以说他是蒋介石的帝师,这也不够准确,以钱穆后来的“待遇”可以证明。钱穆之前在新亚书院已鼎鼎大名,似乎不必在台湾拿什么地位。90年钱穆去世,台湾那边宣传主要说他“淹通四部”,经史子集,但钱穆并不是国民党的史学正统,国民党的史学正统是傅斯年牵头的中研院史语所,而且傅斯年一派未必认同钱穆,这个话题可以牵涉到如冷版所说的南渡北归。

我觉得钱穆最令人敬重的是苦学,自学成才的典范,这是我大约六年前在江天推荐他书的动机。其门人如余英时顾颉刚等,他们恣意的文笔我想可能就是三变所说的喜欢的类型。而钱穆的《师友杂忆》是我力荐给三变的书目。

说到港台文化,想起我写专栏文台静农时的纠结,这一脉从五四追踪下来,有太多的人世沧桑,趋于显学,陈独秀的埋没相对于被拔高的胡适,大概都是文本意义的历史本身了,无论真实还是虚构,背后支撑的都是特定的文化和利益关系。

而我们写文章,都很怀念的意义,或直抒胸臆,或留白暗语,接下来要看读之知音。坊间对钱穆褒贬不一,我个人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青睐,当然很在意他的著作,还有一点,还因为他是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

非常感谢公子美意,让我从中再次领略传统文化。三变的书话之后,这是我来版后眼前为之一亮的文章。
6#
发表于 2018-7-29 22:24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7-29 14:47
久未听公子吉他,今日似有乐声。高兴。

原来公子还会弹吉他?
7#
发表于 2018-7-29 22:25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7-29 14:40
公子这篇信息量有点大。我在其中延伸了很多东西。
1、度娘了一下《先秦诸子系年考辨》:是钱穆早期著作的代 ...

你这一延伸,我想需要拿起来复习的书就更多了。
8#
发表于 2018-7-29 22:4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几年前,我读宾四先生写下的一段: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对师友的篇幅,多以很诚恳的关系表达,看起来是很引人入胜的一段段感人故事。愚重点玩味宾四先生在《北平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的诸多回忆。最是敬佩钱先生于战乱环境下耐得寂寞治学的境界,他一生重要著作多在园林独处的寂寞中构思完成,尤其详述任教于抗战初迁昆明之西南联大时,在云南宜良北山岩泉下寺中,独居小楼一年,每周四还要往来学校授课,于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国史大纲》的编著,这些年来,此书仍是许多研究国史之人的必读之书。

为我唏嘘的是,在《西南联大》这篇回忆里,宾四先生动情地回顾了他深得联大同事陈梦家于治学上的鼓励和支持,他甚至俏皮地说陈梦家的夫人(赵萝蕤)乃燕大有名的校花。正是陈梦家的两夕话,鼓励了钱先生著作《国史大纲》的初衷与决心,而彼时的同事陈梦家却在国内颠簸的文化政治动荡中,不忍屈辱而投缳。这一段回顾,恰以令愚想起不多时所读巫宁坤于《一滴泪》中对陈梦家之记叙,掩面追思,真乃叫人顿生怅惘。

钱先生因于1967年接受蒋介石的邀请自香港赴台,并以其国学大师的身份接受齐邦媛的请教。时《巨流河》作者齐邦媛正兼台湾人文社会组和教科书组主任的双重责任,备作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和高中中国文化史的编辑。在齐邦媛款款深情的回忆里,我们看到宾四先生晚年在台令人辛酸的一面。当时赴台以为政府礼遇学人,助其在阳明山管理局宾馆预定地上建一小楼,名“素书楼”,可以安居,讲学著述,颐养天年。万万想不到的是,晚年“归”来定居的台湾,竟也到了没有温情与敬意的一天,使他在九十六岁的高龄,1990年六月底,为尊严仓皇地搬出了台北外双溪的“素书楼”,落脚在杭州南路一所小公寓,三个月后便抑郁逝世。先生的弟子余英时追悼钱先生写了一副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冷版拓展出夹边沟,寻找家园,这又使我想起前些日写齐邦媛《巨流河》而被砍的专栏,巫宁坤《一滴泪》更写不得。港台文学,香港还略宽松些,写台湾的就不那么轻松。
9#
发表于 2018-7-30 08: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柳藏 于 2018-7-30 08:57 编辑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7-29 14:40
公子这篇信息量有点大。我在其中延伸了很多东西。
1、度娘了一下《先秦诸子系年考辨》:是钱穆早期著作的代 ...

1.钱穆的这套书我基本都买了,但很惭愧,有一两本至今没读完,或许与竖体繁体字有一定关系。
2.八十忆双亲给我的触动很深。犹其是其9岁即可熟背《三国》,着实令人惊艳。后来再看唐翼明的自传《江海平生》,更是觉得读书也是需要天赋的。夏志清称唐聪明绝顶。
3.冯骥才是我年轻时的偶像啊,无他,只因为他文章写得好,原本竟然是个篮球运动员。文武双全,我所愿者。
4.马英九致歉,真乃君子之风。但是政坛上的君子往往只会落于下风。
5.混江天那两年,随着一水格格的指点,在民国风里相对系统的走了一遍,领略彼时风月,一时风气颇有天高月圆之感,可惜去时久远,今人眼中只有政事践踏、战云遮眼。
10#
发表于 2018-7-30 09:44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8-7-29 22:19
《先秦诸子系年考辩》是钱穆的名山之作,时间很早,大概是在1935年左右成册,此后屡屡再版,港大再版时,赶 ...

延伸了一下傅斯年、陈寅恪和钱穆。陈寅格在看过《先秦诸子系年》其稿后,私下对人评价道:“自王静安后未见此等著作矣。”但傅斯年却与钱穆相左。傅斯年多少有些恃才而傲的学阀作风,于陈寅格与李庄错肩一事可见端倪。当然,后世坊间多有不同说法,一说傅斯年对陈寅格多方照顾,一说傅斯年对“陈寅格的处境和身体状况的不理解不同情、对陈寅格的之身份地位的不维护、不照顾,对自身‘领导’地位和权术的过度恃重”,当年细节如今已无从查考,况,即使有书面世,也是各说纷纭,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文字表述,自然不同。
值得庆幸的,是1949年以研治古典文学著名的钱基博先生的孪生兄长钱基成,劝钱穆留下来。钱穆问:君治古文辞,看军队渡江的那篇布告,有无大度包容之气象?基成先生不语。钱穆颇疑作为史学家的自己不能见容,转赴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
倘若钱穆留在大陆,不知道能不能以96岁高龄而善终。
至今耿耿于《南渡北归》后半部分的不敢仔细阅读,耿耿于木心先生断掉三根手指,耿耿于木心先生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

我很期待一水专业的延伸,为我们做指引。
11#
发表于 2018-7-30 09:46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8-7-29 22:45
这是几年前,我读宾四先生写下的一段: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对师友的篇幅,多以很诚恳的关系 ...

没办法。今岁妹妹和妹夫赴台游玩,问我要什么东西,我点名了要几套书,结果那懒家伙居然说不给我带,太重了,带了一堆于我而言无用的东西。
12#
发表于 2018-7-30 09:56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8-7-30 08:55
1.钱穆的这套书我基本都买了,但很惭愧,有一两本至今没读完,或许与竖体繁体字有一定关系。
2.八十忆双 ...

冯骥才居然是你少年偶像,哈哈。那时文章多朴实,少花哨。我记得《时光》一文中有几句话,惊艳了一下:“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
他与张贤亮居然是几十年的挚交。欢迎你们来西部影视城。
繁体竖版我们读来是有些费劲,钱钟书的《谈艺录》读得速度我也堪比童年版的蜗牛。
13#
发表于 2018-7-30 09:57 | 只看该作者
公子这一钩沉,钩出了多少陈年掌故。
欢迎多钩沉。
14#
发表于 2018-7-31 09:25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都不加注版权呢
15#
发表于 2018-7-31 09:32 | 只看该作者
我会给分了~~~~~~~~同问:为什么都不加注版权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 12:31 , Processed in 0.06253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