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67|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27 【书话沙龙】罕见同写蟋蟀歌(交流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3 0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8-8-27 20:20 编辑

罕见同写蟋蟀歌  ——读《宋词三百首》随笔        高迎春

        古代人写蟋蟀的诗歌,可谓层出不穷。但是,两个人同时为蟋蟀写诗歌的,却为数不多。最近阅读《宋词三百首》,竟然发现有两个人,同时写了蟋蟀诗歌。宋代宁宗庆元二年的秋天(1196年),姜夔和张鎡在张达可家游玩,至晚间饮酒作乐,席间听闻蟋蟀鸣叫。于是,张鎡邀请姜夔同赋蟋蟀词,以便唱歌以助酒兴。姜夔、张鎡、张达可,何许人也?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姜夔在江西鄱阳出生。他的父亲姜噩,是绍兴十八年进士,曾经任江西新余、湖北武汉知县,死于任期。父亲死的时候,姜夔刚刚十四岁,是他的姐姐将他抚养成人。为了考取功名,姜夔在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至淳熙十年(1183年)这十年里,四次回到故乡鄱阳参加科举考试,可惜都以名落孙山而告终。姜夔三十岁了,依然仕途不顺,于是放弃了考取功名。姜夔四处流浪,到过扬州和江淮一带,后来客居湖南。在他三十二岁的时候,认识了与范成大、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的肖德藻,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姜夔温文尔雅,才气过人,肖德藻特意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了姜夔。淳熙十三年,肖德藻去湖州上任,特邀姜夔和夫人随行。第二年暮春,途径杭州,肖德藻把姜夔介绍给了著名诗人杨万里。姜夔的诗稿,让杨万里爱不释手。反复吟咏,大为赞叹,以为他的诗风,酷似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也和姜夔结为忘年之交。杨万里特意将姜夔的诗稿,推荐给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范成大。已经告病回苏州修养的范成大,读了姜夔诗稿,同样大为击赏。

        姜夔的诗词,得到肖德藻、杨万里、范成大三位诗坛大家的褒扬,从此声誉鹊起。寓居湖州期间,许多社会名流争相与他结交,就连大学者朱熹,也对他青眼有加。佩服姜夔深通礼乐。著名词人辛弃疾,也叹服姜夔潇洒不羁的才情,曾与之互相填词,一唱一和。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夏天,姜夔曾特意到金陵拜谒杨万里。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姜夔再次来到苏州,谒见范成大,写了《雪中访石湖》这首诗。范成大读罢,以诗作答。范成大花园里,栽植有梅花。于是,要求姜夔歌咏梅花。姜夔神思敏捷,填出《暗香》和《疏影》两首词。范成大让家伎演唱,音阶和谐,委婉动听。范成大听后,大为喜悦,特意将家伎小红,赠送给姜夔。绍熙四年(公元1191年),三十九岁的姜夔,在杭州结识了家境豪富的世家公子张鉴。此后,姜夔便与张鉴来往密切,互相作诗,填词唱和。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肖德藻被侄子肖时父,接到池阳(即今陕西省泾阳县和三原县的部分地区),姜夔在湖州失去依靠。于是,移家杭州,依傍好友张鉴及其族兄张镃,不再迁徙。

        张鉴,字平甫,曾任州的推官,是姜夔的挚友。他与姜夔交往相处十年,情谊深厚。他曾想为姜夔捐钱买官和割让自家良田,都被清高自爱的姜夔推辞了。张镃,原字时可,后改字功甫,号约斋,他是宋代将领刘世光的外孙。曾任大理司直,婺州通判,司农寺丞等职。他擅长诗词,又善画竹石,与陆游、尤袤、杨万里、辛弃疾、陆游真诚交往,所写诗词,被广为传唱。张镃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宋代出名的武将。从镃开始,让家族由武阶,成功转型为文阶。他也与姜夔交往密切。张鉴和镃,是同父异母兄弟,同为南宋初大将张俊的后人。从张鉴字平甫,镃改字功甫,也可以看出他们是兄弟关系。张达可,从张镃字时可,可以推测出,他与张鉴、镃同为族人。受张俊之荫护,张鉴,镃,张达可出身华贵,都过的衣食无忧。而这才使得他们,可以长期供养姜夔这位清客。

        张镃提议为蟋蟀写歌词,兴致高涨,率先写出一曲《满庭芳  促织儿》:“月洗高梧,露溥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传、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花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翻译成白话就是:月光如水,洗濯着高高的梧桐树,露珠晶莹,滋润着幽静的野草,宝钗酒楼外,已是深秋。苔藓若钱,铺绿叠翠,飞舞的萤火虫,上升下坠在花墙角落。我静静倾听,蟋蟀叫声时断时续,微弱的音韵转换,凄婉悲哀。蟋蟀因为求偶而争相鸣叫,仿佛殷勤敦促织妇,从傍晚劳作到破晓。记得小时候,呼唤伙伴提着灯笼照明,用水灌入蟋蟀的洞穴,为逮蟋蟀随着鸣叫,蹑脚移步。在月下花影中,苦苦追寻。将逮住的蟋蟀,带到居室厅堂斗胜负。用来斗蟋的紫泥瓦罐,描金画银,小巧玲珑。休提往事,还是任由蟋蟀登堂入室,在床下来伴我吟唱吧。

        姜夔读了镃的词作,用了三个字来点评:“词甚美”。清代诗词作家郑文焯,曾对张镃这首《满庭芳》,做了中肯的评价:“功父(功甫)《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之能事,有观止之叹。”由此可见,镃的《满庭芳》,虽然比不上姜夔后作的那首《齐天乐》,却也称得上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了。郑文焯,生于东北铁岭,老家却在山东高密。他在自己的词集《瘦碧集》中,特意注明自己是:高密郑文焯。可见,他对故土山东,有着深深的眷恋。郑文焯多才多艺,十三岁就能以指作画。深得大画家吴昌硕推崇。曾在他的指画《寒子山》上提赞:"一指蘸墨心玄玄,且园而后大鹤仙。我画偶然拾得耳,对此一尺飘馋涎。鹤与梅花一屋住,有时与鹤梅边遇。梅边遇,兴益赊。毫毛茂,翻龙蛇。"可见郑文焯小小年纪,指画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从郑文焯赏识镃的词作,到吴昌硕赞美郑文焯的指画,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挚爱。

        姜夔在张达可家飘香的茉莉花间徘徊,仰望秋月,顿起幽思,一首《齐天乐》构思完毕:“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意思是:我如诗人庾澄信一般,吟咏着惆怅的诗稿。随即听到蟋蟀凄切的鸣叫,原来是蟋蟀在低吟。露水打湿了衔门环的铜铺手,苔藓爬满井壁,在门下井台,都曾熟听蟋蟀鸣。哀怨忧伤,如泣如诉。这个时候的思妇,或许听了就想去织布。她在曲折的屏风后面,夜风寒凉,孤独中乱了思绪。西窗之外,下起了小雨,时断时续的虫鸣不知为了谁,伴随着捣衣的砧杵声。在驿站迎来秋天,在离宫凭吊月色,勾起绵绵伤感。即景抒情,吟咏诗经豳风七月,不由思想起少年时,在篱落间打着灯笼逮蟋蟀,年少不知愁滋味。宣政年间(宋代),有士大夫制作《蟋蟀吟》。弹奏的琴声,吟唱的歌词,在我听来却是一声更比一声苦。

        姜夔的《齐天乐》,借物兴发,别构一格,一分咏物,九分寄情,达到极致。全词借蟋蟀鸣叫起兴,委婉道来。最后借孩子们在篱落间,逮蟋蟀为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又切合首句“吟愁赋”。首尾照应,上下呼应,真真是绝妙无双。姜夔在《齐天乐》引中曰:“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二三十万钱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可别小看姜夔看似无意的这一句话,他说明在那个年代,富贵人家对于斗蟋,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比如贾似道,他是宋理宗、宋度宗两朝皇帝的重臣,却特别痴迷斗蟋,甚至写了一部《促织经》,论述蟋蟀种类,罗列详尽,玩蟋蟀可谓大行家。就连庙里的僧人尼姑,也雅好斗蟋。济癫和尚,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养了一只斗蟋,以五代时期一员猛将,王彦章的名字来命名,不仅写了一首《鹧鸪天》,来记录它的每战必胜,还写了《火把文》和《撒骨文》,记录了隆重埋葬王彦章的全过程。

         姜夔和镃,将写好的《齐天乐》、《满庭芳》歌词,交给恭候在一旁的乐师和歌伎。于是,皓月下,酒席间,琴音悠扬,歌声曼妙,蟋蟀鸣叫,茉莉花香。此情此景,描画出一幅精妙绝伦的及时行乐图。



                                           2018年7月9日写于迎春堂

斗蟋:



2#
发表于 2018-8-3 08: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哥支持。上午有点忙,下午闲了过来细读。
3#
发表于 2018-8-3 13:44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此文,勾起曾读过的姜夔《少年游 .戏平甫》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别母情怀,随郎滋味,桃叶渡江时。

扁舟载了,匆匆归去,今夜泊前溪。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可见姜夔与张鉴关系之好。

古人多雅,有风骨。有人欲给姜夔买官,姜夔虽贫居然不受。

与张镃翰墨往来,也是令人艳羡。可为今日我们之楷模。

大哥的此文,延伸开来,无数佳话。
4#
发表于 2018-8-4 20:14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学识渊博,写得古香古色,拜读
5#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06:58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3 08:42
谢谢大哥支持。上午有点忙,下午闲了过来细读。

翻了一篇近作来滥竽充数,好在也贴边。
6#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07:00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3 13:44
老师此文,勾起曾读过的姜夔《少年游 .戏平甫》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别母情怀,随郎滋味, ...

姜夔在张鉴家里做清客,一呆就是十年多。如果不是家底殷实,如何养得起闲人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07:01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8-8-4 20:14
高老师学识渊博,写得古香古色,拜读

偶尔读到,宁津是中国蟋蟀第一县,比较重视蟋蟀文化,所以就写了。问好!
8#
发表于 2018-8-5 14:51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8-5 07:00
姜夔在张鉴家里做清客,一呆就是十年多。如果不是家底殷实,如何养得起闲人啊。

清客,对于孤傲的姜夔 不知道心底如何感想?
9#
发表于 2018-8-5 14:52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8-8-5 07:01
偶尔读到,宁津是中国蟋蟀第一县,比较重视蟋蟀文化,所以就写了。问好!

自古以来的蟋蟀文化,貌似大哥也可扒一扒?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5:58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5 14:51
清客,对于孤傲的姜夔 不知道心底如何感想?

他赶考十年不中,心灰意冷,只能不得已而求其次了。最初是肖德藻赏识他,供养他,肖德藻回家之后,他便跟了张鉴,平日除了写诗歌,就是画点画,陪客人而已。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8-5 16:02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5 14:52
自古以来的蟋蟀文化,貌似大哥也可扒一扒?

范庭伟受我邀请,来宁津玩过几天,回去写了《金腔玉韵听秋声》,所以我也写了一篇《范庭伟与宁津蟋蟀》,再就是《宁津蟋蟀赋》《宁津蟋蟀城赋》《我的蟋蟀收藏品》《张俊汉与宁津蟋蟀拳》,也都是我写的。
12#
发表于 2018-8-6 09:02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8-3 13:44
老师此文,勾起曾读过的姜夔《少年游 .戏平甫》

双螺未合,双蛾先敛,家在碧云西。别母情怀,随郎滋味, ...

你们怎么都这么厉害呀,只要是读过的书,只要人家一提起,就能大段大段的背下来。你们太厉害了。为什么我就不行呢?哪怕是一首诗,过了时间,我大多时候也是记不全的。
13#
发表于 2018-8-6 09:06 | 只看该作者
高老师学识渊博,佩服!

古文人同时写蟋蟀之歌,有如近代朱自清跟俞平伯同时写秦淮河的桨声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景物和声音,在不同人的心里眼里和笔下,出现的是不一样的情愫。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8-6 11:25 | 只看该作者
高骏森 发表于 2018-8-6 09:06
高老师学识渊博,佩服!

古文人同时写蟋蟀之歌,有如近代朱自清跟俞平伯同时写秦淮河的桨声一样有着异曲 ...

刚刚在读《宋词三百首》,感觉两个人同时写蟋蟀诗歌挺有意思,就整理了一下。理清这其中人员的关系,别人再读就不那么费劲了。笔走龙蛇新发了我画的工笔画,请你去看看。
15#
发表于 2018-8-13 19: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高版过来热闹,这篇真是诗情画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4 00:53 , Processed in 0.15076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