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8-8-27 14:17 编辑
按:这是前不久为我校一位老师出版的书写的序,征得她的同意,发在书话版,支持三位斑竹工作。 成长的弦要轻轻拨 文/李立红
和高军老师一起出差,单调漫长的路上,我们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聊得最多的当然还是学生。喜欢听她用温柔的语气,讲她和学生的故事,之后被深深感动。在我心中,她的故事是一眼不竭的泉,汩汩流淌,生生不息。这份情远远超越普通的师生之情,是那么炽热真诚!
今天,这些美丽的故事凝结成《最美的遇见》,有幸作为第一读者,情不自禁地想对这位十分钦佩的优秀教师、好朋友道一声:谢谢!
我选了无人打扰的假期,心安静下来,专门来阅读这些文字。十分享受阅读的过程,因为这本身就是学习和净化的过程。书分四部分,“我与教育”、“我与教学”、“我与学生”、“媒体报道”,系统阐述了高军老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教育教学的实践案例,以及与学生的真诚往来,每一篇都质朴动人,读后引人深思。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一件件教育小事。这些小事经常遇到,怎么处理是对教师教育艺术与教育智慧的考量。她处理得非常得当,折射出的是一个成熟教师的理性思考。
比如高老师发现期中考试后,自习课有点乱,自习纪律不必重复,大家耳熟能详。她采取的措施就是坐在教室后面,陪他们自习。显然,自习很安静,快下课时,她觉得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了,于是,慢声细语地说:“今天的这节自习特别好,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老师在。”“为什么老师在自习就安静呢?让我猜猜吧,你们肯定不是因为怕我,因为我不是一个可怕的人,我得出的结论是因为你们在乎我。一个人只有在他最喜欢、最在乎的人面前才会表现出他最好的一面来。可是,我这个人很贪婪,有时还得寸进尺。我不满足于你们这样在乎我,我要求你们心里有我。在我不在教室的时候表现更好。”从那以后,自习纪律就不是问题了。
“因为你们在乎我”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这是基于平时师生关系融洽的基础上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也不是单纯的陪读,而是放平自己,从自我感受出发,启发学生心中的善和自觉。这不仅仅是语言的魅力,更是思想的光辉。
早恋是高中常遇见的难题,高老师在《“早恋”的女孩儿》一文中告诉学生:你的天地还很小,以后会遇到更多更优秀的人,不要过早认定一辈子的事,这期间的变数很大。也建议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避免早恋,最好的办法就是家庭的温暖。
这些问题在教育中常见,似乎没有好办法解决,可是高老师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以后学识会超过老师,这是老师的荣耀,但有一样除了老师无可替代,那就是对学生青春岁月的陪伴、激励。做老师就是在陪伴中,不断发现学生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成全学生的发展。
好老师都是善于反思的,在反思中提升自己。高老师也不例外。对于她这样成就斐然的教师,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她却把一个失败的教育郑重地写入书中,我敬佩她敢于直面自己教育瑕疵的勇气。
《踩伤心灵的一脚》写的是在高老师教育下,一个单亲家庭的问题学生渐渐变好时,由于家长教育不当,孩子冲老师发火,而年轻的高老师当众与他“恩断义绝”,虽然后来通过谈话得到缓解,但是这个孩子最终没能考上大学。出于对自己尊严的保护,高老师选择了放弃对他的“多余”教育,而这种放弃对于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多年后,她无限惋惜,告诫自己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是更博大的教育。
把自己完全放在旁观者的位置,客观审视自己的过去,让流年和记忆验证自己的青涩,这中间就是拔节的高度,这就是优秀教师炼成的轨迹。
教育的过程是与鲜活的生命对话的过程,是参与一群人生命生成的过程,它有多漫长就有多深远,它有多艰难就有多茂盛。
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急躁。学生的心弦要轻轻拨,不能急,不能乱弹,更不能置之不理。这琴弦的弹拨需要契机,更需要智慧。每当新年伊始,高老师都会有富含哲理的寄语;每当高三毕业前夕,高老师都要认真谈感恩和珍惜;每当新组建班级,高老师都组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都要开“两会”(男女生分别开会);每当学生出现问题,高老师都会对症下药,不离不弃……就这样和风细雨般滋润,慢慢打开孩子们的心扉。
学生王新宇写给她的信说:“您是我最好的老师,也是我最尊重的老师,您把我这即将成年的男孩带向成熟,您放弃假日,为我们辅导;您病了,被隐瞒的我们却全然不知。您的一举一动都增添我对您的尊重与爱戴。”这就是无言的示范,是高尚师德的外化。在她的教育下,上了大学的高延悟到:“当一个人没有目标茫然的时候,才是最痛苦最低潮的时候。当他有了目标,并朝这个目标努力时,即使再艰苦再困难,他也会感到充实快乐。”
有的孩子善于表达,更多的是用心默默铭记。
高中三年太短暂了,但也太关键了。老师全部的努力经过漫长岁月的稀释,有可能以学生的习惯、教养的形式呈现出一点点作用,而要追根溯源,也不一定归功于老师的教育,或者干脆说不清楚,但是,老师的每一次教诲,每一节用心讲课,每一次率先垂范,都是一滴水,涓涓细流成海,每一滴都滋润心田。
抱着“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的心态去工作,高老师越来越游刃有余,显示出教育的从容与淡定。
在她25年的教师生涯中,有23年担当班主任,难能可贵的是,她一直没有模糊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帮助学生顺利走过高考这一个关口,是美好的。作为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她每一届学生的英语成绩都名列前茅。能指点学生将目光执着地投向远方,指向未来,并坚定地前行,是高尚的。
这样的老师思考的起点不是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是要给孩子怎样的人生!正如她在市教师论坛上的报告中说的:“为孩子们当下的幸福服务,为孩子们未来的幸福奠基!”
正是因为如此,她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光有爱是不够的。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学会向学生示弱,给学生自主的经历和信心”,“每个人心中都有翅膀,你要的那片蔚蓝,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她教育学生“做这个城市最勤勉的人”……
正因为如此,她的学生将来成为科学家,我不会意外,成为实业家,也不奇怪,或者什么也不成为,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也不要紧,我相信,那时,她的孩子们都已经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
阅读中,我赞叹高老师的做法,同时,她的文字也提醒我思考很多。正像她所做的那样,把教育看长,超出自己所在的一间教室,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把教育看得远,不汲汲于一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段,要透过层层迷雾,看到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
和高军做朋友这么多年,看她做老师做得有滋有味,做着做着就把内心深处不断翻腾的模糊想法,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知道自己要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接受并对他们的人生加以指导。那些因为年轻而没能解决的遗留问题,都慢慢得到解决。即使现在功成名就,她也从来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几乎是我们学校最勤奋的人,是最舍得在学生身上花费精力的人,是最肯于用头脑工作的人,是最乐在其中的人。在她身上看不到职业倦怠,看不到抱怨指责,她已经把教育做到了一定的境界,她在自己和孩子们身上,逐步克服着这个时代的浮躁、功利、虚伪,越来越臻于完美。
写到这里,真不必罗列高军老师的那些荣誉了:辽宁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辽宁省名师,辽宁省华育十佳教师,全国百名中学班主任之星,辽宁省第三届创新型班主任,锦州市五一奖章获得者……这些都是她努力工作的副产品。她是有专业水准的学者型教师,是精神上气象万千的人,她高超的教育智慧、高贵的教育人格,让人称赞,她把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有机融合,把职业尊严与学生的成长有机融合,让高中阶段成为孩子们的精神故乡,成为一起走过彼此生命的最美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