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告] 时光深处话东坡之每日作品赏析

[复制链接]
331#
发表于 2018-9-5 19:53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9-5 15:47
此篇还可以独立发表为转帖, 也就是在活动期间,一个帖子可以两用。一个独立发表,一个跟帖发表。有奖励 ...

感谢版主提醒与指点!!


332#
发表于 2018-9-5 21:34 | 只看该作者
            

         欧阳修问苏轼考试卷中的典故哪里来的?苏轼竟然说是自己瞎扯的!

         北宋有个文人叫做苏东坡,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些人一生下就不简单,骆宾王七岁“咏鹅”,宋濂九岁写诗,苏轼也不差。在他十岁那年,有一次,母亲给他讲《汉书·范滂传》的时候,小小年纪的苏轼听完故事后,竟然反问母亲,“如果有一天,我想和范滂一样,为了名节而死的话,母亲您答应吗?”

         如果您是这位母亲,那么到底是应该鼓励苏轼为了名节而死,还是让他放弃名节好好活着呢?
后来苏轼长大后,进京赶考,一举中的,入朝为官。他写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而且他和欧阳修关系不错,两人之间还发生了很多趣事,下面我给大家说上两段。

           宋仁宗嘉佑二年,二十二岁的苏轼去汴京应试,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考官梅尧臣的青睐,于是将此文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

           欧阳修仔细看完文章后,赞叹不已,但是对文中一个地方想不明白。

          当时苏轼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是这样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意思是说当贤德的尧治理天下的时候,皋陶被任命为法官。有一次,他要以死刑处死那些犯了法的人。皋陶在朝堂上一定要处死这些犯罪之人,并多次坚持自己的观点。然而尧却说要宽宥他们,并也多次坚持自己的观点。

          既然是个典故,那么必有出处,但是才高八斗的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都不知道这个典故出自哪里。不过这点丝毫不影响这篇文章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最后,欧阳修和梅尧臣一合计,想将此文点位第一,可是欧阳修又怕此文乃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于是将这篇文章点位了第二,然后将这份考试卷当场拆封,结果发现这篇文章并非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而是一个叫做苏轼的年轻人写的。

          这个事情听起来总觉得欧阳修有些好笑,凭什么好的文章就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写呢?难道他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吗?所以后世有些人认为欧阳修也是“井底之蛙”,没见过世面诶!

         不过后来苏轼到礼部进行复试,写下《春秋对义》,最后被取为第一。苏轼入朝为官后,跟欧阳修的关系不错。有一次,欧阳修和苏轼在一起,欧阳修对《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的那个典故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便向苏轼请教,说你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说,“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请问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啊。

           苏轼笑了笑,说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回去后,又仔细翻查了《三国志》,结果还是找不到这个典故,于是又上门请教。

          苏轼笑了笑,说道:“曹操消灭了袁绍,将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宓赐给自己儿子曹丕。孔融说:‘这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然后把妲己赐给周公’。曹操闻言后,十分惊慌,忙问典故出自哪里,孔融说道:“我是以目前的状况推测过去,想当然罢了。”

           欧阳修听后,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个典故是苏轼胡编乱造的,说道这里,让我想起一件事。许多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为了开头能够引人入胜,喜欢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有时候想不出名人名言,就自己伪造名人名言,时常会在开头抛出一句话,说“有个名人曾经说过,*******************”,然后这句话一般说的玄乎深奥一点,这个名人又不指出是谁。现在想想这事,原来和苏轼当年是一模一样。


          (原文作者不详,转载自“尤里蒙提”的360个人图书馆。)




333#
发表于 2018-9-6 07: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8-9-6 07:58 编辑


       2018年9月6日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
[宋]苏轼


       (昨夜度过扬子江寻找住宿的地方时,远望中疑似来到秦淮河畔。明月夜里,谁在吹笛,笛声竟是这么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贵歌妓和侍女,竞相跟随过到江北来。情爱,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离了,好事难得如愿啊!驾船人要急于开船,催促歌妓与侍女回江南去,他们不得不分离。我预计她们回去以后的心情,也当同我的心情一样悲伤。)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
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 
凭陵急桨两相催。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334#
发表于 2018-9-6 08:43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9-6 07:57
2018年9月6日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宋]苏轼

早安,秋版。                    
335#
发表于 2018-9-6 09:08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9-6 07:57
2018年9月6日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宋]苏轼

秋版好体贴,用引言把全词的大意已翻译出来,非常方便第一次读此词的读者。
“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这里描写当官人贬谪或迁移不得志时,他们的歌妓与侍女则成为“归去”女。归去女重情深义,因不舍之情跟随到了江北来了,在明月下吹起悲哀的笛声。这是受主人之爱而又得不到真情的凄楚和难言之音。
“凭陵急桨两相催。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这里描写的是船家急着要离开,狠心将歌妓和侍女赶下船。她俩人离开后,那种伤悲与落寞的心情应该和我一样吧。道出了苏老十分同情歌妓,也有落魄之境中的惺惺相惜。

336#
发表于 2018-9-6 10:03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9-6 07:57
2018年9月6日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宋]苏轼

秋老师真是不错,把此首词的大意已翻译出来,方便了阅读此词的读者。为秋老师点赞!
337#
发表于 2018-9-6 10:18 | 只看该作者
秋實 发表于 2018-9-6 07:57
2018年9月6日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宋]苏轼

这首《临江仙》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是时,王胜之离金陵,过仪真,去南都时,有歌妓和侍女送行。作者与之同船前行。
词的上片追忆歌妓、侍女的深情与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点明即将渡江的时间与行踪,突出描绘想象中的繁华秦淮。秦淮河上有歌女成群的黄金河畔楼台。自古都是文人骚客聚集行乐欢度美好时光之处,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流传直今的诗词作品。
下片写情势不许,情爱成影,有难言之隐。第一、二句,点化活用宋玉《高唐赋》中神话。巫山神女比喻"相逐过江来"的歌妓与侍女;将其神话比作情爱,明示了歌姬与字人之间是无法有真爱的。最后两句"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为点题之笔,道出了作者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将心比心,隐痛难言,此恨绵绵无尽期。
这首词原本为送王胜之龙图至南都之作。只因即歌妓与侍女陪送之事,而转到写这些底层女性无主的命运。在官人当政春风得意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就是"王谢女";当官人贬谪或迁移不得志时,这些歌妓与侍女则成为"归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韵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凄凉命运,就充分反映了他不为世俗传统观点束缚的新型妇女观。
338#
发表于 2018-9-6 10:52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9-6 10:18
这首《临江仙》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是时,王胜之离金陵,过仪真,去南都时,有歌妓和侍 ...

加上时代背景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点评更到位与深入。
339#
发表于 2018-9-6 1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幸福小草 于 2018-9-6 20:57 编辑
秋實 发表于 2018-9-6 07:57
2018年9月6日

临江仙·昨夜渡江何处宿[宋]苏轼
这种场景虽然看起来久远,可却有似曾相识的共鸣。想想现在多少人为了讨生活远离家乡,过着夫妻万里相望,子母千山相牵的日子!家园里的炊烟永远都在心底里升腾着,人却在异乡的街头把思念托付流云。离别成为了生活常态。似乎千年后的日子,又重重叠叠了一样。
这词秋先生已经翻译了词意。俺就胡发散几句!今天停电一天,这时间才把占了位子补全。

点评

手机的电也要节约用的,这世界最怕的是停电,最最最怕的是手机没电。  发表于 2018-9-6 15:28
340#
发表于 2018-9-6 15:32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8-9-5 21:34
欧阳修问苏轼考试卷中的典故哪里来的?苏轼竟然说是自己瞎扯的!

         北 ...

苏轼不愧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典故也不是能那么瞎扯的,要不然欧阳修也不会认可呀。
341#
发表于 2018-9-6 16:16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9-6 15:32
苏轼不愧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典故也不是能那么瞎扯的,要不然欧阳修也不会认可呀。

感谢艾桃版主的读评与指点!!


342#
发表于 2018-9-6 16:32 | 只看该作者

      貌美歌女跟苏轼说了8个字,苏轼一夜未眠,为其写下千古名诗

        提起苏轼,大家就想起了小学的很多诗,他除了写诗,还会写字、画画、是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却因为他写的诗词,他和自己的好友王巩差一点赔上了性命,幸好宋太祖曾定下不可杀士大夫的祖训,他两才躲过一劫,但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两都被贬到很远的地方。

        事情是这样的:元丰二年,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这样的官职算是不小的了,他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本来也没什么,但是却因为内容涉比较“敏感”,诗人嘛,总会带一些感慨的色彩,其中有“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样的句子,被认为是苏轼妄自尊大,讽刺朝廷,对皇帝不尊,被他的仇人狠狠参了一本。

         皇帝最讨厌的就是有人自大,对自己不敬,后来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这时他就是长了10张嘴也说不清了,自己倒霉,好友王巩也牵连了进来,差点就被砍了头,好在宋太祖曾经下令,不可杀士大夫,这才保住了他们的脑袋,但也是受到了很重的惩罚,苏轼被贬到了黄州,王巩被贬到岭南宾州,这两个地方都离京城很远。

          苏轼连累了自己的好友,心里非常不安,临行前两人痛饮一杯。四年后,王巩官复原职,带着自己的小妾回京,王巩便绕道看望自己的好友苏轼,两人一见如故,不醉不归,这里就说到了王巩的小妾,她原本是王巩家的一个歌女,不仅歌唱的好,人也长得十分美丽,其实王巩被贬的时候,她完全可以离开他,不必跟着王巩受罪,但她却偏偏选择了跟着自己的夫君吃苦。

         饭间,苏轼问这个小妾,“你跟着王兄,在岭南肯定吃了不少苦,有没有后悔过?”这个歌女笑了笑,很坚定的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短短的8个字,苏轼感触很深,一个若女子竟这么重情重义,世间能有几人?到了晚上,苏轼想到那个小妾说的8个字怎么都睡不着,一夜未眠,便挥笔写下了《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这首诗词算得上是千古名词!

(原文作者不详,转载自“娃哈哈gloxeaxc”的360个人图书馆。)




343#
发表于 2018-9-6 17:35 | 只看该作者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8-9-6 16:32
貌美歌女跟苏轼说了8个字,苏轼一夜未眠,为其写下千古名诗

        提起苏轼,大家就想起了小 ...

女子如此真性情,实乃女子学习的楷模,是婚姻家庭稳定的基础。
344#
发表于 2018-9-6 20:07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9-6 17:35
女子如此真性情,实乃女子学习的楷模,是婚姻家庭稳定的基础。

感谢版主点评!!

:handshake
345#
发表于 2018-9-6 20:21 | 只看该作者
真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12:59 , Processed in 0.26589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