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异乡”或“局外” [打印本页]

作者: rsjby    时间: 2018-9-10 13:15
标题: “异乡”或“局外”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8-9-10 19:20 编辑


    1942年,阿贝尔•加缪创作了他的第一篇中篇小说,这篇小说使加缪一举成名。时至今日,小说已经成为法国文学、世界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说到加缪,会想到这篇小说;读加缪、研究加缪,不可能绕开这篇小说。

    这篇小说在国内有两个译本:柳鸣九翻译的《局外人》;张一乔翻译的《异乡人》。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 “法律与文学”丛书第一部,就是张一乔翻译的《异乡人》(2015年1月出版)。译林出版社的《加缪全集》(2017年1月出版),第一卷第一篇,就是柳鸣九翻译的《局外人》。

    两个版本的翻译,各有千秋。比如,养老院发来的电报,柳译为“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张译为“母殁。明日下葬。节哀顺变。”张译似乎比柳译好。养老院的地址,柳译为马朗戈,张译为马悍沟,柳译显然比张译好。

    不懂法文,无法接触原著,只能咀嚼译著。看译笔,《异乡人》比《局外人》好;看书名,《局外人》比《异乡人》好。


    故事发生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加缪创作这篇小说时,阿尔及利亚是法国的殖民地,阿尔及尔是整个法属北非殖民地的统治中心。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是位法国人。虽然小说中并未明白告诉我们,但默尔索这个名字却向我们透露了他的国籍。默尔索,是法国勃艮第的一个村庄,作者给主人公安排这样的名字,应该有所指,在我看来,就是指其法国人的身份。同时,小说里与雷蒙发生冲突的人,是阿拉伯人。一再提及的“阿拉伯人”,也在暗示默尔索等的“非阿拉伯人”身份。虽然默尔索肯定生活、可能出生在阿尔及尔,但阿尔及尔在默尔索眼里,是“非法国”的“异乡”。法国呢?默尔索认同吗?小说多次提到巴黎。巴黎,在小说里无疑是法国的象征。默尔索是到过巴黎的,默尔索的老板曾想派默尔索常驻巴黎,但默尔索不愿意。当女友玛莉问及巴黎时,默尔索说:“那里满脏的,到处都是鸽子和阴暗的庭院,而且人的肤色很苍白。”默尔索不喜欢巴黎,不想融入巴黎,其实是一种拒绝,拒绝故土。故土法国,在默尔索眼里,成了“非故乡”的“异乡”。

    其实,这种感觉,不只小说里的默尔索有,每位离开故土的人,都有。离开故土,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打拼、生活,不论成功与否,都会有一种“异乡”的感觉,心里时时怀想的,是故土。但回到故土,却物非人非,故人不在,故乡变异,现实的故土早已不是记忆里的模样,再也无法融入这片土地。故土,于不知不觉中,早已成了“异乡”。

    这是表层的,是肉身层面的“异乡”。

    宗教,是西方人的精神皈依。当肉身殒灭,不管生前怎么作恶,只要能得到上帝的原谅,灵魂就可进入天堂,在上帝的膝前承欢受宠。忏悔是西方人自我救赎的手段,天堂是西方人的精神故乡。但默尔索却特立独行,将西方这“普世”的救赎排除。他不信上帝,不做礼拜,拒绝在神父面前忏悔。当神父硬要“仁慈”地救赎他时,他一番激烈的语辞与行为,令神父手足无措,狼狈而退。他有意识地自绝于天堂,将自己的灵魂置放在他自己也不知其所的“异乡”。

    从阿尔及尔到巴黎,都是默尔索的“异乡”。从肉身到灵魂,默尔索都处于“异乡”。整个世界都是“异乡”,默尔索在人间、在天堂的“异乡”,都是找不到归宿的“异乡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小说译为《异乡人》,很有道理。


    我更喜欢《局外人》的译法。

    小说分两部,第一部写默尔索经历的事件,第二部写法律和宗教对默尔索的审判。

    第一部,写三个重要事件:默尔索的妈妈去世,默尔索重逢旧识玛莉,默尔索与邻居雷蒙交往。在这些事件里,默尔索似乎一直处于“梦游”状态。妈妈去世,他不看遗容,不哭,在灵堂抽烟、喝咖啡,守夜打瞌睡,送葬心不在焉;本是事件中心的他,却给人置身亲情“局”外的感觉,仿佛“局外人”。与旧时的同事玛莉重逢,彼此的好感奇巧地复活,他们一起游泳,一起看电影,一起睡觉;如此的亲密,却平淡如水,仿佛无可无不可,令人觉得默尔索是在见证别人的亲昵,置身爱情“局”外,似乎“局外人”。与邻居雷蒙交往,介入雷蒙与阿拉伯人的冲突中,帮他写信,帮他作证,帮他“打架”,最后帮他“杀人”;在整个冲突中,默尔索从头到尾置身友情“局”外,是“局外人”。

    小说第二部更精彩,写默尔索受审,写默尔索拒绝忏悔。默尔索被捕后,关了监狱里,法院给他指定了律师。面对问讯,默尔索依然处于“梦游”状态。他不想说话,不愿撒谎,不知道怎么为自己辩解。有时,他想说话,东一榔头西一棒锤,不知所云,别人不想听,但更多的时候,他却懒得说,也说不清楚,越说越对自己不利。他仿佛一位旁观者,这个问讯的“局”似乎不是他的“局”,他是案件的“局外人”,杀人的也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庭审时,他到处寻找熟识的人,寻找玛莉,观察一个个前来听庭审的人。控辩双方向他提问时,他无可无不可地回答着,思绪却在想许多庭审时根本就不应该想的问题。他站在审判席,又仿佛没在这里,他知道自己正在被审判,但这个庭审的“局”似乎不是他的“局”,他只是“局外人”。

    最终,被陪审团判处“斩首示众”。

    上诉期间,神父欲来“拯救”他的灵魂,不信上帝的他,不愿皈依上帝的怀抱,令神父不知所言,不知所措,最后不得不悻悻而去。或许,这一次默尔索是意识清楚、积极主动的,是坚决不移、毫不犹疑的,他不愿身处宗教这个“局”内,将自己的灵魂放置在宗教的“局”外,在肉身无意间成为“局外人”的同时,有意识地让灵魂也成为了 “局外人”。至此,加缪成功地将默尔索塑造成了一位彻彻底底的“局外人”。

    有时,人很容易不自觉地就“梦游”,本应积极响应的肉身,突然就处于停滞状态,本应有积极的世俗表现,却偏偏难动声色、不知所以。有时,人愿意坚守一个在旁人看来不通情理的原则,并在这个原则里安顿自己的灵魂,成为世俗难以容忍的人。其实,“局内”与“局外”,并无特别的界线,彼此的过度,往往悄无声息,无迹可寻。小说里的默尔索,无论肉体还是灵魂,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都成了“局外人”。“局外”,是加缪小说无处不在的“荒谬”;小说,很容易就让人读出无处不在的“局外”意味。因此,将小说译为《局外人》,或许更能体现小说的意蕴,更能概括小说的主旨。


    1960年1月,加缪遭遇车祸身亡后,萨特在《法兰西观察家》上发表了令人感动的悼词,其中有这样一段:“他在本世纪顶住了历史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长的警世文学。他怀着顽强、严格、纯洁、肃穆、热情的人道主义,向当今时代的种种粗俗丑陋发起胜负未卜的宣战。但是反过来,他以自己始终如一的拒绝,在我们的时代,再次重申反对摒弃道德的马基雅维里主义,反对趋炎附势的现实主义,证实道德的存在。”这,或许是对加缪最为准确的评价。

    加缪的作品,“警世、人道”。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文学作品的警世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你是 “文以载道”,还是“道存于文”。加缪的作品,并不刻意说教,更未主题先行,但其“教育”意义却从文字、故事里自然流露出来,令人不得不思考,思考之余,深受启迪。人道,是人类文化永恒的话题,很多时候,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远远大于直接的宣扬、说教。加缪的作品,有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意义,可以窥见其在人性解剖基础上的大胸怀、大悲悯、大尊重。

    加缪的作品,“反对摒弃道德、反对趋炎附势”。摒弃道德的残暴、功利、虚伪,趋炎附势的吹捧、自轻自贱、诌媚,是文人和文学作品最为低卑鄙劣的身姿。加缪的作品,有独言自主的哲理思考,有自在自得的文学表达,既不为某种理论作注解,也不是某些固定主旨下的“命题作文”。他在几乎完全自我的领域里,将俗世视为“异乡”,宁愿处于“局外”,也要为“异乡”寻觅到家园,将“局外”打造成遍布你、我、他的世界。“异乡”是加缪切入世俗世界的自我隔离;“局外”是加缪旁观人性的高超解剖手法。

    的确,读加缪,你会感觉到身处“异乡”的“局外人”那种荒谬。但在这些荒谬的背后,你也可以感觉到加缪无处不在的对失落灵魂的救赎,对世俗生命的关切,对人生终极意义的阐释。

    在“异乡”也好,在“局外”也好,加缪,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存在,是文学多种可能之一种。在他的这“一种”中,我们可以品味到他人的、自己的生命、人性。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8-9-10 13:37
加缪,我喜欢的作家。还是抢沙发
作者: 一水    时间: 2018-9-10 15:10
欣赏rsjby这种对两种译法的新颖解读,让读者看到一个全方位的加缪。对这种言简意赅的评论,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对文本思想性的延伸,则需要学识的体现。感谢这再次阅读的机会。

加缪的《局外人》初印了4400册,年度内两次再版,说明了这本小说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默尔索几乎可以说是法国文学中的经典人物,他的疏离漠然,他的对人生毫无热情,他毫无动机地枪杀了一位阿拉伯人,以致被判处死刑的理由竟然荒谬到是因为出席母亲的葬礼没有掉眼泪。

这本小说的“局外人”形象是加缪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写照,更是阅读者对自我身份的关照,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战略相持与转折阶段,加缪的《局外人》更契合战争时期的社会状态。萨特将其对加缪的评论上升到哲学高度,这可能有他自己的哲学体系支撑,对加缪也确是构成一定影响,不排除名人效应。好像是1942年年底,《西西弗神话》也顺势得以出版。我手里是郭宏安两本,还有《加缪手记》。可惜加缪,走的太早。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18-9-10 17:06
我的《局外人》还在书架上放着呢。因了楼主推荐和一水延伸,该读了。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9-11 08:35
这篇文评不仅仅局限于对作品本身的介绍与评价上,对作家以及他的作品,他对法国文学与文坛的影响,都有很深入的评价,没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很难做到。
读这样的文,有了一个获得知识的渠道,了解作家作品,知晓别人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谢谢赐稿。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8-9-13 12:54
本期新作,高亮欣赏。
作者: 芦汀宿雁    时间: 2018-10-2 07:43
      整个世界都是“异乡”。
   每个人都是默尔索,既有肉身“异乡”、也有灵魂“异乡”,带着默尔索式的冷漠。
   风雨,国庆快乐。
   读你的赏析,艳羡你悦读的深度,赏析的落点与起飞。又有了再读加缪的愿望。
作者: 芦汀宿雁    时间: 2018-10-2 07:44
“异乡”抑或“局外”,加缪,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是文学多种可能之一种。在这“一种”中,我们可以品味到他人的、自己的生命、人性。本篇赏析,以译本、书名、故事背景、异乡内涵、表现手法、主体内容、意蕴与主旨等多个面向为窥口,多面考证,对比诠释,例子举要,抽丝剥茧地,剖解“局外人”,呈示无处不在的“荒谬”和无处不在的“局外”意味,地毯式全面推进,抵达原著小说可能抵达的深处。以荒谬反击荒谬,这一篇法国经典小说,更像一则寓言。在身处“异乡”的“局外人”荒谬的背后,你可以感觉到加缪无处不在的对失落灵魂的救赎,对世俗生命的关切,对人生终极意义的阐释。作者的赏析,既有提纲挈领的总引,也有有条不紊的纵深掘进,还有天女散花式的横向”围歼”,虽非面面俱到,却也深邃有味,为读者探“宝”之捷径。
笔致老成,读中感悟,评中升华。拜读,受益。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