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19|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蛀书记(2018年1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10 1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水 于 2018-9-14 10:10 编辑

2018年1月

    2018年1月1日
    叶灵风的《书淫艳异录》(甲编),是其于1936年在上海《辛报》上连载的性学书话专栏,“以性学为中心,旁及中外文学、艺术、宗教学、医学、心理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涉及面相当宽广。”“度娘”时代,叶灵风所说,多可搜查,不是特别稀奇;但上世纪初期,则肯定是令人大开眼界的玩意。
   
风中的雨:书淫:旧时称嗜书成癖,好学不倦的人。《玄晏春秋》:“余学或兼夜不寐,或临食忘食,或不觉日夕,方之好色,号余曰书淫。”《晋书•皇甫谧列传》(卷五十一):“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秏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梁书•文学列传下•刘峻》(卷五十):“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齐永明中,从桑乾得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五代刘兼《昼寝》诗:“花落青苔锦数重,书淫不觉避春慵。恣情枕上飞庄蝶,任尔云间骋陆龙。玉液未能消气魄,牙签方可涤昏蒙。起来已被诗魔引,窗外寒敲翠竹风。”

    2018年1月3日
    叶兆言的《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家读大家”丛书之一,是读书笔记,有的也是作家专论。介绍的,均为外国作家,《枕边的书》,也全是外国作品,与他“现代中国小说离开了外国小说,根本没办法深谈”的观点,完全一致。作为作家谈小说,多有精辟之论,颇为精准深刻,颇有新意新境。
    风中的雨:去年读过一本毕飞宇的《小说课》,当时只觉得好,对小说本身,对如何阅读小说,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看法,或者进步。当时没注意,后来才知道,《小说课》就是“大家读大家”之一种。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套“大家读大家”丛书现已推出七本,全买回来了,准备认真读。想看看这些现世的“大家”是怎样在读“大家”的作品,因为是作家,有创作的经验,阅读另外一些作家的作品,必然有不同于常人的观感和收获。这些观感和收获,对于普通的阅读者来说,应该是一种经验之谈,甚至是一种指导。将它们公之于众,让平凡人等学习一些阅读技巧,应该是一件好事。至少,对于我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
    风中的雨:叶兆言笔下“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显然是指他书中提到的这些“大家”。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金字塔,而书中提到的这些人,又是人类文学艺术中的顶尖者,至少对叶兆言的成长、阅读、创作,很有裨益。他们是: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雨果、巴尔扎克、契诃夫、芥川龙之介、高尔基、阿赫玛托娃、海明威、略萨、奈保尔。这些人物,在书里,叶兆言有专篇论及,多从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起,或从整体讲,或以一部作品为例,或谈传闻轶事,或写与之的一面之缘,都写得认真细致,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专论。还有一些人,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纪德、哈代、塞尔玛•拉格洛孚、茨威格、冯内古特、萨特、格拉斯、杜拉斯、罗素、韦伯、王尔德,是在本书的最后一篇《枕边的书》里提到的,介绍这些作家的某本对叶兆言影响巨大的书(正因为如此,他才把它们列为枕边书),简明扼要,点到为止。这些作家(罗素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作家,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身份也更比作家驰名),除略萨、塞尔玛•拉格洛孚、冯内古特外,都知道;他们的书,除以上三位的外,也读过一些。叶兆言在他的书里提到的那些作品,大多熟悉。但看他的分析、读感,却觉得自己读与没读,差不多,离真正读懂他们,或者说读出自己的感觉,有自己的发现,距离甚远。叶兆言说:“阅读是一种探险,是心灵的旅游观光,是发现。”还说:“阅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是的,对于作家的叶兆言来说,应该如此。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却不能说是探险,是发现,阅读这种行为也没什么艺术性可言,最多,也就是“观光”而已。或许,这,就是作家与普通读者的区别!
    风中的雨:读过一些叶兆言的随笔集,喜欢他文里的散淡、儒雅,觉得他行文精致。《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散淡如旧,儒雅如旧,但行文却并不特别精致,感觉太过随意,太过口语化,仿佛没有经过认真的锤炼。好多地方,都可以精练一些,至少,如果我来写那句话或那段话,肯定会省掉其中的一些词语,一些句子,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或许,“大家”就是这样,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絮絮叨叨是随和,罗罗嗦嗦是风格,他早已修炼到位,对于文字应该如何、句式应该怎样这些初级的要求,完全可以不在乎了。

   
2018年1月5日
    钟叔河《念楼学短》第一卷《逝者如斯》,分录论语、孟子、檀弓、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世说新语、容斋随笔、苏轼、陆游短文短语数则,文学性意译,哲理性阐释。其意译,连贯优美。其阐释,由此及彼四顾旁鹜,多借古喻今借古讽今,“人道”一以贯之。原文短,译文短,阐释短。学短者也,尽得其髓。

    风中的雨:钟叔河此卷所录,《论语》十篇、《孟子》九篇、《檀弓》十篇、《左传》八篇、《国语》九篇、《战国策》十篇、《庄子》十篇、《世说新语》十一篇、《容斋随笔》九篇、苏轼文十篇、陆游文十篇。所录者,有的是全文,有的是文中一段,有的是段中几句。段、句之说,是今人眼光。古人作文,整篇不分段,无标点不分句。以此,或许应说:有的是全文,有的是部分。所以,“篇”之谓,不太确切,称“则”,或许更恰当。全书体例:原文在右页,竖排。左页,横排,上为“念楼读”,是意译;下为“念楼曰”,是阐释,亦有感慨。其所录者,均是其有所感者。虽所感或古或今,或中或外,却有一以贯之的主题:“人道”。钟叔河阐释,感慨,多用“曲笔”,惯使“春秋笔法”,细细品读,其味浓稠而厚重,令人深思。举一例:《容斋随笔》九篇第一为“乐天侍儿”,钟叔河意译题为“白氏女奴”,“念楼曰”最后一段说:“有人喜读《容斋随笔》,据说作了不少批注,不知他对这一篇批过没有?又是怎样批的呢?”稍有点现代史常识的人,应该知道所说是谁,但不能点明,只好用“有人”暗指。后跟两问,却不答,但答案似乎就在问号里。这,既是“曲笔”,也是“春秋笔法”!幸好现在时事宽容,若在彼时,仅此一条,就够钟叔河喝一壶了!

    2018年1月7日
    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分上、下两辑,上辑无法归类,下辑名“上海赋”,写旧时上海人情世故、城市风格。第一次读木心的文,感觉:一是文言风格,言简略意悠远;二是民国风味,满书满纸旧时风尘;三是用词刁钻,生僻字词多(或许于我生僻,于木心为常用)。一看,就是文人作品,非市井人等所能写出。

    风中的雨:去年,很认真地读陈丹青记录的木心讲课集——《文学回忆录》,为木心丰富的积累、精当的点评所折服。他的许多观点,他对文学作品的品评,很有新意,令我眼开。讲课时,他时常说自己怎么怎么写,不时还引用自己的“俳句”。就想:他的文,应该很好吧!网上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经先后出版过“木心作品一辑”、“木心作品二辑”,并有单行本。“木心作品二辑”,五种,都是诗,而诗于我,早成天外之音了。“木心作品一辑”,八种,一为诗,七为散文、随笔,而我,读读散文随笔,正好。况且,有活动,价钱也还喜人,便买了一套“木心作品一辑”回来。
    风中的雨:读《哥伦比亚的倒影》。风格,还是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的风格,简略扼要,起伏跳跃,警句迭出。意想不到的阐发,于不可想象处跳出来,看似平常的文字组合,涵意却飞得很高很高,不仰酸脖子,无法望其身形一二,不折节相待,不能领略其精髓一二。好,自然是好,至少,有其一以贯之的风格。在我看来,这种文字,用于品评他者,正合适,而且高妙。因为,精炼的概括,警句式的评判,容易进心上脑。创作,也这样,就不是山泉水,不是顺溪而下,不是意到笔至,有刻意的痕迹,有一点为文而文的倾向。或许,木心写的是哲理性散文,细腻的描写少,不愿风清云淡,春花秋实,不能只由着情绪顺流而下;喜欢精炼提升,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读时必须有思想的深切介入。但不管怎样,在文中,没有看到我盼望的闲散、淡泊,虽儒雅、睿智,还是有些失望。木心行文,用词刁钻,在上辑中的《明天不散步了》一文里,写“香”,用的多是平常很难用到的词:旖旎馣馣、馝馞浓香、郁郁馡馡、清甜馥馤。这样,固然给人不重复、很文雅之感,但对于我这样底蕴浅薄、学识粗疏的人来说,就显得有难度了,而且读来也不太自然。在下辑的《亭子间才情》一节里,说“亭子间生涯是苦恼的,厄隘蜷焗……”,这“蜷焗”一词,似乎应该“蜷局”,或写作“踡跼”,不知是排版错误,还是原有的笔误。我不太相信,木心会有这样的笔误,更愿意将其归入排版错误。木心的文,为什么与我有距离呢?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自己终究只是“半路出家”之人,未经任何系统训练,积累全属胡乱收纳,自然无法理解木心行文的匠心。二是,木心成年于民国时期,其风格已成形,建国历经磨难,没机会认真研习文字,八十年代去国离家后,更多的是吸纳西方优势,或许他的行文风格,一直是少年、青年时的,自然就不太接我的“地气”,显得生疏了些。

    2018年1月12日
    从维熙的《历史,从未这样》是广西师大”新民说“丛书之一,分北平旧事、越狱故事、国之性格、文坛安魂、江山走笔五个部分,是随笔集,也算回忆录。书里深深烙着建国初风头强健、反右后二十年牢狱生活、新时期重新崛起的生命历程。只是编辑粗疏,错舛太多,令人读着遗憾,与广西师大出版社之名难符。

    风中的雨:这书读得比较快。因为,从维熙的文字在我看来并不特别精美,虽有文味,却雅味不足。而且,关于他的遭遇,大多知道。其出国交流的一些记述、关于国内山川描写以及思考,虽有意思,却不太适合我的味口。我是个闲散的人,喜欢淡雅的文字,比如废名、沈从文、汪增祺等。读此书,收获不多,只能算是读过。因之,对于买回来的另外几本“新民说”丛书,是读,还是不读,有些犹豫了。
    风中的雨:此书中错舛特别多,几乎到了随处可见的地步。比如,一文里说黄河在兰考宽20公里,另一文里说黄河在兰考宽2公里。想来,2公里更接近事实。比如,一文里说曾经越狱的张姓狱友,在新疆遇到一个十五六里的四川小姑娘,因生活所迫要出卖身体于他;另一文里却说是河南小姑娘。又比如,一文里说西安作家宠进,一文里说西安作家庞进。想来,庞进更准确。比如,把“青海”被写成“青青海”,“名著”写成“名名著”。还有其他错漏,几乎不可胜数。作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有品味的出版社,又是素有品味的“新民说”丛书,而且是著名作家的书,出现这么多的错误,真是大煞风景,有污社名。这,是不是也是当今世风急功近利的表现呢?或许吧!
    风中的雨:此书第四部分“文坛安魂”,是纪念文坛名人的回忆性文章。从维熙写了唐达成、陆文夫、张志民、公刘、刘绍棠、荒煤几人。除对刘绍棠晚年到处出场颇有微词外,从维熙在文里对这些逝者一概赞美颂扬。虽然,从文里也读得出从维熙对某些文人不很感冒,但从维熙却只指现象不说具体的人。这,应该是从维熙在作协领导岗位上历练的结果吧!由此也可看出,从维熙与人为善、锋芒不露的成熟心态和性格。人,在青年时代,可能愤激一些,什么都看不惯,这很正常。但如果经过多年修炼,到了中老年,还看不开,还无法甚至不愿提升自己,还是一副“愤青”嘴脸,就有些难看了。

    2018年1月16日
    《三国志集解》第六卷为《蜀书》,首传为《刘二牧传》,道其前缘;其后诸传,述其兴亡。全书记叙简略,所涉不多,与《魏书》相比,有天壤之别。三国中,蜀先亡,既是分合大势,更有蜀地地狭人少、人才零落的原因。中原入蜀人士殒落后,狭狭一州,何寻名将高士,诸葛亮纵有经天纬地之能,亦无回天之力。

    风中的雨:以前心目中的蜀汉,是《三国演义》里的蜀汉。所以,读完《三国志集解》第六卷《蜀书》,有几点新的收获,值得一说。
    风中的雨:一是关于蜀汉必败必亡。一直按《三国演义》和民间历史的习惯思维,将刘备匆匆建立的蜀汉国,列为三国时的正统国家,认为其是汉的继承。魏据中原,是篡夺;吴占江东,是偶然。读完《三国志集解》之《蜀书》,才明白,比之于魏,蜀之小之弱,简直是壮汉与孺子。就是比之于吴,蜀也是最末的小弟崽。以州论,曹丕称帝时,魏有十一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扬州、徐州、凉州、冀州、幽州、并州、雍州);孙权称王时,吴有四州(扬州、荆州、交州、广州);刘备称帝时,蜀仅一州(益州,或可说两州:益州、荆州)。从这个意义上讲,割据一方偏安一隅的,其实是蜀汉。魏之正统,不仅有中原传统中心地位之利,亦地理广阔民丰物厚之利,更有人才济济谋臣名将辈出之利。以一州之弱对抗强魏,诸葛亮不得不一直谨守联吴抗魏之策。诸葛亮虽口口而言北伐问鼎中原,其实或许私心知道“益州疲弊”,事不可为。别说统一天下,存亡都是问题。所以,诸葛亮才一再北伐,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行;说是以攻为守以攻图存,也行。连年征战,势必劳民伤财,益州势必更加“疲弊”,而“蜀中无大将”,谁来当先锋?随刘备入川的谋士、名将,一一殒落,益州偏狭之地,哪来那么多财富,哪来那么多人才支撑这“大厦”,支撑渐乏,其倾必然。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都是明白人,知道其不可为,乃求偏安。当姜维一心北伐时,“费祎谓维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其语出于习凿齿之《汉晋春秋》,有较高的可信度。)费祎之说,很有道理,却仅局限“人”的因素,只是一个方面。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方面:“物”与“财”,费祎没有提及。其实,何需提及?州比(11比1)悬殊之大,就是现实。天时,不可测,不可道。地利,人和,蜀汉与魏,不是一尺两尺一天两天的差距,而是天壤之别。如此,怎能不败不亡。
    风中的雨:二是关于诸葛亮。按鲁迅的说法,《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之智近乎妖”,不但能预测世事,而且能呼风唤雨,不但能每战必胜,而且就是败也败得有模有样,蜀之能建、能存,全在诸葛亮。读完《三国志集解》之《蜀书》,才知道,诸葛亮并非小说中所写那样。其一,刘备对其的信赖、信任并非全无保留。刘备征吴,大败,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诸葛亮亦自知自己对刘备的影响力远不及法正。刘备托孤时,也并非托于诸葛亮一人:“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可见,刘备对诸葛亮也不是无原则地信任。更别说刘备对诸葛亮托孤时所说的那句历来史家各说不一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信任,是怀疑,是预先警示,是表达担忧?只有刘备自己知道。其二,诸葛亮的才干,特别是军事才能并不出奇出众。《三国演义》有“六出祁山”之说,其实诸葛亮一生,只有五次北伐,除第一次曾夺得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外,其余几次好像都没取得什么大的战果。就是唯一有利的一次,也因误用刘备早就告诫“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失街亭而满盘皆输。第四次,虽于退军时射杀魏国大将张郃,却似乎也是因为司马懿的误判甚至诡诈。《三国演义》里所说,诸葛亮“七擒孟获”至南中“蛮夷”历世不反,也不是事实。诸葛亮平南中后,南中“蛮夷”曾多次反叛。陈寿在《诸葛亮传》最后说:“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此说虽不一定准确,但不管诸葛亮是否长于“将略”,以蜀之弱之小,要吞并魏,确是不可能之事。魏在北方中原经营良久,中原地广人众,物产丰饶,人才辈出,即使蜀有一战两战三战甚至四战五战的胜利,也只能刈其枝属,不可能撼其根基。但是,诸葛亮束己谨严,约众以法,尽心国事,不循私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以及后世,都值得人们树为榜样,引为楷模。因此,诸葛亮在我心中,依然是“神”一样的存在。
    风中的雨:三是关于赵云。《三国演义》里的赵云,位列“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之三,深得刘备、诸葛亮信任。《三国志集解》之《蜀书》传六为《关张马黄赵传》,所谓的“五虎上将”,赵云位列在末,而且传语了了,幸得裴松之引《云别传》充实,才有了“传”的规模,不然,就只是生平简述了。传十五引杨戏所著《季汉辅臣赞》,越云之赞,不但排名靠后,而且是与陈到一起受赞,赞辞仅仅两句。比之关羽、张飞合赞的十四句,马超单赞的十句,黄忠单赞的四句,差之太远。就是魏延,虽排位在赵云之后,却也有单赞八句。由此可见,历史上真实的赵云并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赵云。

    2018年1月20日
    叶灵风的《书淫艳异录》(乙编),是其于1943年在香港《大众周报》上连载的性学书话专栏,共54篇。“所记虽多艳异猥琐之事,必出以干净笔墨,以科学理论参证之,虽不想卫道,却也不敢诲淫。”篇目偶有与甲编相类者。其所述所转,在今日虽多不新奇,但因其引书杂多,却依然值得一观,至少可作资料保存。

    风中的雨:此书里亦有一些与“艳”不太相关却很是“异”的笑话,而且,作者所谓的“艳”里,基本上是一些基础知识的介绍,并不给人“淫邪”之感,真算得上“干净”。

    2018年1月24日
    张炜的《从热烈到温煦》是“大家读大家”丛书之一。书分域外作家小记、诗人的命数、走近与抚摸、阅读与品咂、文学散谈五辑。最喜欢走近与抚摸这一辑,六篇,写其参观歌德、爱默生、佐藤春夫、艾略特、梭罗、惠特曼旧居的感慨。不是一般游记写法,而是撷旧居中某件动心物事,抒发情绪,有深度,很文学。

    风中的雨:读张炜,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读过他的《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写的什么,什么笔法,有何特点,一点也记不起来,只记得个书名。他有一套《你在高原》,十卷,既单独成卷,又彼此关联,太长了,买回来一直放在书柜里,没看。好象是去年,又买过一本他的《独药师》,也没看。但他却是记忆里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家之一,感觉他是贾平凹、毕飞宇、王安忆、路遥、苏童、莫言等等的那一代人。记得当年读了《外省书》,不喜欢借书给别人的我,还兴匆匆地主动推荐同事看。同事拿去一个多月,还给我,看没看,不知道。
    风中的雨:应该来说,私心里,是喜欢作为作家的张炜的。因为他书写的,差不多与我同时代,他的年岁,也应该与我相差不大。未打开《从热烈到温煦》前,看着书名,有许多想像。是啊,他也应该进入老年了吧,青春的热烈,自然会渐渐而变为温煦。温煦,多么美好的一个词,温暖而不暴烈,如春风般和煦,如此环境,定会令人心旷神怡,此种心态,更是历经世事后的达观。这境况下的书写,自然会随性而雅正,精致而豁达。他读大家,以他的修为,定能读出许多我这样普通读者不可见的东西,开我眼界,启我懵懂。
    风中的雨:但读了,却有些失望。不是他的文字不好,而是他的文字不是我想像的样子。他读大家作品,主要集中于第一辑域外作家小记、第二辑诗人的命数、第四辑阅读与品咂。第一辑,所涉作家很多,阅读范围之广、阅读作品之丰,令人咂舌。他提到的作家,大多知道,有一些人的作品,也读过。也有只知其名,未读其文的。还有第一次听说的。张炜的品评,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小记”,都很短,往往不涉及具体作品,即使偶尔涉及,也不深入到作品内里,而只提纲出文本的特色、作家的品质。第二辑、第四辑中的文稍长一些,依然是提纲挈领的写法,基本不涉及具体的作品。这,当然无可厚非,而且也很见功力,但与我想从他的品评中寻找自己阅读时没有发现的东西的愿望,相去甚远,所以失望。《从热烈到温煦》里,张炜的文字太文学,与传统之“读”的格调不太一致:说其是品评,却少分析;说是其随笔,却不随意;说其是散文,却很诗性;说其是诗歌,又缺意象。是一种什么文体,看不明白。很多地方,张炜甚至不点他所“读”之人的名,而只用一个简单的“他”,“你”。大部分寻着他的书写,能弄楚是谁,却依然有极个别的,一直没明白是谁。当然,这不能怪张炜,只能怪自己孤陋寡闻。幸好还有第三辑,张炜“很文学”的书写,在这六篇游记里,有了令人心动的表现,至少于我来说,这是难得一见的游记精品。张炜的文中,不时从他品读的文本“荡开”,“名言警名”迭出。这,是生活的积累,也是作家的功力。一本书,不可能每行每页每篇都是精品。读一本书,能遇到几页几篇令自己心动的文字,也算是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热烈到温煦》,依然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风中的雨:人民文学出版社终究是老出版社,底蕴深厚,积淀渊深。张炜《从热烈到温煦》,除224页末的备注有点值得商榷外,(备注说:“2010年9月11日,小标题为整理时所加。此系节选”,但这篇“作家的行迹——在北京大学的演讲”里,却从头到尾,未见小标题。)几乎没有错漏。这,与1月12日读完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维熙的《历史,从末这样》里,错漏百出,形成鲜明的对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虽是近十几年来,出版界的佼佼者,推出的文本,确有很可观之处。但在印品质量特别是文字校对方面,却依然无法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相提并论。

    2018年1月29日
    钟叔河《念楼学短》第二卷《桃李不言》,录议论文、诏令文、奏对文、说明文、箴铭文、哀祭文、文论、书序、诗话短文短语数则,择要意译,阐释发覆,引伸延展。其选广博,其文短精,其译信达,其释深邃,让人见识古典之宽阔无边,意蕴之丰厚无穷,今用之恰当无误,短而意长意深。品读再三,受教不少。

    风中的雨:钟叔河此卷选议论文十三篇、诏令文十四篇、奏对文十四篇、说明文十三篇、箴铭文九篇、哀祭文十一篇、文论九篇、书序十四篇、诗话九篇,按第一卷之体例,意译、阐释。其选文范围广阔,所涉典籍众多(既有一般读书人不太愿意去读的典籍,比如《齐民要术》《本草纲目》;又有比较生僻的个人著述,比如《鸡肋篇》《今言》《笑倒》),不得不佩服其涉猎博雅。所选之文,多意蕴深厚,亦利于今读。若其意蕴稍差,但如精短有致,也能入选。可见,钟叔河选文的第一标准是文之短长,第二标准才是意之优劣。一篇文,三五分钟可读完,就是再查证引文中不全省略之处,亦只需几分钟的时间。比之当下动辄几百页的文字,裹脚过去,裹脚过来,大本其大其厚,确不得不叹服古人行文之简,钟叔河选文之准,选文背后的意味之深。这样的书,读得虽然轻松,收获却并不小于那些费劲而读的文本。只有一点,觉得不足:注释太少。对于我这样的无知读者来说,钟叔河这基本上无注释的书,读起来确有些困难和遗憾。困难者,一些字、词、句,意难把握,虽有翻译,却是意译甚至简译,其文字的准确意味,只知其概,不知其详。遗憾者,文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只及一斑,想窥全豹,得自己去查证寻觅,虽有度娘,却也麻烦。钟叔河要学短,不想文章的篇幅过长,故而简注省引。这,或许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2018年1月30日
    因为木心在《文学回忆录》多次提到纪德,并郑重地推荐要读读纪德的《地粮》,于是买回《地粮》来读。很费劲地读完,满满的全是失望。既对这书,也对自己失望。读不明白他究竟要说什么,是游记,却又不完全是。文字空灵,空灵得几无内容,仿佛无病呻吟,差不多就是空虚了。这样言之无物的东西,不喜欢。

    风中的雨:虽然《地粮》是纪德的早期散文代表作,也可算是精品名著;但请允许我对它说:不喜欢!我知道,这或许不是文本的问题,而是我的理解力的问题。但我还是要说: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我不想装着读懂了,不愿意违心地说喜欢。我边阅读边嘲笑自己,也嘲笑纪德:你读这样的文章,简直是浪费时间;你写这样的文字,真是无聊透顶。这,或许是第一次对“名著”如此轻看甚至诽谤,但读完它真是一点收获也没有,白白地浪费了我许多时间。开初,努力着去理解,去发掘;幸好,读到后来,不那么认真,多少节约了一点时间出来。

2#
发表于 2018-9-10 13:36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内容,太好了。先抢沙发占地儿
3#
发表于 2018-9-10 14:23 | 只看该作者
通篇读下来,需要拓展的地方不止一二。

就书话评论版而言,叶灵凤、钟叔河绝对绕不过,感谢rsjby的推荐,读书大家。

叶兆言说:“阅读是一种探险,是心灵的旅游观光,是发现。”还说:“阅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victory:

点评

谢谢版主的点评、推荐。想问一下:这是个系列,应该一篇一篇地发,还是接着发?  发表于 2018-9-10 18:04
4#
发表于 2018-9-10 16:00 | 只看该作者
推荐。

无疑,rsjby这篇是一种具有思想性的阅读随笔,这种作文形式,也是书话评论的延伸,欢迎大家参照。最近书话评论版讨论最多的是理论高度的“评论难写”。无妨,我们欢迎这类有思想性随笔的文章。

点评

是的,我们平时读书,偶有感悟,随手录下,就是很好的书话。  发表于 2018-9-11 09:15
5#
发表于 2018-9-10 16:19 | 只看该作者
看签名,风中的雨是楼主?

6#
发表于 2018-9-10 16:25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8-9-10 14:23
通篇读下来,需要拓展的地方不止一二。

就书话评论版而言,叶灵凤、钟叔河绝对绕不过,感谢rsjby的推荐 ...

的确,这是一种引导。评论固然重要,随笔也有其不可忽略之思想火花。
陶渊明曾有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我很喜欢,前面两句也喜欢,但于“闲静少言”微有异议,读之有感,大可用笔言之。
如今读书,从幼时开始,太多在“要求”下的快节奏,“慢读书”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频率下,成为奢侈品。
谢大光曾说:“总要有流连忘返含英咀华的兴致,总要有下马看花闲庭信步的自信”,快生活,慢读书,是享受。
7#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8:00 | 只看该作者
闲暇渐多,无事时喜欢读点书。从2014年起,每读一书,便随性记上几笔。天长日久,也渐渐有些规模。虽不成体系,也没什么特别的见识,但愿意将这些砖以月为单位抛出来,请大家多批评指证。

点评

如果你的Q是私密的,无他处转载,是可以作为原创首发的。  发表于 2018-9-11 15:53
8#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8:03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9-10 16:19
看签名,风中的雨是楼主?

对头(四川方言,正确意),风中的雨,是我的网名。谢谢你的阅读。

点评

我在你隔壁,半个老乡。哈哈。  发表于 2018-9-10 19:26
9#
发表于 2018-9-10 18:1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沒记错,在江天见过阁下。

点评

是的,随便写几笔的随笔一般发江天里。  发表于 2018-9-10 18:28
10#
发表于 2018-9-10 19:19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8-9-10 18:03
对头(四川方言,正确意),风中的雨,是我的网名。谢谢你的阅读。

你尽可以说四川方言,我每一个字都听得懂。不用解释。
既是同一人,且水版推荐,就把【版主推荐阅读】直接标注于题目,以便更多的人阅读。
问候先生。

点评

想请教一下:这是个系列,挺长。计划以每月为单位连续发出来,只是不知应该在这篇后面的评论区里接着发,还是一篇一题地在论坛里发?  发表于 2018-9-10 19:43
哈,遇到老乡了。谢谢老乡。  发表于 2018-9-10 19:21
11#
发表于 2018-9-11 07:57 | 只看该作者
建议:以周为单位,以版权作品发出,这样,便于点精和计酬。

点评

好的。还是以月为单位吧。  发表于 2018-9-11 08:37
12#
发表于 2018-9-11 09:17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朋友。
如果是“首发”,请加注“版权”,便于推荐。

点评

这些随评,第一读完一本,就在QQ空间发一则。这里虽以有月结集,应该不算首发了吧?  发表于 2018-9-11 09:28
13#
发表于 2018-9-11 09:30 | 只看该作者
何足道哉 发表于 2018-9-11 09:17
问好朋友。
如果是“首发”,请加注“版权”,便于推荐。

以后先发这里,过一段时间再发别处。

点评

就当是交流贴吧,以后每周贴一篇。  发表于 2018-9-11 11:10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6: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8-9-11 16:26 编辑
rsjby 发表于 2018-9-10 18:00
闲暇渐多,无事时喜欢读点书。从2014年起,每读一书,便随性记上几笔。天长日久,也渐渐有些规模。虽不成体 ...

我的QQ空间主要用于文字存档,看的人很少。觉得,还是算交流贴吧,这样好些。别坏了中财的规矩。
15#
发表于 2018-9-11 16:42 | 只看该作者
看过楼主很多美食篇,写得活色生香。这书评也太厚实了,简直吓人!

点评

读书有得,便随手记下来,天长日久,也有点规模。谢谢您的阅读。  发表于 2018-9-11 18: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6:24 , Processed in 0.06475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