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388|回复: 6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20 1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文璘 于 2018-9-24 09:08 编辑

    案头有一本《中国绘画史》,中华书局版。封底封面皆为绢色,黼黻彣饰。背脊施乳白色,并延伸至面上一角,书名、作者用黑体书之。计黑当白,以实作虚,这是化美为媚了。在华丽壮美中又不失萧散简远,正好与此书内容风格合辙。我于丁酉年在网上淘漉所得。

    作者陈师曾,江西人,名衡恪,字以行,号朽道人,生于1876年,卒于1923年,活到47岁,英年早逝。先生出身世家,按《石头记》中陈腔滥调的说法叫做“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祖父陈宝箴系晚清中兴之名臣,官位累至湖南巡抚、兵部侍郎,是“新政之股肱”。父亲陈三立先生,散原老人。诗名显赫,开同光体之流派,有诗句“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绝唱千古,不减唐人高处。梁任公在《饮冰室诗话》中评价道:“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其比。”七七事变后,为抗议强寇入侵,散原绝食五日,终以气节死。胞弟陈寅恪先生,殿堂级大学者,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晚年所著80万言之《柳如是别传》,诗文互证,为一代史事之典范。比起家族这些人,师曾在声望和成就上难免局促辕下,但他也有一日之长,自胜之处。他于书法、绘画、雕刻、诗词等诸方面无所不能。白石老人正是受了他的指点,开始自谓的“衰年变法”,成就一代宗师。尤其是这本《中国绘画史》,更奠定了他书画界巨擘之地位。这正所谓是:栌、梨、橘、柚,各有其美。师曾的死,被梁任公认为是“中国艺术界之大地震”。想师曾虽百载上死人,懔懔如有生气;我辈虽健在,厌厌却如九泉下人。

    该书大约成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是课堂讲义,师曾病终后,由他的门人为其整理出版。斯时,国人讲史写史之风大胜。计有:1904年京师大学堂教师林传甲的《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史》,此书仿日本学者笹川种郎《支那文学史》之体例,将它运用至中国语境,重新加以改造,是为写史的滥觞。1905年苏州东吴大学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和窦警凡的《历朝文学史》。另外还有,1912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1917年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1918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稍晚的《白话文学史》,1923年周树人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等等,不一而足。师曾躬逢其盛,自然不遑多让。他的《中国绘画史》有三编,一十二章,叙述了三代以下至明清的绘画艺术的历史,以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为经,以画家、流派、内容、风格为纬,点面结合,繁而不冗,通体兼备。

    师曾治美术史,先从时代风貌、政治环境,风俗文化谈起,然后便娓娓道出画派、画家、风格、技法等等。视野宏阔,高瞻远瞩,往往能发常人所不能发,见常人所不能见。比如他论六朝绘画:“六朝以前之绘画,大抵为人伦之补助、政教之方便,或为建筑之装饰,艺术尚未脱束缚,迨至六朝,则美术具独立之精神,审美之风尚因以兴起。渐见自由艺术之萌芽,其技能顿进。"这样的论述既鞭辟入里而又切中肯綮。他的治史或治学方法,今天看来自然是落落俗套,但考虑到当时语境——“马列”虽已西来,以师曾思想之守成,未必对这新鲜事物“感冒”,说其开写美术史之先河,末必就是谎言谬论。越几年,他的晚辈后生郑昶受其影响写《中国画学全史》,堂庑特大,章法森然,然格调和气韵已有所不逮。法国人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用“时代”、“种族”、“环境”作为批评的三个基本要素。师曾之批评方法亦和此差之近耳,若合符契,但他们之间不存在影响的问题,他们的不期而遇或者不谋而合,说到底是道术之未裂,心理之攸同。师曾是画家,是内行。有了实践的根基,再做理论往往就可驾轻就熟。内行人说内行话,这种角色类似于今天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者“诗人批评家”。他们往住在解诗和解画过程中,轻而易举地就发现了事物的核心,普遍的真理。师曾的内行还表现在他对于类似于福柯所言“知识考古”的强烈兴趣。在第五章论南北期绘画中,为了厘清人物画的来龙去脉,他考究了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两宋上百个画家的师资传授和承继谱系,锱铢必较必校,一丝不苟,蔚为大观,谈殊途同归,亦谈同中有别。同是基础,差别是意义,他说:“以上各有师资,递相仿效;或自开户牖,或未及门墙;或青幽于蓝,或冰寒于水。类似之间,精粗有别。”乾嘉以来考据之风,余风未绝。

    俞平伯《清真词释》里说:“制作本也,片言居要,分析末也,多言少中。”江弱水先生对此解释道:画家诗人制作家是将多化为一,将简喻繁,是损之又损是为道;批评家分析家是将一化为多,将繁喻简,是益之又益,是为学。这是创作和批评在伦理层面的重大区别。我上面所谈,大多是牝牡骊黄的表象。而身兼道和学两种角色的陈师曾,却是以学之益而增道之损。他无意构建宏大的学术理论体系,即使在作分析这种未道时,亦片言居要。比如他论张僧繇“至于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惟“六法”兼备,实亦万类皆妙”;论惠远、惠秀“师法顾恺之,画体周赡,意匠不穷”;论焦宝愿“画树色皆出新意,点黛施朱,不失轻重”;论嵇宝均“意兼真俗,赋彩鲜丽”;又论萧贲扇上山水画“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真可谓片言居要,去繁就简,直击靶心,一语中的。画分南宗北宗,文风学风亦有南北之分。《隋书》载:江左宮商发越,贵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又载:“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师曾的文风学风深得南方地志之美。他的清绮,他的约简和中国古典诗话词话那种妙悟式印象式的“神韵说”、“滋味说”、“境界说”等暗通款曲。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提到了形而上学方法论中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正的方法,试图作出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试图消除区别,告诉我们它的对象不是什么。冯先生说:“一个完全的形而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而终于负的方法。如果不终于负的方法,就不能达到哲学的最后顶点。但如果不始于正的方法,它就缺少了作为哲学的实质的清晰思想。”师曾写《中国绘画史》仿如毕加索画牛,开始皮毛蹄角俱全,后来愈来愈少,直到剩下几根线条。《中国绘画史》越到后来,那种大文化观大历史视野也越来越淡薄,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实际的鲜活的人物面孔或者心灵符号。因此,那些本来枯干的毫无意义的历史编年或历史数字,重新获取了本雅明所说的人的意义。

    《中国绘画史》之大美,在于它的文学性之美,在于它的诗性品格。它用语简约远奥不失雅丽端庄,而又有满满之音韵效果。说事件,以实笔镀之,以虚笔寓之,情随意转,意伴言生。写人物,往往三言两语,风神毕现,是《世说》之遗韵,明清小品之流响。心态婀娜而肥润,意态闲淡而悠远。它在叙述的间隙往往会“走神”,穿插一些逸人逸事、奇妙故事,尔汝群物,让人会然一心。可以说,正是由于叙述和语言的“逸轨”,才让本来严肃的刻板的历史叙述有了“幽默”的风采,从而也让事象如白鹤亮翅亦如风声鹤唳般地镀化出自身最激烈的优雅。陈师曾是以书话之笔写史,是以诗为史。鲁迅先生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语来评价太史公的《史记》。我以为:《中国绘画史》虽不敢称是“史家之绝唱”,然而它一出,《史记》亦不敢独专"无韵之离骚”之美誉。

    大约在丁酉年年中,为免遭“二毛子”之讥,我开始从“西学”转向“中学”。期在我泱泱华夏文明文化中,取大乘真经,具正法之眼,悟第一要义。我在网店寻觅徘徊,正好与《中国绘画史》撞个满怀。那时那地的阅读感觉,大已忘却。只记得那种毫无阻塞的流畅感,那种几乎要“一饭三吐哺"的喜悦感,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只记得,斯时牖外月明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户内白炽灯亮,虚室生白,通体素淡。一团孤光,照我。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9-20 11:48 | 只看该作者
文璘此篇,我私藏了。
陈师曾的《中国文人画研究》和《中国绘画史》我均阅过,却没有这般深入,更无此功力写如此深厚文章。
待消化一下,再来交流。
3#
发表于 2018-9-20 14:56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9-20 11:48
文璘此篇,我私藏了。
陈师曾的《中国文人画研究》和《中国绘画史》我均阅过,却没有这般深入,更无此功力 ...

好,我先占座,做外行观摩,期待你们的精彩互动。
4#
发表于 2018-9-20 15: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8-9-20 15:54 编辑

私心说,文璘此篇,可谓重量级,大可刊载于学术研究刊物,放在论坛,有点可惜。我很钦佩这种无私的交流和给予。无论自文章架构、艺术语言、还是肌理质地,堪为文之典范。书话所列掌故,史料,涉古通今,几有未闻,更别谈涉猎。且书、画同文,毫无生涩与嫁接之感,可见作者广博学识。于陈师曾本身的赞誉之外,更有个人艺术特色的呈现。
这种严谨的文章,不是鸡汤,更非快餐文化,在论坛并没有多少受众群。但是,于真正沉下心来读的人,定会受益匪浅。
有时候想,文学乃至艺术是喧闹的,也是沉静的。喧闹的艺术,有片刻浮华,沉静的艺术,却是永久沉淀。古往今来,玩艺术的有多少?真正如珠似玉留存于世的又有多少?身前寂寞招人诟病身后荣光的又有多少?单看自身内心真正的需要。如何从浮华走向沉淀,是我如今必须的课题,你和一水,在引领。
陈师曾的花鸟,大体承自吴昌硕,他影响了齐白石,所以,齐白石的花鸟,多少也承自吴昌硕。不过,艺术总是在延伸,在变异,在承接骨的基础上,镶了自己的 血肉。在经年习作后,有了自我的个性延展与艺术特色的发挥发扬以及艺术气质的糅合,陈师曾和丰子恺的交游,各自也会有所影响,到底谁影响了谁,有待专家考证。
感谢文璘的无私,许我今日的饕餮大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18-9-20 15:21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8-9-20 14:56
好,我先占座,做外行观摩,期待你们的精彩互动。

水版谦虚了不是,这方面的书籍,你也不少涉猎。
6#
发表于 2018-9-20 15:27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点我忘记了说:文璘这篇,又给我上了一堂识字课。
7#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15:43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9-20 11:48
文璘此篇,我私藏了。
陈师曾的《中国文人画研究》和《中国绘画史》我均阅过,却没有这般深入,更无此功力 ...

谢晰子,辛苦了。同时你也谦虚了,你的才情和那空灵荡漾的文笔,我同样也学不来。
8#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15:45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8-9-20 14:56
好,我先占座,做外行观摩,期待你们的精彩互动。

第一次抛开注释,写有一点性灵的书话文字,自然谬误不少,水姐是大家,又是书话积极提倡者,有成绩和成就的勤奋实践者,盼指正。
9#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15:46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9-20 15:27
还有一点我忘记了说:文璘这篇,又给我上了一堂识字课。

我也是现学现卖,纯属唬人。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1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璘 于 2018-9-20 16:16 编辑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9-20 15:19
私心说,文璘此篇,可谓重量级,大可刊载于学术研究刊物,放在论坛,有点可惜。我很钦佩这种无私的交流和给 ...

感谢晰子对小文的垂爱。说实话,在书话写作方面,你和水姐是我的榜样,正是由于你们让我发现了学术文章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在这里,真诚地向你们说声谢谢。正如,我在文中提到:为了免遭二毛子之讥,我才从西学转向国学,无疑,它为我打开了方便之门。也正如你所说,文学艺术是沉静的艺术,要永久沉淀,想要留存如珠如玉的文字在人间,就要远离浮华,走向自身寂寞,哪怕生前一直寂寞。对此,我很击节,很赞赏。想人事浮华,世道人心难料,而不管外围如何似锦繁华,如何鞭挞讨伐之声不断,我与志同道合的二三子,在此建造乌托邦之琅嬛福地,岂不应了孔子一句话: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1#
发表于 2018-9-20 21:58 | 只看该作者
来串个门,瞧着文兄甚好,放心地走了千万不要招呼我,浪费酒水
我哪里看得懂这些,回头找老杨给翻译一下:lol
12#
发表于 2018-9-21 0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8-9-21 07:33 编辑
文璘 发表于 2018-9-20 16:15
感谢晰子对小文的垂爱。说实话,在书话写作方面,你和水姐是我的榜样,正是由于你们让我发现了学术文章写 ...

我特别希望书画以及文之南北分宗得文璘透彻析解,不知能否如愿。懵懂而知,却苦于读书太少,就文璘所涉猎,我想这个课题应该有仔细聆听的机会了。
13#
发表于 2018-9-21 08:59 | 只看该作者
早上认真阅读了此文,颇有烟霞共生之感。好的文字与文思,所谓妙笔生花。
陈家是传奇。上次在庐山脚下,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美庐,而是散原老人的居所。这或许就是文学的魅力!

绘画艺术我是门外汉。这一点上,我特别佩服冷板,她做什么都有板有眼,一个凳子可以坐很久。收藏了一些她早期的兰花画。隔了好些年了,我的桐都上初二了,她得兑现当年的诺言,再寄些画来。好映照。

点评

你是想让我找地缝钻?切。  发表于 2018-9-21 10:15
这个晰子不了得呀。文画俱佳,风华绝代一才女。  发表于 2018-9-21 09:38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9-21 09: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璘 于 2018-9-21 09:58 编辑
千年女妖 发表于 2018-9-20 21:58
来串个门,瞧着文兄甚好,放心地走了千万不要招呼我,浪费酒水
我哪里看得懂这些,回头找老杨给翻译 ...

谢谢妖来访。你能来我非常高兴,以后要经常来看我自己人就不再客气。你说回头找老杨翻译,估计他现在没时间看这文,老杨很忙。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9-21 09:25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9-21 07:32
我特别希望书画以及文之南北分宗得文璘透彻析解,不知能否如愿。懵懂而知,却苦于读书太少,就文璘所涉猎 ...

我也知之不多。山水画的南北宗之说,来自董其昌,在他所著《容台别集》里以禅说话,划南北宗。北宗始祖是李思训父子,然后传之赵伯驹,马远,夏珪。南宗始祖为王维,然后传至荆,关,董,巨及后来的元四家。两派的区别是北宗着色山水,用钩斫之法,南宗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北宗用青绿,南宗用水墨。北宗讲渐识,南宗讲顿悟。但董其昌在划分南北宗的时候,带着厚此薄彼的倾向,流露出对北宗的不屑,因此广受诟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0:35 , Processed in 0.18223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