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沈从文三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26 2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8-9-26 20:27 编辑

    一、生动清爽的《雨后》
    雨后初晴,碧空如洗,山峦若黛,氤氲的流岚包裹着山野里的一切。近处,树绿得发亮,草青得好像要滴出浓汁;远方,雾气迷蒙,山天相接。山歌从林间山坳传来,顺风时真切,背风时模糊,隐隐约约的歌词俚语,通俗自然,充满了山野特殊的味道和情趣。
    与他的许多作品一样,沈从文的短篇小说《雨后》,向我们展现的,依然是他内心深处有些世外的自然风光和清新自然的人文景象。这风光,就在生他养他的湘西凤凰城外,任何一处山野都有。不需回忆,不需追记,坐到油灯下,他就能清楚地看到家乡的每山每水、一草一木以及隐藏其中的生命奇迹。这景象,他耳濡目染过不知多少次,每次都清晰地发生在他的眼前,他的心里。不需想象,不需臆造,提起笔来,一切就会流淌而出,凝结成他内心深处无时不在向往的人性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雨后》写一对男女“野合”。
    男子是纯粹得如山野刚被春雨洗过的树木般的四狗。他顽皮,任性,在自己心爱的女子面前,好像才刚刚长大,却又好像已经成熟多年。他随情随性,将自己与雨后的天地,雨后的山水融为一体,情到浓处,本真自然,性过山野,真切热烈。与他心爱的女子比起来,他虽然不明白也不愿去体察“枯”的涵义,但在情深处,不但“听一切大小虫子的叫,听晾干了翅膀的蚱蜢各处飞,听树叶上的雨点向地下的跳跃,听在身边一个人的心跳,全是诗的。”而且要求“请你念一句诗给我听。”可见,在自然的情感冲动里,诗意,便会从每个人的心里喷薄而出。
    女子,是读过一点书喜欢浪漫情调与温柔情绪的人。她与四狗直率的行动相比有些矜持的言语里,深情地回忆着与四狗在一起的过去:“就是那株楠木,我们俩……”,大胆地鼓励着四狗的行动:“七妹子,你再发疯,你让我捶你!”当四狗要求她念一句诗时,她念“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明知“景不洽”,“还有比这个更好的诗”,但被四狗挑逗起来的热情已不容许她“一一去从心中搜寻”。她一面阻止着四狗在这样凉的天,在雨后的野外,干容易成痨病的事,一面却宠着他,惯着他,由着四狗,随着四狗,“醉到不知人事”。而一句“四狗,不许到井边吃那个冷水!”更是令人感觉到女性在深爱里对爱人关切的无所不在与无边无际。
    小说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七妹子,她唱的并无内容的戏谑的山歌,她“像看清四狗唱这歌情形下的一切”的俏皮的威胁,被阿姐一阵吓后的规规矩矩,令小说平添情趣,显现出她如精灵般的纯洁与安详。就这么三个细节的描写,一个系着丫辫,穿着蓝底白花蜡染布衣,背着小背笼,蹦蹦跳跳于山川林木里的小姑娘,便跃然纸上。
    《雨后》是生动的。她说出来的话,既有关切,也有告诫,还有劝说,生动地体现着她对四狗的深爱。四狗边回应着她的话,边进行着他男人的行动,动作自然直接,生动地表达着他要与她一起实现爱的愿望。最后,他与她共同点燃青春男女共同的爱,生动地将雨后的山野装扮成一片“蓝分分海样的天”。生动着的,不仅仅是人物在具体环境里的语言与行动,更有他们与雨后清山丽水绿树青草同在的亲昵与爱意。他们的心灵悸动与情感起伏,生动地再现了民风淳朴的湘西风情,生动地展现着沈从文笔下爱的率真与热切。
    《雨后》是清爽的。虽写“野合”,四狗的行为和她的语言也不无“粗鄙”。但读到他“像捉鱼”的手,他“那么粘糍”的嘴,她“我让你摆布”的允诺,她“你把我压死了吧”的嗔道,却并无邪念,反而觉得一切都清爽清洁,都自然朴实,都是情理中事,甚至有点“发乎情,止于礼”的感觉。或许,真性情,真自然便是这样,只能让人体会到它的美好,不会令人想起妖冶与淫邪。或许,这便是沈从文文笔的过人之处,他之雨后描绘“性”“情”,也可干净得如他笔下雨后的山野。
    读完《雨后》,分明感觉得到“天气还早,不是烧夜火时候”,“雨不落了”。分明看得到“黑色的皮肤,红红的嘴,大大的眼睛与长长的眉毛”,辫子像条乌梢蛇的她“还是躺着,也不去采蕨菜”;而四狗,正站在山下竹林深处,透过竹梢树隙,遥遥地望着远处的“席棚”,幸福沉醉地咧嘴而笑。
  
    二、哀婉凄切的《媚金•豹子与那羊》
    沈从文的文,总是弥漫着唯美气氛。哪怕是哀婉凄切的故事,在他的笔下,依然会让人体会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唯美。这美,自然纯洁,如叮咚跳跃的出涧山泉,清亮透明得看到它感觉它时不由得不内心深处轻轻一颤。这美,圣洁高雅,如刚绽枝头的初春花蕾,欲开未开地透出一丝淡香,比它盛开时的浓郁更能吸引人。
    《媚金•豹子与那羊》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白脸苗中顶美的女人”媚金,与“凤凰族相貌极美又顶有一切美德的一个男子”豹子两情相悦,相约到宝石洞相会。当豹子满怀欣喜地抱着那只奔忙一夜才为自己心爱女人找的纯白的羊来到宝石洞时,早早赶到的媚金却“因为等你不来,看看天已快亮,心想自己是被欺了”,“把刀放进胸膛里了。”最后,“豹子把全血的刀子扎进”了“自己的胸膛”。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自然率性的爱情,在山歌对唱中渐渐萌生。“唱到后来的媚金,承认是输了,是应当把自己交把豹子,尽豹子如何处置了”。国人,有以歌代言的传统。这个传统,在部分民族的山歌里得以传承。即兴唱山歌,需要的不仅仅机巧的应对与对文字适度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深沉的智慧和对自然对情感的理会与忠贞。不然,媚金怎么会在对歌输后,有“把我成为妇人的只有你”的誓言呢?
    两情相悦,爱情的发展有它必然的指向。这个指向,在传统理学的桎梧下,几成畸形,难为人言。但在沈从文的笔下,这个指向却自然清新得如包围野猪山的“紫雾”和天上剩下的那些“起花的红云”。在媚金和豹子心头,更是圣洁高贵得如他们胸口涌出的鲜血和他们殉死不欺的心。所以,豹子要为这个指向的到来,献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一只羊,一只纯白的羊,借它的洁白来表达自己对媚金的爱意与珍惜。
    追求完美,是所有恋爱中人的共性。但生活场景虽然艳若桃李,灿若梨玉,却在哪里去寻觅完美呢?追求完美,注定是竹篮打水,水中捞月。但这并不能否定追求完美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纯洁内心努力高贵的过程,是明知不可为而坚决要为的过程。时间,在豹子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一点点消逝,唯美的夜里,唯美的宝石洞里,唯美的媚金“坐着望到洞口有光处,期待那黑的巨影的显现”。
    误会,悄悄地渗了进来。在所有的爱情里,都有没法解释的误会的影子。这些误会,有时可以歪打正着,造就美好的姻缘;当事人许多年后回忆起来,便不再是误会,而是机缘巧合。但在更多的时候,恋爱中的误会却如伊甸园的蛇引诱夏娃一样,引诱着爱情向另一个方向发展。误会在媚金的心里越来越浓烈,越来越强大,最终吞噬她,让误会里的媚金选择了“把刀放进胸膛里”。死,是许多无法实现的爱情的必须结果,既然在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自己的爱情,那就入地为“连理枝”,上天做“比翼鸟”吧!
    这是一出爱情悲剧:媚金死了,豹子也随她而去了,这个爱情故事静静地结束于浸染着他们鲜血的宝石洞。但那只羊却活了下来,成了这个哀婉凄切的爱情故事的见证。沈从文用他唯美的文字,描绘出充满山野灵气的爱情,将美好而高贵的生命一点点地毁灭给我们。媚金与豹子的生命消逝了,但他们的爱情却永远留在宝石洞里,弥漫在沈从文的文字里。许多年后的今天,读着沈从文的文,我仿佛看到夜月下的宝石洞里,媚金和豹子正激情迸发地享受着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爱情。
    读《媚金•豹子与那羊》,总想起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同样的爱情,同样的误会,同样的结局。这篇完成于一九二八年冬的小说,是否缘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得而知。但我心里窃盼,沈从文写这篇小说时,没有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完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两个人,写出基本相同的故事,既能体现出人类智慧的神秘之处,又能为不同文化里隐藏着一条相通的“暗线”找到证据。
  
    三、柔软《连长》
    一九二七年十月,沈从文写过一篇名为《连长》的小说。
    沈从文从1917年十四岁多入伍从军,到1922年北上北京,他一直随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这五年的军旅生活,是沈从文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他独立面对世事观察世界的起点。他接触到的人物,观赏到的风景,体会到的情绪,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刚开始文学创作时写的许多小说,多是这段军旅生活经历的再现。但他的军旅小说与一般的军旅小说有很大的区别,他很少写到血腥的战争,即使回避不了必须写时,也很少写具体的战斗和战斗的惨烈悲壮。他的军旅小说,偏重于写人,写军营里他身边那些活生生的人,写这些人生活的细节与精巧的心事,写这些生活细节与精巧心事里深深隐藏着的靓丽的人性光辉。
    《连长》篇幅很短,短短的五个小节,最后一个小节还不足百字。开篇第一小节是段长长的引子,从军营里吹上灯喇叭写起,描述驻扎在和平境地军队的悠游与闲散。第二节介绍连长与驻地寡妇的相识相知过程,行笔干净平和,娓娓道来,边讲述边议论,注解着连长与寡妇彼此的迷恋与沉醉:“人其所以谓这为年青,这事便是一种凭证!”第三四节是一个雪夜两人独处的细节,从冬日令人沉醉的酒开始,到妇人暗自流泪而至嚎啕“两人莽莽撞撞抱着了”结束。从往日夜里坐在火塘边喝酒的习性,慢慢过渡到“走”的分别,一种愁绪渐渐占据了二人的胸怀。先是连长使劲喝酒,“你就让我索性喝醉吧”。或许,男人在没有希望的情爱面前,总是愿意长醉不醒,因为这样就能暂时忘掉最终将要分别的痛楚,“最好为酒淹死”。后来是妇人“倒出葫芦里余酒,自己一口气喝尽”,“幽幽哭了起来”。或许,女人在这样的时候,总会流出温柔的泪来,因为这泪是她深爱而不能长相厮守最悲切的表达,“若是连长真若为烧酒淹死,则妇人非把身子泡到泪中不可了。”或许,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是这样在内心深处反复被醇酒、被泪水浸泡后,正如女人所说“我的心子被你啃了有多久!”那样,才辉煌灿烂。不足百字的第五节,是一个喜庆的结束,经过雪夜里醇酒与泪水的洗礼,他们的情爱终成正果。
    这是一篇讲述年轻人情爱故事的小说。这种或许真正发生过、或许只存在于沈从文小说里的情爱,是二十年代乡野里的情爱,直接而含蓄,热烈而深沉。沈从文捕捉着一个细节,细致地铺陈开来,利用中国文学传统里特有的“酒”和“泪”这两个精致的与“爱”和“情”紧密关联的意象,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里展示人物内心深处对爱的沉醉和对未来不可知的惶惑。深爱与惶惑交织在一起,越是深爱越惶惑,越是惶惑越深爱。爱,被惶惑反衬得如此真诚;惑,被情爱烘托得这般真切。“他”与“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动作,都体现出内心深处的深爱与惶惑,都是对深爱与惶惑最真切的注释。
    小说采用的是旁观的写法,但很明显是一个男性的视角,对情爱的描写,多是“男”看“女”的角度。与沈从文后期的小说尽量将自己隐身于文字之外不同,他的早期作品里有大量的“我”的存在;而这个“我”,在很多时候就是沈从文自己。在《连长》中,沈从文也时不时地显身出来,通过议论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他说:当爱情发生时,“在把身子去殉情恋的道路上徘徊的人,其所有缠缚纠纷的苦闷,凡圣实没有很大区别的”;他说:“恋着一个人,在与女人为缘的应有心灵上的磨难,兵士所有的苦闷的量与皇帝可并不两样”。意思很明显,在沈从文心里,爱情,不分高低贵贱,只要是真诚的爱恋,对于任何人,都会引起类似于小说主人公的那种情绪。或许,正是因了这样的爱情观,作为从湘西走出来只有小学毕业文化底子的沈从文,才会在1929年吴淞中国公学教书任上,爱上大家闺秀张兆和,并勇往直前地追求到底,成就了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
    与很多小说里旧时军人满身“匪气”和寡妇眉眼“风流”不同,小说里的“连长”与“妇人”是平凡世界里没有任何固定脸谱的人物。“连长”,不但没有“匪气”,甚至也不孔武,如果不是他有一个连长职务,你几乎看不出他是一个军人。单独看他在“妇人”面前的表现,你会觉得他只是一位刚刚懂事却还有些任性的孩子,最多也就是一位毛头小伙。比较起来,那“妇人”要成熟一些,她知道如何在“连长”面前撒娇,知道如何吸引住任性的孩子。但同样,她也只是一个比孩子大不了多少的女子,当预知到未来可怕的命运时,她只能暗自饮泣,“拖着那手用牙齿啃着”。这不是一对只贪一时之欢的男女,他们拥有的也不是当今社会里那种惺惺作态的所谓爱情。他们的形象饱满而真切,他们的情爱唯美而深沉。因为小说是从男性的视角在描写,所以“连长”的形象更加突出。他心思细腻,言语温柔,在无望的情爱面前的忧郁与无奈,在男人的酒杯与女人的泪水面前的沉溺与手脚无措,令人感觉得到他性格里的温柔。当看到他见女人哭了说“说不走了呀”时,被妇人咬反问“不痛吗”时,“用嘴擦妇人腮边的泪”时,你的内心肯定会被一个柔软得令人心疼的年轻人的形象充塞得满满当当的;满满当当的全是人性的温暖馨香。
    沈从文的小说,难寻奇峰突起的故事情节。他夹杂着方言的语句,平和淡雅,有明显的文言向白话过渡的痕迹。但很奇怪,读着读着,你就会被他这些看上去并不华丽的文字捉住,沉浸在他的文字里,难以脱身,不愿甦醒。仿佛“连长”一杯接着一杯使劲喝酒不愿停下一般地,一句句、一段段、一章章、一篇篇地读着没法移开自己眼神。原来,柔软着的并不是小说里的“连长”,而是建国后就缀笔不再进行文学创作潜心学术研究的沈从文。正如沈从文所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读沈从文的文,就能理解“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那个“我”,就可以认识他笔下一个个充满人性靓丽光辉满心温柔温馨的“人”!


    注:本文系原创,非首发。


2#
发表于 2018-9-27 07:47 | 只看该作者
在字母老师的文字下,更为了解了沈从文的作品。问好。

点评

字母老师,这个称呼有意思,我也在为叫这位老师什么犯难呢  发表于 2018-9-28 19:24
3#
发表于 2018-9-27 09:56 | 只看该作者
这段时间在补对小说的认知,昨天晚上刚好读到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中关于沈从文的一章,关于沈从文小说中的“原乡”。中有一段:无论就写作的行动或描写的对象及方式而言,沈从文都征显了一位传统写实作者的两难:他要再现故乡本来的面貌,重组往日生活的情境,却总无奈带出想象与原欲。觉得与这几篇小说很吻合。
感谢rsjby的阅读引导,让我在理论中看到实践。
4#
发表于 2018-9-27 10:01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9-27 09:56
这段时间在补对小说的认知,昨天晚上刚好读到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中关于沈从文的一 ...

理解沈从文,你有绝对的地域优势。不讲这个不行,不承认这个也不行。譬如我理解萧红,三变就不理解。他说他看不进去《呼兰河传》

点评

我也喜欢萧红的文章,写东北的风土人情,熟稔得很  发表于 2018-9-28 19:25
5#
发表于 2018-9-27 11:32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8-9-27 10:01
理解沈从文,你有绝对的地域优势。不讲这个不行,不承认这个也不行。譬如我理解萧红,三变就不理解。他说 ...

有些书,就和人一样,虽然别人认为非常优秀,但就是和你对不上眼。比如金宇澄老师的《繁花》,鲁奖作品,忍着耐心看了几十页,还是受不了,放下了。我家的比我有耐心,拿去看,但最终她也放弃了。

点评

同感,同感,远握  发表于 2018-9-28 19:25
6#
发表于 2018-9-28 07:33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9-27 09:56
这段时间在补对小说的认知,昨天晚上刚好读到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中关于沈从文的一 ...

了不得,开始读王德威了。几年前读齐邦媛时的跟进,王先生的文学理论很强,可以穿插白先勇、夏志清兄弟一波儿
7#
发表于 2018-9-28 07:37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8-9-27 11:32
有些书,就和人一样,虽然别人认为非常优秀,但就是和你对不上眼。比如金宇澄老师的《繁花》,鲁奖作品, ...

金宇澄老师那一波儿海派,陈村大概好接受一点,我记得还有张先生给你换的马原一本,马原沉寂多年,今年好像又出了一本,以后可以慢慢渗透吧。有时候,一个点能带出出口,然后是强大的阅读力量。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我记得你有笔记写毕巧林,这个契机可以直接进入普希金和俄罗斯文化啊。
8#
发表于 2018-9-28 15:16 | 只看该作者
一水 发表于 2018-9-27 10:01
理解沈从文,你有绝对的地域优势。不讲这个不行,不承认这个也不行。譬如我理解萧红,三变就不理解。他说 ...

有那么一点,所以读沈的很多文章,都会在某一处契合。包括沈的性格,都很合湘西山水下的文人品格。
9#
发表于 2018-9-28 19:28 | 只看该作者
读过沈老的湘西笔记和写中国服饰的书,也读过他的传记,去过沈从文故居,对沈老真是佩服。
想起他小时候逃学,去看杀人,在沱江踢石子,回家被责骂的情节,还是历历在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5 09:44 , Processed in 0.05695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