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18-10-9 16:53 编辑
读曾国藩咸丰二年八月初八谕儿纪泽书
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八月初八日。曾国藩写给曾纪泽的一封家书,安排母亲病逝后,家眷离京奔丧事宜。
读后令人心情不能平静。
当时曾国藩42岁,被朝廷任命为江西乡试的主考官,他离京赴任,走到安徽境内,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遂改道湖南,回家为母亲料理丧事。
他发出多封信,安排丧葬事宜,写于八月初八日的给曾纪泽的信只是其一。信中面面俱到地安排具体家庭事宜十多项,在处理家事中,显出他的操守,是国家大事的微缩。他毕生践行着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读起来还有借鉴的意义。
首选,他安排和朋友同事间的往来借贷。有不少人借他的银子,正赶上母亲病故,家眷要离京,正是催债的时候,但是他给儿子的信中,按照借债人情况的不同,都是体谅的话。不该借出去的钱,但已经借出,而借钱人也被罢了官,就不要了。而向我借钱的人都是窘迫才开口,我虽窘迫,但是也不能开口朝人家要。我也欠着别人的债,也没有还清,就已经离京,别人欠我的,我让他还,这是不符合忠恕之道的。
忠恕之道,见于《论语.里仁》孔子说,我的学说贯彻着一个思想。曾子对别的同学解释说,老师的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忠恕之道。这段话里,曾国藩能够推己及人地理解别人的处境。尤其是在自己也同样困难的情形下,他的善良,悲悯,这是纯粹发于内心的。这是家书也不是公文,根本不用套话和做秀,这是最真实的自己。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会让很多意气难平的事迎刃而解。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道理懂一堆儿,但是做起来很难坚持,也是没有用处的。一个人逃不过自己的内心,别人看不见,但是自己却不能不去面对。磨炼一个人的心性,就是看他有没有坚持的决心和力量。内心装着别人,就会为别人多考虑,装着国家,就会以国家为重,心怀天下就是如此。
出京城的雇车坐轿,他提出建议,让儿子参考酌情办理,而非命令,甚至于小儿女多穿几件衣服,路上防寒都一一叮嘱明白。在公事上是钦差,而在家事中,则不见封建家长的一言九鼎,倒像个慈父。
诗匾卷起来,如何处置;买多少军机信封,明确的尺寸规格;若各地有回信如何交寄;对于江西省府送的奠仪,也一一安排明白,甚至于陪伴公人的赏钱都有了预算等琐事,都安排得明白,并没有让沿途护送的地方官去想办法解决。
令我动容的是,提到和九江知府的交情,也仅仅是希望家眷船只过此地界时,希望能够得到的照应,竟然是希望加快办理过关手续,并未要求免除关税。
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地方大员,对于自己私事上的花费,安排得井井有条,公私分明,并没有占官府的便宜。并没有给具体的办事人员出难题,仅有的要求也是在工作容许的范围之内。
这种做法正表现了他的个人操守。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僚,他的这些做法,放到现在作为借鉴也不过时。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一个德行好或者有才干的人要向他学习,看到一个没有德行的人,要反省下自己有没有和他犯一样的错误。无论是对于干部还是对于群众,都要有正面的榜样引导,也要有反面典型的警示,才能更容易让他们走到生命中的阳光大道。
当前的某些人,不用提受到组织信任多年,教育多年,更不用提功劳苦劳。思想工作做的再多,思想再深挖,涉及到自身利益时的背信弃义,公私不分,贪污腐化,一次次跌破想象力的无底线操守,令人咂舌。
在精神上,在心性磨炼上,是需要重塑自我,是迫切提升并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修养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