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28|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方孝儒之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9 2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8-10-9 21:31 编辑

    方孝儒的名字或许就注定了他的结局。“孝”,在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伦理概念,而且还深深锲入传统中国的各个领域,更是与“忠”唇齿相依生死与共密不可分。“儒”所蕴含的内涵,既是中国传统的人文核心,也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纲领。当初,方孝儒的父辈用这两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汉字为其取名,肯定有深刻的寓意和希冀。在后天的教育里,肯定会有意识地将其往与这两个汉字有关的理念和准则方向培养。而方孝儒,没有辜负这两个汉字的传统意义,并凭借着他对这两个汉字的忠贞阐释走进了中国历史,登上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殿堂。

    《明史•方孝儒传》载:“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明成祖本以为用“周公辅成王”之历史就能糊弄方孝儒,但在方孝儒的一再追问下无法自圆其说,只好使出无赖手段:“此朕家事”。按照方孝儒的性格发展,他似乎应该说一句“天子无家事”、“皇家事即国事”之类的话来回击那个虚伪的无赖。但很遗憾,明史里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在短暂的停顿后,或许是明成祖看到方孝儒一时语塞,以为他接受了“此朕家事”的说法,便“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明成祖之所以要利用方孝儒拟诏,无非是想在武力夺取天下后获得舆论及法理上的支持,但方孝儒偏不给他这样的机会。于是,恼羞成怒之下,明成祖毫不犹豫地将方孝儒“磔诸市”。尽管当初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但君王就是这样,出耳反耳,反复无常,言而无信,是他的家常便饭。当他的尊严被冒犯时,他并不会顾忌“天下读书种子绝”的后果。更重要的是,明成祖清楚地知道杀一个方孝儒,也并不会使“天下读书种子绝”,还有很多的“读书人”等着他的青睐垂顾,等着他手里那一个个可以令“读书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正因为有一批批前赴后继的“读书人”,明成祖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将残暴扩展升级。


    让方孝儒的名声广为流传的还有一则关于他就刑的传说。据传:方孝儒受“腰斩”之刑,身子被劈为两截,但他的上半身却挣扎着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在地上写了十多个“篡”字。又据传:明成祖听到这个消息后,其内心的愤怒到达了顶点,觉得仅仅将方孝儒“磔诸市”还不解恨,于是创造性地将中国古代本已残暴无比的“诛九族”发展成为“诛十族”。方孝儒,有幸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诛十族”的文人。从科学的角度看,方孝儒被“腰斩”为两截后,肯定不能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在地上写出十多个“篡”字。这则传说如此广泛地流传,反映了民间对方孝儒行为的广泛认同与褒奖。传说里,只有“腰斩”、“诛十族”是真的;其他的,应该都是人为的加工。这些加工,符合方孝儒忠贞不贰的性格,也符合明成祖残暴不仁的性格,甚至比《明史》更能展示二者的性格特征。于是,传说,便一而再再而三地一代接一代传了下来。


    在古代中国,忠的思想与行为有很大的市场,一直是朝廷褒扬和提倡的。它既是古中国建国立业的基础,也是“天子”控制臣民的重要手段。经过时间洗礼,明成祖的后代对方孝儒这个“忠”到极点的人慢慢就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官方在民间广泛认同方孝儒之后,不得不重视、审视那一段历史和方孝儒这个人。“仁宗即位,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万历十三年三月,释坐孝孺谪戍者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凡千三百余人。而孝孺绝无后,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复。洪武二十五年尝上书阙下,请减信国公汤和所加宁海赋,谪戍庆远卫,以军籍获免。孝复子琬,后亦得释为民……神宗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辉祖,次孝孺云。”但,补救来得太晚了,于方孝儒及其家人、亲朋、门生、弟子等等而言,明成祖的刀锋利无比,早已将他们斩尽杀绝。平反也好,昭雪也好,都是统治者上演给天下“读书人”看的一出戏。


    方孝儒死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姚广孝的话真的应验了:“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当钱谦益北上就职时,当候方域赴京赶考时,当吴梅村无奈剃发时……人们自然会想起方孝儒这个“读书种子”。今天依然如此,读着书的人,有文化的人,随眼望去,比比皆是,不知凡几;但方孝儒那样的“读书种子”,真正坚守读书人精神的人,天下之大,何处可寻?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10-9 21:32 | 只看该作者
精华理由:若不是有了这样的名字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就不会有这样的言行和这样的结局,可是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名字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却会有这样的结局呢?今日之没有这样的读书人,罪不在读书人啊!很发人深省的文字。
3#
发表于 2018-10-9 21:49 | 只看该作者
用生命来捍卫自己信念的人,方孝孺是结局极惨的一个人。现在我们追念和敬仰着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最好的敬仰是让自己的软弱变得坚定,让自己的得失变得淡漠一些。

点评

气节,做文人,或许最需要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节。  发表于 2018-10-11 19:52
4#
发表于 2018-10-9 22: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8-10-9 22:54 编辑

我是这么看的,既然谁做皇帝是朱棣家事,方孝孺默认,何苦死抱愚忠不放。与其忠于朱允炆一人,不如忠于民族文化,留下读书人的种子。
二战时期,法国总统投降德国,官方积极把文化人撤往美国,不是要他们投笔从戎,而是要留下读书人的种子。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跑空袭。跑在前面的刘文典又跑回去扶陈寅恪,还讥讽沈从文:陈先生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庄子》,学生们跑是为了下一代希望,你跑什么跑?


点评

刘文典是个奇人,所以才有些“奇语”。  发表于 2018-10-11 19:53
+1  发表于 2018-10-10 14:58
5#
发表于 2018-10-9 22:56 | 只看该作者
有时候也不能把忠于皇帝认作愚忠,我们说忠于国家时,“忠于”是无限的,因为国家养育了我们。在帝制时代,帝王以下皆家奴,家奴的一切是帝王给的,不忠也属没良心。

点评

中国古典的“忠”,或许难分忠于皇帝还是忠于国家。  发表于 2018-10-11 19:55
6#
发表于 2018-10-10 05:14 | 只看该作者
很长时间一直很想写一些关于方孝孺的,构思上总有欠缺,看了老师的文章觉得说的很不错,欣赏了。

点评

谢谢阅读。也是瞎说一气。  发表于 2018-10-11 19:55
7#
发表于 2018-10-10 09:11 | 只看该作者
古人在乎气节的程度和现代人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认为他们慷慨激烈,但是绝不会去学他们。

点评

是啊,不但不去学,了学不到。  发表于 2018-10-11 19:56
8#
发表于 2018-10-10 15:05 | 只看该作者
溯远可以追思孝与儒,时至今日,为何没有被诛十族之人的反思?
凌鼎年有篇小小说,讲述抗战期间,某游击队长负伤藏于某村,后日军搜捕,以全村百姓性命要挟。游击队长利用地理优势抗击。全村数千人悉数死亡。这篇小说给我印象很深。只有反思才更能赋予文学更强大的力量。

点评

的确,那些无辜的陪死者是比方孝儒更应该关注的人。  发表于 2018-10-11 19:58
9#
发表于 2018-10-10 16:2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把这些人当成一道牌坊为好,真要是治国理政未必就行啊!不过,他们的骨气、士人的风骨则应当为我们所永远膜拜,继承。什么叫三观?这才是真正的三观,很正!

点评

方孝儒最值得今人景仰的,或许就是他的骨气。  发表于 2018-10-11 20: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05:09 , Processed in 0.05111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