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用《六祖坛经》解读《红楼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14 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恺叔说红楼梦》第95期

六祖惠能生于唐朝,《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清朝,他们本来是毫无交集的两个人。
但是,因为佛法,他们有了交集。
在我看来,曹雪芹就是“清代惠能”。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六祖惠能和曹雪芹,在以下三方面很近似:
1、成长环境:家族没落
惠能的父亲原在范阳(今河北涿州市)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惠能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之后母子移居到南海。
在南海生活的那段日子,惠能的家里非常穷。
长大后,他靠卖柴维持生计。
而曹雪芹的家族原来也是做官的,他的曾祖父曹玺时任南京江宁织造;他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
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14岁的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到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
可见惠能和曹雪芹都是官宦人家出身,后来都因家族没落而过着非常贫寒的生活。




2、自修佛法:顿悟成佛
惠能虽然拜了五祖弘忍为师,但弘忍大师并没有教他太多佛法知识。
惠能主要靠自修自悟,最终顿悟成佛。
而曹雪芹更是不曾拜过任何佛法大师为师,他靠活学活用佛经,来自修自悟,并最终顿悟成佛。
从《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对《金刚经》和《六祖坛经》等佛经巨著都有很深的研究,所以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佛法智慧。
3、借经传道:十年辛苦不寻常
人生能有多少个十年?
你会用自己的仅有的几个十年做什么呢?
惠能在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为六祖之后,南下借佛经传播佛法。
他用了自己人生的四个十年传播佛法,生命不止,传播不息。
在他传播佛法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的磨难。
惠明曾要抢夺惠能的袈裟,但被他的“不思善,不思恶”点化;
他到了曹溪(今广东曲江),又惨遭恶人驱逐;
后来北宗神秀的弟子志彻,更曾前来暗杀惠能,但最终被他说的“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点化,皈依佛法正道。
而“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足足用了十年来修改《红楼梦》。
在历经了繁华落尽、一切皆空后,他把《红楼梦》写成了佛经,借助其来传道,警示世人要拥有菩提心,才能活对人生之道。
六祖惠能和曹雪芹,除了在以上三方面很近似,他们更相似的地方是在对佛法的理解上。
在我看来,他们两个的佛法理念一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共同理念一: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大道至简,“道”=“自省”)
六祖说:“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曹雪芹对此是相当赞同的。
贾宝玉是曹雪芹的化身,他常常通过宝玉自见己过。
在《红楼梦》第3回,曹雪芹引用了以下的《西江月》二词,表面是在批评宝玉,实际是在批评他自己:
词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词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正是曹雪芹自见己过的写照。
他反省到,原来自己跟宝玉一样。
曹雪芹寻愁觅恨、似傻如狂。虽然生得一副好皮囊,但是为人处事却非常平庸。后来潦倒,是因为不懂世务。
他很愚昧顽固,不肯读《四书》《五经》这些考取功名的书。行为太与众不同,以至于在世人看来太离经叛道。
曹雪芹在14岁之前享尽荣华富贵,却不知要为了将来而乐业,以至到了贫穷时才发现难耐凄凉。
他辜负了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对国、对家都没做出任何贡献。
他自批自己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并寄语那些只顾玩乐的富二代和富三代:千万别学我。
当曹雪芹常见己过时,自省让他彻悟了“道”,明白了“所有的繁华不过一场梦,到头终就是一场空”。
曹雪芹和六祖惠能都认为,当一个人经常看到自己的“过”的时候,他离得“道”也就不远了。




共同理念二:假作真时真亦假(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
六祖临终前,给他的弟子讲过一首《真假动静偈》,当中说道: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曹雪芹把这24句的精华汇成了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就跟你读《红楼梦》一样,表面上它只是一部小说,里面的人物和事件都是虚构的,所以都是假的。
但是,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像宝钗、王熙凤、黛玉和宝玉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多的。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会觉得《红楼梦》里的人物,又都是真的。
而当你把《红楼梦》中的人太当真的时候,其实是已经深陷到假象当中、着相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如,现实的人和黛玉再像,但都不可能和黛玉百分百一样。因为大家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经历的事情都不同,所以黛玉之后,再无黛玉。




这就跟我说曹雪芹是“清代惠能”一样,我只是指他们的很多方面很近似,而不是百分百一样。如果你强行认为他要和惠能百分百一样,才能称为“清代惠能”,那就是着相了。
曹雪芹和六祖惠能都认为:“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这取决于“第一义”不动,那什么是“第一义”呢?
共同理念三:无为有处有还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六祖惠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和曹雪芹说的“无为有处有还无”,在理念上是一致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世界的本质是“无”,“无”就是第一义。
曹雪芹无为,却曾经拥有14年的荣华富贵。
然而,他曾拥有的荣华富贵,最终变成了“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六祖惠能、曹雪芹和其他人都一样,他们的人生哲学都是:“从‘无’中来,到‘有’中去,最后回归到‘无’。”
综上所述,曹雪芹和六祖惠能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都是自修佛法和借经传道,佛法理念都追求“道”、“真”和“无”,所以把曹雪芹称为“清代惠能”一点都不为过。
从曹雪芹和惠能大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佛法的智慧无所不在。
当你越能读懂他们的菩提心,就会越明白世界的本质,你的人生也会越幸运!
对于曹雪芹和《红楼梦》、惠能大师和《六祖坛经》,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2#
发表于 2018-11-5 21:24 | 只看该作者
虽无转世
却有同归
丰富的联想
潜心的比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16:24 , Processed in 0.05284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