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龙宫诗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16 1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谷幽兰 于 2018-10-16 11:06 编辑

龙宫诗话
                               在龙宫的日子,和各位诗友交流,诗歌融进了水里。
                                                                                                                                                  ——题记
1
      霍俊明说“当下的诗人缺乏对母语和灵魂的双重敬畏。”确实是这样的。一个诗人在茫茫世间踽踽独行,尽管现实生活对他来说不如意,他应该苦苦寻找自己的精神之父,只有如此,他的写作才会强大,可是现实生活里的诗人,很多人不是这样的,没有能够挺直脊梁和独立思考,甚至被金钱和权力掏空 内心的敬畏。

       当下的后社会主义时代是一个“冷时代”,更多的诗人不再从内心积累家国情怀,而是肆意地放浪自我,当然生存的尴尬是客观存在,但是灵魂信仰的缺失也是客观存在。当下的世界正在失重,但是很多诗人却看得很平衡,认为歌舞升平,莺飞燕舞。生活成了玩世不恭的舞台,有的诗人甚至戏弄语言,在诗歌里说脏话,骂人,以为是时髦。

2

      诗人,首先是人。写诗,首先做人。要想写好诗,首先做好人,因此,在诗歌里进行自我拷问是重要的,真正的诗人敢于面对自我的丑陋,敢于挑战自我。“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挑战自我,是对灵魂的完善,是对已经写熟练的写作技法的扬弃,不断地归零,使得自己的写作对很多的人有益。

        3
      抵达——对于诗歌来说,永远是重要的。

      诗歌永远在路上,每位诗人总是要不断地——抵达。每首诗歌也是这样,从表层到内在,需要抵达,很多诗人的诗歌写的浅显苍白,不存在抵达,而那些优秀的诗歌,都要经历这个历程。
写作不断地重复自己,是工匠,不是文学家。抵达,不是传统的艺术境界,不是唯美的,而是和万物万象结合到一起的最深沉的东西。

        4
      孤独,真正的孤独是金子,是诗人起飞的平台。一个没有品尝过孤独的诗人,不是真正的诗人。
孤独,是为真正的创造,营造了条件。一个有孤独感的诗人,才会自觉地与喧嚣的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同化,坚决不同化,保持自己鲜明的性格和个性。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很少游山逛水,为的就是不让生活“太安逸了”,恐怕过分安逸削弱了自己的孤独的力量。

        5
      很多诗人会认为诗歌要经过“提纯”,真的是这样的吗?提纯的标准在哪里?很多诗人把标准定为唯美(即是阳春白雪),好像唯美了,诗歌就纯了。

      很多有生命的诗歌显得不那么“提纯”,但是朴实,有生命的张力。当然诗歌有阳春白雪,唯美的轻音乐,但是还存在下里巴人——自生活底层的呼吸,老百姓的辛酸苦辣,看不到这一点,诗人就是苍白的,或者说蒙住了诗歌的眼睛。

         6
        当年的青年诗人海子虽然去世,他的“大诗主义”还对当前的诗人产生影响,大诗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要“合一天人、融合古今、合璧中西”,创造一种“大诗歌”。

      大,总是有限度的。崇高,也会有微微的瑕疵(神仙可以避免瑕疵)。对于诗歌来说,口号越大,往往越容易浮夸。上个时机的三十年代也有很多的口号,鲁迅现实并不依附于口号(参加左翼文学阵营是另一回事),却创造出至今闪光的文学作品。
海子和他的崇拜者提倡集体的诗歌,这种集体性在于,诗歌远离自我,只关乎一些“春暖花开”的理想主义的大词,偏离了真正意义上的土地和人生。

              7
      文学写作离不开——发现。可以说,如果没有发现,就没有创作。

       在了解文学意义上的“发现”之前,不妨先了解哲学意义上的发现。苏格拉底有一个重要思想:认识你自己即任何事物的生成都是其自身本质的实现,而自然万物的本质是我们所不能认识的,而我们只有认识我们自己。

        我在想,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发现的本体依靠的是人,或者是人的眼睛。人又是什么呢?一个生活里的具体的人,当然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还有“独特”的气质和个性。而“事故”偏偏发生在独特性上,一个人产生了独特性,就产生了谬误性,用独特的眼睛看世界,就出现了偏差,就不是发展,而是寡人自呓了。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发现,真正成为发现。鲁迅先生发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两个字——吃人。鲁迅的眼睛是冷静和清澈的,他的发现,至今还没有过时。

             8
         在安顺的龙宫,终于见到了诗人娜夜,是《起风了》了的作者。诗人娜夜不容易归纳,是复杂的。复杂源于深刻,我喜欢读她的诗歌。她的诗歌里有未知的意识荒原和裂变——这是可贵的。她的诗歌是超过性别的,好像她也不喜欢读者 一下子读出自己诗歌的女性角色。

         诗人娜夜有“本源性”的诗歌意识,而与“与时共进”的公共话语保持足够的距离。在龙宫诗会上,她不像别的诗人那么主旋律,那么相信旅游也可以扶贫。对于聚会性的诗歌,她说“即使是写风景,也有艺术一些。”诗人娜夜在西部的甘肃生活,她把“西部”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注重西部的原生态生存和原发性语言体验,形成了自己的“西部诗歌”的艺术个性。《起风了》是对西部灵魂的抚摸。
娜夜的写作是自由的,从文本语言就可以感觉出来,她习惯于用长短句,不拘一格(借用了电影的蒙太奇?)。从表面看似乎迷离,东拉西扯,其实有严谨的内在精神结构和心理结构。她是有诗歌能力的,能够“有机地融合真实世界的主观视觉和叙述调式”(沈奇的话)

           9
       在龙宫诗会,诗人们广泛讨论了诗歌素材问题,很多诗友认为,素材不能决定艺术质量。

        素材是原生态的,是“等待”文学艺术家来采摘的。素材也是文学艺术家从“生活”中采摘到里的初级材料。一如厨师的食材,等待“加工”。,也就是所谓的要“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的东西。素材和"题材"没有本质意义的东西,题材是人为化的文学分类,素材是文学艺术家感兴趣的原材料,这样的原材料,有的时候很大,比如一场战争的始末(至少是一场战役),有的时候很小,比如窗前的陡然飞过了一只蝴蝶,比如窗户玻璃突然被飞来的一只皮球撞碎了……诗人如果整天沉浸在宏大叙述里,被一场战争,或者一场社会变革搞得头昏脑涨,是不会写出本真的诗歌的,因为你的语言和你的人生感悟,都被一些东西同化了,脑袋长在你脖颈上,却不属于你了。

         一个诗人,或者作家,对于那些素材有兴趣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作家路遥出生于陕北农村,他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所以,他很难对风花雪月的素材有兴趣。鲁迅先生是把文学作为拯救国人心灵的“武器”,所以也难过于安逸的生活素材有兴趣。

             10
        哪个行业都会有时髦,文学艺术这个行当比较特殊,也有时髦——接地气。

       什么是接地气?有些专家解释为“广泛接触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生活是客观存在,你接触,老百姓在生活,你不接触,老百姓也在生活。让官员去“广泛接触老百姓的生活”,这是可以的,因为官员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让文学艺术家去“广泛接触老百姓的生活”,就是画蛇添足,文学艺术家的创作之源就是——生活,生活中包括底层生活和各类人群的生活(其中包括官员生活),一个作家,一个诗人,如果没有生活资源,就无法创作,还需要作为一项任务去布置吗?

       要求“接触和关注”,是从外向内的姿态。头脑是根,如果没有文学的人本意识,比如去农村接地气,即使在农村生活一周,生活几年,恐怕也难写出具有生命质量的作品。

               11
        自然风景是人类的朋友,人与自然相处,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有一些诗人对于用诗歌写风景情有独钟,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写风景,仅仅写出风景的外在特点,还是不够的,因为风景有自己的风骨和呼吸。

       有的人写风景更加省事,习惯用套话和成语写风景,如“水天一色、郁郁葱葱、青山绿水 、山青水秀、湖光山色、江山如画”等,这简直是对诗歌的败坏。

                12
       诗歌关乎灵魂,不能使用小聪明。诗歌关乎灵魂,在于引导诗人自我拯救,看到了自己的灵魂所在,自己的灵魂还有哪些灰尘?灵魂关乎尊严,作为人的尊严,而不是那种所谓的世俗的尊严。灵魂关乎自由——心灵的自由,现实生活里的人们,很多人是心灵不自由的,是心灵的囚犯,而诗人是自由的,这才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一些诗人是有小聪明的,习惯于“不按常规出牌”,以博得一定的效应和市场。比如热心于排行的美观,比如热心于下半身写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诗歌确实是诗歌关乎灵魂,不能使用小聪明。

        我不知道诗歌里的技巧是否属于小聪明,如果是的话,这样的小聪明是允许存在的。

                13
        诗人谢克强始终对于“词”是敏感的,有的诗歌直接写到了——词。如《一个词》《寻找词的光芒》《一群动词》《被惊动那个词》等等。

       我想,谢先生笔下的词,绝不是市面的通用诗句:春天诗句、夏天诗句、秋天诗句、送别诗句、思乡诗句、励志诗句、哲理诗句……真正的诗人创作出的诗歌或者诗句是无法分类的,把它们放到哪一类都不合适。

              14
        觉得诗歌神秘,是对诗歌的尊重。

       终于见到了诗人王久辛,他说“诗歌离不开神秘,有很多神秘的意味也在整个诗歌中弥漫着。”这句话对我很受用,因为诗歌确实是神秘的,只不过很多人不承认她的神秘,写了几首被人称道的诗歌,或者获了几个奖项,就觉得诗歌不神秘了,甚至成为了宣传工具了。

         对于长诗写作,王久辛也有体会“越是写长诗,越要惜字如金,惜墨如金,每个句子都需要好好打磨。”

                   15
         对于一个诗人最艰难的,不是创作本身,而是是否建立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语言,在很多诗人那里是自发的,而建立了体系,就意味着从自发走向了自觉。作家 庞余亮谈到了余秀华的诗歌,认为她的诗歌语言尚无自己的“体系”,他说,“余秀华诗歌中的语言体系、价值观体系尚未建立,她是一位可敬的人,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很不简单,但还无法和艾米丽·迪肯森相提并论。”

        其实,不仅余秀华,很多诗人都没有完成这件事。

                  16
         对于诗歌写作来说,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是必要的。”这种陌生的感觉在德国现代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布莱希特那里叫做“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效果”的高级效果是——惊讶。

                   17
        做人要有担当意识,诗人当然也要有担当意识。

       做人的担当在于——走得正。诗人的担当有是什么呢?诗人与官人的担当有什么区别呢?官人的担当恐怕是具体的,而诗人的担当和人的心灵有关,就不好用指标之类的去表现了。古代有个诗人叫做陈子昂,他有诗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担当了什么呢?担当了个人对生存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很多都有但是不曾以文本的形式写出来。
那么报国情怀是否是担当呢?我以为一种担当态度,还不能是担当。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对死亡的态度。

       秋瑾“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是对自己的自信。林则“-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也是一种做官的态度。真正的担 当,不是表态,而是能向几个人,一群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类生存体会出“光明在哪里”的拷问。

                  18
        写诗的数量,一直会骚扰诗人。你好久没有写出诗歌,会被人认为懒惰或者荒疏。那就多写吧,一天一首,或者一天几首(以这样的进度写诗歌的人并不少)。

        可是,写得多,就意味写得好吗?哲学命题“量变形成质变’,对于诗歌写作适用吗?诗歌写作,什么时候写出什么作品,什么时候写出鼎力之作,是有定数的。写得多,拔着头发升天,挤牙膏,都不可取。乾隆皇帝一生写过两万多首“诗歌”,有几首有价值呢?

2#
发表于 2018-10-16 11:14 | 只看该作者
幽兰这些体会,我慢慢体会
3#
发表于 2018-10-16 20:05 | 只看该作者
幽兰这篇,可谓句句是金。
.
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8 06:25 | 只看该作者
李立红 发表于 2018-10-16 11:14
幽兰这些体会,我慢慢体会

恩,多多讨论,多多讨论啊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8 06:26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10-16 20:05
幽兰这篇,可谓句句是金。
.

谢谢冷晰子,是幽兰一家之言哈,致秋祺!
6#
发表于 2018-10-18 21:21 | 只看该作者
眼睛一直有问题,所以尽量少在论坛看字了,这么长,坐下来我慢慢读,呵呵,先问候幽兰姐姐。
7#
发表于 2018-10-18 22:30 | 只看该作者
读的我越往后共鸣越多,尤其17.18的

担当与勤奋给我很多思考
8#
发表于 2018-10-21 06:17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思考,有道理,但怎么自觉的做到这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问好幽兰姐姐
9#
发表于 2018-10-29 12:51 | 只看该作者
被金钱和权力掏空 内心的敬畏。
10#
发表于 2018-10-29 12:52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收藏的。珍贵的。诗歌箴言。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07: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以上朋友们的解读,幽兰有你们为友,很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6:48 , Processed in 0.05503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