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vhq018 于 2018-10-23 20:32 编辑
合肥是一个可以在中国旅游地图完全绕过的城市,因为我们旅游追求的“之最”它没有,它也不是人们追逐的旅游目的地的必经之路,甚至去黄山也可以从它周围的诸如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热门城市直接到达。合肥虽贵为省会城市,却没有耀眼的光芒,古代的安徽被徽州占尽了风头,合肥只能躲在幕后,今天的长三角城市群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城市把合肥照得黯然失色,它只能以长三角地区副中心城市苟存,类似北方的石家庄。
观念是用来颠覆的。走进合肥,五官的冲击会让你在几天内推翻固有的感觉。你会喜欢它温润的气候、绿色如茵的街道、恢弘的城市设施、安适惬意的市民,以及现代化气息。宏大的城市布局里,聚集着将近800万幸福的人口,瞬间亮瞎游客的眼睛。就在这样不动声色中,合肥悄然崛起。
安徽不富,这从当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为了一口饭签下生死状就能体现,也从过去淮北地区的人以会要饭为荣得以证明。但合肥却富得流油。看看城市的名字中的“肥”字,就令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包容聚合的开放态度,由不得合肥不富。
合肥携江淮而居,虽然境内丘陵纵横,但因为水系发达,竟也垄畈相间,加之八百里巢湖波光粼粼,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使得合肥不啻为丘陵中的鱼米之乡。由东向西的分水岭,将同山而出的涧水向北和南有序分开,汇入淮河和长江,犹如动物的脊骨。淝河之水蜿蜒滋润着合肥,包河标记着历史名人包拯的符号护佑着合肥,给这个城市带来聪灵秀气。淮河以北是北方,长江以南是南方,而合肥就是链接南北方的一颗明珠。南来北往的人到了合肥,都像是到了家,没有不适的感觉。北方的面食,南方的粥菜,随便你吃。难怪这里自古就是皮革、水产品和竹木的集散地,似乎这个城市专门就是为南北贸易而建的。
贸易的特性造就了合肥人的接受能力,也培养了合肥人热情而精明的性格。南北杂糅,使合肥人既充满豪爽的义气,有不乏细致的柔情。相比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诸如上海、杭州,合肥是尴尬的,这也让合肥人的那份自信没有完全的底气。他们总是遮遮掩掩地夸赞自己城市的优势,怕外地人不知道,又怕说多了露怯,因为他们也不敢肯定,那些优势是不是真正的优势。比如地铁,对于北上广深发达的地铁线,合肥的两条地铁线可谓小巫见大巫了,但那毕竟是新生事物,也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水准,所以合肥人既想急于告诉外地人他们的城市有地铁了,又要做出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难免尴尬,就像一个没有户口的在北京打拼的新北京人回到家乡,既要吹嘘一下他的北京,又要防备泄了老底,终归不如那些在前门楼子蹬三轮的老北京人敞亮。
合肥的合和气质也在城市的街树上尽显无遗。夏天的合肥,开满鲜花的玉兰树把城市的街道打扮得如同参加盛会的小姑娘,城市的空气里浸着芳香,而这种在南北方均不多见的玉兰树,在合肥却茁壮成长,并被合肥人选定为市树。你不得不承认合肥人煞费苦心选择的正确性,满街的玉兰,无论对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既感觉到新鲜又感觉到亲切,这无疑增加了全国人对合肥的亲和力。不仅如此,合肥的一些漂亮的街道干脆直接用南北方常见的树木或花命名,比如芙蓉路、海棠路、香樟大道、玉兰大道、枫林路、莲花路等等,而且这些街道所植,完全是那些树,一条街一种树,赏心悦目,蔚为壮观。它以直接的景观告诉外地人,合肥是南北融合的,是包容大气,是合和接纳的。
但是这样一个从周朝就立国建都的城市,居然并没有为徽商走上中国的经济舞台做出多大贡献,而四大徽班进京,演绎出中国国粹“京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合肥也少有沾染,不能不令人称奇与遗憾。推其原因,概因城市演变过程中,合肥与徽州总是阴差阳错地分属不同区域管辖吧,以至于杭州经常成为徽州商旅和徽州文化走向全国的跳板。没有沾上徽商和京剧的光芒而驰名中外,可惜了合肥这个好地方。
不过合肥仍然靠着南北贸易的集散地、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便捷的水路陆路交通以及合肥人融合开放的态度,走出一条自我完善的路。合肥人敢往出走,走出去就能打出一片天地。文翁从汉朝向西走,开创了四川教育的先河;周瑜从三国向东走,立稳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李鸿章从清朝向北走,开创了中国洋务运动的新篇章;卫立煌从民国向南走,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杨振宁从中国向全世界走,揭开了物理科学的新纪元……走出去,让合肥人自豪,这证明合肥地灵人杰,富庶的土地,信息的汇集,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水灵灵的合肥人。
走出去还得请回来,光环并不能当饭吃,真正让合肥发生转机并飞速发展的机会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战备需要,中国的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这就是著名的“大三线”建设。安徽属于“二线”,而合肥又属于二线中的“小三线”城市,即二线区域中重点布局的城市。一大批国防工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工业体系入驻合肥,让合肥的商业气息逐渐熏染着实业的烟尘,从一个贸易中心转化为一个工业中心。这是合肥走向现代化的基础。但仅仅是基础而已,科学才是合肥的灵魂。
走进合肥,如同走进一个巨大的科研院所。这才是合肥人真正引以为自豪的地方,随便一个合肥人,都能如数家珍般的给你讲出几个科研基地的名字。全城的科学氛围让每个合肥人都或多或少地浸入了一些科学素养,这样的素养甚至渗入到了合肥人的骨髓,连卖冰棍的人都透出一股知识分子范儿。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坐落在幽静怡人的科学岛上,四面环湖,那也是合肥的旅游休闲胜地。走在科学岛上,游人的神态是肃穆的,游人的内心是崇敬的,因为那一连串的名词“光学精密机械”“等离子”“核聚变”“强磁场”已经把你震晕了,你脑子里那一点儿可怜的科普知识完全容纳不了这些名词的含义。静谧的环境加重了科学的神秘感,游人除了赞叹,再不敢多言,旅游成为科学的洗礼。
中国科技大学无疑是合肥一张靓丽的名片。它也称得起这张名片。不说别的,光是那些闪光的人物就已经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张亚勤、宁铂、谢彦波、翁征宇、陈晓辉、张健、杨青、杜江峰、詹正茂、李巨……太多太多了,你想想自己的孩子还在没日没夜地读书,就会慨叹他们究竟是不是地球人?在合肥,到处都是中国科技大学充满自信、阳光向上的学生,因为中国科技大学各校区分布于合肥的四面八方,即使你走出合肥,也好像还没走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园。而合肥人好像对合肥工业大学的自豪感比中国科技大学更强烈些,这也难怪,毕竟中国科技大学是天上掉在合肥的一张馅饼,而合肥工业大学则是在合肥人的努力下精心培养出来的,经过辛勤耕耘的果实吃起来更甜。合肥工业大学对合肥人来说,不亚于清华。
合肥人的开放态度不但表现为走出去,更表现为主动引进来。遍布于合肥大街小巷的名目繁多的科研院所也是合肥一道亮丽的风景。合肥人是精明的,他们引进的是前端科技,绿色高端是这个城市的定位,合肥人通过引进来要把合肥打造成中国独一无二的科学城,除了安徽属地的各种高校密集扎根在合肥,合肥人还积极争取,将诸如天津大学、中国航空航天大学等中国一流高校引入合肥,建立分校。科教立市,给合肥披上了一道璀璨的霞光,也让人们意识到合肥的未来光明灿烂。
林立的高楼大厦中不乏小面积的棚户区,这是合肥快速发展的见证,科学、健康的新合肥正在对商业、工业的合肥做做最后的蚕食。从空中看,以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像章鱼的触角向四面八方延伸,而这正是合肥的触角,向东抚摸沪杭宁苏,向西深入武汉成都,向北直通京津,向南连接闽粤,学习和追赶,自主而融合,合肥近年来从没放松脚步。
一个城市总应该有至少一个地标,而我更喜欢把蜀山作为合肥的地标,这个在全国城市中不多见的城中山,与广州的越秀山类似,不同的是,蜀山的稀奇在于它是一座火山,火山虽死,但其热情、蕴力犹存,山虽不大,但足以震慑人心;峰也不陡,却能俯瞰世间。这不正是合肥象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