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轻尘逐香 于 2018-11-10 09:08 编辑
遇见苏轼·燕堂书斋话东坡
文/侯之涛
10月27日,洛阳诗词研究会和宜阳诗友三十多人来宜阳采风,我有幸随同。最先到李贺故里汉唐文化园一游,紧接着一车人浩浩荡荡来到了福昌阁。
福昌阁,我很小很早就听人们讲过。大概在1980年左右,我八九岁时,就听村里人讲,有人在福昌阁旁边卸窑院时,发现了一整窑琉璃瓦和青砖,据说是前人按照当时重修福昌阁的规模再保存了一整窑东西,为后世复修福昌阁准备。那时候就羡慕着来福昌阁看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福昌阁庙会,也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错失。后来全家农转非到宜阳县城,每次路过福昌阁,也只能眼巴巴看着高高耸立的阁楼,流光溢彩在晴天碧日里招摇。也没能近距离拜膜与探访,在读书看报中总能发现福昌阁的诗词文字,来填补内心对她的仰慕之情!
今天,能近距离拜膜,心中多了十二分的欢喜。在一个大广场前众人下车,举目仰望,高耸山巅的福昌阁在蔚蓝的苍穹中威严肃穆,令旗迎风飘扬,苍柏幽翠,古朴雅致,叠檐挑梁,石级历经风雨打磨,斑斑岁月苍痕,风尘黯然的琉璃瓦顶,古朴凝重,仿佛落尽浮华老态龙钟的老人,赫然在历史中修坐打禅。大家下车就围在宜阳文史专家学者乔文博老师四周,听他讲述:据旧县志记载,隋朝时曾在这里建造福昌宫,后来宫殿搬迁,把现在在韩城,当时为宜阳县城的县衙搬迁到这里。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 更宜阳县为福昌县,以福昌为治所,为熊州治。《元和志》卷5,也有记载 “取县西隋宫为名。” 开元初属河南府。五代后唐时期(923~936),改福昌县为福庆县。北宋复为福昌县。熙宁五年(1072) 并入寿安县,元祐元年 (1086) 复置福昌县。金改属嵩州。元初并入宜阳县。现存建筑始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全面修葺,近年又翻修一新。此福昌阁坐北朝南,阁顶覆盖黄绿琉璃瓦,阁前筑有120余级石阶,气势雄伟。阁内塑有祖师金身,阁东西南北四侧山崖上修建有吕祖洞、华佗洞、老君洞、鲁班洞、药王洞、西佛洞、财神洞等二十余神洞,每月初一、十五香烟缭绕,诵经声不断。 一座绿琉璃瓦顶的殿堂,双狮子傲然挺立,古朴的红色大门紧锁,悬挂古朴雅致的鎏金大字“燕堂书斋”,已经褪色的楹联书写着:“生皇宫养成玉体;入武当练就金身。”大家聚拢上前,乔老师指着鎏金匾额:这“燕堂书斋”匾是洛阳著名书法家李进学先生题写的。“燕堂书斋”为宋人乐辅国建造,历代有修缮,原有殿堂三间,为卷棚式清代建筑,并有厢房四间,构成一个小型院落。墙壁上有十几块碑刻,其中尚存的《燕堂记》为北宋名相富弼所撰写,余皆为明清两代重修碑记。建造者乐辅国,是佐著作郎,正七品小官,他在福昌当政治理时却办了一件大事,建了这个房舍,让富弼命名写碑记。《燕堂记》碑载:“按图,福昌古宜阳地,战国韩所都。”这点出福昌县就是宜阳县。“佐著作乐君,宰福昌,筑室署下,走使问名于余,且谒地图,以来谒辞为志。”点明了富弼写记的原因。“娱燕如此,余命名曰燕堂。明道二年,冬月记”这儿点出了房舍的名字和建造时间,因此这个书斋建成的时间是宋仁宗明道二年(即公元1033年)。富弼的《燕堂记》碑,今存于宜阳县文化馆,现今“燕堂书斋”所立的《燕堂记》碑刻是今人按原碑复制的。
乔老师忽然话题一转,大家都知道宋朝大名鼎鼎苏轼吧!苏东坡是位奇才,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博学鸿识。诗、词、文造诣极高,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书法家、画家,他擅长行、楷两书。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他的书法字出新意,不践古人。用笔丰腴跌宕,天真浩瀚。绘画上他开辟清新隽永之风,善画墨竹,枯木,怪石。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东坡甚至在医药,烹饪,音乐,茶道邻域颇有研究。为难得之全才。他一生坎坷,宦海沉浮,但其品性高洁,宠辱不惊,乐观旷达。他就在这个书斋里办过公读过书。我们大伙惊讶唏嘘,这怎么可能?苏轼是四川眉山人,怎么就到了这里!
我们正津津有味的听着,急急匆匆赶来一个妇女,打开了大门,我们进入房内,没有了一丁点书斋的味道,都被神灵占据了!但从顶棚和梁柱上,能看出建造时代的久远。大家还围拢着乔老师。从《燕堂记》碑中,可知“燕堂书斋”建造于1033年,而苏东坡到福昌任主簿(县长秘书)的时间是1060年,苏东坡到任,这个“燕堂书斋”已建成二十七年了,所以《燕堂记》中不可能提到苏东坡。
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三人,自蜀地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嘉佑二年,兄弟二人参加科考,当时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正当苏东坡要大展宏图之时,却传来了母亲辞世的不幸消息,按惯例“丁忧”,返乡守制三年。嘉祐五年(1060年),二十五岁的苏东坡守制完毕,“除服”,至京,被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这个书斋是苏东坡起居、读书、办公的地方。很多文章中写道苏轼没有来福昌上任,我在想按照当时的官场制度和人们孝贤忠诚的道德观念,初入仕途恪守规矩与当时苏家的社会地位及苏轼为人处世的一贯作风,没有来上任的几率为零,那也是一些人的自我臆想。有人说他来没有留下诗文,我想第一是时间仓促,第二初涉官场政务的琐事繁忙,或为嘉祐六年(1061)朝廷举行的的制科考試做准备。
弾落历史的尘埃,我仿佛看见一个意气风发初涉仕途的苏轼,在洛水岸畔,急笔文字。一叠叠时光的章节,雕塑着他勤政爱民,体察民间疾苦匆匆忙忙的身影……
我们在几座古碑间寻觅品读,希望能探听到苏东坡过往的细枝末叶……一位老师说:在光绪七年版《宜阳县志》艺文卷中,《富彦国、苏子瞻两先生遗迹序》也有记载,“福昌旧有县,距宜阳城五十里。宋佐著作乐君宰于此,筑室署下,问名于郑富公,公命名曰燕堂。并为之记。碑在真武观,遗迹犹存。而苏文忠公,年二十五时,曾调此间任主薄,事载《东坡年谱》。今其城郭虽废。而两先生之流风余韵,不与时代俱湮。惜无立祠,以妥其灵。望古遐思,景行心切。嘉庆戊寅,睿摄篆韩城,因公过此,略叙始末,并为绝句,以记其事。”这是清代宋之睿的一篇文字,宋之睿,字思堂,四川叙永人,拔贡,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代理宜阳县丞,后任宜阳、卢氏知县,陕州判官。可知古有《东坡年谱》,记述苏东坡二十五岁任福昌主薄,这是史实。
宋之睿还做有诗两首,提及苏东坡。《福昌读富郑公燕堂碑记兼怀苏文忠公二首》。其一:“燕堂遗迹已成空,尚有碑传郑富公。七百年来寻手泽,风流宛视岘山中。”其二:“福昌南去水漫漫,异化萧条展碣看。叹息奇才如玉局,也来此地做闲官。”诗中其一的末句是写苏东坡,岘山在浙江吴兴县南。苏东坡任湖州太守时,曾游此山并有诗记游。诗中其二第三句是写苏东坡,玉局,宋代官职名,苏东坡曾任玉局观提举,后人因此称苏东坡为苏玉局。
有人提醒大家,才知道将近中午13时,时间紧促,大家纷纷上车。我们在车上又进入了苏东坡诗词的热烈讨论中!
成稿于2018/11/9/10:3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