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7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春秋左传注》读记】开篇篇:郑伯克段于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11 21: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边 于 2018-11-12 09:07 编辑

【《春秋左传注》读记】开篇篇: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段老故事了,这次读杨伯峻注的《春秋左传注》,读了却格外新鲜。《春秋左传》是文史双杰作,是鲁国史书,除记鲁国历史外,还兼记了其它一些列国的重要史实。“郑伯克段于鄢”故事就出自全书开始的“鲁隐公元年”一章。《左传》的文学性于此就便如春鸟鸣花开般的显现出来了,且光辉灿烂。

      《春秋》孔子编订,或者删订,文字极简,对历史事件、人物,褒贬含而不露,这种笔法,史称“春秋笔法”。《春秋左传》是左丘明在孔子《春秋》基础上的再创作,实际是一次重写,《春秋》原文一万六千字,《春秋左传》却达十八万字。一开始它独立成书,原书名叫《左氏春秋》。后来有影响的又有《公羊春秋》、《谷梁春秋》,公羊、谷梁两家,重在对孔子《春秋》经义的阐释,各有指归,内容上不像《左传》,尚文,补充了更多的史料。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仅记此一句。《左传》里的“郑伯克段于鄢”,就是对孔子《春秋》里这仅此一句的扩写。当然不是纯文学的扩写,是对翔实的历史史料的文学再加工。这也是一种笔法,后来的司马迁的《史记》,把这种笔法发挥到极致。

      《左传》里“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郑庄公下生时是先从娘肚子里出来的脚,是逆产,惊了母亲武姜姜氏,因此就不喜他,还给他取名叫“窹生”,窹通啎,就是倒着生的。三年后生了小的段,喜他。母亲姜氏就想叫他们的父亲郑武公立段为太子。武公没答应,百年后还是啎生即位,史称郑庄公。也许有这种不愉快了,庄公与那娘俩个就有了间隙,说一直怀恨在心,也不为过。啎生做了新君,即郑庄公,他娘姜氏还没忘老二段,就为段请制这个邑,让他去那里镇守。制的地理位置很险要,军事价值大,庄公当然不许,借故虢叔曾死在了那里,就拒绝了,说别的城邑计他挑。因此段去了京地,谓之京城大叔。古大通太,连同叔,都是相对庄公小的意思。段可是不老实,暗地里扩大地盘,加固城池,壮大兵马,做什么都超出城制,庄公看在眼,别人几次提醒,他也不去制止,任其发展,别有用心——想机会成熟了一举除掉段。果然,段以母亲姜氏做内应,谋反,败出京城,退到鄢地,庄公又攻到鄢,大叔又出奔共地。所以才叫他共叔段。庄公再没有去追杀他。姜氏也难辞其咎,庄公把她放移出都城,放置到城颍,发誓说:不到黄泉,我们娘俩就别见面了。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语,不写出兄弟关系,称郑伯,伯是爵位(这时候还有周天子,列国还都是诸侯国,虽也称国君,但还都通属大周朝),讽刺他难为哥哥,失教于段;称段,不言弟,是段不悌,做弟弟也没做好;曰克,是把双方当成两个国家看的,提高了段的地位。一句话六个字含这些褒贬,所谓“春秋笔法”,于此可见一斑。

      在《左传》里,左丘明把这一段描写,扩充到一百倍多,近七百字。事件起因、发展、结局,生动叙述,读之,我们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亲聆二千七百多年前的这位历史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述,人物、故事宛在目前。尤其刻画郑伯,让他的心理在故事的一步步发展中呈现出来,特别抓心。篇章结构之完整,也特别让人惊叹:有开头,有结尾。全篇文情并茂,生动曲折,那个时候,就产生了这样优美的记事散文,令人不禁对我们的语言产生了骄傲。

      我读见它的完整,是特别注意到,克段于鄢虽然记叙完了,正如我上面故事梗概介绍到庄公处置他母亲说到黄泉再见,可以结束了,在左氏笔下,却又出现了新故事:庄公把母亲姜氏安置到城颍地,颍有地方官颍考叔,是个孝子,看到庄公这样对他的母亲,想出一法去感化郑庄公。也不知他拿了什么宝贝,去献给庄公。于是庄公请他吃饭。饭桌上他把肉放起来,不吃,说是要拿家去给他母亲吃,他给庄公说,我以前吃过的东西母亲都吃过了,大王的肉羹,母亲还没尝过,请国君赏我拿回去,给母亲尝。他这是旁敲侧击,迂回地让庄公想到他的母亲。果然庄公感叹了,说,我该没有母亲啊,可当初说了黄泉下相见的话,君无戏言,现在后悔了,可有什么办法啊!颍考叔就给他出主意,说挖地道去相见,这不不违背誓言了吗?庄公如是行,入隧道见母亲,并赋歌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来了,也赋歌曰:“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读到这里,忽然诗情画意起来,进入了舞台剧的场景。虽只两句,刻画人物心理尤其出色。庄公微妙地道出了对母亲的思念、原谅,两人也同时道出了对将来生活的渴望。母子情深,这黄泉下见的,载春载阳了。

      遂母子如初。引《诗》:“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宣扬了孝道,深化出孝的主题。段当“弟孝悌”,忠于哥哥忠于国君,不应谋反。《春秋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能在那样无首无尾的文字里,截取出这样一个完整的篇章,正是它的文学价值之所在。

      读《春秋左传》,读杨伯峻注本,这哪里是学校里学课文,现在学校里课堂上这样学古文,永远学不会的。读古文,别以为有了翻译你就读懂了;还是要从原文读,读不懂古文,你同样也读不懂译文。杨伯峻先生的注正是从读原文出发做的这种引导。先生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可谓民国大师。读这部书,就等于我们退到了民国,上了民国大师的课堂,听到了他们的讲解。稍有热爱的人,读《左传》这部天书,读杨伯峻先生的注本,都能读懂的。

                                    2018-11-03  南昌

      

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22:04 | 只看该作者
刘熙载《艺概》摘录:

      《春秋》文见于此,起义在彼。左氏窥此秘,故其文虚实互藏,两在不测。
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左氏释经,有此五体。其实左氏叙事,
亦处处皆本此意。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
斯为大备。
刘知几《史通》谓《左传》“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余谓百世史家,类不出乎此法。《后汉书》称荀悦《汉纪》“辞约事详”,《新唐书》以“文省事增”为尚,其知之矣。
烦而不整,俗而不典,书不实录,赏罚不中,文不胜质:史家谓之“五难”。评《左氏》者,借是
说以反观之,亦可知其众美兼擅矣。
杜元凯序《左传》曰:“其文缓。”吕东莱谓:“文章从容委曲而意独至,惟《左氏》所载当时君臣之言为然。盖繇圣人余泽未远,涵养自别,故其辞气不迫如此。”此可为元凯下一注脚。盖“缓”乃无矜无
躁,不是弛而不严也。
文得元气便厚。《左氏》虽说衰世事,却尚有许多元气在。
学《左氏》者,当先意法而后气象。气象所长在雍容尔雅,然亦有因当时文胜之习而觭重以肖
之者。后人必沾沾求似,恐失之啴侈靡矣。
萧颖士《与韦述书》云:“于《穀梁》师其简,于《公羊》得其核。”二语意皆明白。惟言“于《左氏》取其文”,“文”字要善认,当知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也。

《左氏》叙战之将胜者,必先有戒惧之意,如韩原秦穆之言,城濮晋文之言,邲楚庄之言,皆是也。不胜者反此。观指睹归,故文贵于所以然处著笔。
《左传》善用密,《国策》善用疏。《国策》之章法笔法奇矣,若论字句之精严,则左公允推
独步。
左氏与史迁同一多爱,故于《六经》之旨均不无出入。若论不动声色,则左于马加一等矣。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以左氏之才之学,而文必范我驰驱,其识虑远矣。
《国语》,周、鲁多掌故,齐多制,晋、越多谋。其文有甚厚甚精处,亦有剪裁疏漏处,读者
宜别而取之。
柳柳州尝作《非国语》,然自序其书,称《国语》文“深闳杰异”;其《与韦中立书》,谓“参之
《国语》以博其趣”。则《国语》之懿亦可见矣。
《公》、《穀》二传,解义皆推见至隐,非好学深思不能有是。至传闻有异,疑信并存,正其
不敢过而废之之意。
公、穀两家善读《春秋》本经。轻读,重读,缓读,急读,读不同而义以别矣。《庄子·逸篇》:“仲尼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虽属寓言,亦可为《春秋》尚读之证。
《左氏》尚礼,故文;《公羊》尚智,故通;《穀梁》尚义,故正。
《公羊》堂庑较大,《穀梁》指归较正。《左氏》堂庑更大于《公羊》,而指归往往不及《穀
梁》。
《檀弓》语少意密,显言直言所难尽者,但以句中之眼、文外之致含藏之,已使人自得其实。
是何神境!
《左氏》森严,文赡而义明,人之尽也。《檀弓》浑化,语疏而情密,天之全也。文之自然无若《檀弓》,刻画无若《考工》、《公》、《穀》。《檀弓》诚悫颀至,《考工》朴属微至。
3#
发表于 2018-11-12 08:47 | 只看该作者
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听梅兄讲左传,有引有述,娓娓道来,痛快!
4#
发表于 2018-11-12 0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冷晰子 于 2018-11-12 09:57 编辑

话说,在论坛读文,能一字不漏让我读完的,不多,梅公子算一处。不愿错过,不想错过。
私心有愿:想梅公子一节一节的解说,我一节一节的读,收藏,算我读完《左氏春秋》,这应是我返坛的不虚此行与不悔此行。
昨天读毕飞宇《写满字的空间》,途中有乐,还有大喜,顺手写了《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说到你和柳藏的文字,真是受益良多,且读来有趣不累。
认真起来的梅公子的文,实在很帅。

点评

我也这么心思的  发表于 2018-11-12 11:16
5#
发表于 2018-11-12 10:03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8-11-12 10:03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11-12 09:29
话说,在论坛读文,能一字不漏让我读完的,不多,梅公子算一处。不愿错过,不想错过。
私心有愿:想梅公子 ...

楼台呢?在哪风雨中?
7#
发表于 2018-11-12 10:06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8-11-12 10:03
楼台呢?在哪风雨中?

昨日草稿,今日还得稍稍看下,不然,别字连天是我也。
8#
发表于 2018-11-12 13:12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8-11-12 10:03
楼台呢?在哪风雨中?

作业交了。



.
9#
发表于 2018-11-13 10:49 | 只看该作者
跟着梅公子读左传,越来越帅。

点评

郑伯可谓处心积虑。 于鄢——追到很远,穷杀也。  发表于 2018-12-4 16:42
10#
发表于 2018-11-13 11:38 | 只看该作者
1980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散文选》首篇“郑伯克段于鄢”,所以记得名,快过去四十年内容忘了。
11#
发表于 2018-11-13 18:25 | 只看该作者
鴳雀 发表于 2018-11-13 11:38
1980年1月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散文选》首篇“郑伯克段于鄢”,所以记得名,快过去四十年内容忘了。

已然书蠹一枚。
12#
发表于 2018-11-13 18:25 | 只看该作者

你这是什么?没看明白

点评

姐啊,那是给梅公子的左传单立了一个文档  发表于 2018-11-13 18:35
13#
发表于 2018-11-13 18:27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8-11-12 09:29
话说,在论坛读文,能一字不漏让我读完的,不多,梅公子算一处。不愿错过,不想错过。
私心有愿:想梅公子 ...

梅边也坐得住?哈哈,为嘛没上来跟帖子。看来我得安下心来,跟读梅边,跟读左传了。这是要上大系列的节奏啊。
14#
发表于 2018-11-13 1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8-11-13 19:21 编辑

读书时,古代汉语课本是王力的《古代汉语》四卷本,开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读着很喜欢,由此也喜欢上了《左传》。于是,春秋三传,只读《左传》。
15#
发表于 2018-11-13 19:37 | 只看该作者
能读读得下古文的人,真心佩服,我就读不下去,但我读诗经,喜欢风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11:12 , Processed in 0.17585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