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18-11-22 21:11 编辑
读苏轼《论修养贴寄子由》
《东坡志林》的卷一修养,有一篇文章《论修养贴寄子由》
此文写在元丰六年(1083年),乌台诗案后四年时间。苏轼此时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对于想施展人生抱负的苏轼来说,近似流放,他的心情很抑郁。
元丰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在黄州的苏轼,写给弟弟子由论修养贴。我读此贴,从苏轼文末的顿悟里,也有了对修养的新认识。
庄子的《逍遥游》,论境界一直是世人追求的。鲲鹏经过九万里,从北海到南海;列子御风而行,飘然自得,顺应本性,凭借六气之变,忘掉自身,修养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
这种理想,对于众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或者作为心向往之的目标,而在路上追求着。但是苏轼的论修养贴,读起来很接地气,例如文中的猫儿狗儿,可摸可感,生动形象地进一步说明加强修养的途径和内涵。
为人处事想达到任性逍遥,随缘旷达。除尽力去除自己的私欲,尽力地放下、放空,再没有别地更好地解决办法了。可是,又谈何容易呢?司马迁早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芸芸众生,忙碌而奔忙,为生产、生存不谈利不现实,但是维持生活之后,边界在哪儿?贪心不足,蛇吞象。为物役,离快乐会越来越远。
欲望人人有,但我们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俯仰天地间,无愧而自安。
把自己的私心杂念去除掉,在内心和外界寻到一种平衡、平静的状态,自然就有卓绝的解释了。这种理解无法描述,只能感觉和意会,并且千人千面,彼此的经验可以参考而不能借鉴。所以佛祖的教诲到此为止,只有拈花一笑了。
比如,老师的讲课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听课的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也是这样的道理吧!
在修炼心性上,每个人都自带光芒,只是尘世的一些欲望遮蔽本性,就像人得眼病一样,得眼病的人,看不清东西,求医问药,也只是求得眼药,去除蒙住眼睛的那层翳,而非光明药。对光明的感知是发自内心的觉悟和映射,而非医者能为。
眼睛有病灶,看不见光明,就以为光明不存在。若把这种遮蔽后的蒙昧世界,当做佛地,那么小猫小狗、呆子、傻子,除了吃饱睡觉,不再操心世间的事,更没什么杂念,和身边的树木,土地融为一体。那么,成佛不是太容易了吗?
不是蒙昧而未见的单纯,而是走过千山万水,历世态真相之后,还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又回到出发之地,但是内心迥然,自然自动地随缘随份而未觉得勉强,而不是那种未知中的别无选择和顺从。
一个修炼心性的人,一件一件地去除欲望,却又念念不忘:我自己为达到目标,都舍弃了什么,不是更累吗?
不计较地放下,之后就忘记。比如两个和尚下山,看见妇人要过河,师兄背她过河,放下妇人继续赶路。而师弟想的是男女授受不亲,佛门的清规戒律,师兄怎么全然不顾了呢?走了几十里后忍不住出言相询。师兄的话意味深长:我背她过河后就已经放下,你却背着她走了几十里啊!
做好眼前的事,天塌下来,也得朝后排。东坡在另一个篇文章《记游松风亭》提到,自己赶路,定目标要到这片树林中休息,看见寄住的寺庙更远,内心感觉越发疲惫,这得什么时候能走到?很久之后,突然开悟,像被钓到的鱼,突然脱钩得到的自由。想休息就休息,还分地点吗?即使在战场上,前进会被杀,后退会被处死的极端情况下,困了,也要先睡觉休息后再图其它。
如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过好当下的人,都是一直快乐的人。许多个当下连在一起,就是连绵不断的日子啊!日子是实在的,一些道理不是写在纸上,不是思考中,而是在日常待人接物的表现里。
若是某个人总说自己善良,无私,宽容等种种美德,在平静时说此话更像是标榜,而在处理具体事物中,下意识地决定,才是更有力的证明。他的修养,在顺境里是彬彬有理,但是更能在逆境里测试出深浅。江河能当镜子,映照万物,在平静中寻求心灵的顿悟往往不得。
这时,窗外有两口子打架,凶悍妇人和丈夫殴打谩骂,鸡飞狗跳,尽管日子不得安宁,但是他们生活的真味就在这打架的过程中吧!恰似江河鉴物,水流过草,柔情款款,水击打石,溅起浪花。
我在北方的初冬里,思绪跟随着东坡先生的论修养,而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享受一段快乐的读书时光。
拨云见日,就少疑惑,又富有拥抱生活的热情,不怕坎坷历练,更从容地享受雨后的彩虹美,雪后的梅花香。
附录:论修养帖寄子由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但此胜解不属有无,不通言语,故祖师教人到此便住。如眼翳尽,眼自有明,医师只有除翳药,何曾有求明药?明若可求,即还是翳。固不可于翳中求明,即不可言翳外无明。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儿得饱熟睡,腹摇鼻息,与土木同,当恁么时,可谓无一毫思念,岂谓猫狗已入佛地?故凡学者,观妄除爱,自麤及细,念念不忘,会作一日,得无所住。弟所教我者,是如此否?因见二偈警策,孔君不觉耸然,更以闻之。书至此,墙外有悍妇与夫相殴,詈声飞灰火,如猪嘶狗嘷。因念他一点圆明,正在猪嘶狗嘷里面,譬如江河鉴物之性,长在飞砂走石之中。寻常静中推求,常患不见,今日闹里忽捉得些子。元丰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