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投稿】东坡茶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23 1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柯伦 于 2018-11-23 20:17 编辑

东坡茶道

/柯伦

       东坡一生多磨难,沉浮起落笑谈中。
       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者之一的苏东坡,从茶文化的故乡四川走出去后,当官、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道,把茶文化推向高峰。


       深知茶性,以茶治病。
       苏轼喝茶、爱茶,与他深知茶的功用密不可分,他曾在《仇池笔记》中的《论茶》一则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而民间所传苏轼不仅用茶治好了文彦博的痢疾,更维护了大宋的体面。
       相传有一年,北宋皇帝过生日,辽国派遣特使来祝贺,苏轼受皇命前往作陪。前宰相文彦博当时已至耄耋之年,作为宋朝的名臣,文彦博曾在宋辽战争中打退辽兵无数,成为辽国既敬又怕的人物。
       这时,辽国特使提出要夜访文彦博,苏轼陪同其前往。
       于是苏东坡陪同文潞公到了太师府,当他们到了太师府时,文彦博却面带难色地把苏东坡叫到一边,悄声说道:“近日老夫患了痢疾,一天要上十多趟厕所,只怕在饮宴中有失体统。”
       “潞公尽管以茶代酒,我带有太皇太后赏我的龙团,你放心到堂前陪客吧!”东坡小声地劝慰了一番,就缓步到厨下吩咐去了。
       摆开酒宴,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辽国特使见文彦博面容清癯,须发皓然,不禁叹道:“久仰潞公大名,百闻不如一见,潞公鹤发童颜,何异当年,贵国神人真多哇!”
       “岂敢、岂敢,特使过奖了,老朽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今日只能以茶代酒,还望特使不要怪罪。”文彦博举起茶杯说道。
       宾主一直畅饮至夜半,方才尽欢而散。
       酒席上,文彦博始终端坐,没有上一次厕所,其礼仪完全维护了大宋朝廷的体面。
       事后,文彦博心中不解,陪客饮茶,本只想稍坐,但他感觉今夜的茶叶特别芳香,好象正对自己的口味,呷了几口,很是解乏爽神,三五杯下肚后,肠胃竟乖巧起来。他初始担心的痢疾,一点影儿也没冒上来。
       这陪客喝茶,竟然意外地治好了痢疾,他不明其中的奥妙,为此,文彦博便特意拜访苏东坡,问是怎么一回事。
       “请潞公不要挂在心上,本是小事一桩呀!”东坡风趣地笑着,顺手从案几上递过一杯茶,请他慢慢品尝。
        文彦博呷了几口,咋咋舌,道:“这茶味与昨夜的一个样。特别芳香,很是解乏爽神,肠胃舒服,不愧是太皇太后所赐的龙团呀。”
       “请潞公莫要见怪于我,你昨天所饮不是龙团,我说龙团,是为了吊你的胃口。这是姜茶,一半蜀地的真茶和一半生姜细颗,用新汲水浓煎出来的。昨夜,你的厨子就学会了这手艺。”东坡说出真相。
        “哦,没想到茶也成了世上良药!苏学士治好了我的痢疾,我应感谢才对,岂有怪罪之理。”文彦博折服了,不断地点头感叹。
       苏东坡哈哈一笑,说道:“去年有一位乡人,传授给我的这个药方。说是姜属热,能温肠胃,茶属凉,能去火解毒。这一凉一热,能调平阴阳,饮它无病则防病,有病则治病,家人用它,很是灵验,所以才请潞公一试。”
       文彦博听后,佩服不已。
       姜茶,价廉物美,还有防病疗病的良效,而苏东坡又乐于向朋友们介绍,所以不久,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广为流行起来。人们为了记住它的由来,特意给它取了个雅名,就叫“东坡茶”。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州一个中产家庭,父亲苏洵是一个有才华却考试总是不中举的人,于是在家专心写作并辅导儿子苏轼和苏辙做学问。
       苏轼20岁那年,苏洵带着他和苏辙离川赴京赶考,一篇《邢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题,惊艳了主考官欧阳修,小试官梅尧臣。欧阳修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当然,苏东坡除了是个大文豪以外,更有美食家之称,现在被流传甚广的东坡肉,正是出自苏轼之手。
       元丰八年,东坡从黄州复出,元祐四年被调往杭州任太守,其间东坡指挥民众疏浚西湖、修建湖堤,杭州百姓感其恩德,送来了猪肉和酒。
       东坡给厨工批了个条子:“酒肉一起送”给那些修浚西湖的民工。结果,厨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烧”,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香飘西湖,令人垂涎欲滴。
       经过几番锤炼发展,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之后,在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广为流行起来。人们为了记住它的由来,特意给它取了个雅名,就叫“东坡茶”。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几经沉浮,但他始终秉持旷达胸怀,笑看风云,坦然面对坎坷,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横生乐趣,消解苦痛,从而成就了他千古一人的美名。
       君子宽以待人。这个“宽”,有宽容,有宽和,有宽厚,有宽宏和大度。在人际交往中,苏轼均以茶性与茶道对之。
       苏轼年轻时有一个朋友,叫章惇。这个人后来当了宰相,执掌大权。他当政时,把苏轼发配到岭南,后又再贬到海南岛。
       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苏轼以大海般的宽阔胸怀宽恕了他。当苏轼遇赦北归的时候,章惇却倒了霉,被贬到岭南的雷州半岛。
       当苏轼听到章惇被放逐诶对消息,他在给人的信中说:章惇到雷州,我知道后好几天都很惊叹。这么大年纪寄迹海角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海康一带虽然偏远,但无瘴气,望以此开导他的老母亲。苏轼还对章惇的儿子说,过去的不愉快再提它也没有益处,多想想以后吧。
       苏轼的宽厚和大度,不仅是一种待人的态度,而且还是一种胸襟、一种境界。这正蕴含博大精深的茶道。
       苏轼喜欢喝茶,当时的紫砂茶壶很小,喝了一壶又一壶,很费事。苏轼就想做一把大茶壶,因此买来了紫砂天青泥,拍拍捏捏做了几个月,也没做成一把像样的茶壶。
       一天夜里,小书僮打着灯笼来请苏东坡去吃夜点心。苏轼看着灯笼计上心来,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把灯笼壶呢?就这样肚皮大大的灯笼壶做出来了,但又光又滑不好拿,于是搓条泥巴,这头搭那头,就像房屋上头的梁,烧制出来后,苏东坡提着“梁”,于是就取名“提梁壶”。
       为了纪念这位大文人,后人就把这种提梁式的壶称为“东坡提梁壶”。
       对细节无比执著,讲的是一个精致。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有所谓“饮茶三绝”之说,即茶美、水美、壶美。
       茶美自不必说,苏轼坚持认为,水也是泡出好茶的重要组成元素,他曾在《求焦千之惠山泉诗》中说道“精品厌凡泉”,其对烹茶细节的执著可见一斑。
       在苏轼谪居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钟情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童仆不堪每日往返劳顿的辛苦,悄悄在水桶里装上了普通的河水,但却被对水非常挑剔的苏轼所识破。
       后来,苏轼准备了两种不同颜色的桃符,分别交给童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须和寺僧交换桃符,如此童仆就无法偷懒了。此外,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
       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
       苏轼不仅自己汲水、生火、煎茶,对于磨茶也很精通。他还曾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一副对联趣事传天下,道尽世间冷暖。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轼足迹遍及各地,从四川到浙江,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在这当中,有关苏轼饮茶的趣事也是层出不穷,最令后人难忘的,莫过于他在莫干山中作出的那幅千古绝对了。
       相传,当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在一次外游中,路经莫干山,并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相当的冷淡,只是应付地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了声“茶”。
       待苏轼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苏轼引至厢房中,客气地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
       两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轼,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于是把苏轼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
       苏轼在客厅休息片刻,就起身拜别老道,这时,老道急忙请苏轼为其留下墨宝,以作纪念,苏轼淡然一笑,潇潇洒洒地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立刻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不已。从此以后,这个对子也被后人用来作为警示“势利眼”的典故,并广为流传。
       苏东坡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对饮茶一道,东坡深得独到之秘。同时,他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有研究。从他的诗词中可略见一斑:
      《试院煎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中谈论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其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口汤发雪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词中提到以谷帘珍泉煎烹龙焙绝品,乃是人间茶品之极致。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诗中前段描写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后段则以茶茗与自然的翻覆变化,反衬世事的无常而平抚自己悲苦的境遇。
      《水调歌头》:“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此词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得极为生动传神。
       斗茶斗智,茶墨结缘。
       在唐宋时期,文人雅士们以尚茶为荣,不仅嗜好品饮,而且参与采茶、制茶,于是斗茶之风兴起,人们聚集一堂斗茶品茗,讲究的还自备茶具、茶水,以利更好地发挥名茶的优异品质。
       这种“茗战”之乐,使得众多文人墨客为之趋之若鹜。范仲淹的《斗茶歌》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最好茶叶、最珍贵的茶具等赴会,先看茶样,再闻茶香,后尝茶味。经过一系列的比斗,苏轼和司马光所泡的白茶脱颖而出,但苏轼带来泡茶的是上雪水,水质好,茶味纯,因此比司马光的白茶更胜一筹。
       苏轼心中高兴,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状。
       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轼的气焰,于是笑问苏轼:“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
       众人听了拍手叫绝,认为这题出得好,以为能把苏轼给难住。
       哪知苏轼胸有成竹,微笑着在室内踱了几步,从容不迫地欣然反问:“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
       茶墨有缘,兼而爱之,茶益人思,墨兴茶风,相得益彰,一语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结缘,传为美谈。
       东坡去世那年,在一首诗中像是给自己一生作了一个总结。诗中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三“州”,都是东坡被贬的地方。东坡把这几处人生苦难之地,作为自己的“平生功业”,这又是为何?
       因为中国古人讲“三不朽”,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文学艺术可算在立言中间。而东坡的一些不朽之作,大都写在被贬之地。这也许与东坡先生精通茶道有关吧。

2#
发表于 2018-11-23 19:5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都在忙着围着第一轮投票,第二轮的文章也紧跟着上来了,好文,欣赏。
3#
发表于 2018-11-23 19:56 | 只看该作者
请按征文要求,先添加版权。谢谢!
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20:10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11-23 19:55
大家都在忙着围着第一轮投票,第二轮的文章也紧跟着上来了,好文,欣赏。

谢谢艾版提读!问好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3 20:12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11-23 19:56
请按征文要求,先添加版权。谢谢!

不好意思,已经改了。初次发帖,因不熟悉所致。
6#
发表于 2018-11-23 20:39 | 只看该作者
柯伦 发表于 2018-11-23 20:12
不好意思,已经改了。初次发帖,因不熟悉所致。

好的,感谢配合与支持。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09:05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11-23 20:39
好的,感谢配合与支持。

不用客气。欢迎常来指点!
8#
发表于 2018-11-24 22:26 | 只看该作者
读文,品茶,来看看不一样的东坡先生。赏读学习佳作,问候!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05:14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11-24 22:26
读文,品茶,来看看不一样的东坡先生。赏读学习佳作,问候!

欢迎云雾先生,提读,点评,问好!
10#
发表于 2018-12-1 20:47 | 只看该作者
文是不错,可惜有太多地方与网络文章大段相似,谢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8:13 , Processed in 0.05529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