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如鱼饮_AE6MV 于 2018-11-28 13:57 编辑
为什么苏东坡是五千年来活得最幸福的人? 苏东坡的诗词精妙绝伦,饱含人生哲理,大家耳熟能详,苏东坡的人生也是精彩而丰富的,他经常被称为“五千年来活得最幸福的人”,这和苏老的诗词成就一样,也很值得研究一下。苏东坡一生坎坷,颠沛流离,为什么能获得这样让人向往的“殊荣”呢?我尝试着将苏东坡给我的感受和启发总结了三点,与诗文成就无关,俗世中的你我,谁做到这三点,一定也是个幸福的人,只不过苏东坡将这三点集于一身,发挥到极致,并且通过他的旷世才情,传世作品,让我们跨越千年依然可以得到苏东坡情感和思想的滋养,依然可以感受到他这一生的精彩和幸福。 心中有爱 苏东坡可以说是一个心怀大爱之人,他爱国、爱民,在初涉仕途之际,他写了很多策论,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使国家富强的各种“提案”。爱国其实是基于爱苍生,爱黎民百姓,苏东坡一生政途坎坷,多次被“发配”、“贬职”,但是却用自己为官一任的职责,每到一个地方都为当地百姓干了很多实事,治理洪涝水患,预防各种灾情,我们熟悉的苏堤,就是当年疏浚西湖,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命名的,像这样的“名胜古迹”每个苏东坡“被贬”的地方可能都有类似的“景点”。 苏东坡对苍生的爱,不是高高在上的,从他的诗词里,你会发现他的爱非常诚挚,苏东坡的诗词,写各个阶层的都有,田夫野老、稚子儿童、圣贤伟人,都以非常生动可爱的形象出现在他的诗词和生活中。苏东坡名篇《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有这样的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苏东坡与朋友家的柔奴聊天,柔奴虽然是歌妓,但是苏东坡在聊天中却被她的豁达深深感动,这阕词的结尾就是那句著名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诗词里柔奴笑容柔美,歌声轻妙,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因为苏东坡知道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愁苦,所以心里充满对柔奴的同情,而柔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回答想必更让苏东坡十分感慨和敬佩。没有这份感同身受的情感,苏东坡写不出这样的诗词,这是苏东坡对苍生,对一个平凡人的爱。
苏东坡对亲人、朋友更是爱得铭心刻骨,他很钟情,爱情、亲情、友情都非常和谐、深沉。苏东坡写给亡妻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来真是让人肝肠寸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东坡和弟弟苏辙的兄弟情也很深厚,有很多的书信往来,诗歌应对,《水调歌头》就是回复弟弟时的真情流露、人生感慨。这真挚饱满的深情,成就了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也让他的人生和谐而美好。 读一些名人传记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非常有才气的人往往处理不好与身边人的关系,可能因为有才气的人经常也是很有个性的,或者太过专注于创作,忽略了身边的人。很多时候缺少一个“家”的归宿,缺少情感的温暖,人生就蒙上凄凉、孤寂的颜色,也许这种“颜色”和一些伟大作品的诞生是相辅相成的。但是苏东坡是很幸运的,他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一颗仁爱之心,并有感受爱和付出爱的能力,所以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美满和幸福。回到我们这些小人物,就是重视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爱身边的人,有能力的话就去关心去帮助更多的人,在爱的温暖和重量里获得我们稳稳的幸福。 苏东坡的爱,也表现在对自然万物、对生活的热爱,有一份自己得以安之若素的对生活的情爱和兴趣。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讲到,苏东坡被发配到海南蛮荒之地,当地条件非常艰苦,他没钱没权,当地人宰一只羊,他只能得到人家剃完肉后不要的羊脊背,他就想办法将这羊脊烤了尝尝,结果特别得美味,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里详细的介绍“烤羊脊”的做法和独特的味道。在《与子由书》里,苏东坡“嘚瑟”到“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逸”,一个活脱脱的吃货跃然纸上!在粮食特别贫乏的时候,苏东坡还发明了用山里的各种野果酿酒的技能,提到与苏东坡有关的美食佳酿,真是举不胜举,深深地感受到苏东坡对美食的创意和执着,对生活的情趣,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幸福的人就是有足够的情趣,足够的好心态,足够的耐心,精心将“下脚料”烹制成美食的人,他对生活、对身边的人、也包括对自己有足够的爱! 有哲人的智慧和辩证思维 苏东坡不只是诗人,也是一位哲人,这从他的诗词里可见,大家很熟悉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似简单的写景,简单的“认识论”,其实饱含人生哲理,很有哲学的思辨意味。他的诗词不像杜甫的是对社会深沉的悲痛和忧思,也不像李白的放荡不羁、豪情万丈中自有一份洒脱,苏东坡的诗词是对漫漫人生、对悠悠历史、对大千世界、对浩渺宇宙的思辨和感怀,是一种大境界的达观。苏东坡的一生颠沛坎坷,没有几个人像他那样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发配”,几上几下,但是他的大境界,让苏东坡超越了现实的种种不幸。哲学家或说有哲学思维的人往往都比较随遇而安,因为“哲学”会让人形成一种辩证思维,从好的事情里看到坏的一面,从坏的事情里发现好的东西,有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和达观。在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他的这种思辨和达观是来源于儒家、佛教、禅宗思想的精华,他又将这种精华提炼在自己的思想和诗词里,我们真的应该多了解一些苏东坡的诗词,感受一下里面的人生境界。 有一次我负责组织公司的一个活动,在准备过程中好几个环节都出了问题,有我安排的失误,有其他部门配合的不到位。那段时间我正在读叶嘉莹先生的《北宋名家词选讲》,心里特别郁闷的时候,想起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忽然觉得没什么可郁闷没什么可害怕没什么了不起的,于是我就在工作记录本上写下:“今天是个很好的日子”,然后记了自己犯的几个错误,告诉自己这些都是很好的成长经历,以后不会在犯这些错误了。调整好心态,在晚上的活动现场,我情绪饱满,自信勇敢,就像苏东坡走在雨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那次活动的气氛和效果都非常好。 心底宁静 前面我们说苏东坡钟情,他的钟情,也包括忠于自己,从而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苏东坡做官期间是宋朝朝野政治斗争非常激烈的时候,他一直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政治主张,坚持对百姓最有利的治国之策,以我在小公司的若干年工作经历理解,我觉得就是不站“强队”,只站“对队”,这导致了苏东坡不断被流放、入狱,甚至生命危在旦夕,但是他活得坦荡问心无愧,所以不管是感慨人生,还是柔情寸断,他的内心都是平静而充盈的。我以为这种内心的平静和充盈是一个人能否幸福的关键。我们常说“好人一生平安”,但是一生的路很长,其实谁都不免磕磕绊绊,好人的“平安”不是来自不经历坎坷,而是他做为一个“好人”将获得的内心的安宁,这是很宝贵的。这种宁静和真诚守护着苏东坡的美丽心灵,滋养和创造了他在生活中的种种才情。 也有人认为,苏东坡的人生是个悲剧,因为始终没有实现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那他真的不懂苏东坡,不懂幸福。从更达观更多元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苏东坡有这样的才情丰富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并将这样一笔宝贵的财富,精彩绝伦发人深省的精神遗产留给后世,苏东坡,真的没有遗憾,真的是幸福的,是五千年来最幸福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