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8-12-17 21:54 编辑
苏轼,潍坊的月亮
北宋之后,苏轼便成了潍坊的月亮。
念上一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似乎已触到了当年的潍坊月夜。
潍坊的月夜,千百年一直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反复缠绵,仿佛可以缝合人世间所有悲欢,不由人不生出深深向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面朝大海的潍坊,春暖花开的夜晚,海中升起的明月或许也曾吟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星空谈经论道,反复追问潍河几时见月,河月又是几时照人。月色里的花林如梦似幻,氤氲开几许神秘,好像仍在咀嚼嫦娥奔月的传说。
传说里的嫦娥本是占月族女子,嫁与后羿为妻,寒浞杀后羿后带嫦娥来到了古寒国。古寒国即今日潍坊寒亭,《后汉书•郡国志》载,“寒亭,古寒国,浞封于此”。寒浞极为宠爱嫦娥,刻意在云雾缭绕的云台山上建起广寒宫,让她可以在月圆之夜于此占月。但厌了尘世纷争的嫦娥最终从云台山奔月,只在潍坊留下一个传奇,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来此追寻那份风雅。
北宋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太守,密州即为今日潍坊诸城。潍坊的风物给了东坡太深感悟,使得他中秋之夜登诸城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思绪如飞瀑与月光共舞,“把酒问青天”,把潍坊的月亮咏成了千古绝唱。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写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沐浴在潍坊的明月清风里,佛释道圆融兼通的苏轼,即便任职初期遭遇荒灾,亦保持着旷达乐观。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以野菜果腹,写下一篇《后杞菊赋》,其小序云:……日与通守刘君庭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风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豁然超脱于际遇之外,哪怕在困窘中亦能觅得几点诗情。
熙宁八年十月,苏轼率同僚到常山冬祭之后,在铁沟习射会猎,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扫尽词的柔媚之气,尽显阳刚之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气象恢弘之作,已经融入了潍坊的山山水水,塑成它内在风雅的骨骼,使得风月无边的潍坊从不浅薄。
熙宁九年冬,苏轼奉旨调改知河中府,要与融入他干云豪气的潍坊作别。然而潍坊实在不舍这位深谙自己灵魂的诗人离去,一再用大雪阻路来挽留。苏轼于除夕之日赶到潍州,因大雪相阻,只好投宿在石佛寺。石佛寺老方丈盛情款待太守,共进年夜斋饭,恳请东坡题诗留字,东坡欣然应允。第二天为熙宁十年大年初一,雪过天晴,恰似潍坊在用妖娆阳光为东坡送行。苏轼携家眷启程,但是到达青州地界时,却又下起了大雪,东坡亦感慨万千,特意于雪中挥笔题写《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除夜雪相留,元日晴相送。东风吹宿酒,瘦马兀残梦。葱茏晓光开,旋转馀花弄。下马成野酌,佳哉谁与共。须臾晚云合,乱洒无缺空。鹅毛垂马鬃,自怪骑白凤……自此之后,苏轼雪中离别的惆怅,成了月夜潍坊梦里反复咀嚼的感伤。
苏轼之后,又一位风雅卓绝的诗人客居潍坊,她就是李清照。但怀旧的月光还在念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念着“何时偏向别归圆”……而潍坊则用那位风雅卓绝的诗人来标记天空明月。
一座城,因为一个人而愈加蕴藉风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