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记忆中的铡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2 1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喀嚓、喀嚓……”随着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铡草声。
“嗯,不错,这姑娘铡草还挺像那样。”同时也听到了路人对我的赞美声。
  两年前,我结识了一位爱好收藏老家具、老物件的朋友,今天受朋友之约,去朋友家中造访。在众多的老物件中朋友拿出一口铡刀。从外观看,这口铡刀存在年代已经很久,木制铡身已经退色,铡刀已经生锈。(朋友已经打磨过,刀刃已经变得很锋利。)据这位朋友讲,这口铡刀是他在济南市章丘区的曹范街道收来的。
  朋友家中喂养着两匹马,恰好也有成垛的玉米秸秆,朋友半开玩笑地说道,“要不要试一试铡草的感觉?”
“哈哈,这种活对我来说太熟悉不过了。”
   朋友双手掐住玉米秸秆,肘臂一揽,用腿挡住,把秸秆向铡床里伸过来,我抬起铡刀从上而下,用力一摁,“咔嚓”一声,整个儿玉米秸秆齐刷刷分为两截,露出白生生的岔儿。就这样,随着秸秆一伸,铡刀下摁,“咔嚓,咔嚓”声节奏均匀,沉闷悠远中透出清脆悦耳。
   面对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农具,我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昔日和父亲一起铡草的场面。
  父亲的那口老铡刀,是包产到户后购置的。铡刀的构成十分简单。一块一米多长的硬质木材,削成四个平面,做成铡床,中间开槽,镶入一把一米多长、一巴掌宽的大铡刀片,在刀片前段的一个孔中,穿有销钉。在开槽的缝隙,附有铁皮,铆钉镶楔,铡刀给人的感觉是憨实凝重。
八十年代初,牲口作为农业耕种的重要一份子,家家户户必不可少,我们家也不例外,父母省吃俭用,终于买到一头小牛犊。每到春夏和初秋季节,牛儿会被我们放学后牵到荒草地、道边、沟壑旁放养,但天气渐冷,冬天到来后,植被干枯,树木凋零,每每这个时候,就需要给牛儿铡草吃了。
  记忆中,两个哥哥在外地上学,自然而然的铡草成了我和父亲习以为常的活儿。我和父亲配合地很默契,我负责操铡,父亲则手按玉米秸秆往铡刀处放,听着铡刀切玉米秸秆发出的声音,闻着秸秆散发的味道,真是别有情趣。
  铡草不仅是个力气活,还需讲究技巧。那个时候,感觉父亲真是了不起,对农活儿样样精通,就见父亲不紧 不慢,耐得住性子,续在铡床槽口上的草料总会长短均匀。而我似乎是受父亲的熏陶,也会变得灵巧的很,眼明手快,看到父亲将草已续到铡床上且其双手的任何部位都已离开铡床后,用力按下铡刀。也是担心铡伤父亲的手。其实,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父亲的操作很有分寸。
  铡刀用久了,刀刃就会变得木讷,不锋利了。此时,父亲就要磨刀了。每每此时,父亲就会在葡萄架下的那块大石头上磨刀,那嚓嚓的声响很多年我都不曾遗忘,磨刀是一件很费力气的事情,父亲双手握刀,向前推磨的每一下都是那么的认真、用力,时而操刀用手试一试刀刃,直到老人露出满意的微笑,我猜想那刀一定是磨好了。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如今,各式各样的自动化机械的出现,特别是机械耕种的普及,人力和畜力耕种方式早已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淡出百姓的生活,收割和耕种的机械化,尤其是机械自动粉碎机的出现,让既笨重又危险的铡刀早已“刀枪入库”,甚至消声灭迹了。它曾经的存在也逐渐被人们淡忘,而我却对它一直记忆犹新,更对父亲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老人走了,带着自己一生的付出没有白费的满足走了,是啊,普天下哪个老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有出息呢?今天,我们兄妹三人都学有所成,有所建树,这也是对老人最大的回报。
  “咔嚓,咔嚓……”听,这是老人昔日的奋力铡草的铿镪号子声,今天再次回荡在耳畔。

2#
发表于 2018-12-2 17:09 | 只看该作者
古老的铡刀,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进入收藏领域。但是,岁月抹不去人们的记忆,这样的回顾感觉很温馨。
3#
发表于 2018-12-7 15:31 | 只看该作者
深有感触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11:57 , Processed in 0.04854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