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8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70【投稿】他的人生,他的乐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3 18: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8-12-9 19:46 编辑
                                                                               他的人生,他的乐观
                                                                                              森然
      “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这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第一条评价,我认为是对苏轼一生最完美的诠释。
  纵观历史长河,任何普通的事情,常见的品质,出现在不普通的人身上时,那便不普通了。所以,传说中夺一山之灵气,如文星降世的苏轼,他的乐观便与常人不同了。当我们把苏轼生平与其作品结合起来时,我们可能会发出一声惊叹“世间安能有此人尔”。
在苏轼人生的前四十五年,他的人生并未波澜,二十二岁中进士,初仕八品判官,一路高升,青云之上,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太守、湖州太守。同时,以其超人的文学才识,此时的苏轼已在当时文坛占有极大的话语权。位极人臣,拥护者众多,一展抱负的机会近在眼前。如古往今来那些青年才俊一般化为时代的一块墙砖。但上天似乎不是很想让他就这样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一位中国史上的精神巨人就在公元1079年诞生了。四十五岁的苏轼因其出身,与欧阳修、司马光等旧党人士私交甚密。自然而然的站在了与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对立面。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让宋神宗不得不将其下方黄州。而黄州,也是他真正开始可以被称为“苏轼”的地方。
  在黄州任团练的前两年,这个用其精神感染中国将近一千年的男子与多数人无异,大难之后对未来人抱有憧憬。在游清泉寺后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三句充满希望的词句。但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以表现出苏轼的光茫。同年七月,苏轼第一次游览赤壁矶。当他登上岸头,迎风挺立。滚滚而来的江水瞬间冲进了他的胸膛,将其对人生的最后一丝希望之火熄灭。他品味着慢慢历史长河中的“千古风流人物”,他由赤壁一名想到了周公瑾的雄姿英发,他似乎也想于这山水之间,来一场属于自己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建一番不世功业 。幻想总是让现实更加可悲,想到自己已而立之年,仍然毫无建树,心中郁结更胜。但转念一想“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本就如大梦一场,与其自怨自艾,不如与这江月共饮此杯,将那前尘都放下吧。如此的旷达,如此让人惊叹,“苏式”乐观的光辉尽览无余,这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羁,而是面对挫折时的坦然,让常人所不能及的坦然。
   赤壁矶太美,美的让苏轼魂牵梦萦。七月十五的那天,他又与友人划着小船,泛舟于此。这一次游玩,触发了苏东坡对人生、对生命与对大自然的第一次真正真正的思考,写下了一篇极具道教思想色彩的文章—《前赤壁赋》。他似乎看见深不见底的水下游蛟龙在乱舞,远处飘零的小船上传了寡妇的呜咽。悲景必引悲情,他想到了当年的那个青衫司马,也想到了自己。他看着赤壁矶头,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枭雄之姿浮现在他眼前。可即便是如此人物,也不过落得一个“而今安在哉”。或许自己等人也只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与这绵绵不绝的江水相比,似乎顷刻之间便消失于历史长廊。他想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这都是不可能的,无奈下只能将这念想随着箫声归散与天地间。若此次游玩就这样以悲观无奈收场,那便不是苏轼。他开始对生命与大自然进行了辨证的思考。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那有什还需羡慕的吗?四十三岁的苏轼渐渐“成熟”,他不再“哀吾生之须臾。”,而是在这取之无尽的大自然中自得其乐,逍遥自在。他的人生与生命在此处超脱了,建功立业已不再那么迷人,他那无可救药的乐观有了雏形。
第四年春,苏轼还是那个天真烂漫的苏轼,他浑然不知今宋朝那个热衷改革的明君将要离世,自己也将脱离苦海。他穿得像一个乡间老翁,竹杖芒鞋,漫步于乡野之中,没有一丝宋时士子的质感。但当他在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时,我们便知道,这是宋朝最伟大的文人。一个真真正正的精神巨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疯子”来了。
   苏轼的归来,并不是如他的词中那样“也无风雨也无晴”般的平淡。仁宗年幼,太后听政,那位同样名垂青史的司马相公重新执掌朝野。苏轼作为“元佑重臣”直升三品。此时的苏轼已不是四年前那般盲目抵制新法了,他明白新法的良弊。对自己的上司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的政策提出反对,最终无果之下,他自请离开京师,前往自己心中的养老之地——杭州。
此时的杭州与柳永“归去凤池夸”时的模样已大相径庭。严重的沼泽化使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杭州作为宋朝的特大城市,一旦奔溃,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挽回的。苏轼深知其中利害,立马重提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建议于朝廷。在其无数次的上表之后,朝廷终于答应。苏轼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政绩。
这次工程的规模是巨大的,苏轼的工程师天赋也在此时展露无余,西湖问题的到了全面的整改。他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仿效那个和自己仿佛有着不解之缘的白居易,用湖中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苏工程师便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杭州百姓摆脱了盐水之患。
疏浚西湖,整治水道,治灾施米布药,这一系列的实事让乱成一锅粥的宋朝第一大城市杭州逐渐恢复稳定,也让苏轼在民间的名望瞬间达到一个高峰。民间的呼声加上高太后的青睐,苏轼在后来的几年中虽然不停在上下浮动,但也算过的安稳。这样的生活就在苏轼五十九岁的时候结束了。公元1903年9月,高太后离世,隐忍近九年的仁宗掌权,他开始了对元佑党人的疯狂政治反扑,对他的老师苏轼进行了明面贬谪,实则流放的报复。也正是这一次的流放,让苏轼那无懈可击、近乎妖孽的乐观处世的态度大方异彩,感染众人,也成了苏轼对那些阴暗角落里的小人的最有力还击。
   惠州在宋朝的位置我们可以从“天涯海角”一词大概猜想而知。经历了长途跋涉后,苏轼一行人终于抵达了这里,不同于柳宗元、白居易那般意志消沉,在来到惠州的第一天就沉州的的四年,苏轼前前后后写下了160首诗词与几十篇文章,让惠州名扬天下。同时有大力推行教育,传播文明,以至于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聚于惠地,大办书院,兴盛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杰出的贡献,百姓的爱戴,罗浮山上可以一探自己的养生大道,每天荔枝美酒。天真烂漫的苏轼似乎爱上了这个地方,丝毫没有身为贬谪之人的惶恐。为了纪念这段美好的时光,他写下了一首极具他晚年风格的诗《惠州一绝|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风向田园派的转变,代表了苏轼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大起大落后那颗逐渐中正平和的心,他并没有因生活给予他那么多磨难憎恨,反而更爱生活。苏轼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让他的政敌们害怕了,他们要让苏轼永无翻身之地。于是,苏轼开始最后的人生之旅——儋州。
   家破人亡的苏轼带着幼子登上了这片仍未开化的土地,这时的苏轼已经老了,是心灵上的衰老。“今到海南,首当作官,次便作墓。”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从这些语句之中,我们大可推测这位风华绝代的文坛巨人当时的无奈与沧桑。不过儋州的老百姓可不这么想,他们知道,改变儋州的人来了。没有住处,儋州百姓便帮他搭了三间茅屋,没有肉,猎户便送她肉,不过至于药,儋州还真的没有药。苏轼那乐观的本性一下子就回来了,他为自己的茅屋取名“桄榔庵”,还写了篇《桄榔庵铭》来纪念。混杂着报答百姓的情感,苏轼在这里除了大兴教育以外,还大力传播科学、医学。劝导当地土著摒弃一生病就杀牛的做法。在看到当地汉黎两族的矛盾之深后,他首次提出了民族平等这个概念,大力推广农业开发。儋州四年,苏轼用自己独特的人道主义光辉对当地人民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也用自己即将枯萎的生命做出了对文学最大贡献,作《书传》一部,完成了对《易传》与论语的修订。
   苏轼的一生,与他的乐观密不可分。他的作品完美展示了这种积极向上而有坦然接受现实的人生态度,一扫晚唐颓靡之文风,与欧阳修、司马光和曾巩等人树立了一个堪比魏晋风流的宋人风骨。四十年的漂泊,两任妻子的离世,磨难并没有让他倒下,反而让他变得越来越中厚,越来越豪放。他用他的乐观,用他的豁达,让那些阴暗小人瑟瑟发抖。苏轼,一个浑身散发光芒的伟人!
2#
发表于 2018-12-3 18:55 | 只看该作者
读之观之,祝贺成文……
3#
发表于 2018-12-3 18:56 | 只看该作者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很对
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 19:02 | 只看该作者
一袖芬芳 发表于 2018-12-3 18:56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很对

林语堂先生,近代最喜爱的作家。
5#
发表于 2018-12-3 19:05 | 只看该作者
苏轼,一个浑身散发光芒的人。太对了。
6#
发表于 2018-12-3 19:46 | 只看该作者
苏轼,一个浑身散发光芒的人。说得好!
7#
发表于 2018-12-6 10:34 | 只看该作者
宋神宗之后是宋哲宗,文中似乎有误。浅述了苏轼的一生且表达了对他的敬仰,文字舒畅,有层次。

点评

木版仔细,请作者也注意一下。  发表于 2018-12-7 00:08
木版仔细,请作者也注意一下。  发表于 2018-12-7 00:07
8#
发表于 2018-12-23 14:44 | 只看该作者
此篇对苏轼“乐观”性格的形成,做了一次长线梳理。手法比较单一,大段的陈述容易让人精神游离。
9#
发表于 2018-12-28 17:05 | 只看该作者
为这一份乐观,顶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8:14 , Processed in 0.05722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