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犹如一颗流星,在浩渺的时空一闪而过。不管是刀光剑影还是黄尘古道,都湮没在时光中。总有一些人,让后人无法忘记他们的存在和光芒。历经千年,他的名字以及他的事迹仍灼灼生辉,温暖着我们的心。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原序中这样描写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丰富的精神粮食。像苏东坡这样人物,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赞誉不绝,绝对是心服口服的。其中有一句话让我一下子记住了,林语堂写到,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上初中时接触到苏东坡,是他的千古名句《念奴娇 · 赤壁怀古》,多少政府部分的前厅和官员办公室,墙壁上都挂着这首词。词的好处,不用多说,有几个人不望其颈背。后来才知道《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是苏东坡的父亲,对苏东坡的才学有点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苏轼于宋仁宗景祐3年12月19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怪道眉山出这么驰名中外的文人,地域的灵气传承),号东坡。中国人,即便不识字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苏东坡的。世人皆知的东坡肉,现在农村,成了宴席上的一道硬菜,虽然正宗的做法早已面目全非。
苏东坡的在文学上的成就,不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应该是天生的,自古以来比他刻苦努力的人多得是,为什么都没有他的成就大。好多的事,不是你付出毕生的努力就能得到的。
苏东坡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极力支持革新,苏轼清新又雄伟,超然且庄重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欧阳修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东坡一生,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在各个方面几乎没有他不涉及的,美食、建筑、医学、酿造等等,他热爱生活,喜欢文字书画,乐观面对现实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为什么他会一而再三的遭人陷害?因为他太厉害了,厉害到让嫉妒他的人到害怕、嫉妒的地步,不除不为快的地步。虽然他也曾经恐惧过、懊悔会,在他和朝云生下儿子时,他还写一首诗自嘲: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诗句虽然诙谐,也充满无奈和心酸。
苏东坡人格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铭记他、崇拜他、爱着他。他的书法和诗文,现在已是世间极品,价值连城了。世人喜欢他不只是诗词写得好,诗词好的人多的是,像李白、杜甫、李清照等,更主要是苏东坡一生的际遇和作为,让世人钦佩、爱戴。综述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丰富感动,不知道从哪里写起。他的为民请命,舍身救民,慷慨救国以及建孤儿院、公医堂等等,每到一处,全民皆爱,没有不拥护他的,他的事迹几天几夜也叙述不完。从以下四点叙述心中的苏东坡。
一是他在诗文书画上的成就,简直独一无二。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也与兄弟苏辙、父亲苏洵并称为“三苏”。我记住苏东坡最早的一首诗就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后来读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苍凉雄伟,境界开阔。
二是他流传的美食,使得中国华夏这个爱吃的民族,对他的东坡肉赞口不绝;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苏东坡不但是酒的鉴赏家,还会自己造酒。他在定州短短的一段时期,他曾做过橘子酒和松酒。在他的《松赋》里,他提到过蒸馏法。在惠州他制作桂酒,生平第一次品尝了南方的“酒子”。在一首小诗里,他说他一面滤酒,一面喝酒,直到醉的不省人事。
三是自古至今,所有的文人受贬次数之最,惟苏东坡的经历无人能比。在网络上看到文友绘画的苏东坡平生足迹,简直走遍了当时的中华大地各个角落。他的光芒就像月亮或者太阳,照耀宋朝时代的天地山河。现附网络上地图(当时在网络上看到这张图,我有点心酸,看着密密麻麻的小字想,辛亏这么心胸的人才扛得住这样的折磨,换别人早倒下了)。这么豁达的聪明的男人,在面临磨难和打击时,只有他能有超人的智慧,化解这一切。也正是这些磨难,使他的文字,在年老时更具有超脱乐观。
关于苏轼的生平,百度和各种资料都有记载,不再赘述。读钱钟书《苏东坡传》中的几个小故事,使人读着莞尔一笑。这些传说中的故事,应该就是苏东坡本性使然。
在绍圣四年(1097年),快到除夕了,两个元祐大臣先后死亡,情况不正常。老太后的秘书也处了死刑。三月,神奇道士吴复古,给苏东坡带来不好的消息,朝廷派董必来视察并报告贬大臣的真实情形。他们知道,苏轼所到之处,无不收到百姓、朋友的照顾和爱戴。他们容忍不了世人对苏轼的好,归根结底,是发自内心的羡慕嫉妒恨吧。董必要雷州半岛到海南,就如瘟神下降人间,他的副手彭子明对他说:“别忘记你也有子孙”。董必的副手果然查出苏东坡住在官舍,颇受太守张中优待,张中后来遂遭革职。苏东坡很少恨别人,但他很不喜欢董必。他把自己被赶出官舍的事,与朝廷开了个玩笑。“必”读音同鳖,他就写了一篇寓言故事,最后提到鳖相公。故事写到苏东坡有次喝醉,被龙王派的水兵拉去做客,苏东坡身穿道袍,足蹬道履,在金碧辉煌的龙宫见到了龙王。龙王请他写一首诗,苏东坡欣然应允,一挥而就。中精灵水怪赞口不绝,只有鳖相公,向龙王指出诗中有一字,是龙王的名字,应道避讳。龙王听后大怒,赶苏东坡龙宫,苏东坡感叹:“到处被鳖相公撕坏”。苏东坡一生与人相处时豁达、大气、包容,不睚眦必报。唯有这次小小的泄恨,让人看了倒觉得痛苦,只是觉得对董必,骂得太轻了。
(图中标记的地点都是他曾去过的地方,曲线是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出他在北宋官场上的大起大落,只代表行进方向,不代表实际路线。)
四是在远离皇帝的偏远穷乡僻壤,他的人品善良、豁达,得到诗人、公卿、隐士、道士、歌女、农妇的敬仰。他的邻居和朋友,在他受贬时,一直追随他的左右。苏东坡的生活虽然困苦潦倒,在人际关系上客人络绎不绝,生活上做的风生水起,他家几乎无时无刻都有客人。即便没有客人,他就出去找邻居农民农妇聊天。给后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被贬时不停的奔走,所到之处,处处忙碌做利国利民的大事。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予需要他的人,他给予的多,索取的少,这是他人性充满光辉的根源。
造成他命运转折的点——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他天性纯朴,没有城府。他自谦“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本是文人自谦的话,被新党歪曲诗义,诬陷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如此对皇帝不忠不义,简直大逆不道。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嫉妒怨恨他的人极力至于他于死地,喜欢欣赏他的人,也大有人在,拼命保护他。不同政见的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告老在金陵,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传说在徽宗崇宁五年(1106)正月,天空出现彗星,在文德店东墙上的元祐党人碑突造电击,破而为二。徽宗大惧,但因怕宰相反对,使人在深夜时分偷偷儿把端门的党人碑毁坏。雷电击坏石碑一事,使苏东坡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死后的前十年间,凡石碑上刻有苏轼的诗文或者他的字,都奉令销毁。他的著作严禁印行,他在世的一切官衔全部剥夺。当时有人在杂记中记:“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崇宁大观间,海外苏诗盛行。当时朝廷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越严,而传越多。”
雷击石碑后五年,一个道士向徽宗奏称,曾见苏东坡的灵魂在玉皇大帝驾前为文曲星,掌诗文,徽宗越发害怕。,急将苏东坡在世最高官爵恢复原职,后来另封高位。在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皇家已经开始搜集苏东坡的手稿,悬价每一篇赏制钱五万文。太监梁师成付三十万文购买颍州桥上雕刻的苏东坡的碑文。到后来的高宗皇帝阅读苏东坡的遗著,尤其有关国事的文章,非常敬佩他的谋国之臣,至刚大勇。到孝宗乾道六年,赐他谥号文忠公。
1011年6月13日,苏东坡躺在床上,哽咽抽噎,那天竟不能起床接待客人。6月15日,他自靖江北归常州家园,他万劫归来的消息引起轰动,老百姓自发到运河两岸迎接他,他向同船的人说“这样欢迎,折煞人也”。7月28日,他迅速衰弱,方丈向他耳边说:“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勉强想就错了”。这也是他的人生观,一切道在于自然。
儿子迈向前请示遗教,他一言不发,苏东坡去了,享年6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