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55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不知进退的司马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7 1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知进退的司马迁
  
  1、
  
  司马迁的确是一个不知进退的人。
  
  李陵率军出击匈奴,兵败而被俘,消息传至长安,龙颜震怒,满朝文武察言观色,纷纷附和汉武帝的看法,指责李陵兵败被俘,辱没了堂堂大汉之威严,其罪不容恕。
  
  哪怕几天前还在汉武帝面前称赞李陵之英武,其祖上之盛德,汉武帝用人之得当。一转身,纷纷变了脸色,之前所有阿谀逢迎,全都统统当做放了一个个闷声不响的臭屁,臭了皇上,臭了自己个儿,也臭了满朝文武。臭与不臭,关乎面子,关乎尊严,但说错了话,却是关乎身家性命。面子、尊严与身家性命比起来,却是一文不值的。那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文武百官,哪一个不是察言观色之高手,揣摩圣上心思之精妙,几近炉火纯青。所以,尊严可以碎了一地,一条贱命,是万万不可伤之毫厘。所谓伴君如伴虎,没有察言观色之本领,岂不是羊入虎口,早晚一死吗?在关乎性命与尊严的时候,尊严就一文不值了。
  
  满朝文武的生存技能,简而言之,其实就是揣摩圣意,保全性命。
  
  这是在朝廷为官的免死之金牌。文也好,武也好,相也好,卿也罢,彼此心知肚明,平日里有再大的嫌隙,在这一点上倒是相当默契。五十步不去笑百步,百步者,也没有什么可难为情者,在任何功名利禄面前,生存之道是根本。所以,察言观色,揣摩圣意,并非是什么小人之行径,是知进退的智慧。
  
  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的道理,司马迁却不明就里。
  
  当汉武帝拿李陵事件征询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时,司马迁非常不合时宜地尽力为李陵辩护。龙颜震怒在前,你极力为其辩护在后,岂不是作死的节奏吗?满朝文武大臣,有的为司马迁捏了一把汗,有的却在旁边看热闹,只有司马迁浑然不知,在汉武帝面前侃侃而谈。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不知进退,若是平时小事,无非得罪几个心怀狭窄之人,将自己陷入尴尬之境地罢了,无关生死。生死关头还不知进退,岂能善终?司马迁不晓利害,不去随声附和落井下石,反倒仗义执言,因言获罪,究其原因,倒也怨不得别人。
  
  2、
  
  李陵出身名门,颇具乃祖之风,应该是深得汉武帝之信任。此次出兵失败,其罪应不致死。这个,想来满朝文武,连同司马迁都是明白的。但令汉武帝震怒的不是兵败,是李陵不能战死而被俘。天朝之国被匈奴击败,已是耻辱,朝廷名将被俘,在汉武帝看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在皇上的眼里,除了江山社稷身家性命,有什么不能牺牲呢?触犯龙颜,哪怕你名门之后,哪怕你贵为公卿。李凌可以牺牲,司马迁又如何不能牺牲?
  
  因为司马迁的不知进退,或者因为骨子里的那点倔强与耿直,在最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最不该说的话,把自己从太史令一下子扔进了死牢里面,猝不及防或许又后悔莫及。
  
  这世间又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当你春风得意的时候,那马的蹄儿也是轻捷而迅疾的。当你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哪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呢?身陷死牢,却恰恰落入了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司马迁的人生,断崖似的跌落。所谓酷吏,乃手段残忍,泠酷无情,应该还具备青红不分,皂白不辩之特点,只要落入他的手里,无论你是因何获罪,统统都是他的猎物。猎物一旦落入狼口,岂有幸免之理。
  
  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上了各种手段,各式各样的刑法,从身体到精神无情进行摧残。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在酷吏面前,在各种折磨之下,司马迁不知进退的个性,展现无遗。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即便是身陷死牢,不去反思自己获罪之原因,还是念念不忘身为臣子之职责,念念不忘自己之忠诚与真诚。如此的顽冥不化,如此的不知进退,在朝廷之上,他不死,谁去死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我想,那个时候,司马迁是抱定了必死之决心的。既然已经惹下杀身之祸,乞求与悔恨已经于事无补,倒不如磊磊落落慷慨赴死。人到了生死攸关之时,骨子里的东西是藏不住的。
  
  倔强与耿直,让司马迁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
  
  3、
  
  对于生死,孟子在《孟子•告子上》里曾这样论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司马迁自己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生死面前,如何取舍,司马迁动摇了。在他的心中,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孟子说,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舍身而取义者也。”或许,此时的司马迁真正领会了孟子所谓的“身”是什么,“义”是什么。身,就待死之身,义,就是未竟之事业——《史记》。所以,他才在那篇《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当一个人抱定了必死之决心的时候,死,是最简单的事情了。可让一个倔强而耿直的人忍辱偷生,则是一件及其残忍的事情了。可是,在生死抉择的时候,司马迁却选择了活下来。只有洞彻了司马迁关于生死的抉择,或许,这个时候,我们才会知道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关于一死之轻重的全部含义。一个人,哪怕贵为帝王,一死,也是化为尘埃,百年之后,只不过是凄凄荒草之一棵,何况司马迁乎?一条待死之身,与一部史书相比,孰轻孰重?司马迁做出了选择,即便是死,也要重于泰山。
  
  此时,我们才真正认识了那个不知进退的司马迁。
  
  在关于李陵的问题上,人们都选择了退,他却选择了进;在关于生死的问题上,牙一咬,脖子一伸,一了百了,他却退了回去,选择了忍辱偷生。
  
  史料记载: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肠一日而九回”之后,他毅然选择活下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死去,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
  
  我们现在无论如何也难以猜度当时司马迁的心情,几千年过去了,读他的《报任安书》中有关叙述,仍然让我们泪如雨下。他在《报任安书》写道:“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史记》。
  
  在光明磊落地死去,还是苟且偷生的抉择中,他选择了隐忍苟活,因为他的《史记》尚在腹中。
  
  倘若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在“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的悲愤中,选择了引颈就戮。他的死,就无足轻重了。
  
  因为他隐忍苟活,我们才有了一部光照千秋的《史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是一个最懂得进退的人。
  
  2019-1-11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14:11 | 只看该作者
太冷清了,自己发一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5 13:50 , Processed in 0.14177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