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对人戏谑说,一个为当上村长的人并不比另一个为当上省长的人花费的心思和付出的行动少,同样,一个村长也并不比一个省长做的事情少。不同的是,省长面对的是80个城市的吃喝拉撒睡,而村长只是面对80个人。如果形象地建立“一个城市=一个人”这样的等式成立,那我觉得自己说的并没有错。
事实上,一个人的容量并不比一个城市的容量小,甚至要比城市大很多。市长是一个城市的代表,他对城市的理解和所费的心思是城市容量的集中体现,而市长因为各种原因会违背城市的主观愿望,听命于省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的容量;村民就不一样了,村民只代表自己,或者自己的家庭,自己或家庭的利益至高无上,他是不会因为公共的利益而出让自己的利益的。所以把80个村民捏合在一起,比把80个市长(或城市)统一于一个人的意志,当然要动更多的脑子。
但如果让你在省长和村长之间做一个选择,即使你是一个十足的操心命(优雅的说法是事业狂),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都会选择当省长。省长虽然不一定比村长操心多,但省长干的事多大呀!这就是格局。每个人都向往更大的格局。然而“想”与“敢”和“能”是有天壤之别的,想有更大的格局不代表敢处于更大的格局中,敢进入更大的格局不代表能运营更大的格局,更不用说真刀真枪地运营大格局了。人生的格局拉开了人生的境界。
既然村长与省长动着同样的心思,甚至比省长还费神,那么是不是说,把一个村长放到省长的位置上,他也肯定能干得风生水起?当然不是。因为格局决定了一个人面对事物的定力。让村长直接当省长,他面对恢弘的场面,不蒙圈才怪。他不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指丰收了的村民也想请戏班子热闹热闹,以及对张三家承包鱼塘发了大财愤愤不平;他不懂“GDP”就是指全村各家各户一年收入的总和;他不懂“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就是指跟邻村搞好关系,用自己村的苹果换邻村的橘子,吃喝用度的品种就丰富了;他不懂“宏观调控”就是引导村民在不违法不违反村规的情况下各显其能;他不懂“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说服村民少存钱多投资;他不懂“科学发展观”就是山上种树、山下开田,就是用烂菜叶子养鸭,用鸭屎养鱼;他不懂“政治思想工作”就是想办法说服村民听自己的话;他不懂“生态文明”就是不要养太多羊把草根啃完了,打井千万不要打到龙脉上……他不懂太多的豪华词汇、更没经见过太多奢侈场面,以至于犯懵。一个人要是被外在的装饰镇住,脑子就转不起来,脑子僵滞,无论如何也看不到事情的本质了。大部分人被包装物蒙蔽一辈子,所以当不了省长。如果村长懂得那些词的内涵,他只需要把村子的年终总结中提到的事情用那些词替换,就是政府工作报告。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村长永远离不开村子,他的格局限制了想象力和本事的发挥。
这就和打麻将类似。麻将牌都一样,打法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水平。但即使村长的水平比省长高很多,他也万不敢跟省长一起打麻将,输不起。村长输1千块钱,脑子里会自动折算成1万斤白菜,那也许是一年的收成,非疯了不可;省长输1千块钱,不过是一场高尔夫的热身,难得乐呵一下。成天打一块钱麻将的人,即便是高手,面对推倒1千块钱的麻将局,也会失去水准,他满脑子都在数白菜,不输才有鬼了。如果想开了,打1块钱麻将能赢10块钱,与打1千块钱麻将赢1万块钱,根本没区别,都是在基数基础上增加了10倍而已。世面决定了你的格局。没有经历过大世面,就不可能有大格局。当然,这个世面,既是指物理意义上的见过——比如亲眼看见过北京的摩天大楼,也是指思想境界的提高引发的气度、心胸的宽广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人生的格局是动态的、变化的。那些出生、成长、经历和见识远不如别人的人,要想具备与别人同样的格局,非得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或者想尽办法增加见识不可,更大的格局会改变你的人生历程,而更丰富的人生历程会让人具有更大的格局,这是良性循环。
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我被分到了工厂,有的同学被分到了国家部委,这没办法,毕竟出生地不同,生你的人也不同。工作的起点造就了不同的格局,人家代表国家跟省长、市长唠嗑、用餐,我只能代表自己跟工人喝酒、打牌。格局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到现在,他居庙堂之高,最怕的人是总理,我处烟囱之下,最怕的人是总经理,天壤之别了。“怕”是没区别的,区别在于处于不同的格局之中,燕雀和鸿鹄,境界不一样了。后来,一些分到基层工作的同学陆续通过考研究生等方式改变了格局,也居庙堂了。我不行吗?当然行,我比他们学习还好呢!但我没那样做。一辈子没走出村子里的人,原因只有一个:他不走。
不试图改变格局的人,做什么事都无法突破格局的藩篱。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有蔬菜公司、百货公司、土产公司、外贸公司等等纷纷改制,职工下岗另谋职业。做买卖的人大都仍然选择做买卖。我的两个朋友,一个是外贸公司的,一个是蔬菜公司的,外贸公司的选择做珠宝生意,蔬菜公司的则开了一家卫浴用品店。蔬菜公司的朋友曾经卖菜时,一天见过最多的钱也就一百多,而外贸公司的朋友在国企时就是用提包装钱的主儿。他们各自选择的生意代表了他们对于资金额的心理承受力。其实他们所选择的都是低端商业模式,无非是低价进高价出,并无本质区别。时隔近三十年,珠宝商俨然已经一身贵气,无名指的一颗戒指就能买下卫浴商店铺里的所有马桶。我问:都是下岗职工出身,有什么差别吗?卫浴商服气地说:卖菜的永远比不过卖珠宝的!
是啊,卖菜的永远比不过卖珠宝的,不是因为珠宝商更会经营,而是因为珠宝商使用钱的格局更大。同样的努力,同样的方法,同样的利润,不同的是,一个驾驭百万资金,一个回合赚十万,另一个驾驭十万资金,一个回合赚一万,三十年下来,情况迥异了。格局决定了承受力,承受力制约了行动局面,更重要的,是卫浴商永远脱不开卖菜的思维,他也没想解脱。
人所想所做,与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有关,但更与改变格局的愿望有关。在这方面,95后的孩子要比我们强很多。与孩子交谈找工作的事,才知道95后的孩子为什么大学毕业不急着找工作。我的想法是:在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之前,应该先有一份不管什么工作,起码先养活自己。孩子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只是问我:你现在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我说:不满意。“那为什么当初不重新找工作?”“开始确实想走,但不久就有了一些新朋友,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慢慢就懒惰了,后来找了你妈生了你,一晃就到现在了。”“对呀,我正是担心找一份不心仪的工作,却又走了你的老路,所以第一步才更加慎重。”
说得多好!95后的孩子是见过大世面的,他们不想进入到与他们思维的格局不匹配的现实格局当中去,以免被小格局限制,进而销蚀自己的格局。我被轻易说服了。
那些整天抱怨社会不公的人,是不是也该想一想,你在抱怨的时候,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格局并不大?不公是表象,格局不大才是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