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88|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春之序曲——打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1 1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槐下客 于 2019-3-1 15:37 编辑

         “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的序曲是从立春开始弹奏的,确切地说,就是从春节开始的。因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大多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和大自然密切相关的农业生产,这和西洋的什么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有着明显不同。春节,一年之始,立春,一春之始,因此春节往往和立春连在一起,或者说立春的时间就在农历新年前后。今年的立春又恰巧和除夕是同一天,几十年难遇的日子,真真正正的“好事成双”了!

   其实,春的序幕在冬至就已经拉开了,拉开她的当然是太阳。他游走到南回归线,忽然想家了,便一天比一天急切地赶回来,于是,我们的家乡就一天比一天暖和起来,白天一天比一天长起来,到立春就比冬至时节要长将近两个小时了。“立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所以,立春在人们心里是极为神圣且神秘的。在我小的时候,每到立春,祖母总会用红布或者红纸剪裁许多红葫芦,先给每个孩子粘贴或用红线缝在衣服上面,然后在屋里屋外的墙上、窗户、房门、院门甚至厕所到处贴上红葫芦,来祈祷一家人的平安幸福——孩子们就耐心的等着享受,而给人贴葫芦的“权力”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现在,这个“权力”就是由我的母亲来“继承”的,每到立春,她都要戴上老花镜,仔细认真地剪好葫芦,给每个孩子缝或贴在衣服上;家里每个人还要咬上几口翠紫萝卜或者生菜、苹果之类的,叫做“咬春”。大概同时或不久,我们的家乡便过起了春节——买新衣,贴春联,放鞭炮,互相拜年,预祝来年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这样的祈祷和庆祝在中国是渊源流长的。《礼祀》记载,春耕秋狩,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并举行祭祀句芒神的仪式;《周礼》规定“设春官”,天子要亲自象征性的耕种,表示春回大地,天下可以恢复生产耕种;《梦梁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要入朝称贺;《光绪县志》载“九五之尊,岁举三推之典”,地方官则要“行耕耤礼,更服蟒袍,正印官秉耒,佐贰执青箱播种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犂,九推九返农夫终亩”,还要唱诵很长的颂歌。民间则要兴春社,要游行舞龙、糊春牛、祭祀社神并占新春气候;要踏春,妇女戴春胜;要咬春,吃春盘、春饼、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萝卜……可以说,立春时是真正是“普天同庆”,高高在上的贵族们也真正做到了“与民同乐”了。

          ——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是敬畏的。但是,人类很早就成了第一个欢迎春天到来的物种,那当然是凭借祖祖辈辈积累的知识经验。不知道我们的祖先神农们经历了多少代的观察计算推演,才弄清楚了日月的运转规律,才总结出了这么简洁而又实用的“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像英国的巨石阵、复活节岛石像、埃及金字塔、纳斯卡巨画般的谜题,还要让后人去琢磨,而是把这么宝贵的知识经验编成了简单易懂的儿歌传唱到了每代人、每个人的心里,作为指导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宝贵财富;而这样的历法叫“夏历”、“农历”,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并且已经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实,这叫作顺应自然,更叫作制天命而用之!

      我的故乡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立春——“打春”,春天可以是“打”出来的!这个说法怎么来的?我想,大概是从祭祀春的时候的“糊春牛”“打春牛”的习俗来的。春来了,该耕种了,最重要的耕牛当然要首先振作精神,于是人们就象征性的“糊春牛”“打春牛”,后来干脆简称“打春”。范阳一带,属于幽寒之地,因此,掌握节气对农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传说燕昭王为富国强兵,筑黄金台来招揽天下人才,先后有乐毅、剧辛、邹衍等优秀人才投奔而来。邹衍是当时著名的阴阳五行学家,负责发展经济。他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掌握了燕国的地理自然气候等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发挥自身优势,教会当地百姓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搞好种植养殖,使得燕国很快地聚集了大量财富,为乐毅伐齐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更使得燕赵一带成为富庶的风水宝地。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诗仙李白的这首《邹衍谷》,用夸张的笔法,很好地歌颂了燕国百姓战天斗地、利用自然的过程。是的,美好的春是可以“打”出来的。从那以后,督亢成了始皇帝垂涎三尺的膏腴之地,范阳成了鱼肥水美的沃土肥壤,燕赵成了慷慨悲歌的勇士之乡,直到明清时期,这里都还是可以生产优良的贡品丝绸的桑蚕之地,直到现在,这里的宫廷绣技仍然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把“立春”叫做“打春”——真可以说是“打”字的最大的一个用法!

     是的,今年,从除夕的那天开始“打春”,家家户户红联映户,彩灯射天,鞭炮声声,烟花阵阵,沿袭着古老而又常新的民间习俗;重建的黄金台前,从初四开始,更是人潮如海,人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开展着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春果然受不了人们的热情,在雨水到来的时候——元夕那天,降下了漫天的瑞雪,结束了一冬的干冷,洁净了空气,洗净了地面,洗去了树枝上的浮尘,那报春的垂柳,马上就焕发出一层嫩绿,枝条上的柳芽,似乎马上就要爆蕊了……

       是啊,朋友,咱们也该从冬三月的沉睡里醒来了!打去疲惫,打起精神,打点好行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我们该出发去打自己的天下了,因为我们都是追梦人!

       赶快看一看吧,窗前的那排玉兰树,已经迫不及待地摘下了自己冲天的狼毫上的帽子,准备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把天空染香了;檐下的那棵紫云英,积蓄了一个冬天的老叶已经舒展开来,重新泛绿,她已经在拥抱春天,要和春天进行一场火热的恋爱了……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3-1 15:41 | 只看该作者
打春我们这儿也这种说法,还是一个词。欣赏学习,问好!
3#
发表于 2019-3-1 16:00 | 只看该作者
关注节气“立春”,以其所具有的古今生活习俗,和节气蕴含的人文内涵,呈现出一个节气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它的丰富性。欣赏,问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16:05 | 只看该作者
房子 发表于 2019-3-1 16:00
关注节气“立春”,以其所具有的古今生活习俗,和节气蕴含的人文内涵,呈现出一个节气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它的 ...

谢谢版主,春日快乐,创作丰收。
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16:06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19-3-1 15:41
打春我们这儿也这种说法,还是一个词。欣赏学习,问好!

多多指点。好像叫打春的地方很多吧。
6#
发表于 2019-3-1 16:24 | 只看该作者
立春,我们这里也叫打春。节气的人文性内涵十足,个人风格的描述里里融入史实传说,浸着深沉而热烈的感情。欣赏。
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16:37 | 只看该作者
川媚 发表于 2019-3-1 16:24
立春,我们这里也叫打春。节气的人文性内涵十足,个人风格的描述里里融入史实传说,浸着深沉而热烈的感情。 ...

版主溢美了,我哪里有什么个人风格啊,只是希望多和大家交流学习。
8#
发表于 2019-3-1 16:38 | 只看该作者
自己也曾在中财贴过一篇打春的文字,今又读老师这篇,给人以春的气息,春的力量,欣赏学习!
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16:54 | 只看该作者
河西村夫 发表于 2019-3-1 16:38
自己也曾在中财贴过一篇打春的文字,今又读老师这篇,给人以春的气息,春的力量,欣赏学习!

感谢好友来访,马上去拜读大作,互相学习。
10#
发表于 2019-3-1 18:27 | 只看该作者
把“立春”叫做“打春”——真可以说是“打”字的最大的一个用法!

有趣的“打春”,文中将不同地方的习惯俗介绍的详尽,拜读学习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19:44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9-3-1 18:27
把“立春”叫做“打春”——真可以说是“打”字的最大的一个用法!

有趣的“打春”,文中将不同地方的习 ...

感谢云馨好友,春天快乐。
12#
发表于 2019-3-1 20:39 | 只看该作者
对“立春”引经据典,对“立春”赞赏润词,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整装待发,激情昂扬,在春天里放歌!拜读学习!点赞!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 20:46 | 只看该作者
李树元 发表于 2019-3-1 20:39
对“立春”引经据典,对“立春”赞赏润词,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整装待发,激情昂扬,在春天里放歌!拜读 ...

朋友好鉴赏,谢谢好友细读。春天快乐。
14#
发表于 2019-3-2 11:40 | 只看该作者
语言练达,将一个地方的“立春”风俗风情描写得十分鲜活,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14:07 | 只看该作者
薄暮 发表于 2019-3-2 11:40
语言练达,将一个地方的“立春”风俗风情描写得十分鲜活,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

感谢好友好评,周末愉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02:59 , Processed in 0.05718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