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昌谷笔记(微小说系列)【二十六】陶峪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4 0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轻尘逐香 于 2019-3-4 09:53 编辑


【二十六】陶峪沟



     陶峪沟古曰:桃峪沟沟长约7.5公里,七岔八沟十八弯,漫山遍野岭岭崖崖桃树遍布。
   
    话说北宋年间,焦赞孟良沿鱼脊岭官道路过桃峪沟,见沟深林密,飞禽走兽遍布,碧泉玉瀑幽深柏树坡肃穆苍翠,核桃坡林深果茂,野花娇艳芬芳劲草挺拔繁茂,鸟婉转悦耳禽兽嬉戏逍遥。内清泉密布,碧幽清澈,飞瀑深潭鹤舞鹳闲,野鸭鸳鸯嬉戏,鱼跃碧浪,鳖龟成群。巨石林立,怪态可鞠,怪兽,巨龟,若天虎。更有深潭曰:黑龙潭,优雅恬静,可谓人间仙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皆高呼“此乃天赐吾也!”随安营扎寨,占沟为王。

      寨据沟中,紧邻龙潭虎穴,北瞭望刀环河古道,南扼守崤函南道,打富济贫、除暴安良,开荒造地,招兵买马,屯粮练兵,拉票劫社,埋伏堵截每出必胜。但二人毕竟粗人,对处女情有独钟,每闻谁家新婚喜庆,必夕下 “造访”,乃享初夜之权,百姓怨声载道,县府出兵围剿,皆不能除。

      报于朝廷,众议纷纷,陶将军藐视曰:“尔等草寇之流,看吾踏平山寨,提那厮贼首来见!”陶将军率领数百余众,沿连昌河川北进,于桃峪沟,沿沟逆水奇袭。一道弯有暗哨,二道湾潜伏兵,三道湾藏弓箭手,四道湾旌旗浓。暗探早报于焦赞孟良二位山大王,二人占据地形熟悉,诱敌深入,空寨让出,来个瓮中捉鳖。当轻敌陶将军拔下寇旗,竖起陶字大旗,卸甲解鞍“饮马槽”,坦然坐上石床,沾沾自喜,庆功宴饮时,忽然满沟满岭呐喊声回荡起伏震天动地。陶将军催马提刀与焦赞孟良厮杀,刀光剑影数十回合,难分难舍。忽然,焦赞孟良回身假败,陶将军不知是计,踟躇间已不见二人,悬崖上乱石箭簇齐发,陶将军奋力抵挡,岂能敌乱箭若雨,终不敌,人马身若刺猬,全军覆灭。

       后焦赞孟良被收服,于陶将军牺牲之地,重新安葬陶将军,为纪念改沟名:陶峪沟!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3-4 10:32 | 只看该作者
陶将军除暴安良,造福一方百姓,却英勇献身,被百姓爱戴纪念,于是,有了“陶峪沟”。

民间英雄故事,弘扬正义精神。小说语言富有特色。
3#
发表于 2019-3-4 11:27 | 只看该作者
《昌谷笔记(微小说系列)【二十六】陶峪沟》,是个节选,不错的民间英雄故事。祝好!
4#
发表于 2019-3-4 19:49 | 只看该作者
民间英雄,传奇人物,正能量佳作!
5#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8:47 | 只看该作者
瑞雪洪荒 发表于 2019-3-4 10:32
陶将军除暴安良,造福一方百姓,却英勇献身,被百姓爱戴纪念,于是,有了“陶峪沟”。

民间英雄故事,弘 ...

谢谢老师!根据民间故事所编写,在昌谷也就是个大概,听的多了!就有写的冲动!还请多多指导批评!
6#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8:52 | 只看该作者
五相子 发表于 2019-3-4 11:27
《昌谷笔记(微小说系列)【二十六】陶峪沟》,是个节选,不错的民间英雄故事。祝好!

谢谢老师!昌谷笔记,有很厚重的地域之特色!
三乡乡所在地昌谷,是两山间的一块谷地,是个水陆交汇、山川形胜之处,昌谷北有凤翼山、汉山,南有女几山、梅鹿山,昌涧水从凤翼山和汉山间缓缓穿过昌谷向东南流注洛水。涧水两岸水草丰茂、杨柳婆娑,汉山也是“周围十里,古柏苍然”,“林壑茂美”(《宜阳县志·山川》)。附近的汉山上有汉光武庙,刘秀曾在此收编投降的赤眉军(《重修汉光武庙记》);对面的女几山上有兰香女神庙,有着“女几化石”的神话传说。所以在唐代,昌谷也是个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除上述帝王在此驻跸外,诗文名家张九龄、韩愈、皇甫湜、刘禹锡、白居易都游过昌谷。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神童的李贺就出生在这里。

  在群峰并峙的中唐诗坛上,李贺是位极富特色并对后人产生极大影响的青年诗人。他一生年促命短,只活了二十六岁(790——816);身体瘦弱,史称他“细瘦通眉,长指爪”,他自己也说是阵日与药罐子为伴,而且早衰,不到十八岁就已出现白发,并且一根根往下掉。在短短的一生当中,生活道路也异常坎坷:他虽是个皇族,为陇西郑王李亮之后,但家道早已中落。其父李晋肃是个官卑职微的“边上从事”,晚年当过一段时间陕县令,在李贺刚踏上人生之旅时即已去世,留下他和母亲、姐姐和弟弟一家四口靠着几亩薄田度日。他曾在诗中描叙家中的困苦:可以说是一贫如洗,风雨之夜,伴随着舂声的,是差吏前来收租的敲门声;甚至连唯一的幼弟都养不活,要送到江南去谋生。自己在仕途上也是困踬一生、地位低下:他本可通过进士试而获朝堂之位,但因惧社会流言,避父亲“晋肃”讳而不去应“进士”试,到头来只能充当个“臣妾气态间”从九品的奉礼郎,郁郁不得志终生。

  但是,短促的生命和困顿的一生,并没有妨碍他成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最富才华、也最具有想象力的诗人:他幼为神童,声名早播,七岁即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师”。以至当时的文章巨公韩愈和皇甫湜曾联袂前往探看。成年以后,李长吉歌诗更以其出人意表的想象,奇诡幽冷的风格和极为浓艳、极富张力的语言使他和唐代诗坛乃至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流大家并驾齐驱:他与盛唐诗人李白、晚唐诗人李商隐并称“三李”,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称为“诗鬼”。他的诗歌风格被称为“长吉体”,对宋人刘克庄、谢翱,元人萨都喇、杨维桢,清人黎简、姚燮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他生活的中晚唐时代也极负盛名,戴叔伦、韩愈、张碧、沉亚之、无可、齐己、杜牧、李商隐、陆龟蒙、皮日休等二十位多名家皆称誉过其人其诗。李商隐为之作传,称其为“奇才”;张碧是称其能“补造化”;吴融赞其诗歌的特色是“刻削峭拔,飞动文采”,齐己称赞贺诗“巧夺天工、无险不入,能抉赤水之虹、昆山之玉,两手掀翻蓬莱”。最形象而全面地对李贺诗歌风格作出描绘概括的当数杜牧,他在《李贺诗集序》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和赞誉长吉歌诗,其中最后一句“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荒诞虚幻也”几乎成了贺诗诡谲风格的定评。李贺这位极富戏剧性的人物在人生谢幕时,还有个戏剧性的结局:据李商隐的《李贺小传》载:李贺将死时,有一绯衣人驾赤虬从天而降,手捧一诏书,说:上帝造了一座白玉楼,召李贺升天为此楼作记。这个传说虽然荒诞无稽,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贺才华的高度评价和年促命短的深深同情:李贺不是死去,而是上天成神了。天帝造白玉楼,也要请李贺去作楼记。后代一些名家,也多以此传说为据来讴歌长吉,如北宋末年名将李纲称赞说:“长吉工乐府,字字皆雕锼……呕心古锦囊,绝笔白玉楼”(《读李长吉诗》)。元代经学家郝经亦叹道:“人间不复见奇才,白玉楼头耿孤洁。自此雄文价益高,翠华灼烁紫霓掣”(《长歌哀长吉》)。

  李贺一生极为短暂,又由于官卑职微、不见经传,因此生前社会影响不大,一生行止缺少记载,因此给后人留下不少疑点,尤其是故里究竟何在、关于故乡昌谷诗中的相关地名以及最后几年在潞州幕府中的情形,皆留下一些空白和存在不少争论。前段时间,我在友人河南社科院文学所葛景春研究员的陪同下,对李贺故里以及相关诗作涉及地点进行探考,结合当地方志,比较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关于探考,另有论文发表,这里记叙的是探考的经过和一些结论。

7#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9:06 | 只看该作者
五相子 发表于 2019-3-4 11:27
《昌谷笔记(微小说系列)【二十六】陶峪沟》,是个节选,不错的民间英雄故事。祝好!

:一种是在1974年毛泽东写给陈毅的《关于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之后,信中除了批评宋人不懂形象思维,诗歌“味同嚼蜡”外,着重提到“李贺诗歌值得一读”。伟大领袖一声令下,百万“革命大军”自然闻风而动,神州大地一片读李贺诗歌声。在这个大背景下,李贺诗歌中的南园、北园和后园居然还不知究竟何指,这怎么可以呢?于是,宜阳县委宣传部专门组织了个“工农兵李贺诗歌研究小组”,在三乡作了三天调查,然后得出“统一结论”,由宜阳县革命委员会向外宣布:“三园是以连昌宫为中心的三片竹林,宫南称南园,宫北称北园,北园的后面称后园”,这一结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定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李贺诗歌的论着,多采用此说。第二种看法认为是村庄名。钱仲联在《李贺年谱会笺》中即认为“昌谷后园、南园是连昌河汇入洛河处的两个村庄,后园即今日的后院村,南园即今日的南寨村”,“后院(园)村旁房后,竹林夹道,或即是李贺当年‘斫取青光写楚辞’之地”。第三种看法是杨其群在九十年代出版的《李贺研究论集》中提出的新看法,认为“园”与“原”通,即可种植谷物的平地。“北园”就是“昌谷范围以内丘岭‘可种谷给食之处’”,“可称昌谷北原”。至于南园则是“昌谷口以南与洛河交汇范围以内‘可种谷给食”的平地”,“可称南原”。我通过这次在昌谷的实际考察,倒是倾向于三园为三片竹园这种在“文革”中提出的说法。因为“文革”虽然荒谬,但也不是事事荒谬,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就是在“文革”中上天,第一颗原子弹也是爆炸于“文革”前夕的1964年12月,难道都会因为“文革‘而被否定和推翻?不能因人废言,也不能因事废言。只是需要修订的是,我以为三园的得名不是以连昌宫为中心来定位,而是以这三片竹园的相对位置而得名:大概位于今日南寨附近的这片竹园称南园,南寨西北今日上庄附近的竹园称北园,北园再往北靠近连昌河的竹园称后园。因为连昌宫的故址在下庄,南寨在其西,上庄在其西偏北,无法形成宫之北为北园,宫之南为南园这种地理概念。
8#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9:07 | 只看该作者
五相子 发表于 2019-3-4 11:27
《昌谷笔记(微小说系列)【二十六】陶峪沟》,是个节选,不错的民间英雄故事。祝好!

:一种是在1974年毛泽东写给陈毅的《关于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之后,信中除了批评宋人不懂形象思维,诗歌“味同嚼蜡”外,着重提到“李贺诗歌值得一读”。伟大领袖一声令下,百万“革命大军”自然闻风而动,神州大地一片读李贺诗歌声。在这个大背景下,李贺诗歌中的南园、北园和后园居然还不知究竟何指,这怎么可以呢?于是,宜阳县委宣传部专门组织了个“工农兵李贺诗歌研究小组”,在三乡作了三天调查,然后得出“统一结论”,由宜阳县革命委员会向外宣布:“三园是以连昌宫为中心的三片竹林,宫南称南园,宫北称北园,北园的后面称后园”,这一结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定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李贺诗歌的论着,多采用此说。第二种看法认为是村庄名。钱仲联在《李贺年谱会笺》中即认为“昌谷后园、南园是连昌河汇入洛河处的两个村庄,后园即今日的后院村,南园即今日的南寨村”,“后院(园)村旁房后,竹林夹道,或即是李贺当年‘斫取青光写楚辞’之地”。第三种看法是杨其群在九十年代出版的《李贺研究论集》中提出的新看法,认为“园”与“原”通,即可种植谷物的平地。“北园”就是“昌谷范围以内丘岭‘可种谷给食之处’”,“可称昌谷北原”。至于南园则是“昌谷口以南与洛河交汇范围以内‘可种谷给食”的平地”,“可称南原”。我通过这次在昌谷的实际考察,倒是倾向于三园为三片竹园这种在“文革”中提出的说法。因为“文革”虽然荒谬,但也不是事事荒谬,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就是在“文革”中上天,第一颗原子弹也是爆炸于“文革”前夕的1964年12月,难道都会因为“文革‘而被否定和推翻?不能因人废言,也不能因事废言。只是需要修订的是,我以为三园的得名不是以连昌宫为中心来定位,而是以这三片竹园的相对位置而得名:大概位于今日南寨附近的这片竹园称南园,南寨西北今日上庄附近的竹园称北园,北园再往北靠近连昌河的竹园称后园。因为连昌宫的故址在下庄,南寨在其西,上庄在其西偏北,无法形成宫之北为北园,宫之南为南园这种地理概念。
9#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09:07 | 只看该作者
断肠崖居士 发表于 2019-3-4 19:49
民间英雄,传奇人物,正能量佳作!

谢谢老师!在文字里醉美着……
10#
发表于 2019-3-5 09:3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3-5 10:22 | 只看该作者
守望天使 发表于 2019-3-5 09:34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了!

谢谢老师提读!闲笔文字,岁月留香!
12#
发表于 2019-3-5 12:25 | 只看该作者
轻尘逐香 发表于 2019-3-5 08:52
谢谢老师!昌谷笔记,有很厚重的地域之特色!
三乡乡所在地昌谷,是两山间的一块谷地,是个水 ...

是的,我对李贺的诗感悟很深,一生短暂,诗才无人能比。
13#
发表于 2019-3-5 17:3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佳作,看望老师。祝好!
14#
发表于 2019-3-5 19:02 | 只看该作者
民间英雄故事,弘扬正义精神。小说语言富有特色。
15#
发表于 2019-3-5 19:0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支持朋友~~晚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4 14:44 , Processed in 0.06672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