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575|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湘行散记》里的一个细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6 1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34年,沈从文有一次回乡之旅。据吴世勇编著的《沈从文年谱(1902—1988)》载:“1934年1月7日,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老家看望。这次回乡。他在路上走了半个月,1月22日才到家。由于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曾有深交,并发表过指责南京国民党政府的文章,而当时江西红军有战略转移意向,湖南形势吃紧,他被家乡当局视为‘危险人物’,因此只在家停留4天。”“1月27日,离开家乡返回北平。”

    1934年4月1日至1935年5月10日,沈从文将回乡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国闻周报》《学文》《水星》等刊物陆续刊出,共计12 篇。1936年3月,商务印书馆将沈从文回乡系列散文11篇(商务印书馆在编辑过程中,将《滕回生堂的今昔》的文稿丢失),结集为《湘行散记》,纳入该社“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出版发行。

    《湘行散记》第五篇,名《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前半段写“多情水手”牛保,后半段写“多情妇人”夭夭,将牛保和夭夭“串”起来的,是“我”。

    这篇散文的篇幅不长,写夭夭部分也很精炼。文章虽然也写了夭夭的身世、现状,但核心却只写一个细节:夭夭对“我”的爱。“我”上岸到后,“在一个人家正屋的火堆旁”遇到夭夭,夭夭,“只把一双放光的眼睛尽瞅着我,待我抬起头去望她时,那眼睛却又赶快逃避了。”由此,“我几乎本能的就感到这个小妇人是正在爱着我的。”“我”还为这种爱,找到充足的理由:“我们若稍懂人情,就会明白一张为都市所折磨而成的白脸,同一件称身软料细毛衣服,在一个小家碧玉心中所能引起的是一种如何幻想。”文章结尾,“上船时,在河边我听到一个人唱十想郎小曲,曲调卑陋声音却清圆悦耳。我知道那是由谁口中唱出且为谁唱的。我站在河边寒风中痴了许久。”

    的确,“我”与沿河行走的水手、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大不相同。“我”经过都市的熏染、文化的熏陶,已是不同于乡下人的“另类”:穿“一件称身软料细毛衣服”,有“一张为都市所折磨而成的白脸”。这身或许是二手的衣服,这张或许是小白的脸,或许能在“一个小家碧玉心中引起”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要说它们一定能引发真正“爱”,却值得怀疑,甚至根本不可能。“我”可以尽情想象,尽情虚拟,这是“我”的自由。但想象终究是想象,虚拟也只能是虚拟,想象中的“爱”,虚拟里的“爱”,并不是真正存在的“爱”。

    是的,夭夭见到与沿河行走的水手衣着、相貌不同的“我”,可能要定睛审视,看个明白。她被青山绿水浸润洗礼的眸子,应该清澈明亮,应该专注放光。她未经“文明”礼仪格式化的天性,使她在观察别人时特别大胆,却又饱含女性特有的敏感羞涩。对文弱的书生、文人,定睛“瞅着”,却不与之对视,要“逃避”,是十九岁的夭夭作为少妇的性情使然。她或许会有一丝好感,或许会涌起一阵激动,或许会引起一些“幻想”,或许会想起“十想郎”小曲里的卑陋“情节”。这些,都只是“或许”。即使有,也只存在于夭夭的内心,是她内心瞬间泛起的涟漪,与“爱”那种波涛惊天动地的深沉情绪有天壤之别。既使“放光”的眼睛是在传情,没有言语和行动的辅助,所谓的“爱”也只是想象里的海市蜃楼。

    自古文人多自恋。散文里的“我”也不例外,凭着“一双放光的眼睛”,凭着自以为有异于常人衣服、脸色,便得出“这个小妇人是正在爱着我的”结论。爱,在“我”需要的时候一定要来,在“我”认为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爱,来得虽莫名突兀,却自然而然,因为“我”不同一般。每次,都是“我”被“她”爱,因为,“我”有被爱的本钱。爱,是不是真实的,可以不管,只要有供“我”沉醉、供“我”痴的气氛,就够了。爱,虽然或许只是“我”的臆想,“我”却依然要在文字里津津不已,并将它传之后世,供来者咀嚼回味,顶礼膜拜。

    这天,应该是1934年1月17日。散文里有段文字:“时间还只是三点左右,我的小船便停泊了。停泊地方名为杨家岨依然有吊脚楼,飞楼高阁悬在半山中,结构美丽悦目。”《沈从文年谱》里说:1934年“1月17日,早5点半被冻醒,8点左右开船上行。上午10点半左右,小船过险滩时遇险。晚7时左右,船泊杨家岨。晚,观看渔民在潭中捕鱼。”虽然停泊的时间不同,晚上的活动不同,但杨家岨这个地名却是相同的。《湘行书简》里,1月17日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了好几则信:“上六点十分”《鸭寮围的梦》;“七点四十分”《鸭寮围清晨》,提到了吊脚楼的妇人和牛保;“上十一点卅五分”《歪了一下》;“十二点四十分”《滩上挣扎》;“下午七点廿分”《泊杨家岨》;“下十时一刻”《潭中夜渔》。这些信里,没提及夭夭。显然,夭夭并不是《湘行散记》里船泊杨家岨时,“我”上岸遇到的现实里的人,而是沈从文在创作《湘行散记》时塑造的文学人物。

    散文里的夭夭也好,“我”也好,或许在现实生活里有相对应的“原型”。“我”并不是沈从文,而只是沈从文为揭示家乡妇人原始野性与朴素情怀的“证人”,只是散文结构铺排里“串联”前(牛保)后(夭夭)的必要“环节”,只是一双观察家乡人、观察家乡风情的“眼睛”。虽然“我”里或许有沈从文的因素,或许有沈从文的影子,但“我”依然只是“我”,是虚构的,是文学的,不是现实生活里的沈从文。

    沈从文在我这里,是“神”一般的完美存在,他的天才,他的执着,他的谦和,他的淡泊,容不得一丝半毫的“非完美”因素。我希望散文里的“我”,只是纯粹虚构,与沈从文无任何关联。我甚至希望沈从文没有写过这篇文,我不想看到沈从文在文里把文人的自恋描写如此淋漓尽致,比一般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不愿或是沈从文化身的“我”沉溺在文人想象的“爱”里,听着“十想郎小曲”,“在河边寒风中痴了许久”。

    很奇怪,读完《湘行散记》里的《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越是不希望,越是不愿意,一个真切的感受却愈来愈清晰,挤进我的脑海,占据我的思绪:散文里的“我”,差不多就是沈从文;甚至因此以为这篇散文的篇名应该改一改,改为:《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女人与一个多情作家》。我知道,这是我不懂文学创作手法的无知所致,是对沈从文的污辱与亵渎,但这感受却挥之难去,却之愈浓,无法忘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3-6 21:35 | 只看该作者
如此解读,别有意趣!风雨兄真是两眼炯炯
今天看了一首一个叫拉萨的诗人写的诗,说是酒醉后,借着路灯,看到一双男女在树下拥抱亲吻,却又伤感的看到了他们脸上的绉纹。我问他:晚上而且在树下,能看到皱纹吗?答曰:男女或许是年轻,只是诗人自己已老,所以将皱纹折射到了他们身上。也是妙解。:lol
3#
发表于 2019-3-7 08:2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老师这篇,我特意重读了一下那篇文章,一会儿再来说说我的想法,也许和老师的意见有点相左,字母老师不介意吧?
4#
发表于 2019-3-7 11:39 | 只看该作者
字母老师不说话,那我自作主张了
5#
发表于 2019-3-7 11:4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不认为沈从文里面的这个人物是虚构,也不认为没有在予张兆和的信中提及这个人物而不存在。沈从文如何能够在给三三的信中提及一个女子对她的那种若有若无模棱两可的所谓“爱”的感觉?
自恋,或许有那么一点点,但不能否认这个人物性格及对沈从文本身的“有意思”的存在。因为,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有这个人物的人设交代。她所被迫嫁的人,以及她被逼从事的“职业”。
6#
发表于 2019-3-7 11:58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喜欢字母老师每一期的文章,如此精读,是对我读书的一种鞭策。
7#
发表于 2019-3-7 12:20 | 只看该作者
文人自恋,也敏感。
我有个朋友A,有点文人气息。暗恋一个人,路遇都当成人家对他也有意。觉得对方也想自己一样,喜欢着自己,只不过环境所限,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其时,据我所知,那人正在追我的另一个朋友B。可是,每次A来和我倾诉他的心绪的时候,是那么肯定和振振有词,我从不敢刺破他的梦。而朋友B,因为知道A的心意,从没给那人一点回应。相当于,变相拒绝了。
于是,A暗自旖旎了许久。
也挺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13:57 | 只看该作者
柳藏 发表于 2019-3-6 21:35
如此解读,别有意趣!风雨兄真是两眼炯炯
今天看了一首一个叫拉萨的诗人写的诗,说是酒醉后,借着路灯 ...

读过好几次《湘行散记》,每次读到此篇,感觉都不很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13:59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3-7 11:43
其实,我不认为沈从文里面的这个人物是虚构,也不认为没有在予张兆和的信中提及这个人物而不存在。沈从文如 ...

对于这样的细节,可以如文中寻样理解,也可以不那样理解。反正,我不那样理解。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14:01 | 只看该作者
鲜然 发表于 2019-3-7 12:20
文人自恋,也敏感。
我有个朋友A,有点文人气息。暗恋一个人,路遇都当成人家对他也有意。觉得对方也想自 ...

哈,生活里的稀奇事态,很多时候甚至要比小说里的更奇巧。
11#
发表于 2019-3-7 18:05 | 只看该作者
rsjby 发表于 2019-3-7 13:59
对于这样的细节,可以如文中寻样理解,也可以不那样理解。反正,我不那样理解。

哈哈,也对也对。
每个人读书看字的方向不一样。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18:18 | 只看该作者
冷晰子 发表于 2019-3-7 18:05
哈哈,也对也对。
每个人读书看字的方向不一样。

冷版是见仁,而我却不敢称见智。有不同的看点,不同的理解,或许才正常。这,也是文字与文学的魅力所在吧。
13#
发表于 2019-3-7 20:55 | 只看该作者
细腻的解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4#
发表于 2019-3-7 21:34 | 只看该作者
很赞成文中所言,分析细致,体验入微。与其说妇人爱他,不如说是有几分好奇,几分欣赏。最后之唱歌,不如说是一种挑逗。
15#
发表于 2019-3-7 22:10 | 只看该作者
不妨读一下中岛敦的《夹竹桃家的女人》,不知诸君又作何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02:35 , Processed in 0.06645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