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7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父母之爱与日月同辉和高山比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25 0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肖娴 于 2019-3-25 09:31 编辑

                       父母之爱与日月同辉和高山比肩

                      ---读王晓君先生的《怀念母亲》有感
                                   肖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亲情犹如日月之辉。使我们平凡的生活在它的光照里,折射出寸草春晖的报答、天伦之乐的温馨、血浓于水的永恒。在这永恒的亲情中,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堪为重中之重。然而父母的生命总有叶落树枯的那一天。当他们驾鹤西去,留给后辈的除了哀思,他们的音容笑貌便永远地铭刻在了儿女的心中。

    《怀念母亲》是王晓君先生,在其母亲仙逝百日之后,为纪念母亲而写的一篇缅怀长文。在八个章节内王晓君先生用饱含着深情的文字,把母亲勤劳艰辛、坚强豁达、乐善好施的一生,犹如黑白电影般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使我们透过这篇文字,不但看到了王晓君先生的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平,还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母亲犹如一颗大树的支撑下,一个风雨飘摇中的家庭,由艰辛走向安康的历史。“我”的哥哥妹妹由物质匮乏年代,在贤淑母亲的培育下,在工作中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情怀。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追忆母亲、回顾家史,王晓君先生还以他深情质朴的文字,以小见大,见证了一个家庭孝道、品质的传承。

    翻开文章的第一章节“善良贤淑的母亲”,一张承载着遥远岁月的照片映入我们的眼帘。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幼小的孩子,母亲清秀的脸庞上,笑容犹如春天的海棠,怀中的孩子也似乎被母亲脸上灿烂的笑容感染了,孩子望着天空的小脸上也呈现着一种纯净的微笑。然而在美好笑容的背后,生活却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辛许多。王晓君先生的母亲一九二九年生于成县红川镇的一个大户人家。十九岁那一年,和同是成县红川镇人氏的父亲结为连理。初为人妇生活便在她的面前,真真切切地展现出了艰辛的一面。

    由于王晓君先生父亲的母亲过世的早,他的父亲便被过继给了以买菜为生的二爷一家。由于家族的原因,在解放初期土改的时候二爷一家也一并受到了牵连。那时候他的母亲识字、又积极向上,还当上了村妇救会主任。但随着二奶奶的瘫痪,生活的重担又在母亲单薄的肩上加上了重量。母亲不得不辞去了村妇救会的工作,服侍二婆。由于父亲在外工作,母亲不但要给二婆端屎端尿,还要照顾嗷嗷待敷的孩子。在王晓君先生的记忆里,那时年轻的母亲成了三代人精神与物质的依靠。抚养老人、养育孩子。在读者的眼里王晓君先生的母亲,是以多重身份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看似单薄的母亲却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倒,她将有限的食材做成可口的饭菜,为了度过荒年,把爷爷生前穿过的衣物重新缝补。还把双目失明的继奶奶,接到自己家中。在艰辛而又漫长的岁月中为家族中六位老人尽孝送终。这种质朴的品质,犹如春风化雨般,使王晓君先生的母亲在我们的眼前,有了立体高大的形象。也让人从心底里升起了一种对老人的敬重。这正如王晓君先生在文中所感叹到的:“在漫长而艰难的岁月里,母亲代替父亲行孝,养老送终了六位老人,这一点,又有多少人能心甘情愿地去做呢?母亲做倒了,而且做的很好,几位老人在临终时都给她,留下了感激的遗言,都说父亲娶了个好媳妇,我们有一个好母亲。”的确,母亲用自己的行动为她同时代的妇女树立了楷模,也在我们的心灵上树立了一种“妇德”的标杆,在这个孝德缺席的时代,让我们的内心有了震撼般的惭愧。
   
    如果说,在第一章节“善良贤淑的母亲里”,王晓君先生,通过对母亲的简述而折射出母亲的善良贤淑的话,那么,在本书的第二篇章和第三篇章,以及第四第五篇章,王晓君先生用厚实的文字给我们呈现却是艰辛生活中的细节。那是以心为笔对母亲画出的一幅刻骨铭心的素描,也是对母亲精神的抒写。也许我们能想象出六十多年前,成县红川镇春天的绿树红花,却无法想象六十多年前随着春天的来临,在人均口粮按人分配的年代里,季节给大地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的饥荒。也正如王晓君先生写的:“这样美好的季节,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却并不好”,“这是一段至今想起来都令人发颤的历史,我家的艰难岁月就是由它而起。”由于上有老人,下面还有五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按人口分配的口粮只能吃上八九个月,便接济不上了。母亲只有万般无奈地放下脸面,到处去粮。写到这里王晓君先生的心情是沉重的,看到这里我们眼前也放佛出现了,母亲背着背篼向亲朋好友借粮食的艰难情景。春天姹紫嫣红的花儿也似乎把母亲脸上的表情映衬的更加愁苦了。然而粮食借回来磨面的时候,必须背到离家十几里的磨坊里去排队才能磨上面。有一天夜里母亲冒着雨,背着磨好的面回来已经到了深夜。当五个孩子喝上了她做的玉米面糊糊进入梦乡后,她又坐在灯下“开始了缝缝补补的活计”。王晓君先生的母亲,在艰难的岁月她有愁苦有无奈,对生活却没有怨言。在读者的眼里,她已经不是特殊年代五个孩子的母亲,而是一个时代艰辛岁月里所有妇女形象的升华,她身上母性的光芒也许是平凡的,但它的温暖却足以挡住生活的风寒。让一个家庭渡过所有的难关。

     生活摆在母亲面前的艰辛,不只是春天的荒年,还有年久失修的旧房子,因为盛夏的大雨给一家人的生存带来的困扰。在第三章节“在雨水浸泡的家”里,王晓君先生这样写道:“每逢下雨,房子就漏雨,我们睡在炕上,漏进来的雨水便会滴落在身上,实在没办法睡,最后只好抱成一团,卷缩在土炕角落里打盹。暗自垂泪的母亲拿来洗脸盆、罐子、碗。放在漏雨的地方,眼神空洞地看着那些烦人的液体,一滴一滴地落进器皿里......”每每读到这里我的眼中便会涌起一如雨水般的泪珠。压在王晓君先生母亲肩头生活的艰难,使我不忍去想,我多么希望生活在老人的面前,突然出现一次转机,那怕是微小的一次。然而因为贫穷,生活的艰难总是如影随形,但母亲却很少提起。这一点也足以显示出母亲的隐忍,以及对苦难的接纳、对生活的面对。

    在另一篇“从苦难走向平安”的这个章节里,王晓君先生还向读者描述了另一件,心绪难以平静的事件,虽然这件事和艰难的生活并无关联,但却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了,因为时代的原因王晓君先生的家庭,所承受的苦难远远比普通家庭要多,那是时代给母亲和孩子心灵的创伤。在六十年代中期临近中秋节的一天,王晓君先生的母亲正带着五个孩子在院子里剥玉米,那是一个难得的丰年。那一年不但玉米的收成好,就连院子边上好几年没结果的石榴树也很意外地挂满果实。丰收的好年景想必给过惯的苦日子的一家人带来了喜悦。王晓君先生这样写道:“我们几个对那树石榴已经眼馋了好些天了,但是没有母亲大人发话,谁也不敢摘下来吃,母亲说过,那些石榴要作为中秋节的礼物,送给曾帮助过我们的亲戚朋友的”这轻轻一笔却写出了母亲的感恩情怀,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在丰收给一家人带来的欢愉里,几个背着长枪的造反派却冲进了院子,不但没收了家中唯一的一张桌子、装粮食的柜子、还把母亲出嫁时陪嫁的两只最值钱的木箱子也拿走了。那一树红彤彤的石榴也为未能幸免,被造反派爬上树抢劫一空。多么让人愤慨,那红红的果实是留在记忆里的一片忧伤。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国家以及中国大地上许多个家庭,已经从苦难与贫穷中跨入了新的时代。随着五个儿女先后参加工作,王晓君先生的母亲也过上了好日子。八十年代中期,王晓君先生在徽县公安局当副局长的父亲分到了单元楼,一家人便从乡下搬进了城里。生活安稳下来了,在乡下生活了半辈子的母亲依然保持着勤俭持家、乐善好施的品德。她不断地用她的实地行动教育着她的五个子女,王晓君先生的母亲常给孩子们说:“做人做事不能忘本,要时刻铭记勤劳节约、不贪不厌、戒骄戒操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全托了共产党的福,一定要惜福,好好工作,好好为人民做事”。母亲的教诲与嘱托,成了王晓君兄妹做人与工作的明灯。尤其是王晓君先生,他使终把母亲的嘱托记在心头,他从师范毕业后,足迹遍布宕昌、西和、康县,在领导工作岗位上,他总是以母亲的教诲要求自己公正廉洁。在工作之余他以书法、写作、手风琴修养身心虚怀做人。尤其在音乐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他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妻子,也秉承了他的家庭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在王晓君先生在外工作的十几年里,孝敬公婆、乐善好施,还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岁月流逝,在王晓君先生母亲去世二周年后,他的父亲也驾鹤西去。虽然他的父母先后离他而去。但两个老人为这个大家庭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王晓君先生的兄妹们准备把老家红川的老房子翻修的同时,王晓君先生也利用工作之余,把家中的一些史料和照片集锦成册以资纪念二位老人。我想这些即将面世的史料和照片,也是王晓君兄妹缅怀父母的深情写照。同时也是一个家庭对时代发展的最好见证。
   
    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语言:“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有归途。”通过细读王晓君先生的文集《怀念母亲》,这句话却在我们的心头有了另外的释意。王晓君先生的父母虽然离去了,但他们却永远地活在了儿女的心中。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3-25 10:50 | 只看该作者
那些得以暂时留存的,既是儿女心头的温暖,也是天地间纵横的真气。
问好肖娴!
3#
发表于 2019-3-25 11:03 | 只看该作者
想来,王老的文字,写得厚重深情。因为读肖娴的评已经让我感动。母亲的伟大,透视的是一代女性的担当。一个家庭的变迁,更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肖娴以散文的优美笔触,将王老的《怀念母亲》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生命,更有了一种归去来兮的情怀。
书话评论版,很需要你这样的文字,既有高水准的评论,又具备散文的凝练深邃的特质。
问候肖娴。
4#
发表于 2019-3-26 08:58 | 只看该作者
母亲是永远的话题,值得一书再书。
5#
发表于 2019-3-26 09:20 | 只看该作者
读如此专业敬业真诚的评论是读者的幸福。
6#
发表于 2019-3-26 14:20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还没读到,但从这篇书评中,可以了解到一些特点。问候。
7#
发表于 2019-3-26 16:44 | 只看该作者
每位母亲都是伟大的。许多母亲的伟大,或许只有子女可以感受到,而不为其他人知晓。
因此,读写母亲的文,我们便会有许多共同的感受,不可能不心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02:16 , Processed in 0.04999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