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山笛 于 2019-4-6 13:31 编辑
四月书话版晰子和柳藏兄推荐的倡读作家是海子和张爱玲,里面也提到了我的建议。这必须应卯了。一则我亦想重温张爱玲,二则趁热打铁写几行随笔札记,把忆留住,也是不错的读书方法。
张爱玲是我蛮喜欢的一位作家,虽然排不到第一,但前五名没问题。很早以前我看过《金锁记》、《对照记》和她唯一的散文集《流言》。印象中,她的小说基调是苍凉的,记得《金锁记》当时看的心里蛮压抑,那种灰色的调子和滞重透冷的技法,一直忘不掉。张爱玲的文字总是以一种苍凉的姿势行进,把人生的无奈、存在感和细微处的情感惊雷表现的淋漓尽致,入肉入骨。那要走近张爱玲,我更喜欢以一种暖色的、清朗的色调节奏,只有择这本《流言》了,这是她作品中唯一的葱茏小径,滤掉荒凉,蛰伏着生机、活力和些许轻盈。张爱玲的小说都是在写别人(除了那本自传性质的《小团圆》),写虚构主题,只有《流言》,篇篇是写自己。所以我想,走近张爱有两个办法:小说属于侧面和间接走近,因为有虚构带曲笔;散文是正面和直接近旁,因为笔笔入的是自己本身。在《流言》中,张爱玲说朋友说风物说上海生活琐事,呈现出一份珍贵和难见的心灵柔和与聪慧。
《流言》的学术评价很高,张爱玲的研究学者陈子善、止庵和余斌,都有专著和赞言,我自己看过也感觉不错。写法独特,白描勾勒,以小见大,文中常现爱玲式点睛之语。张爱玲的心很敏感,笔法又有天分,语言所以能化日常琐事之腐朽为神奇。这里面的深层因素,我觉得一是她看书不少且能融会,心灵敏感并细腻,能关注平时不为人重视的琐碎甚至平庸生活细节,又很善于选择和布局材料,好细节是带魔力的;二是文字的后面隐藏的一颗慈悲之心,让人在回味之中难舍。览毕我曾经感叹过:爱玲同学,以你的才华,聚集两三年时间,就可以再出三四本这种散文集,就可以成为散文方面的一路诸侯。为啥总共只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还是写小说之余的边角料时间写散文,真真是让人扼腕的中国散文界的大损失。
年纪轻轻二十岁出头张爱玲就已经对人生和社会有一份透彻的观察力,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的一双明眸,看透混乱的红尘万象,看破人生和生命的无奈和荒凉。最珍贵的是,她看破之后并无一丝一毫的颓废,依然燃烧信心和人生之爱,在冷漠和宁静表象之下的字里行间潜伏而进,如锦衣夜行,穿越着时光的荒漠。提到她的读者时,总是那么客气礼貌和信守承诺。遍览《流言》每一篇,无不如此。《流言》的内容是关于朋友,关于城市风物,关于兴趣爱好日常所见,关于写作等等。这里挑张爱玲写亲情友情有关人物的篇章再补说几句,涉及的题目我选了几篇:《姑姑语录》、《炎樱语录》、《爱》,文字如果不长的话就再加上《诗与胡说》,这几篇色彩的基调够柔够暖。顺便说一句,对张爱玲的苍凉意蕴的小说文字,我是有些不忍心去下笔分析的。
《姑姑语录》写的是张爱玲的亲姑姑张茂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话语,张爱玲和姑姑一起住了十几年,是她一生中最亲近的人。张爱玲上了大学,和父亲就一生再无来往,母亲常年在国外,和张爱玲待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以下边录边评。
“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我告诉她有点儿象周作人他们的。她照例说她不懂得这样,也不感到兴趣——因为她不喜欢文人,所以处处需要撇清。可是有一次她也这样说了:‘我简直一天到晚的发出冲淡之气来!’”张爱玲的这位姑姑够可爱,这又说到了周作人(想起和晰子同学的辩论了)。张爱玲写散文,常常就这样白描一勾,不发议论,在留白的余韵中显出文字的清新可喜。
“从前有一个时期她在无限电台上报告新闻,诵读社论,每天工作半小时,她感慨的说:‘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好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着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真是有意思够幽默的张茂渊,爱玲有姑姑如此,想必定无寂寞,和姑姑住一起也的确是她一生中最轻松和开心的时光。事实后来也证明爱玲这一生和姑姑的心最近,张爱玲到了美国,以后和姑姑弟弟都有联系上。在美国的日子一直不太顺遂,疲于奔命,手头拮据,但联系上后就主动给姑姑寄了几千美元,而对弟弟的来信求援,爱玲婉拒了。爱玲的母亲在英国病危,想见她最后一面,还是因为爱玲当时生活和钱的问题,没有去。爱玲硬下了心肠,估计换来以后无数难眠的夜晚。
“她对于我们张家的人没有多少好感——对我比较好些,但也是因为我自动的粘附上来,拿我无可奈何的缘故。。。她说她自己:‘我是文武双全,文能够写信,武能够纳鞋底。’”估计爱玲同学听到这话,肯定是一旁咯咯乐个半天。这文字我之所以喜欢,就是因为在现在的书话版和朋友们的复言中,也能见到类似之语,让人觉得:嗯,张爱离我们真的好近。话说这姑姑虽然是平常老百姓,可也算是民国不凡女子。二十来岁时,和张爱玲的母亲结伴就敢两位女子闯天涯,到法国游学打工,到瑞士滑雪,这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还是小脚,真牛,我是真服。张茂渊后来78岁时才结婚,当时张爱玲听到消息,高兴的流泪,因为只有她最懂姑姑。
接下来的文字《炎樱语录》,说的是张爱玲亲戚朋友中的二号重要人物炎樱,中外混血儿,父亲是斯里兰卡人,商人之女,不太懂中文,张和胡的证婚人。她们俩从小玩到大,张爱玲到美国后,见胡适找工作,都是炎樱帮的忙。后来依然还有来往,不过因为炎樱变得越来越势利庸俗,两人渐行渐远渐无书。录文中几行如下:
“炎樱描写一个女人的头发,‘非常非常黑,那种黑是盲人的黑。’”这姑娘还真有点儿文字直觉,后来她的一些文字张爱玲也帮她翻译成中文发表。不过,在炎樱应该视是休闲活动。
“炎樱说:‘月亮叫喊着,叫出生命的喜悦;一颗小星是她的羞涩的回声。”蛮有文笔的,纵观张爱玲一生,朋友相当少,所以呵护之心很重,如此细节细碎的事情,也能进入她这本颇有分量的散文集。炎樱本不会有人知道,只因了张爱玲,千千万万的人知道了她。后来,炎樱在美国混的还不错,并常常写信炫耀自己,变得势利而庸俗。而张爱玲一直在美国苦苦挣扎着,看信的心境可想而知,关系疏远是肯定的。
《爱》这篇很短,三百多字,可名气最大,就因为里面结尾那句话成了名言。这篇短短的文字,还是蛮感人的,通篇白描叙述,只有最后一句是张爱玲的感慨,也就成了名言。这故事也是真实的,取材于胡兰成的庶母。估计很多人看到这里要倒胃口,因为是关于胡兰成的故事,但故事感人是毫无疑问的。张爱玲写《流言》的时间,只有短短不到两年时间,文字都是1943年44年两年写成,《流言》是44年12月出版。那段时间,正是张胡热恋期,这也是集子中唯一一篇和胡兰成明显相关的文字,毕竟,胡兰成也是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在散文集中也就占了一个座。后来的《小团圆》,亦是和胡兰成有关而让张爱玲犹豫了几年,一直定不下来是否出版,那也是张爱玲最后一部重要的小说,明显能感觉出张爱玲想通过此部小说,对自己的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对自己的文学生涯,作一个精神上和灵魂上的尾。《爱》这篇文字实在很短,文字百转着思绪,最后这里录一下。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罢,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山笛 201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