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36|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不肯过江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4-16 1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何足道哉 于 2019-4-16 15:50 编辑

  不肯过江东
  
  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熟读李清照的人,恐怕没有谁不知道她的这首《夏日绝句》。这首词不仅仅是作为婉约词中翘楚的李清照为数不多的豪放之作,更是因为让我们更加真切地了解了作为女人,这个人比黄花瘦的女诗人骨子里那种豪迈气,英雄骨。所以,后人评价这首诗的时候,用“慷慨雄健,掷地有声。”谓之。
  
  李清照为何要写这样一首诗呢?据载: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后来,金兵渐渐逼近她的寓居之地,国破家亡。无奈,他们只好向江西方向逃亡,行致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
  
  历史上对这首诗有过许多版本的解读。在我看来,说是写给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看,倒不如说是写给当时的南宋小朝廷看。李清照作为宋代诗坛一个著名的诗人,写这样一首诗,绝不会仅仅因为自己弃城而逃的丈夫,她的目光,应该关注在整个国家百姓的生死存亡上面。一个只会填词作赋的女子,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流之辈,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之呐喊,那些堂堂七尺男儿,汗颜否?
  
  诗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李清照对项羽那种宁死不降,宁可将头颅双手奉上,也绝不苟活的英雄气概,大为赞赏。这首诗的遣词用语,的确值得玩味,处处可见李清照用心之所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与其说是诗人李清照写那个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不如说是写给自己,写给自己内心的英雄,在生死存亡之际,堂堂七尺男儿,都亮出自己的傲骨来。
  
  做为一介女流,李清照有如此正气凛然,慷慨雄健之诗篇,也实在难得了。
  
  只是,李清照心中的项羽,面对滔滔江水,到底是不能,不敢,还是不肯过江东呢?
  
  2、
  
  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项羽的章节《项羽本纪》里有这样的记载: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不肯过江东,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后人们普遍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一是因为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关于史料,司马迁的《史记》有着无可替代的权威地位;一个就是这样的说法,比较符合后人们对心目中项羽的认知。
  
  但当时的情形究竟如何,身陷险境的项羽,心中究竟作何想,后人,也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推测而已。
  
  唐代有个叫做胡曾的在他的《咏史诗,乌江》中写道:“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他是比较倾向李清照的说法,这江东不是不能过,是不肯过,还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牧则在他的《题乌江亭》里有着不同的见解:“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认为项羽应该“包羞忍耻”地活下来,像那个司马迁那样,忍辱负重地活下来,才是真正的男儿,才可成就大业。倘若司马迁不能忍奇耻大之辱苟活于世,哪里来得《史记》之辉煌呢?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项羽的能力,卷土重来还是机会多多。比他们名气与见识都强很多的王安石也有一首《题乌江项王庙》“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对卷土重来提出了质疑。或许,项羽有着类似于“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之忧虑,才选择了“枉把头颅赠马童。”吧。
  
  辉煌霸业毁于一旦,八千子弟烟消云散,四面楚歌中,恐怕此时的项羽已经是斗志全无了吧。
  
  这里,我们有必要提一提虞姬之死。“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先于项羽舍身而去,我想,她肯定是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思索与挣扎的。“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跟随项羽南征北讨,经历生死无数,对于战争情势的判断,虽为女流,她应该是比较透彻的。在她看来,大王意气尽,自己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项羽一直是虞姬眼里的英雄,无所不能,无所畏惧,而如今陷于绝境,她不忍看到她的英雄在她的面前毁掉;在项羽面前自刎而去,更是不想成为项羽的拖累,成为他彷徨畏惧的理由,让她的英雄心无旁骛地从重重包围中,绝地重生。项羽有这个能力,也有这样的胆识。因为他曾经有过破釜沉舟的壮举,也曾经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耳。所以,虽然不忍,虽然不舍,虞姬还是毅然决然挥剑自刎了。
  
  可是,虞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她的舍身而去,让已经失去斗志的项羽,又萌生了必死之心。项羽是一个乱世枭雄,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人称西楚霸王,如今,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人死在面前,自己却无可奈何。一个连自己女人都保护不了的人,何称英雄?又有何面目苟且偷生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已经给出了回答,项羽是否领会了呢?
  
  虞姬之死,让项羽失去了生的勇气。
  
  3、
  
  中国的一部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演绎史。自春秋战国始,中国就陷入了一次次循环往复的兴兴亡亡之中。建立了,去摧毁,摧毁了,再建立。战乱与和平相伴而行,希望与绝望,交替绞杀着人的神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满清的铁骑……历史,就在这一次次的更迭中踉踉跄跄,艰难跋涉。
  
  元代曲作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里写道“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是漫长的厮杀,都是血流成河,都是尸骨成山,都是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谁做了皇帝,所关系的,君君臣臣而已。民心所向,无非安居乐业。
  
  项王英勇无敌,杀人如麻,却也有宅心仁厚一面。鸿门宴中不忍向刘邦痛下杀手便是例证。虽然有人说那是妇人之仁。妇人之仁也是“仁”。
  
  所以,面对滔滔远去的乌江,到底过不过江,他已然没有了丝毫的犹豫。宁死不肯过江东,不是垂死挣扎,不是因为绝无生路,他是想杀身成仁。
  
  之所以不再做卧薪尝胆,以图将来之想,除了对兵败势微的痛心与失望外,或许,还有舍身罢兵的意愿在。
  
  一人死,而战火息。
  
  “天下苦秦久矣。”连年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山河破碎,楚汉相争,何时休兵?面对江东父老殷殷召唤,项羽还是选择了将一颗头颅,赠与故人。他还是选择了一种让鬼神也潸然泪下的做法。活着,是“人杰”;死了,也是“鬼雄”。壮哉,悲哉。
  
  项羽死,西楚亡,大汉兴焉。
  
  所以,后人赞曰:“汉王得天下,项王赢圣名。”
  
  项羽,的确是杀身成仁了。
  
  4、
  
  中国自古就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但在刘项身上,却是不然。项羽自刎乌江,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项羽,也会同那些丧权失土帝王一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可恰恰相反,后人们对成就了大汉王朝的刘邦却颇多微词,而对失去了江山社稷、失去了挚爱女人的项羽,却是溢美有加,怜而爱之,以英雄待之,何者?
  
  秦二世胡亥丢了江山失去了性命,无人同情;后主刘禅沦为阶下囚却乐不思蜀,成为千古笑料;那个填词赋诗的李煜,让人时时记起的,无非几首凄凉哀怨的诗词而已。唯有西楚霸王,不但时时让人想起,几千年之后,还被一个叫做李清照的女诗人,冠之以“人杰”、“鬼雄”。活着,是人中豪杰;死了,也是鬼中英雄。纵观兴兴衰衰几千年,来来往往王者无数,能获此殊荣者,唯项羽而已。
  
  中国人有一种悲情英雄的情结,那些失败了的英雄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垂怜。荆轲刺秦,图穷匕首见,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岳飞率兵抗金,守土卫国,却冤死风波亭,让人慷慨生哀。此二人者,壮也壮哉,悲亦悲哉!然其死之意义,与项羽却不可同日而语。项羽乌江自刎,所换来的是几百年的国泰民安。一人身死而天下安。这个人,也是死得其所了。
  
  可以选择暂避锋芒以图将来,可以选择苟延残喘偏安一隅,或者,选择隐姓埋名终老一生。但项羽却选择了一种最为悲壮,也是结束战争最为有效的办法。“平生英烈世无双,汉骑飞来肯受降。早与虞姬帐下死,不教血战到乌江”“不教血战到乌江”。不是不可以战,只是不想让血战延续。这不是一种大智大勇,或者是一种大爱吗?
  
  后人如此厚爱项羽,绝不仅仅因为他的悲情。
  
  司马迁曾有名句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项羽之死,对当时而言,其重要意义,又岂止是重于泰山呢?
  
如果,项王不去自刎而罢兵,而是做垂死之争,或过江而去,东山再起,会如何?

  无论初衷如何,其结果是因为项羽选择了自刎而死,结束了楚汉之争,换来了百年和平。项羽之死,善莫大焉。
  
  让我们用一阙辛弃疾的《浪淘沙•不肯过江东》来缅怀英雄罢。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评分

5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4-16 15:59 | 只看该作者
很好,把楚霸王项羽解释得完美透彻,加分点赞。
3#
发表于 2019-4-16 16:24 | 只看该作者
灰坑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项羽不是杀身成仁,而是失去了斗志。
与您讨论哈,我觉得一生纵横疆场,极少经受挫败的项羽,平生第一次兵败被围,加上四面楚歌和虞姬死别的刺激,精神完全崩溃了。弃军而逃,这才是他最终“不肯回江东”的原因。
此外,唐朝的胡曾倾向宋朝李清照的说法,不妥。
4#
发表于 2019-4-16 19:06 | 只看该作者
不肯过江东之项羽,偶一直以为是性格使然。项羽,不是刘邦,按照偶粗浅的理解,比较起刘邦,他这人更炽热更直率,有种老子天生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岂能从了小人行事的自我认知。那些他不认可的言行,他拒绝,并且一万次选择都会拒绝,尽管也会有犹豫,但总归会是拒绝的。
5#
发表于 2019-4-16 19:33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4-16 16:24
灰坑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项羽不是杀身成仁,而是失去了斗志。
与您讨论哈,我觉得一生纵横疆场, ...

不肯过江东是没脸。不是没有斗志。当然,崩溃是主要原因。
6#
发表于 2019-4-16 19:35 | 只看该作者
刚来论坛就看到这么好的文章。作者对李清照非常了解。
7#
发表于 2019-4-16 20:29 | 只看该作者
斯诺登 发表于 2019-4-16 19:33
不肯过江东是没脸。不是没有斗志。当然,崩溃是主要原因。

欢迎新朋友!期待您的作品。
8#
发表于 2019-4-16 20:4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觉得项羽是心灰意冷,失去斗志了,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无言面见江东父老,所以,不肯过江回去。
9#
发表于 2019-4-16 21:23 | 只看该作者
去年好多朋友写过这个话题,估计何足道老师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天用电脑读文学习。
10#
发表于 2019-4-16 21:4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无定,而且总有些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弱点吧?
11#
发表于 2019-4-16 22:13 | 只看该作者
一人死,而战火息。——作者从李清照的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深入探索,别开生面,启人心智!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7:52 | 只看该作者
清风剑 发表于 2019-4-16 15:59
很好,把楚霸王项羽解释得完美透彻,加分点赞。

谢谢清风剑鼓励,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7:53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4-16 16:24
灰坑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项羽不是杀身成仁,而是失去了斗志。
与您讨论哈,我觉得一生纵横疆场, ...

一段历史公案,我们后来人,戏说而已。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7:54 | 只看该作者
槐安. 发表于 2019-4-16 19:06
不肯过江东之项羽,偶一直以为是性格使然。项羽,不是刘邦,按照偶粗浅的理解,比较起刘邦,他这人更炽热更 ...

嗯,这个说法我是赞同的,所谓宁折不弯,项羽大丈夫也。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07:55 | 只看该作者
斯诺登 发表于 2019-4-16 19:35
刚来论坛就看到这么好的文章。作者对李清照非常了解。

谢谢朋友光临阅读,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1:58 , Processed in 0.06741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