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64|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说“能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4-18 1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平_gMTT8 于 2019-4-18 14:50 编辑

说“能力”
                                            不为高深说能力,只求浅显明道理。
                                             写经历认识自己,谈感悟与友共勉。
                                                                                 —— 谨以此篇献给为梦想拼搏的人们!
                                                               

                                                               写作 : 小平
        
       有人说:“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时期年轻气傲,偏不信邪,认为只要咱学知识多,将来就能纵横社会。不是有句行话叫就:“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吗?!  快毕业的时候一件小事,让我这个“学校里的高材生,”回家却成了“一事不成假秀才”!  知是认知,识是认识、识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到的东西,只能当做今后实行(实际应用)的指导或行动的动力,但还不一定是能力。


      故事就发生在一年春节,我和老同学“大本”一起回家度年假。
        “玉书,大事不好!”
       第二天刚吃过晚饭,“大本”就风风火火闯进大门。
       “啥大事不好了?”我看着他那着急的样子,笑着问。
       “村长给咱两派了个任务,村南边有八、九亩坡地 ,准备开春植树。全村29户,198口人,要按人口分下去。乡里要求落实到户,后天就要花名册。会计“老实际”去外地打工还没有回来,叫咱明天就得分好。这不,户名、人口、顺序排号都给咱了,咋办?”
       会计原名叫李世吉,因为开口闭口老是“实际、实际”,时间长了人们干脆叫他“老实际”。
       要说 “老实际”、“大本”和我,在十里八堡也算得上“名人”了。我们一起上中学,他后来因为家里姊妹们多,交不起学费而终途辍学,回家当了会计,还学了一手木工手艺。农闲时还间带去外地打工,挣几个钱补贴家用。
       我在体育学院专供传统武术研究,“大本”已是名校数学博士。方圆数十里谁都知道我们是“文武双状元”,当年就连老村长都捋着胡子喝蜜似的为我们披红戴花。今天要是连这八九亩地都分不下去,咋不叫人笑掉大牙。
       记得初中时就学过“平面几何”,以后又连续学过立体几何、繁分,多元函数微积分......,“农村分地”这种小儿科咋就没注意! 可偏偏现在就用上了,怎么办?
       我和“大本”不敢怠慢,为了明天不丢面子当晚就行动。东家借皮尺,西家找手电,摸黑去“南大坡”先把地测量一下。
       东西长185米;南北宽32米。 珠算不会用,(那时候还没有手机)跑小卖部借了个计算器。长乘宽:185乘32,面积算出来了等于5920平方米。
       书上学过:60平方丈是一亩,可这5920平方米是几亩呢?
       那就按序就班换算吧:先把5920平方米换算成平方丈,然后除60,得出的亩数是8.88亩。数算出来了,究竟对不对呢?我突然想起来了,新华字典后面有面积换算表。“大本”又跑前跑后,找个小学生才借来了一本新化字典。翻开一看:一市亩等于60平方丈等于666.67平方米。不错,就是8.88亩。
       全村198口人,平均每人0.045亩。宽32米不变,面积(市亩除15乘10000)除宽,平均每人应分0.93米。
        两人忙了大半夜,终于算出了结果,这才松了一口气。
      
        第二天一大早“大本”就拿着皮尺、带着计算器、花名册唤我出发了。
        来到南大坡,“大本”拿出全村29户花名册。第一号郭爱莲,三口人,0.93米乘3应分2.79米。我拿出皮尺往地上一放,才想起来“这、这、这拿什么做标记呢?” 撒石灰吧,这往哪找石灰呢?我们两个又作了难。
        
        危难之际,看好从南边大路上过来一个人。背着包袱、提着木工箱,走近一看大家都乐了,原来正是“老实际”。
        老同学不用寒暄,说明情况,不等“老实际”反应过来,“大本”已经卸下了他背上的包袱,接过他的工具箱。
       “看好你回来了,俺两帮你先把这块地分了再回家”。“大本”开口先占理。
       “实际上得让我回家喝口水吧,实际上”。
       “实际上这就是你的事,晚干不如早干实际上”。我学着他的口语笑着说。
       “老实际”无可奈何地接过花名册。
       “好好,咱实际上得先量个长和宽”。
       “早给你量好了,长185米、宽32米,总共5920平方米”。
       “5920乘15,实际上总面积是8.9亩”。“老实际”边算边说:
       “长185米,人口198,实际上每人应分0.93米”。
       我和“大本”都惊呆了。哎、哎,这想不到的想不到还在后头呢!
       只见“老实际”一看我们只带了皮尺和计算器,二话没说把棉袄一脱,从工具箱里拿出斧头往腰里一插,“刺溜、刺溜”三五下就爬上地头一棵大桐树。拔出斧头“嘭嘭、嘭嘭”五七下就砍下三根树杈。跳下来,先选一根三叉的。拿较粗的一头当把手,拿树杈的另外两头在皮尺上量够0.93米,“啪、啪”两下,用斧头截齐。
       “哈哈”,看出来了,原来是一个“木制大圆规”做成了。
       然后,再把剩下的树枝截成29根小木棍。一头削尖,另一头削成斜面,写上序号和名字,就这样29家,29个标示牌也做好了。   
       “老实际”让我拿着斧头,让“大本”抱着标示牌,自己左手拿着花名册,右手拿着特制的大圆规,从东往西,边念边量:“1号、郭爱莲、3口人”,同时用大圆规“拨楞”三下,用脚一趋说:“揳上”。我和“大本”照他的脚印用斧头揳上标示牌。
       “2号、程桂兰、4口人”,用大圆规“拨楞”四下,用脚一趋说:“揳上”。......
       就这样不到两个钟头,九亩坡地南北两头都插上了29个标示牌,地分好了。
       大功告成!
       剩下的就是我和“大本”的反思和惊叹了。
       “算地亩数为什么乘15?”
       “老实际为什么一口就能说出8.9亩”?
       “老实际怎么就能想起用树杈做圆规”?
       看来“书本”还不如“老实际”!这些“小儿科”的实际问题够俺这“大学生”们琢磨一会了。
      
       有分析才有认知,有总结才有提高这是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我想拿这个直白的事实,说明一个浅显的问题:书本知识确实不等于能力!
      

        1.人人都知道能力,可具体怎么理解?
能,是指技能;力,是指有效的行动力度。实际上能力就是处理问题的   能耐和本事。

        2.能力的针对性和专一性?        
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需要不同的能力。比如: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办事能力等等。各有所需,各有所求 ,不能替代。 好多人都会说:“他肚里有,就是说不出来”。这就是说他可能有知识,懂得多,就是没有口头表达能力。这就是能力的针对性和专一性。
         3.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确实不能当做能力。
       记得培根说过“知识是动力”,但不一定就是能力。可能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它千真万确。比如前面故事里的“玉书和大本”已经是数学博士了,早在初中就学过地亩丈量、公市换算,正因为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所以在农村分地到户这项工作中不如当会计的“老实际”。这就是:“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检验,然后经过反复操作、演练、总结才能逐渐成为自己的本事和能耐,这时候才能说自己有了这项能力”的道理。
         4.  能力的应用和发挥。
获取能力的目的在于应用,使用得当,发挥充分,效果事半功倍。
       同样的任务,同时有好多人都有能力完成。但在能力使用的过程中:
         执行者对任务要求的理解透彻;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得当,
         这两条是完成任务的重中之重!方法不同,效果大异。

         书本知识不等于能力,只有把知识理解了,在实际用用中验证了,掌握了会用了那才是能力。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0:5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槐安,草舍两位版主!并送上荣任祝贺!
       谨以此片为《江天漫画》助兴。
3#
发表于 2019-4-18 12:40 | 只看该作者
不为高深说能力,只求浅显明道理。——说的太有道理啦!点赞!
4#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2:45 | 只看该作者
断肠崖居士 发表于 2019-4-18 12:40
不为高深说能力,只求浅显明道理。——说的太有道理啦!点赞!

问好居士先生!感谢提读!
5#
发表于 2019-4-18 13:03 | 只看该作者
深谢老哥!给您鞠躬!
知识不等于能力,这句话有点笼统,应该是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不等于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要想具有能力(本能不算,比如吃奶),必先掌握知识。而知识未必都是在学校学的,比如分清韭菜麦苗,农民可以直接告诉你。会计丈量分配土地,也是先掌握了相关知识。
所以,掌握知识是首要的。此外,知识掌握得扎实,反映出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让“老实际”去学习高等数学,能力未必比大学生强。
以上是抬杠,呵呵。老哥文后的总结很全面,很实际,很有意义。
再拜!
6#
发表于 2019-4-18 14:03 | 只看该作者
你,你们一个个偷偷发文都不大招呼,俺,俺只好老老实实坐板凳听课了,大哥你说发言举那个手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平_gMTT8 于 2019-4-18 14:34 编辑
莹莹子期 发表于 2019-4-18 14:03
你,你们一个个偷偷发文都不大招呼,俺,俺只好老老实实坐板凳听课了,大哥你说发言举那个手好?

哈哈!我是专门来给槐安、草舍兄弟助兴的!欢迎发言,言论自由,不用举手。
8#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5:11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4-18 13:03
深谢老哥!给您鞠躬!
知识不等于能力,这句话有点笼统,应该是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不等于有解决实际问题的 ...

          哈哈! 来给兄弟助兴! 在当前什么是知识尚无准确定义(有争议)的情况,“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不等于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说法更无争议。因为它缩小了议题范围。
      《杂文园地》正好是议论问题的地方,以后有时间会常来学习。“杠”越抬,问题越明白;抬的人多了,越抬越轻松。
祝《漫话》越漫越长!
9#
发表于 2019-4-18 15:18 | 只看该作者
小平_gMTT8 发表于 2019-4-18 15:11
哈哈! 来给兄弟助兴! 在当前什么是知识尚无准确定义(有争议)的情况,“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

抬杠长知识,长能力。
10#
发表于 2019-4-18 18:32 | 只看该作者
不为高深说能力,只求浅显明道理。
不错,楼主言之有理,为这两句话点赞。
11#
发表于 2019-4-18 20:55 | 只看该作者
小平大哥的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道理越辩越明,可惜俺没有这样的头脑,一团糊涂酱。
12#
发表于 2019-4-18 22:3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理解是,知识消化成为能力,不消化或者消化不了,知识就尴尬了,但不能否认知识的力量。
故事之后的分析总结很有意义,感谢小平先生的支持和问候,远握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10:27 | 只看该作者
断肠崖居士 发表于 2019-4-18 12:40
不为高深说能力,只求浅显明道理。——说的太有道理啦!点赞!

谢谢居士支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4-19 10:32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9-4-18 15:18
抬杠长知识,长能力。

           “抬杠长知识,长能耐” 草氏名言。
15#
发表于 2019-4-19 10:35 | 只看该作者
小平_gMTT8 发表于 2019-4-19 10:32
“抬杠长知识,长能耐” 草氏名言。

版主这样说,江天漫话恐怕要成“杠房”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22:58 , Processed in 0.05660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