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9-4-23 20:03 编辑
书法又惹谁了?
先看新闻背景:2013年起,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书法进课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要求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各学校从小学三年级起要开设专门的毛笔书法课。不久后,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相继把书法纳入中小学考试。近日,更有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将书法纳入中小学考试体系。 再看书法的文化意义:书法是汉字的书写形式,自从有了汉字就有了书法,书法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这点且存疑),与武术、中医、京剧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从世界范围来看,书法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好像日本也有)。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核心的核心”是书法。 最后看一个可悲的事实:时下全国大中小学生的书法水平普遍下降,甚至一些高学历的人才写的字都拿不出手,一旦离开电脑打字,笔下流淌出来的东西实在不敢叫人恭维…… 以上内容大多摘自媒体报道,问题是这些报道说明了什么? 时下国人的字大多难看,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和“书法进课堂”何干?又与“将书法纳入考试体系”何干?写字难看就加强练字嘛!干嘛要“全民学书法”呢?那些拍屁股下决策或提议案者们是否真有哪个人懂得“书法”与“写字”的区别? 首先举个例子。“书法”一词,在中国,似乎一直指的都毛笔书法。因为这是秦汉以来我们祖先唯一的书写工具。近代,硬笔引进中国后,相当时间内也只是作为一种替代的书写工具,远远上升不到“书法”的层次。真正把硬笔带入书法殿堂的是庞中华。 提起庞中华,八九十年代的很多人都有印象。如今对他的字也褒贬不一,这且不论。不争的事实是,正是由于庞中华的大力推广,才使钢笔字可以跻身书法的行列(当然,至今仍有很多人不认同硬笔字是书法)。即使庞中华的字本身不那么出色,其创立之功亦不可没。 不过那些批评庞中华的大多讨论并不是硬笔算不算书法的问题,而是庞中华的书法水平究竟怎样的问题。现在大多数书法家的普遍意见是:他的字其实并不怎么样,至少算不上一流水平。然而那个时代练过庞中华字帖的人却无不承认,正是庞中华使他们对写字、对写好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庞中华仍然功不可没。 大概没有哪个艺术馆或博物馆会收藏庞中华的什么钢笔“书法”作品,即使其他硬笔书法家的作品恐怕也远远卖不上那些软笔书法家作品的“天价”。因为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硬笔书法仍然不是“书法”,写得再漂亮也只是“写字”而已。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书法与写字究竟有什么区别?这也正是那些拍屁股下决策或提议案者们无论如何都区分不清的地方。其实这个问题简单透顶:简而言之,书法是艺术,而写字是工具。艺术从来都是小众化的东西,而工具则是被普遍应用的。艺术要讲究特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而工具只要好用就行,即使大家都写得和印刷体一样也无关紧要。书法为了艺术效果,我们可以写繁体字、异体字、变体字;而写字则应该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写规范字”。比如,最简单的“大”字,书法中把末笔写成“丶”毫无问题;但在“写字”时则还是要写成“捺”才对。再如“德”字,书法中少写中间的一横相当正常(如全聚德的招牌),而我们平常若缺了这一笔就得算是错别字。 还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前些年,田蕴章、田英章兄弟的书法一度相当流行,然而近年来,却产生了许多批评声音。其批评的原因就是:田氏的字写得太规整了,一笔一划,一丝不苟,简直挑不出毛病——这话的内在含义就是毫无艺术特色。这样的“书法”,在艺术上能算是上乘之作吗? 再比如,我们电脑里有一种字体叫“楷体”,你能想象这也是出自书法家之手吗?这个人就是民国时期的书法家高云塍。他书写了中国印刷业历史上第一套楷体铅字,如今我们排版常用的计算机楷体字库就是基于他书写楷体的铅字。可是又有谁会把打印出来的楷体字当成是“书法艺术”呢?甚至大多数我们天天用着、读着这样文字的人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听过。 说到底,这些正是“书法”与“写字”的区别。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学会的只是把“字”写得规范、工整、美观而已。学什么劳什子“书法”呢?难不成我们要把十四亿人都培养成书法家不成?还别说十四亿,就算书法大兴其道的唐宋,又有几个真正名传千古的书法家?但我们却有理由相信,直至清末,甚至民国时期,那些只要会写字的人,大多数的字写得还是相当漂亮的(尽管与真正“书法家”的标准相距甚远,但一般还是比时下“书法家协会”里的那帮人写得好得多)。 如此,问题就相当清楚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书法进课堂’”,尤其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要学习毛笔书法,这基本就是个笑话!因为毛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时下其真正的功用,就是书法及国画艺术。所以,把毛笔字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尤其是还要纳入考试体系,就和“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钢琴进课堂并纳入考试体系”一样,和“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中国画进课堂并纳入考试体系”一样,和“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落实京剧进课堂并纳入考试体系”一样,不但没有意义,更不现实。 没有意义,因为叫全民都学习一个艺术种类只能是劳民伤财。不现实,因为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范围内,照时下的标准,中小学书法教师的缺口达50余万。要一时凑够数十万书法教师,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想靠一周一两课时,一学期三十几课时,一七十课时的时间把“书法”练出个有模有样,更是天大的笑话!真正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想把书法练好有多难。 不过要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去教“书法”,而是教“写字”,问题就变得相当简单了。首先,我们不用开辟专门的书法课,因为语文课上有一个任务就是写字的,练字的任务本来就应该在语文课上完成。其次,我们也不需要专业的书法老师,一般有些书法基础的语文老师完全可以胜任。如果说我们的许多老师还不能胜任,那是因为之前没有过重视,即使我们天天喊着“大练基本功”之类的口号,仍然没有真正把老师的书写作为什么重要的事来抓。而实际操作中,即使有一部分老师还不能胜任,给他们进行基本的培训也不是多难的事,至少从经济上、从时效上,都远比培养一批专业的“书法”老师更见成效。自古以来,学生们都是由启蒙老师教导写字,几乎没有在“写字”之外专门请一位老师学练“书法”的道理。 最后再举一个常见的例子: 有的家长见孩子写字难看,便将其送到专业的“书法班”去学习。然而学习的结果却只能叫人哭笑不得:这些孩子经过“专业书法老师”指导后,在书法课上的字进步明显,完全一副脱胎换骨的模样。而一旦回到学校课堂,在忙活起老师的作业时,则会“一朝回到解放前”,还和以前一样难看。因为在书法课上,他们按照书法老师的要求,以美观为要务。而在语文课上,自然要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以“正确”为要务。而且由于学校语文课上的书写任务太过繁重,为了节约时间,他们只能采取最直接的方法,快点写完了事。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真的在全国范围内搞起了“书法进课堂”,把书法课完全脱离于语文教学之外,对于那些有书法天赋的孩子,可能就会出现这种类似于“人格分裂”的结果。而对于更多没有书法天赋的孩子,除了劳民伤财浪费时间外,可能真的一无所获。
|